飛船撞擊小行星,一次 23 億元

京港台:2022-10-21 23:48| 來源:南風窗 | 評論( 1 )  | 我來說幾句

飛船撞擊小行星,一次 23 億元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當行星撞上地球,人類該如何應對?6900 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的悲劇,給人類留下了心理陰影,影視作品和科幻小說都試圖對此提出解決方案。

  電影《獨行月球》提出 " 月盾計劃 " 的方案,即人類在月球上部署重型核彈,先摧毀小行星,再利用月球對地球進行掩護,抵擋小行星爆炸產生的碎片。

  

  電影《獨行月球》中,人類為抵禦小行星的撞擊,拯救地球,在月球部署了月盾計劃

  美國電影《不要抬頭》里,面對一顆還有六個月就要摧毀地球的彗星,美國政府打算用飛船將大量核彈運送到太空,利用爆炸的衝擊力將彗星推離地球。

  阻擋行星毀滅地球的想象,隨著一個名為 " 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 "(DART)的任務啟動,走向現實。

  北京時間 9 月 26 日,一顆被人類發現了 26 年的小行星慘遭宇宙飛船 " 碰瓷 "。根據人類過去對其運行路徑的監測和理解,美國宇航局(NASA)當天成功引導一艘宇宙飛船撞向了它。

  南非天文台望遠鏡觀測到了這一幕。一路向前的飛行器,在太空中徑直撞向了比它體積大很多的小行星,將它往前推了一把。隨後,飛行器像塵埃般消失在太空中。

  據 NASA 解釋,該小行星沒有對地球造成威脅的可能。之所以會選擇撞擊它,是希望將其當作一項科學應用研究。

  這也是全球首次 " 行星防禦 " 任務的實地試驗。類似試驗已經在多國部署,歐空局、中國都宣布,未來 5 年內將執行小行星防禦計劃。

  中國也正在加緊部署相關計劃。4 月 24 日 " 中國航空日 " 當天,中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透露,中國正著手組建 " 近地小行星防禦系統 ",主要對小行星進行監測,判斷危害等級,採取主動手段防禦。

  以卵擊石

  9 月 26 日,那顆被飛船撞擊的行星仍在運轉著。從 NASA 官網上傳的高清衛星圖可以看出,它就像一個普通的石頭,表面坑坑窪窪,一直保持低速運轉。

  

  Dimorphos 地表照片

  不過,這次人類首個主動防禦 " 行星撞地球 " 的任務,瞄準的行星並非只有一個。

  任務的目標是一個雙星小行星系統,名字叫 Didymos,古希臘語的 " 雙胞胎 " 之意。主星迪迪莫斯(Didymos)直徑 780 米,相當於古羅馬斗獸場般大。它的小衛星名叫迪莫弗斯(Dimorphos),每 11 小時 55 分鐘圍繞主星轉一圈。

  這兩顆行星在 1996 年被科學家發現,因為離地球不夠遠,被列為對地球有潛在危險的小行星以及近地天體。在天文學上,距離太陽最近小於 1.3Au(Au 為天文單位,1Au 等效日地平均距離,即約 1.5 億千米)的小天體,都是近地天體。

  截至 2020 年,人類已經發現了 2.8 萬餘顆近地小行星。這些小行星在環繞太陽運行時,也可能飛掠地球,上演真實的 " 火星撞地球 " 事件。

  2020 年 12 月的一個清晨,我國青海玉樹的夜空突現一個飛行火球,拖著長尾,以接近水平的角度飛向地面。隨後該火球出現了多次空爆,將夜空照亮如同白晝。類似奇觀在約 1 分鐘后結束,天地恢復平靜,無人傷亡。

  

  2020 年 12 月 23 日清晨 7 點 23 分的時候,一顆火流星劃過青海玉樹和西藏昌都交界的高空,化成隕石降落在中國大地

  科學家後來研究發現,這是一次典型的近地小行星 " 追尾 " 地球事故。而且,沿著晨昏線飛行的小行星撞地球時,運行路徑是人類觀測的死角,很難事先預報。

  每次小行星無預告的突然降落,都讓人類社會體會到衝擊和失控感。

  因此這一次,DART 任務想主動出擊,先撞擊小行星。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天體物理學家艾倫 · 菲茨西蒙斯在受訪時表示,DART 的目的不在於撞毀小行星, 而是測試此前從未試過的小行星軌跡改變技術。" 今後如果地球面臨被小行星撞擊的風險,就可以採用類似辦法。"

  當地時間 2021 年 11 月,搭載著馬斯克 SpaceX 獵鷹 9 號火箭,DART 航天器在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升空。經過 10 個月的飛行,航天器終於抵達迪迪莫斯附近,自殺式撞擊任務即將實施。

  據悉,在撞擊發生 4 小時前,航天器變得完全自主。地面控制人員只保留手動指揮的能力。

  策劃 DART 的科學家安德魯 · 里夫金、南希 · 查博特等人曾在一篇論文中解釋,撞擊的最佳時間就是 2022 年。因為這兩顆小行星正好運行至近地球的距離,也是截至 2062 年前雷達測量星體的最佳機會。

  9 月 26 日,DART 航天器以每秒 6.1 公里的速度徑直撞向了 " 雙胞胎 " 中更小的迪莫弗斯。它的角色相當於地球旁邊的月亮。受到衝撞的迪莫弗斯往前運行了一把。整個過程就像 " 以卵擊石 "。

  與現實的物體做類比,DART 航天器與幾台自動販賣機一樣重。而它瞄準的 " 月亮 " 直徑有 160 米,與城市裡的高樓大廈相當。科學家預計,其與埃及金字塔一般重。

  DART 這次想要證明的,正是用質量較小的飛船高速撞擊大目標時,目前的技術是否到位。

  

  這張來自小型 LICIACube 航天器的圖像顯示了 2022 年 9 月 26 日 DART 任務撞擊 Dimorphos 小行星后,從其噴出的噴射物羽流。每個矩形代表不同的對比度,以便更好地看到羽流中的精細結構

  NASA 預計,如果這次 " 自殺式俯衝 " 順利,迪莫弗斯將被人類行為推入更近、更短的軌道運行,其圍繞主星一圈的周期將被縮短 10 分鐘。

  不過,航天器的成功 " 自殺 " 只是第一步。DART 航天器能否達到預期效果,還需科學家團隊進一步檢驗。NASA 科學家透露,未來將通過義大利航天局專門用來拍攝迪莫弗斯的衛星 CubeSat、哈勃望遠鏡等,觀測 " 雙胞胎 "。最後的成效確認短則需要幾周,長則幾個月。

  威 脅

  技術的美好與浪漫止不住人們對此的懷疑。畢竟,比起星辰大海,現實生活中的麵包與愛情,才是擺在普通人眼前的需求與憂慮。

  NASA 為了這次的任務,花費了 3.24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 23 億元),代價十分高昂。

  一類代表性的觀點認為,這項任務 " 可以但沒必要 "。DART 針對的是在百年內對地球不會有威脅的小行星。再加上這次發射的航天器質量很小,這讓外界懷疑其真正的效用。

  

  DART 航天器撞擊小行星 Dimorphos 后,哈勃空間望遠鏡拍攝到噴出的塵埃和碎片羽流圖像

  小行星撞地球的確每天都在發生。宇宙掉落的塵埃和殘片,一直伴隨人類繁衍生息。據科學家研究,每天進入地球大氣層的星際塵埃有幾十噸。尺寸越小的小行星,由於很難被觀測,撞擊地球的頻率越高。

  雖然用人的一生來衡量小行星撞地球的概率,如同中彩票一樣罕見,但放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小行星依然會對人類造成風險。

  中科院複雜航天系統電子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明濤曾總結,十米以內直徑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每月都會發生,一般會在大氣層形成火流星。而直徑十米級小行星撞地球,幾十年至百年發生一次,一般會在大氣層中空爆,產生的衝擊波和熱輻射可能危及人類安全。

  一項發表於《自然》的研究揭示,從 1993 年至 2013 年,約有 60 個直徑約 20 米的小行星撞入地球大氣層,這比人們預計的高很多。但大部分人之所以忽略這一數字,是因為這些小行星都在海洋或偏遠地區的上空爆炸。

  

  截至 2021 年發現的潛在威脅小行星軌跡圖

  科學界有一個共識:會導致嚴重後果的,是直徑超過 140 米的近地小行星。這些小行星一旦撞擊地球,爆發的能量大到足以摧毀一個中小型國家。

  2005 年,美國國會曾授權 NASA 尋找 90% 的近地小行星。但該任務由於撥款不足,在 2020 年宣告失敗—目前至少約一半的近地小行星還未被人類發現。

  但在 2013 年,一起幾十年難遇的行星傷害人類事件,引起了科學界以及各國航天局的重視。

  2013 年 2 月 15 日,一顆直徑約 18 米的小行星在俄羅斯車裡雅賓斯克地區上空墜落併發生爆炸,導致當地居民家中的窗戶被震碎,約 1200 人受傷。

  

  車裡雅賓斯克的小行星撞擊事件

  據報道,當時它衝擊大氣層釋放的能量相當於 50 萬噸 TNT 炸藥。

  車裡雅賓斯克事件發生后,聯合國外太空司成立了兩個國際組織—國際近地小行星監測預警網(IAWN)和空間任務諮詢規劃小組(SMPAG)。一旦觀測到小行星撞上地球的可能性,它們將會通知各個成員國採取行動。

  到了最近兩年,世界各國開始加強對近地小行星防禦系統的部署,對近地軌道開啟航天競賽。

  美國宣布將研究專門針對觀測近地天體的望遠鏡,並希望在 2028 年將其送入太空。2022 年,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等發布 " 十年規劃 "," 行星防禦任務 " 被列為美國未來十年的重點項目。

  中國也正在加緊部署相關計劃。4 月 24 日 " 中國航空日 " 當天,中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透露,中國正著手組建 " 近地小行星防禦系統 ",主要對小行星進行監測,判斷危害等級,採取主動手段防禦。

  

  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體望遠鏡觀測圓頂

  " 我們爭取在『十四五』末期或者 2025 年、2026 年,實施一次對某一顆有威脅的小行星(的軌道改變技術實驗)。" 吳艷華說。

  行 動

  雖然近地小天體開始得到各國航天部門的重視,但關於怎麼應對行星撞地球的挑戰,目前的方案仍五花八門。

  9 月,DART 任務執行前夕,NASA 行星防禦官員林德利 · 約翰遜發言稱,DART 不是唯一的應對手段," 我們有三到四個的備選清單,將在未來進行測試 "。

  

  由 LICIACube 拍攝的四張小行星迪莫佛斯被 DART 探測器撞擊前後的圖像

  一個首推的辦法是發射重力牽引器,也就是發射一個重型的航天器,令其圍繞近地小行星飛行。重型的航天器將輕微地影響小行星的萬有引力,如果引力作用時間足夠長,將足以改變小行星與地球的碰撞軌道。

  約翰遜解釋,上述技術需要非常長的時間才能發揮作用," 所以需要我們留出足夠多的預警時間 "。

  另一個富有想象力的想法是給小行星塗上顏色,再讓太陽來完成剩餘的工作。有科學家提出,改變顏色可以影響小行星在日光下的發熱程度,以及太陽光的光子從表面反彈所帶來的輕微壓力。這樣下去,繞太陽運轉的小行星也可能改變原有軌跡。

  終極辦法是核爆炸。

  這是好萊塢電影里最常見的橋段,也是目前人類產生最大能量的手段。根據能量分析,對於預警時間很短或質量很大的小行星,目前只有爆炸手段可以防禦。

  

  電影《不要抬頭》劇照

  不過,核爆炸有極大不確定性。小行星在結構和組成上都不是簡單的物體,人類很難準確預測爆炸后的效果。核爆炸同時會產生大量污染物和廢料,對地球生態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

  更重要的是,一旦給該手段開了口子,它會成為一些國家使用、開發核武器的借口。目前,在國際法中,在外太空使用核武器被明確禁止。

  目前來看,人類已經掌握的最成熟的技術,也是 NASA 本次 DART 運用的技術,即用動力撞擊偏轉軌道的方法。

  不過,業內的共識是,這一方法的實際效用未得到驗證。即使是此次 NASA 如此酷炫地撞擊了一次小行星,考慮到小行星的大小和質量,以及危險真正出現時人類可用的時間,誰也不敢說這是一次成功的實驗。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焦維新曾介紹,動力撞擊技術亟須解決的問題是 " 深入掌握撞擊對小行星軌道的效應 ",對撞擊器大小、速度、撞擊方向以及如何選擇撞擊位置,都要進行探索。

  

  這一辦法還有一個明顯的短板:人類的航天器質量較小,只能應對較小直徑的天體。百米級直徑的天體很難被攻破。

  相比之下,中國科學家提出了更大膽、高效的辦法。2020 年,李明濤團隊提出了 " 以石擊石 " 的防禦概念。

  這一辦法十分新穎,用的 " 工具 " 甚至直接來自太空。

  具體而言,人類先在太空中捕獲百噸級重量的岩石,再操控 " 大塊頭 " 的岩石,撞擊對地球有威脅的小行星,將其彈開或改變其軌道。

  

  李明濤團隊做了一個模擬實驗,以提前 10 年防禦直徑 340 米的阿波菲斯小行星為例,如果利用傳統的動能撞擊方式,只能把它偏轉 176 公里;但是以石擊石方式可以把它偏轉出 1800 公里,防禦效果是傳統的 10 倍

  用李明濤的說法,這是運用中國功夫 " 借力打力 "" 四兩撥千斤 " 的思路。相比於動力撞擊技術,影響近地小行星的偏轉距離可提升一個數量級。

  不過,上述概念大多數都未經過驗證。因此,無論成功與否,本次 DART 航天器成功撞擊迪莫弗斯,已經為全球近地小行星的主動防禦打開了局面。

  

  DART 航天器撞擊迪莫弗斯的效果模擬圖

  但在希望面前,人類現階段還要清醒地意識到:理想與現實仍存在很大差距。

  2019 年,第六屆全球行星防禦大會在美國華盛頓召開。一次各國科學家聯合防止行星碰撞地球的模擬演練展開。來自美國、歐空局、俄羅斯、中國和日本的科學家紛紛採取行動,最終將小行星從與地球 " 親密接觸 ",撞為 " 擦肩而過 "。

  但壞消息是,小行星被撞出了一塊直徑約 50 米的岩石。這塊岩石沿著地球方向,朝人類砸來。

  任務失敗。

  這也是自 2013 年以來世界各國聯合展開的第四次模擬試驗。人類在其中已經失敗了三次。

  令人傷心的結局提醒著人類,我們離主動防禦小行星還差很遠。更重要的是,防禦小行星的威脅,是一個休戚與共,需要各國齊心協力、攜手同行的使命。

        更多科技前沿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5-18 17:1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