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稱中國年輕人已經沒有退路了 社會嘩然

京港台:2022-5-19 21:49| 來源:新浪財經 | 評論( 40 )  | 我來說幾句

俞敏洪稱中國年輕人已經沒有退路了 社會嘩然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現代社會快速發展,而大陸在不少政策下,內卷(指競爭激烈)嚴重。 大陸‎‎補教‎‎巨頭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表示,現在大陸年輕人的退身之所變少了,甚至沒有了,只能選擇前進,這對他們造成心理上的重大不安全感或傷害。‎

  ‎ 新浪財經報導,俞敏洪直播對話心理學教授彭凱平時指出,過去中國農村社會,不管如何,父母在農村有房子,回到農村還有土地,「那裡就是他的退身之所,親情和資源都在,儘管不那麼豐富。」‎

  ‎ 但現在城市的孩子,如果失業或找不到工作,就立刻沒了房子,因為很多人沒有屬於自己的房子,是租房子住的。 而回到家鄉,可能有的人父母已經不在,在家鄉也沒有什麼資源,回到農村也沒什麼工作能做。‎

  ‎ 像這種情況,俞敏洪認為,就是現在大家產生重大焦慮的一個原因,很多人也就只能選擇前進,沒有退身之所,這件事對他們造成心理上的重大不安全感或傷害。‎

  ‎ 他說,如今在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有房子的大陸年輕人其實不多,在北京,最便宜的房子都要人民幣1000萬元,「哪買得起啊」,年輕人在這樣的情況下,當他們一旦失去工作,包括這次的「雙減」政策,導致大量從事教培行業工作者失去工作,都還身揹房貸,對他們來說是重大打擊。‎

  ‎ 對於俞敏洪的這番言論,大陸網友反應兩極,有網友贊同稱,「都去租房,然後房租再漲,年輕人活著就是為了給別人掙錢是吧。」 但也有網友質疑他在販賣焦慮,「不知道這老師又要販賣什麽? 除了家裡做生意的,哪怕中產階級、小康之家,又有多少年輕人有退身之所? 誰家能保障到自己下面三四代人? 2、30歲就躺平?」‎

  

  最近,俞敏洪老師的一個觀點,在網上引起了熱議。

  俞敏洪老師說:現在的人,退身之所變少了,甚至沒有了。

  原來在農村社會的時候,父母在農村有房子有土地,實在不行我們還可以回到農村,親情和資源都在。在城市的孩子,如果失業或者找不到工作,有可能面臨無退身之地。

  因為他們可能是租房子住,自己沒有房子,有的甚至家鄉的父母也不在了。因此,各種因素下,他們只能往前進。

  年輕人沒有退路,年輕人沒有更多的選擇,只能往前沖。

  

  我只能說,俞老師,扎心了。

  關於這點,小匯還是比較贊同俞老師的說法的,但是還有更扎心的,俞老師可能並沒有說。

  1、擁有選擇權是一件很奢侈的事,今年的應屆畢業生1000多萬,就業率低到離譜,你以為他們有很多選擇嗎?如果想要混出名堂,必須向前沖;

  

  2、大城市確實壓力大,競爭激烈。但是大城市有更加優秀的人才,更加合適的機會,更加健全的社會保障,說白了大城市的人力資源才足夠充沛,對人力資源才足夠的重視,這點小城市是沒辦法比的,小城市多的是:關係、關係、關係。再看看小城市裡的大多數企業,HR就是一個擺設,是一個可以被欺負的吉祥物。

  3、很早之前就有人喊出:一二線城市容不下肉體,三四線城市放不下靈魂。其實說白了,很多人只是想遠離⼤城市的快節奏,給⾃⼰一個輕鬆收入又不錯的環境,要不就是直接找個國企或者有編製的單位躺平, 等著退休。但這樣的機會,大小城市,都是需要超高代價才能進去的,不是我們普通人能擁有的。

  4、前兩天,看到一則新聞,2022年應屆生是真的卷。浙江省麗水市遂昌縣,一個常住人口不足20萬的小縣城,24個公務員工作崗位的入圍人員幾乎全部來自雙一流高校。4名博士、19名碩士,本科畢業生僅1人,這就是我們想回去的小城市,現在照樣卷。

  

  5、一位大學畢業生,來到大城市,基本的步驟是:找工作、租房子、事業打拚、升職加薪、結婚、買車、買房。如果都按照這個路線走,每一步都是前進的;但如果中間有一環是不順利的話,他可能就會離開大城市,但現在回老家,往往證明自己越混越差,再加上老家小城市除了公務員,也沒有什麼特別有技術含量的工作,這就是現實。

  6、還有就是心態的問題,年輕人在教育上付出了那麼多,現在工作又如此內卷,好不容易在大城市拼到了一個位置,說放棄就放棄,其實就是給別人在騰位置,所以別聽那些勸你回老家的人,勸你回去對誰最有利呢?

  7、我們國家有7大城市群,每個城市群都有標杆城市,每一個標杆城市都是優質人才的聚集地,也都是大多數年輕人打拚的地方,但不同區域的經濟特點和產能也都不一樣。比如你想做互聯網,去北上廣深肯定更好,而不是關中地區。所以年輕人選擇大城市,某種情況下也需要看不同城市的擅長點。

  

  

  8、你說還有可能躺平,小匯只想說躺平是有資本的人才有的權力,我們普通人就一句話:沒有雨傘的孩子,只能一路狂奔。

  最後希望在大城市打拚的你,都能找到自己的目標,在大城市有所斬獲。

  

  俞敏洪:大學排名本身就是很無聊的事,任何一個大學都是獨立的海洋

  5月18日,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在個人公眾號「老俞閑話」分享了此前與心理學教授彭凱平的直播對話內容。在對話中,俞敏洪表示,「我覺得大學排名本身就是很無聊的事,任何一個大學都是獨立的海洋,讓學生們在知識的大海里遨遊,能夠自由自在地、心靈豐富地、個性完善地成長,才是一個好學校該有的模樣。」

  以下為俞敏洪與心理學教授彭凱平的直播對話全文:

  (本文內容來源於抖音直播「俞敏洪對話彭凱平」)

  俞敏洪:大家好,今天我會和彭凱平老師聊一聊積極心理學相關的話題,「人的一生怎樣才能過得更幸福」。

  彭凱平老師是清華大學的著名教授、中國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也是著名的心理學家。大家應該在各個地方或多或少都聽到過彭老師的講課。在彭老師上來之前,大家可以把自己最近的困惑發上來,我們一起聊聊。

  有人說,自己最近比較抑鬱,這需要去尋找抑鬱的原因,把它消除掉。現在很多人的抑鬱可能就是心情不好,一般不會是病理上的抑鬱。我得過輕度的躁狂症,實際上和抑鬱有一定關係,但後來我通過努力自己調整過來了,我還得過嚴重的失眠症,現在也部分地調整過來了。

  其實我們人生中的焦慮、失落、空虛、無聊,都是特別正常的情緒,他們和正面情緒會交替出現。最近我也在嘗試每天記錄自己的正、負面情緒及其產生的原因,觀察自己每天遇到了多少負面情緒,多少正面情緒,又是如何將負面情緒轉換成正面情緒。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我最多的時候,一天能有十幾個負面情緒,有失落、憤怒、焦慮、猶豫、彷徨,或者首鼠兩端,不知如何決策等等。一個人消除自己負面情緒的最重要的關鍵點在於,能夠用第三者的視角和態度去正視自己的負面情緒,並且要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提出合理的建議,相當於要把自己從自己的負面情緒中抽離出來,而不是沉浸其中。

  當然,有時候我也會一兩天緩不過勁,就會選擇去散散步、爬爬山,讀一讀故事書,或者冥想,躺在床上閉目養神。但大部分情況下,我都能自我鼓勵著慢慢消除負面情緒,儘可能地走向積極的一面。所以面對負面情緒,重要的是如何消解掉負面情緒,而不是不讓它出現。

  如果你情緒不好,或者負面情緒比較多,有幾點小建議可以和大家分享,第一,做一點讓自己快樂的小事。當然讓自己快樂起來的事情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但有一些共通的,比如多多微笑,剛開始哪怕是強作微笑,但笑著笑著可能就會開心,再或者去爬爬山、聽音樂、看電影,獨自到飯館吃一個最喜歡的菜等等。但不要做表面上讓我們快樂,隨後又會讓我們失落空虛的事情,比如賭博、酗酒、通宵打牌、打遊戲過度等。

  賭博能夠激發快樂感,因為我們的血液會加快流動,內啡肽和多巴胺就會加快分泌,但這段時間過去后,我們會感到空虛、痛苦。有些人會酗酒,感覺喝酒的時候好像挺快樂,我以前也常常會喝得酩酊大醉,但酒醒以後就渾身難受,宿醉也會讓人感到空虛、失落。還有人會通宵打牌,打牌本身倒是挺好玩的,適當打沒有問題,但是通宵打牌影響睡眠,第二天會感覺很疲勞。還有過度打遊戲,我不反對大家適當打遊戲,但如果打遊戲打到茶飯不思,也不睡覺,就不合適了。所以像這些讓自己表面上快樂但實際上消耗的事情,要儘可能少做。

  第二,學會讓自己的快樂有一定意義,比如做完一件事情后,我們會感覺時間沒有白過,心情愉快。比如閱讀,讀一本喜歡的書,讀完后你絕對不會說這是浪費時間,你也絕對不會說這是沒有意義的事情。比如寫作,就像我在「老俞閑話」里記錄自我的回顧、日常生活;還可以遠足,做好疫情防範的前提下,到所在城市的郊區山裡、公園裡走一走。有時候我心裡有壓力,就會去爬爬香山,到頤和園、圓明園走一走,看著蒼涼的風景,內心就會產生快樂。或者與深交的朋友一起聊聊思想。還可以專註於自己的喜好,比如有人專註於拼圖,一幅拼圖幾百上千片,他們會在幾小時內完全全神貫注的狀態,拼完以後內心就會產生很大的成就感。這都是大家可以去做的事情。

  第三,學會正視自己給自己的壓力。我剛才說過了,要盡量的多閱讀、寫作、旅遊、遠足、交可以聊思想的朋友,專註於某種能夠吸引你的注意力、並且帶有一定成就感的事情,比如拼圖、搭積木、搭樂高等等,還有些技術人員搞編程,尤其搞遊戲化編程都挺好的。

  我們常常會給自己很多負擔,主要來自兩方面,第一來自於物質,給自己提了過高的物質要求,比如要有大房子、好汽車、穿名牌衣服、背名牌包包,當然如果經濟實力允許,這沒有什麼不好,但如果經濟實力不允許,就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壓力。第二來自於過於宏大的理想,比如你現在是專科學生,將來一定要去哈佛上學,這跨度就太大了。我們常常給自己提出宏大的人生意義,但尋找意義的時候,反而會容易迷失自己,因為宏大的意義不足以支撐日常生活。我們需要能夠支撐、填滿我們日常生活,並且能帶來一定充實感、成就感的事情,這通常是一些只要我們努力就能達到的事情。我們要建立人生的小目標。我當初從北大出來后,給一個培訓機構承包了外語培訓,我當時提的第一個目標,就是爭取能賺到30萬,後來不到一年就達到了,就又定了一個目標,掙到100萬,後來又達到了。目標的逐漸實現,是在為制定後來的目標奠定基礎。

  此外,我們的人生目標最好離生活近一點,如果能改善生活狀態和精神狀態就更好了。比如我在90年代,用兩萬塊買了北京郊區一個50平米的小房子,就是為了不給自己增加經濟壓力,後來經濟充足了,才買了更大的房子。所以要從小目標做起,一上來就定諸如造福人類、改造社會這樣的大目標,離我們的生活太遠了。

  這需要我們能找到一個既能充實精神,又能讓我們賺錢的工作。這個工作有一個指向,得是我們喜歡的工作。很多人一輩子都在做自己不太喜歡的事情,因為能給自己帶來經濟收入,會在這種不改變的狀態中度過生命。很多人是退休以後才開始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有點太晚了。

  現在中國最幸福的人反而是60歲以後退休的人,有自己的時間去做喜歡的事。他們已經不需要太關注自己的經濟狀況,畢竟過去那麼多年多多少少會有些積蓄,而且還有退休金,在沒有經濟壓力的狀態之下,去做自己愛好的事情,會比較輕鬆。但對於年輕人來說,這不太容易做到,因為上有老下有小,必須每天去掙錢,才能養活自己和家人,能活下去,才能去談自己的愛好。不過,大家還是要儘可能去尋找能養活自己,自己也很熱愛的工作。

  從小目標做起,真正的改變是從一點點改變積累起來的,比如鍛煉身體,可以先早起跑500步,然後再慢慢變成600步、700步、 800步,如果一上來就要跑5公里,就變成了一個沉重的負擔。小目標一點一點地,在不太讓我們有壓力的情況下加上去的,就累加成了一個大目標。大家可以先從自己最想做的那件事入手,想清楚最想做什麼,再進行分解,分解到每一天,每天做一點點,終有一天是走向了那個大目標,也不會迷茫或是困惑。這樣我們就會對自己慢慢產生自我認可、自我相信和自我期許,這種期許慢慢累加起來,就可能能讓生活變得更好。

  第四,大家一定要有掌控感,逐步掌控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我們一天有多少時間是被別人支配的?上班的時間原則上是被公司支配的,但如果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情,實際上也是被自己支配的。如果能提高工作效率,用6個小時做完8個小時的事情,省出來的2個小時就可以自己支配。此外,可以判斷一下,上班時我們是由老闆、主管、同事主導,還是自己在主導想法、觀點。盡量說服其他人根據自己的主導來做事。如果是自己主導,就會有掌控感。

  人有兩種,一種是隨波逐流、沒有主見的,另一種是自己有主見、可以掌控自己命運的。當然,過分有主見,不跟別人融合,肯定也有問題,但無論如何,一定程度上學會掌控生活和工作,會讓自己更加幸福踏實、自主積極。

  掌控主要分成兩方面,一是掌控時間。時間不要隨意被自己浪費掉,也不要被周圍的人浪費掉。本來今天晚上想讀一小時書,結果被人拉去吃燒烤了,這就被別人掌控了時間。最近流行一種工作法——「番茄工作法」,它要求我們把時間分成像番茄內部那樣一格一格的,每25分鐘到半個小時一個單位,在這個單位內,堅決不被干擾和打擾,既不看手機,也不接受別人的打擾,至少在規定的時間內可以全力以赴專註做事,效率會大大提高。

  我自己也嘗試過,把時間分成半個小時和一小時。當我寫東西的時候,我一般給自己一小時,當我開會的時候,我通常規定半小時。這樣我就可以在自己規定時間內,百分百地集中注意力,不受任何干擾地把想做的事情做完。這既培養了自己的專註力,又培養了自己的思考力,而且還會讓自己感到愉快。

  另一個則是掌控發展方向。有很多人被父母規定了發展方向,甚至被規定了到什麼城市生活、跟什麼樣的人結婚。這樣被掌控人生方向的狀態是比較可怕的。人生方向、發展方向是一定是要自己掌控的,要自己心甘情願選擇的。

  時間和發展方向,如果這兩者都掌控在自己手裡,我們的人生基本上有百分之七八十掌控在自己手裡了,即使剩下的百分之二三十被別人部分掌控,也不會有巨大影響。總之,不要讓自己陷入個人命運被別人控制的狀態中去。

  還有一點需要提及,很多人總是喜歡抱怨、推諉、推卸責任、不承認自己犯的錯誤,這在心理學上叫「受害者模式」。這樣的人會覺得所有的事情,不管是苦難、不幸、挫折、沒有升職加薪,和同事之間關係不好,都是他人、環境、社會、機制帶來的問題,他不會審視自己身上的問題,永遠覺得自己是受害者,這一點是需要注意並且調整的。

  現在彭老師連線上來了,我們開始對話彭凱平老師。

  對話彭凱平 

  俞敏洪:彭老師,師兄好。

  彭凱平:你好,非常高興能和你見面。

  俞敏洪:我們倆都是1962年的,但你是1979年進的北大,我1980年進的,比你小一屆,所以你是我師兄,但你現在還是滿頭黑髮,看上去比我年輕很多。

  彭凱平:哈哈,可能是積極心理學的幫助。

  俞敏洪:積極心理學對你的身心健康真的有很大幫助嗎?

  彭凱平:我覺得有,遇到憂愁、挫折、打擊、失落可以調整一下,會開心很多。

  01. 如何緩解壓力

  俞敏洪:我的粉絲從年輕人到五六十歲的都有,是一個全年齡段的群體,而且我這兒男性粉絲居多,接近70%。

  彭凱平:這和心理學的粉絲群體不一樣,我們70%是女性。

  俞敏洪:在這點上似乎女性佔優勢,女性排解焦慮的能力好像比男性要強一點,是這樣嗎?

  彭凱平:是的,科學證據很明顯,男性的自殺率是女性的三倍以上,而且女性在分手之後的痛苦比男性要少很多,女性在分手的瞬間打擊比較大,哭得比較厲害,但哭完以後就沒事了。男性被拋棄之後則不一樣,有些甚至想死的心都有,很多一直纏著前任的都是男性。

  另一個則是掌控發展方向。有很多人被父母規定了發展方向,甚至被規定了到什麼城市生活、跟什麼樣的人結婚。這樣被掌控人生方向的狀態是比較可怕的。人生方向、發展方向是一定是要自己掌控的,要自己心甘情願選擇的。

  時間和發展方向,如果這兩者都掌控在自己手裡,我們的人生基本上有百分之七八十掌控在自己手裡了,即使剩下的百分之二三十被別人部分掌控,也不會有巨大影響。總之,不要讓自己陷入個人命運被別人控制的狀態中去。

  還有一點需要提及,很多人總是喜歡抱怨、推諉、推卸責任、不承認自己犯的錯誤,這在心理學上叫「受害者模式」。這樣的人會覺得所有的事情,不管是苦難、不幸、挫折、沒有升職加薪,和同事之間關係不好,都是他人、環境、社會、機制帶來的問題,他不會審視自己身上的問題,永遠覺得自己是受害者,這一點是需要注意並且調整的。

  現在彭老師連線上來了,我們開始對話彭凱平老師。

  對話彭凱平 

  俞敏洪:彭老師,師兄好。

  彭凱平:你好,非常高興能和你見面。

  俞敏洪:我們倆都是1962年的,但你是1979年進的北大,我1980年進的,比你小一屆,所以你是我師兄,但你現在還是滿頭黑髮,看上去比我年輕很多。

  彭凱平:哈哈,可能是積極心理學的幫助。

  俞敏洪:積極心理學對你的身心健康真的有很大幫助嗎?

  彭凱平:我覺得有,遇到憂愁、挫折、打擊、失落可以調整一下,會開心很多。

  01. 如何緩解壓力

  俞敏洪:我的粉絲從年輕人到五六十歲的都有,是一個全年齡段的群體,而且我這兒男性粉絲居多,接近70%。

  彭凱平:這和心理學的粉絲群體不一樣,我們70%是女性。

  俞敏洪:在這點上似乎女性佔優勢,女性排解焦慮的能力好像比男性要強一點,是這樣嗎?

  彭凱平:是的,科學證據很明顯,男性的自殺率是女性的三倍以上,而且女性在分手之後的痛苦比男性要少很多,女性在分手的瞬間打擊比較大,哭得比較厲害,但哭完以後就沒事了。男性被拋棄之後則不一樣,有些甚至想死的心都有,很多一直纏著前任的都是男性。

  俞敏洪:也就是說男人在失戀分手后纏著女朋友的可能性比女人纏著男朋友的可能性要大嗎?

  彭凱平:是的,大很多。所以男性對負面困難的調整能力其實是不如女性的。我經常講,男性一定要學心理學,而且要相信「男兒有淚得輕彈」,不然悶在心裡並不好。

  俞敏洪:感覺男人的發泄渠道好像就是找自己的好朋友喝頓大酒,喝得爛醉,難得有男性會嚎啕大哭。我也哭過,但都是自己一個人在家裡哭,不敢在朋友面前哭。是不是有兩個原因,第一是男人責任在肩,沒法把責任推卸到別人身上去。第二是文化所致,「男兒有淚不輕彈」?

  彭凱平:對,主要是後者。某種意義上是文化的偏見,因為人類文化對男性有很多陽剛精神的要求,使得男人不願意表露自己的情緒,我個人認為這在某種意義上是偏見,男人找朋友、心理學家聊一聊天也很有必要,沒什麼丟臉的。

  俞敏洪:我其實各種各樣的壓力也蠻大。在表面上,我必須對公眾社會,對新東方的員工,體現出極其樂觀的一面,但這背後其實是以很多的焦慮和壓力為代價。好在我和好朋友們比較聊得開,很大程度上能夠化解。如果一個人的焦慮痛苦,能夠被旁人接納並且能提出一些建議,這種焦慮痛苦會減少很多。

  彭凱平:對,人類的一個優勢就是傾訴。人是會說話的生物,所以在表達自己感情、傾訴內心鬱悶的時候,可以得到很多緩解。這就是兩個特別重要的情緒調節技巧,一是社會支持,親情、友情、愛情對我們的情緒幫助特別大;二是表達傾訴,千萬不要悶在心裡,因為悶在心裡,它是會發芽的,而這個芽是毒芽,是對我們自己身心不利的。

  俞敏洪:我有比較好的友情,親情當然也是一部分,但整體來說,男人的鬱悶一定要有發泄渠道,不能一個人獨處發泄,比如喝悶酒、孤獨抽煙、關在房間里不出來。而且,我喜歡滑雪、爬山、騎馬,這些運動都能幫我發泄掉一部分焦慮、壓力和痛苦,所以運動對發泄情緒是不是也很有幫助?

  彭凱平:對。人類所有不愉快的反應在心理學上都叫做「應激狀態」,我們遇到一些挫折、打擊、風險、挑戰、侮辱的時候,會處於一種應激狀態,釋放很多壓力激素,而唯一能夠化解的方式就是行動。運動就是一種最好的行動。當然,這個行動也可以包括打掃衛生、換件新衣服、洗個澡、唱個歌、跳個舞等等,總之要給自己找個簡單的事做。

  俞敏洪:對,有時候我還自己練唱歌,我喜歡草原歌曲,有時候心裡不舒服,就把房門關上吼幾句,會感覺好像開心了一點。

  彭凱平:人只要抬頭挺胸,把氣呼出去,就會覺得舒服。所以我們經常講「路見不平一聲吼」,其實在某種意義上「心有不平一聲吼」,效果也是差不多的。

  02. 人與人需要交流

  俞敏洪:彭老師,有些人比較內向、相對孤僻,常常一個人待著,不太願意和人打交道,但他們內心有很多焦慮和痛苦,你對他們有什麼樣的建議?

  彭凱平:首先要分清楚是物理孤獨還是心理孤獨。一個人如果在房間里待著,但心中充滿了暖流,他的思想是發育的,愛讀書、愛思考,這就不是真正的孤獨,而是物理孤獨。而有些人覺得自己特別悶、特別慘、沒有人理解,渴望尋求美好的人際關係,這叫做心理孤獨。

  對於心理孤獨的人,有一個特別簡單的技巧叫「邁出第一步」,只要邁出了第一步,後面就很容易做到,比如尋找熟人進行交流溝通,尋找一些事業上有共同興趣的同伴,從熟人開始,從身邊的小事情開始,逐步走出去。

  總之,這個行為要通過不斷強化、塑造才能完成,要先做成一些小目標,才會願意繼續做。不要先設一個特別大的目標,比如一個孤獨的碼農設個目標——我一定要和俞敏洪吃頓晚飯——這很難,也做不到。可以先走出自己的空間,從一些熟悉的、容易的小事開始做,一步一步擴大自己的社交範圍。

  俞敏洪:一個人不管多麼孤僻、內向,在生命中都需要一兩個好友能聊天、互訴衷腸,或者在一起喝喝酒、唱唱歌,這是非常必要的。

  彭凱平:朋友不在多,有兩三個知心朋友最重要,可以一起談心、說話。如果一個人能夠不帶任何功利目的地陪你閑聊30分鐘,這個人就可以作為你的知心朋友慢慢培養。

  俞敏洪:有些人在網路上虛擬聊天或者交虛擬朋友,這能解決他們孤獨焦慮的問題嗎?還是實際上會走向更加孤獨的狀態?

  彭凱平:也得看具體情況,有些人由於各種限制,比如有強烈的孤獨症、社交恐懼,他出不去、做不到,虛擬的朋友就會對他們有一些安撫作用,甚至有人專門設計出了虛擬的傾訴者。但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需要找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朋友之間能有一些肢體接觸和碰撞,會更真實、更有幫助。

  俞敏洪:所以在某種意義上,現實世界的人永遠比虛擬世界的人更能安撫人心?

  彭凱平:對,人與人面對面的肢體接觸和氣場感受,對我們的身心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即使只是坐在我們旁邊、陪伴著,他所產生的生物能量氣場,對我們的身心健康都很有幫助的。虛擬事物畢竟只是一個簡單的寄託,對於有孤獨症的人來講,這可能只是一個替代方法。

  俞敏洪:對於那些一段時間陷入到某種孤獨境地的人來說,在家裡養個寵物會有一定療愈作用嗎?

  彭凱平:有。人的陪伴接觸,面對面的溝通交流,有一個特別重要的作用,就是讓我們的大腦分泌出一種神經化學粒子,英文叫做oxytocin,中文叫催產素。它讓我們覺得溫暖、全身發熱、嗓子發緊,陪伴孩子、親人、朋友可以產生催產素,陪伴動物也會產生催產素。所以對於那些孤獨的老人來說,有一個寵物其實也很重要。

  俞敏洪:人本身是社會性動物,social animal,所以絕大部分人不可能一個人孤單、孤僻地生活一輩子,即使一個人決定到山裡隱居,他的目的可能其實也是為了吸引三兩個好友一起共同隱居山林。

  彭凱平:是的,所以真正的隱士是「大隱隱於市」。即使像諸葛亮這樣的人隱在山中,他也天天到城裡見朋友,所以沒有真正的隱士,隱士其實都隱在朋友之中、人群之中,只不過他不在廟堂之上,他在江湖之遠,但他一定也是有朋友的。

  俞敏洪:沒錯,梭羅的《瓦爾登湖》里就能看出來,他沒事就往城裡跑,晚上再回山林里住。

  03. 面對不確定性,

  我們該如何自處?

  俞敏洪:現在大家總會缺乏安全感、焦慮,即使我們有很好的工作,也依然如此。你覺得這些焦慮主要是來自於哪?我們該怎樣從源頭上減輕這種狀況?

  彭凱平:我覺得最大的問題還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人類有個特點,希望將來很清晰,即使我明天會過得很慘,但我知道之後心裡就會有一種提前的準備。很多時候前途的不明顯、不清晰、不明確,容易產生焦慮。如果能讓我們每個人覺得自己前途是明確的,就不會有焦慮,但前途往往又是不明的。

  我們對未來是有憧憬、計劃、謀略的,這是以前心理學家沒有意識到的。以前我們以為人是使用工具的生物,現在發現人是時時刻刻在謀划未來的生物。而這個過程中產生的一個問題就是,未來的不確定性容易產生大面積的焦慮,所以讓大家相信自己有未來,相信明天更美好,就是積極心理學的一個作用。這就是通常大家說的希望感,有希望感的人都不會太焦慮,沒有希望感的人很容易產生焦慮。

  俞敏洪:我覺得希望感來自於對未來某一個可實現的目標的掌控。如果我們完全沒法實現自己或別人給我們設定的某個目標,焦慮和痛苦肯定會隨之而來。現在有不少人,給自己定的未來理想目標會有點不切實際,包括物質財富、人生進階方面。此外由於競爭加劇,比如「內卷」,導致他們實現這個目標困難重重,但這樣的外在環境是沒法改變的。對於這種狀況,怎樣才能有希望感?

  彭凱平:希望感由兩個因素決定,一是自身能力,二是外部環境、社會條件是否支持我去展現我的能力。很多時候大家都覺得自己沒有希望,這種情況下就要找到一個現實目標一步一步去做。

  第一個建議,我們要相信人是會不斷變化的。相信環境、周圍的人、事物都會變,這種變化的動態思想其實是中國人特別重要的智慧,叫做易經。中國人早就知道一切都可以變,明白這一點之後就會有信心。

  第二個,一定要意識到資源的多樣性。如果我們只有一套資源或者一種能力,就會非常焦慮,但是如果我們有很多資源和能力,就可以從容應對各種的問題。比如新東方遇到困難,但俞老師有很多本領和才華,那原來的才華就可以轉移到另一個方面,一樣能夠產生巨大的效益。所以掌握多項技能、廣泛的社會資源,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降低我們的焦慮。

  第三個,支持的環境也很重要。社交網路、社會關係、親人的支持關懷特別重要。有個現象叫做「安全網效應」,意思是那些敗得一乾二淨的人,他們相信自己還有退路,就是自己的家鄉、親人無論如何都會支持自己,這對焦慮感有很大的幫助。現在我們很多人都漂浮在大城市裡,沒有過去的這種安全網。在傳統大家庭環境里,他們會給你一種安全網的印象。他們不一定真的支持你,但只要相信這一點,對自己也有很大的幫助。

  俞敏洪:實際上現在大家的退身之所變少了,甚至沒有了。比如原來的中國農村社會,父母在農村有房子、有院子,實在不行我回到農村還有土地,儘管不那麼豐富,但有退身之所,親情和資源都在那兒。但現在城市的孩子,如果失業了或者找不到工作,他們立刻連房子都沒了,即使回到家鄉,可能有些人父母已經不在了,在家鄉也沒什麼資源,而且回到農村也沒什麼好做的。我覺得這種情況也是大家產生重大焦慮的一個原因,很多人只能往前進,沒有退身之所,這對他們造成了心理上的嚴重不安全感和傷害。

  對城市的年輕人而言,如果已經買了房子、還完了房貸,他即使失業,至少還有房子住。但現在北上廣深的大城市裡,小年輕人有房子的並不多,很多人還有房貸,這樣的年輕人一旦失去工作,最後房子可能就不得不退給銀行,這對他們來說都是重大的打擊。面對這樣的狀態,對於這群孩子的人生髮展道路,你有什麼更好的建議嗎?

  彭凱平:很多問題不是簡單的心理問題,也是社會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雙管齊下。有一部分工作是心理學家可以做的,而有一部分工作是需要政府解決的。如果不在社會層面上解決社會保障、社會服務、社會工作的問題,光調整心理其實是不夠的。

  假設現在的政府、地方各級機構願意解決老百姓的社會保障問題,讓年輕一代有安全感,在這個基礎上,我們談談個人修為、修鍊是挺重要的。

  第一,永遠保持一種向前看、向遠看的精神。人有一個特別重要的能力,是對未來的憧憬、計劃、謀略和追求。以前總認為人被過去決定,比如階級出身論、原生家庭學說等等,現在發現並不是,人是被未來決定的。階級出身論為什麼不對?那些無產階級革命家都不是無產階級的後代,但都成為了無產階級領袖,因為他們被未來召喚。原生家庭學說也曾興起一時,現在也發現錯了,我們都不是被過去的原生家庭所決定的,而是被現在的親密關係和未來的家庭所決定的。所以人一定要抱有一種未來發展的觀念,去想象或者追求未來,這是一個心態的改變。

  第二,一定要建立各種各樣的聯繫。社會學教授馬克·格蘭諾維特發現了弱聯繫的強勢效應,就是當我們找新工作的時候,往往給我們提供有效信息的人不是我們身邊的熟人、親人,而是一些和我們萍水相逢的人,這個叫弱聯繫。弱聯繫能產生很重要的信息,平時習慣與人為善的人就會容易建立弱聯繫。為什麼經常說一個人善良、討人喜歡是一種深層優勢?因為這其實會幫助我們得到更多新的信息、機遇。所以馬克·格蘭諾維特雖然是社會學教授,但可能會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就是因為他發現財富來自於人脈。這是很簡單的道理,認識的人越多,而且不一定是自己的至親好友,只是一些萍水相逢的人就足夠了,只要我們善良,是個好人,遲早會有人幫我們。

  俞敏洪:我想用我個人的例子來證明你說的這兩點,第一,人脈關係就是財富;第二,善良是我們做事情的根本。

  關於「人脈」這一點。當年新東方第一張營業執照非常難辦,我那時完全沒有任何人脈關係,但我沒事就到當時的教育局跟那幾個辦公室人員聊天。我沒提辦執照的事,只是聊了大概四五個月的天,結果他們就跟我變成了朋友。他們反過來問我,俞敏洪,你要不要辦張辦學執照,你老為別人干,是不是應該為自己干。這就是自己建立人脈,最後帶來了發展機會。

  還有個故事,當時我和別的機構有競爭,他們比較野,拿刀子捅我的員工,完全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後來我去海淀公安機關,一個人我都不認識,但我看其中一個中年公安人員比較憨厚,我就請他出來喝了個酒,他又把我介紹給其他的公安人員,後來他們就幫我解決了問題,使我辦學的環境得到了安全保障。在中國,如果完全沒有人脈,一切憑著公事公辦的方式想把事情做成,難度是比較大的。

  而且人脈不僅是外部的,也有內部的,比如我和新東方管理者的良好關係,促成了新東方能夠發展到今天。包括這一次我們受到了重大挫折后,新東方最核心的重要管理幹部工資都減少了百分之六七十,但沒有一個人離開。這是因為我和內部的兄弟姐妹之間有濃厚的相互信任。

  關於「善良」這點。一個人的善良和正直一定是一個機構、一個人存續下去的最主要的原因。從新東方的角度來說,我們的善良就是,首先讓大家交的錢物有所值,我們提供的包括教育在內的各種服務,一定是讓人們感到值得的。第二,你能做到的和不能做到的要和對方交代清楚,這樣才不會存在坑蒙拐騙的現象。第三,一定不能虧欠客戶和員工,這才是一種比較善的公司經營方針。

  彭凱平:這也是你現在在這樣一種困難情況下,很快能轉型而且得到很多人支持的原因。你的平台上有這麼多粉絲,其實不是因為我們多麼智慧,主要是因為人品,人品本身是有價值的。

  接著來談,第三個給到年輕人的建議,除了培養廣泛的弱聯繫之外,還有一個特別重要東西叫做文化資本。社會學教授皮耶布迪厄發現,一個人如果能影響別人一起去做成一件事,可以靠錢,也可以靠實力,但還有一種軟實力,就是文化資本。文化資本能從一個人的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的方式看出來,中文講「腹有詩書氣自華」,其實就是魅力、氣質。所以讓自己變得有魅力、有文化,可以提高我們的文化資本,而文化資本也絕對是有益、有價值的。希望年輕人多讀書,多培養自己的文化資本,從而可以獲得更多幫助。

  第四,名譽。我們以前不太看重名譽,認為實力最重要,但現在發現人類社會特別重要的一個要素就是活出好名聲,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社會溝通的信號,能夠很快得到別人的響應、支持、愛護和幫助。一個特別簡單的、提高我們好名譽的方式就是心存感恩之心,讓別人知道我們是一個心存感恩的人,能得到的幫助就會多一些。如果大家都覺得我們自私自利、不記恩情、貪婪可惡,那沒有人會幫我們,尤其在起步階段。所以感恩是寒門子弟成功的秘訣,人脈是我們做好事情的重要方法,善良是我們潛在的競爭優勢。

  總而言之,已經有很多科學依據證明人的競爭優勢不是打打殺殺、大喊大叫,而是一些人做得好動物做得不好的事情。野蠻、殘忍、兇狠、自私,都是動物做得比我們好的,而我們做得比動物好的事則是道法自然、弘揚善良的人性。

  俞敏洪:除了 「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人還要在哪些方面有所修鍊,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加有魅力、更加能獲得別人的注意力和信任,讓他們未來的事業更加順利?

  彭凱平:這有很多技巧性的問題,也有一些遺傳基因的問題。第一,個人形象設計很重要,穿衣穿的正經一些,頭髮梳的乾淨一些,起碼澡要天天洗、牙要經常刷。第一印象會產生「月暈效應」,在判斷一個人的時候,個人形象有特別大的影響作用。

  其次就是氣質、風度、品味、言談舉止,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談吐,因為我們是通過一個人說話的方式來了解他的,所以談吐得體很重要。如何提高談吐?文化知識就很重要了,中國傳統的唐詩宋詞對我們的談吐有很大的影響,邏輯思維的訓練也能讓我們說話有條有理。此外,說話不要大聲尖叫,而是要養成利用胸腔來發聲的習慣。

  第三,在非言語溝通方面下功夫。有時候人不說話也會透露很多信息。比如俞老師在聽我說話的時候雖然沒說話,但是面帶微笑不斷點頭,表示欣賞、關懷、支持,這樣非言語的溝通方式就特別重要。很多人不關注這個,以為一切都靠說出來,其實我們在不說的時候也會對別人有影響。注意這一點也能提高我們個人形象、增加魅力。

  當然,如果我們擁有一些文化資本,比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文憑、學歷,別人顯然會對我們的好感多一些,但最後能通過這些東西去解決問題,才是真本事。

  很多人說自己懷才不遇,關鍵在於我們有沒有魅力,有沒有競爭的優勢。有,我們才能真正把才華貢獻出來。所以我特別想讓學生們知道,不要光去刷題、掌握技術,一定要把個人的修養、品位做到極致,才會有競爭力。

  俞敏洪:就我個人經驗來看,那些對我產生吸引力的朋友,除了有你剛才描述的那些東西以外,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特徵,就是他們個性上都非常自然、坦誠,甚至比較奔放。他們沒有拿著捏著、自以為是,也不是高高在上的狀態,不管他們學問有多高深、成就有多高、名聲有多大,他們做人都比較謙虛謙和,個性上都非常自然、坦誠、親和。

  坦誠和自然,謙虛和謙和,個性中再帶點幽默和自嘲的氣質,就會變成一個超級有魅力的形象。

  彭凱平:是的。

  04. 什麼是福流?

  如何進入福流狀態?

  俞敏洪:我讀了您《澎湃的福流》一書,得到了很多感悟,也對照自己的生活做了很多的修正和提升。我個人認為你把「Flow」翻譯成「福流」特別好,也體會到了書中描述的那種福流狀態,專註於自己喜歡的事情以致於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吃飯,我覺得進入福流狀態是一個人比較幸福快樂的狀態。能給大家解釋一下什麼叫福流,以及一個人怎樣能讓自己更多地進入到這種福流狀態嗎?

  彭凱平:我也很得意這個翻譯,為什麼把「Flow」翻譯成「福流」?因為我查了一下《康熙字典》,中國人在漢代其實用到過「福流」這兩個漢字,我很震撼。當時流行卜卦,其中有一卦叫福流卦。我覺得這麼美好的中國概念不能讓它沉睡在歷史的典籍之中,一定要把它圈閱到21世紀,我就把咱們中國人創造的福流概念和心理學家談到的Flow(心流)結合起來,賦予了它新的生命。我沒有把這點寫在書上,因為覺得有點「凡爾賽」,但和你一起聊我就很坦然,可以把這個我自己覺得很偉大的貢獻說出來了——我給一個沉睡了兩千多年的中文概念賦予了新的生命。

  福流其實就是我們做一件事情時能夠沉浸其中,物我兩忘,忘掉時間、空間,忘掉自我,此時不知是何時,此生不知在何處,特別開心、愉悅、沉靜。這樣的體驗會讓我們產生一種醍醐灌頂、茅塞頓開、柳暗花明的感受,具體來說就是完全沉浸其中,產生了一種忘卻時間的感覺。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體驗其實不難得到,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但沒有想過這是一種幸福的、極致的巔峰體驗。我們總以為幸福很遙遠、很抽象,但其實幸福就是一種澎湃的福流。

  做什麼事情容易產生福流?積極心理學創始人之一米哈伊認為,做一些事情如果太容易,人就會覺得boring,沒有意義,如果太難,我們又做不了,會受到打擊。所以應該要做稍有難,但同時又能做得好的事情,這就比較容易產生福流的體驗。比如運動其實是有難度、有挑戰的,比如我們跑步30分鐘有點難,但過了30分鐘我們還在跑,就會發現自己越跑越開心,腿都不聽使喚,自己在搗。還有些人追電視劇也會進入到福流狀態,飯也不吃、覺也不睡,一口氣三天三夜把《琅琊榜》看完這種事就發生在我身上。

  俞敏洪:我用了24小時就把48集的《大江大河》給看完了。

  彭凱平:這就是一種沉浸其中的、福流滿滿的感受。讀書也可以,我們很多人為什麼手不釋卷,放不下來,其實也是一種福流的體驗。

  此外,人際關係也可以產生福流。比如和多年沒見的好朋友聚在一起聊天,聊到半夜都不覺得晚,這就是一種人際關係上心靈溝通的福流。再比如愛情,談戀愛的青年男女如膠似漆,長時間待一起都不膩,對他們來說這就是一種福流體驗。所以福流確實是一種值得我們珍惜的美好體驗,當我們老了之後,回憶自己不斷積累的福流體驗,會覺得人生很值得。

  俞敏洪:一個人如何把工作事業跟福流體驗結合起來?如果一個人在工作和事業中從來沒有體驗過這種福流境界,他的工作和事業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不是一種時間和生命上的浪費?

  彭凱平: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也是一個比較難的問題。因為我們工作的情況其實都很複雜,比如上級安排我們做一件他們認為該做的事,這時候我們很難說是自己的選擇。我們也時常因為機遇和個人條件限制,做不了自己想做的事情。總之,讓人能有機會做自己想做、愛做的事情並不容易。那麼,如何在我們已經做的工作中產生福流,我覺得有三個特別重要的前提條件。

  第一,一定要把我們的工作當作未來發展的一個路徑和台階。如果我們把自己當作打工人,工作就不會特別開心,我們應該把工作當做一種職業,這是我的專業、我的技能,職業精神會讓我們對自己的工作有一種專註和奉獻。如果能夠把職業上升到使命,認為這些事情就是我應該做的事情,能產生這樣一種態度的轉變,就很難能可貴。

  第二,要在工作中不斷體驗、積累讓我們開心的事情。嘗試找到讓自己開心、愉悅、留戀的事,如果我們發現工作中,讓我們捨不得的事情多於那些我們不喜歡、不開心的事情,這個工作就可以繼續做下去,反之,我覺得應該換一份工作,這是一種理性的判斷。

  第三,在工作中產生澎湃的福流,意義感特別重要。我們需要知道自己的工作從頭到尾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或是結果,如果我們在工作中只是一個「螺絲釘」,不知道前因後果,就很難對這個工作產生意義感,所以有一個閉環體驗很重要。如果我們實在就是一顆「螺絲釘」,如何去構建閉環?我的建議是,不妨嘗試別的崗位,進行一些輪換,這樣可能會慢慢知道,雖然我們只是這個系統里的一顆「螺絲釘」,但還有很多人在為我們的工作提供服務,同時還有很多人利用我們的服務在創造更大的價值,這個意義感也是很重要的。

  心態的改變,快樂的積累和意義的發現,能夠幫助我們把工作變得有福流、有快樂、有追求。但這些都是大道理,我在書里其實講了不少小技巧,包括情緒調節、關係建設、語言話術等等許多具體建議。

  俞敏洪:我特別同意你的觀點。如果工作就是工作,我們只是把自己當做一顆「螺絲釘」,只是為了工資,看不到工作的意義,這是不可持續的。所以任何人的工作都需要和兩點結合,第一點,和自己的愛好結合。就像我喜歡當老師,做新東方這件事本身就已經體現了我願意投入精力和時間。第二點,這份工作應當能導向我們的未來。哪怕現在我們手頭的工作是相對枯燥的,但是它能連接到我們的未來。就像鋪鐵軌一樣,每一個枕木都是枯燥的,但是鋪成鐵軌以後,上面就可以跑高速火車。如果一個人能在做工作的時候看到未來的全貌,工作會更開心一點。

  我大學畢業的時候,有很多機會到政府機關工作,當時沒去就是為了避免「朝九晚五」的枯燥生活,我不願意每天的時間被人控制,所以想在北大過一個比較懶散的生活。但我現在每天在新東方得工作十五六個小時,為什麼能夠工作下去?這就涉及到了工作的使命感,給自己賦予的意義,以及願意和大家一起共同奮鬥、走向未來的狀態,我覺得這其實和福流有關係。比如我們在新東方開會討論工作,真的能討論五六個小時,大家連頭都不抬,我認為這是一種工作中的福流。

  彭凱平:工作產生福流,團隊合作也可以產生福流,這就是為什麼兩個人一起跳舞可以跳出福流。我再補充一點,除了興趣和未來,自己的天賦和特長也很重要。

  我和俞老師的經歷非常相似,我們北大畢業,在80年代初有很多進政府部門工作的機會,我也曾經被組織部門借調到中央機關工作,我們都有成為地方官員的可能性。但在中央機關工作,我覺得我不適合,沒天賦。當秘書、當官員要眼觀六方,注意分寸,但北大人有點傲氣,所以我沒有當領導的本領,我更像一個學生。

  而且我愛說話、愛搶話、好為人師,更不是當政府官員的料。政府官員要謹言謹行、埋頭苦幹。我是一邊干一邊說,可能更適合當教授,所以我最後選擇當教授,把特長和天賦用出來。真要我去做政府官員,我還不一定是一個好政府官員。

  05. 如何平衡外在慾望與精神追求?

  俞敏洪:錢、社會地位、名聲、權力,對人的幸福感、快樂感和穩定感有比較大的影響。但往往正是由於這樣的追求,有的人沒有把握好,反而讓自己身敗名裂、變得不幸。一個人該如何追求財富、地位、名聲、權力,並且保持在可控狀態,讓自己的精神和心靈更加充實,而不是被這些東西綁架?

  彭凱平:我從心理學的角度聊這個問題,這也是一個有關人生意義的哲學問題,很多的道德學家、哲學家、思想家都討論過。

  心理學家發現,人類的慾望、追求和動機其實分成三大類,一類叫Needing,我們需要、必需的;一類是Desire,就是我們有慾望去追求的,也就是Wanting;還有一類Liking,是我們喜歡的,用中文來說就是必需品、裝飾品和調味品。

  現在很多人會把裝飾品當作必需品,比如財富、地位、追求,這些其實是點綴,在某種意義上人不一定非得需要這些東西。我們的家庭、孩子、自身的愛和健康才是必需品。我們在得到這些東西的時候,會產生快樂、愉悅、福流滿滿的感受,這是一種調味品。

  所以從人生的角度來說,必需品必須要有,調味品最好也有,但是點綴品,有,很不錯,沒有,不用著急。我們不要本末倒置,把一些點綴的東西看作必需品,但在某種程度上,很多人可能都忽視了這一點。

  從生物化學的角度來講,人類的三種追求其實也是不同的。我們的必需品是人類的一種慾望動機,是生存所必要的東西;點綴品其實更多和多巴胺有關,調味品和血清素有關,必需品和催產素有關。我們在生活中要盡量做到身心健康、情感愉悅,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榮譽、地位、名聲固然也很重要,但不能本末倒置。

  如何找到平衡?有三個重要因素。第一,前後。如果一個東西是另外一個東西的前因,我們應該先做這些東西。比如我們不奮鬥就不會有收穫,不讀書就不會有成就,不在某種程度上奉獻可能就不會有官位。所以要搞清楚自己現在的處境是什麼,要先做前面的事情,少做後面的事情。

  第二,緩急。先解決急的問題,再解決不太急的問題。現在連飯都吃不飽,就一定要先解決吃飯的問題;連基本的生活技能都沒有,那就不要想著去創造美。

  第三,輕重。分清楚什麼事情重要,什麼事情不重要。這個重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自己而言,二是對社會而言。中國文化其實是集體主義文化,生長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我們去做國家需要的事才會更容易得到社會的支持、信任、欣賞。

  從理論上講,圍繞上述三點,比較能幫助我們做好平衡。但是,這也是大方面上的三個原則,更多還是要結合每個人的情況去看,因為每個人的環境、條件、經歷都不一樣,這也是心理諮詢、心理輔導個體化的原因。

  俞敏洪:我也補充一下我個人的看法。第一,財富、地位、權力、名聲肯定是好東西,因為一個人的一生,如果確實能擁有一部分這些東西,對他的人生髮展肯定會有好的一面影響,所以我覺得大家去追求這些東西沒有問題。

  第二,對於財富、地位、權力、名聲,不要過分追求。不要忘記了我們人生的目的,我們原本是為了讓人生變得更加幸福,讓人生有更廣闊的舞台可以施展,但有的人太貪,就像點石成金,把糧食都點成金了,最後就把自己餓死了,這就很不好。

  第三,要明白自己追求這些東西用來做什麼。如果這些東西本身變成了我們的人生目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背後要有一個能夠充實我們精神生活的理由,比如是要用來做好事,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社會,這才是追求名利的合理理由。

  第四,當我們的生活達到了一定的自足狀態時,應該轉移目標。比如一個企業家如果只是為了不斷掙錢而掙錢,這就有問題,他必須用這個錢投資到企業中,讓企業能夠通過創新為社會創造財富才行。這也是為什麼比爾蓋茨和巴菲特願意拿出幾百億美元做慈善事業的一個重要原因,實際上是一個有意義的轉移。

  如果能做到這幾點,擁有多少錢和地位都沒問題。但如果做不到,錢和地位就變成了定時炸彈,隨時都可能會傷害自己。

  彭凱平:我還有一個特別樸素、普遍適用的建議,要多追求一些沒有定量標準的事,少去追求一些有定量標準的事。像財富、地位、等級其實都有標準,有時候容易讓我們產生挫折感,掙了一個億,就會想兩個億、三個億,特別容易變成數字的奴隸,這就像KPI,用一個定量指標來控制人,就特別容易讓人喪失個人自由、個人意志。而那些有無限前景的事情,比如愛、智慧、知識,都是沒有定量指標的,需要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思考一些無限的問題。

  很多父母,包括職場人士、老師、管理人員,特別喜歡用指標來控制、評估。本來大學誰好誰壞其實沒有答案,但現在非得搞出指標,清華第一還是北大第一,這些都沒有意義。智慧、優秀、卓越都沒有標準,非得搞出標準來,人為製造了很多衝突、麻煩,「內卷」都是這樣產生的。

  所以我們要讓自己活得好,一定要追求那些無限的問題,多聊一些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朋友聚在一起從來不聊這些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就是侃大山、閑聊,這才是真正幸福的源泉。

  俞敏洪:這個建議太重要了!我想起有一年,清華說自己已經進入了世界一流大學行列,北大就出了一句話,北大離世界一流大學還有500米。

  彭凱平:是的,很多管理人員、師生,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浪費在這些數字的堆積上,我堅決反對,但我永遠是少數派。也許我不該說這種事情,但我覺得總得有人來說一些顯而易見的道理,否則大家都不說,我們就永遠走在錯誤的道路上。

  俞敏洪:我也反對。我覺得大學排名本身就是很無聊的事,任何一個大學都是獨立的海洋,讓學生們在知識的大海里遨遊,能夠自由自在地、心靈豐富地、個性完善地成長,才是一個好學校該有的模樣。

  彭凱平:這其實是中國人一個共同的追求,我們真的希望中國教育有一個觀念上的更新、革新,不然我們的教育永遠只是一些修補工作。

  06. 對中國教育的探討

  俞敏洪:提到定量和等級,我覺得中國教育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孩子從剛開始學習,就被划入了等級定量的競爭和比較中,這種競爭讓孩子變得非常痛苦,不能自拔,親子之間也沒有時間去培養孩子們真正重要的能力,比如情緒控制力、抗打擊能力、抗挫折能力,還有善良的美好品德。這些問題似乎很難解決,對於這樣一個局面,以及對中國教育後續的發展,彭老師有什麼樣的建議和看法?

  彭凱平:我覺得現在國家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雙減」政策的推動其實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個起步,此外就是對職業教育的改革。將來職業教育和大學教育是兩個平行的賽道,這並不是說考不上大學的人就去職業學校,職業教育其實完全可以和大學教育平行,願意做科學研究的人去做科學研究,願意做技術的去做技術,我希望我們將來的職業大學也有院士、博士、碩士,只是分為不同的賽道,這樣我們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天賦特長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民辦大學也有可能是一個出路,我們也應該在這些方面多做探索。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能做什麼?第一,我覺得應該多和孩子談那些沒有答案的問題,比如愛、知識、心理健康、快樂、幸福,因為這些事情會越聊越開心,總聊排名、考試分數,會讓孩子產生壓力感和焦慮感。

  我甚至發現有些老師會經常告誡孩子,你今天是第三名,但你原來是第一名,這就對很多優秀孩子產生不必要的心理壓力。我覺得家長不要參與這種排名,也不要參與「內卷」,這不是不求上進,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找到自己的競爭優勢,這不一定是孩子在學校的排名,也可能是孩子的魅力、才華、善良,這些都很重要。

  在人生中,有很多競爭優勢並不是由分數和排名來決定的,很多家長可能不以為然,覺得我們站著說話不腰疼。但我們是過來人,當年我雖然是高考「狀元」,考得很好,但是進了北大,我花了很多時間看閑書,不看專業書,考試就考得很不好,甚至有一次普通心理學考試我拿了60分,估計是我這輩子的最低分,但我最後反而成為了心理學家。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分數並不能決定我們的未來,我們進取的精神、善良的人格、優雅的談吐,以及知識的豐富,才是我們重要的競爭優勢和本領。

  第二,家長更多應該去支持、欣賞、關懷孩子。我們總以為我們需要塑造孩子的所有,但心理學發現,孩子有很多內在的知識,他的神經元網路其實比天上的星星還多。父母最重要的責任就是去保護孩子的心理,讓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孩子自己就是一粒優秀的種子,我們作為父母能夠提供的無非就是土壤、陽光、水分,不去「拔苗助長」,不去摧殘,而是用愛心來撫養他,給孩子更多支持與愛,這就是父母應該做的事。

  很多人會把積極教育和快樂教育等同起來,但其實快樂教育是形式主義,只講結果,積極教育則是講行動,強調的是整個過程。其實積極教育的過程不一定很開心,比如刻苦學習、不斷追求、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這都很苦,但這是有積極意義的事情,所以二者之間有很大的不同。

  我對教育還是個「外行」,我是個心理學家,所以更關注孩子們的心理健康、中國社會的心態。但是教育問題和心理健康有很大的關係,所以,雖然我不是教育專家,但有時候我們深思的一些問題可能會啟發教育專家們的智慧和想法。

  俞敏洪:彭老師謙虛了,從《孩子的品格》一書就能看出來,你是個頂級教育專家。

  剛才你用我倆作為例子來講述,大家會覺得說服力不強,大家覺得我們成績再差,也都進了北大(笑)。但我同時也想用我個人的一些感受來印證你剛才說的那些話。我常和家長反覆強調,孩子成績只要在班內能維持中等水平及以上就好,如果是在最後幾名,就適當給孩子輔導一下也可以,這能讓孩子增加一點自信心。但是父母要更多關注孩子的天賦,比如孩子語文好,數學不好,那他可能天賦本身就傾向於文科。比如我從小學到高中,一直文科都比較好,但數理化幾乎從來沒有及格過,所以我只能拚命往文科方向發展。每個人的方向是不一樣的,所以家長也沒必要要求孩子每門課都考100分。

  我比較擔憂家長去反覆比較孩子的成績,總是覺得別人家的孩子比自己家的孩子好,這就會出現比較大的問題。第一,會對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很大的傷害,第二,孩子會覺得父母愛的不是我這個人,而是我的成績,我成績好了,你就高興,我成績不好,你就不高興,久而久之,孩子會認為唯一需要追求的就是成績,其他所謂個性的培養、性格的樂觀,都不是重點。

  還有一點想交流,我覺得我之所以能走到今天,不是因為我的成績起到了作用,因為我也考了三年才考上北大,在北大我有過兩門課不及格,補考才及格的經歷。但是從人生的長河來說,我覺得有幾個要素真的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一,我有持續學習的能力。儘管我成績不好,但我沒有放棄學習,直到今天也在讀書,現在國家所鼓勵的「終身學習」,我覺得我有這個本領。

  第二,我比較堅韌不拔,做任何事情我都有點「不買賬」,一次失敗了兩次,兩次失敗了三次,這個是我身上一個比較典型的特徵。

  第三,我覺得我還算與人為善,能和人打好交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處得相當好,大家都覺得我還算比較善良。

  第四,設定目標。我喜歡給自己設定一些人生目標,不那麼難、能帶來福流的、肯定能完成的目標。通過這樣的目標,不斷暗示自己未來的可能性。

  這些特質加起來,比我的成績要重要得多。一些中國著名的成功人士,也有不少是普通大學畢業的,比如馬雲就畢業於杭州師範大學,但他身上對生命的激情、努力追求的進取精神,是促使他後來能成功的主要原因。

  所以希望家長們,能夠多關心、關注孩子們成績以外的事情,因為這些事情,可能會更能長久地影響孩子的一生。

  07. 父母應當培養孩子的6個能力

  俞敏洪:《孩子的品格》中講述了很多父母培養的孩子的方法,非常適合父母閱讀。今天能否講述一下,父母可以在孩子哪些方面的能力上做重點培養?

  彭凱平:有6個方面的能力家長能夠去培養,有些能力比如不斷學習、設立人生目標、道德水平教育,都是學校可以做的。但我認為家長可以培養的,第一是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學校可能因為孩子太多,不能針對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提出具體建議,所以父母應該教孩子一些簡單的情緒調節技巧,也就抗壓力、抗挫力。書中我也講了該如何去培養,比如呼吸、跑步、寫作,或者傾訴、溝通、交流,這些能力是孩子們應該要培養且父母可以做的。

  第二是關係建設能力,包括合作精神、友善待人。很多時候生活中互惠互利、建立人脈關係、結交朋友的能力,父母是可以幫助孩子培養的。

  第三是人生意義和價值觀的問題。在某種程度上,父母對這方面產生的影響是很大的,因為我發現現在孩子們的政治覺悟、價值認同其實很大程度上和父母是一致的,如果是風清氣正的家庭,孩子就容易培養出相應的道德情操。

  第四是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讓孩子覺得我有、我能、我可以,這些在某種程度上需要父母親給予特殊的關懷支持,因為有學校的比較、有排名的刺激,孩子可能很容易產生一些受挫感、壓力感,覺得自己無能、無用、無效。這是學校暫時做不到,但是我們父母親可以做到的。

  第五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按時睡覺、刷牙、洗澡、照顧自己的身體,這些事情學校可能沒法教或者教的不夠,而且在某種意義上,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抵禦霸凌、抵禦性騷擾,讓自己活出快樂積極的人生是父母的責任。

  第六是孩子的幸福能力。父母應當呵護、培養孩子對美好生活的積極心態。

  這六種很重要的積極心理能力,都是父母可以去協助培養的,也是我在書中特別提倡的能力。

  俞敏洪:彭老師說的這六個能力都特別特別重要。你剛才說的這些能力,其實很多成年人也並不具備。

  彭凱平:是的,父母是孩子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會產生特別大的影響,想要孩子有什麼樣的能力,父母也最好要自我培養這樣的能力。

  俞敏洪:謝謝彭老師,由於時間關係,今天就只能聊到這兒了,我代表幾十萬網友向你表示感謝。

  彭凱平:好的,謝謝你,謝謝大家,再見。

  俞敏洪:謝謝。

  08. 尾聲

  俞敏洪:和彭凱平老師聊天,我個人非常有收穫。我們的孩子以及我們自己在通向人生更幸福愉快的道路上,都需要不斷地修鍊自己。來到人世一趟都不容易,既然來了,也沒必要讓自己過得悲慘、消極,過得愉快、快樂、瀟洒,肯定是比過得沉重、痛苦要好。儘管我們人生中有很多解決不了的問題,但是擁有積極的心態,擁有勇往直前的精神,擁有更加開闊的胸懷,一定會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更加的積極、快樂。

  感謝還在線的兩萬七千多個優秀的粉絲們,祝你們人生積極,心情愉快,祝你們的未來越來越好。今天我的直播就到此為止,謝謝大家!

 

        更多大千雜聞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2-5-21 02:4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