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人痛苦的根源,就在於追求確定性

京港台:2022-5-18 03:28| 來源:筆記俠 | 評論( 9 )  | 我來說幾句

俞敏洪:人痛苦的根源,就在於追求確定性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內容來源:抖音直播「俞敏洪對話樊登——被讀書改變的人生」。

  分享嘉賓:俞敏洪,新東方教育集團創始人、董事長。

  樊登,樊登讀書APP創始人、首席內容官。

  筆記君說:

  前幾天,俞敏洪與樊登進行了直播連麥,圍繞著人生觀、價值觀等內容,討論了大學生、家庭教育、溝通力、讀書的好處和技巧等方面的問題。

  他們的對話涉獵廣泛、內容豐富,極具價值。今天分享給各位讀者,希望大家能有所收穫!

  一、人生是充滿樂趣的

  1.從新東方發展看慣性思維

  俞敏洪:不管是做生意還是干工作,人都不能沿著自己的慣性思維往前走。

  其次,不要太相信秩序。我們既不能把木材公司變成諾基亞電信公司,也不能把麥子公司變成電影公司。

  當公司做大后,就需要通過維護秩序讓公司循序漸進的發展,但不可能帶來突破或革命性發展。

  作為新東方創始人,我算是個會做生意的人,但也許因為年齡、個性或文科思維,容易沿著慣性思維和秩序思維往前走。

  儘管新東方很穩定,但發展也受限,甚至後期在教育領域的白熱化競爭中處於被動狀態。這次新東方遭遇的意外反倒是件好事,讓我們開始認真思考是否可以突破。

  因此,與其將打破的東西粘合起來,不如重建新東西。

  我們要將能幹的人集中起來構成成聯合體,從而形成大家覺得比獨立干更加受益的狀態。

  樊登:其實,好多信息只是大家不知道,尤其是好學的人。一旦知道以後,就會從慣性中走出來,變化就會非常快。

  無論哪個創業者,能夠成功,一定要相信運氣和隨機性的成分。當一個公司做的很順利且成長了,創業者特容易誤以為是自己的經驗導致的。

  越相信和崇拜自己,越會執著要求別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

  這樣導致的結果是,一旦外部的環境發生變化,你的經驗就並不是很管用。

  因此,對於不確定性充滿敬畏,兼顧開放性和包容性永遠是讓所有年輕人踴躍成長的生態。

  俞敏洪:凡是投入金錢比較多的項目,失敗的概率就比較高。但是錢少,反倒能幹出完全新的事兒。

  拿到錢的人會覺得反正有錢,缺乏認真思考商業模式和試錯成本的專註度。同時,他們缺乏了從有限資源中奮發出無限未來的心態。

  樊登:對,約束條件,是創新的必備。

  埃隆·馬斯克在造火箭時,員工開聚會他立馬給錢,但員工拿錢買發動機部件他卻不批。他說,如果給員工足夠多的經費,他們造出來的火箭就會跟NASA沒有區別。

  因此,在絕望中可以辟出一顆希望的寶石。絕望,就是約束條件。 越是在艱苦條件下,越能激發人的創造力、思考力和絕地反擊能力。

  2.運氣,總是給那些做好準備的人

  俞敏洪:艱苦卓絕,玉汝於成。運氣本身,也是通過自己努力爭取而來的。當你天天坐在家裡,運氣不可能降到你身上。但若你有目的、有方向的混社會,運氣自然就過來了。

  所謂的運氣,總是給那些做好準備的人。一般而言,成功者都是基於兩個維度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些。

  第一,在自己所從事的領域中付出足夠的努力。只有將自己專業做得足夠好,才是成功的基礎。

  第二,不斷去嘗試。成功的人,他們身上都有著比較好的人生創新意識,即不拘泥於一個崗位上,而是會願意為新機會去努力、嘗試,從而產生新的運氣。

  馬克斯·韋伯曾說過,在現代社會中,人的信仰是沒有辦法用理性去分析的,比如上帝是否存在。

  實際是,在你認定了那件事情是你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或那個人是你人生中很重要的人的情況下,你就得縱身一躍。

  到最後,你在海中間游不動了,再游回岸邊就可以了。

  樊登:ACT

  (接納承諾療法),是心理療法中特有意思的體驗。海思老師讓學員站在台上,跳下個兩米高的台階,人們就需要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才能跳下去。

  當你被卡在某一地方時,往往是因為自己沒有安全感,患得患失。

  但若你在生活中突然遇到離開北大這樣的事兒,只能接受猛地一跳。這才有可能是能夠面對新的創業挑戰的人。

  俞敏洪:不管你怎麼跳,最後可以一無所有,也可以腰纏萬貫。

  但你選擇走哪條路,都無法100%預測好才走。就算預測好的路是鐵飯碗,雖然中國歷史發展也證明了這並不是保險的「飯碗」,但最後也可能帶來的是能力的喪失。

  很多創業者在糾結到底要做什麼事或要不要去做,這一切的前提條件是不要把身家性命打進去,也不要把你父母的身家性命打進去。

  若你將自己的錢放進去,最後分文無歸,也是可以接受的,無非一切從頭再來。

  樊登:人生就是折騰,這也是個樂趣。

  3.不在頂端反而更有機會

  樊登:當你有了主持人的技能后,總會有節目邀請你去主持。

  我的臉微胖,不適合電視的呈現,但口才卻不下於央視的著名主持們。作為主持人不合適,反而導致了創業的成功。

  人生很奇怪,留在電視台的都是S曲線頂端的人。

  既然能留在央視,一定是因為領導重視、喜歡,可以做大節目,最終導致的結果是他們想走也走不了。若你不是台柱子,反而有機會離開。

  所有的S曲線都是從坐標軸的左下角長出來的。

  如果新東方一直都是風光的,就不會去做直播賣農產品。

  如果俞敏洪在北大當老師一帆風順,就不會從北大出來。這反而有了絕地反擊的機會。

  因此, 如果不拿單一的經濟指標來衡量,人生永遠都是充滿樂趣的。

  二、做一個「靠譜」的大學生

  俞敏洪:你在大學學的是工科材料學,畢業以後好像從來沒有用過自己的專業,在大學專業選錯了,白學了?現在的大學生應該如何選擇自己的專業?

  樊登:首先,大學肯定不白學。

  理工科,就需要你去做研究、實驗和判斷,才能拿到最終的成績。文科,就容易很多。

  我從不後悔自己學的是工科,且絕不浪費。無論是經營公司還是講書時,我們都需要理性。真正的理性不是冷靜,而是一套科學、可證偽性的工具。

  我在上大學時是特愛折騰的人,參加辯論賽、打乒乓球、組織各種活動、看電影,學特枯燥的工科,保證門門課程都及格。

  這些對我最大的幫助,就是今天做樊登讀書時,讀什麼書我都不怕,比如《微積分的力量》。

  你要是想用大學學的東西混一輩子,那你乾的肯定是低端的工作。大學學的東西本身就是過時的,不可能學了就能出來用且賺錢。就算你干本行,也是需要不斷地學習。

  因此,廣大的年輕朋友們在學習時要搞清楚,你在大學學的和你將來要做的事兒之間不需要必然的聯繫。

  但是,大學一定不要荒廢。就算你不愛這個專業,也要好好學習,盡量能夠靠譜,比如及格就是靠譜的表現。

  我們班有個跟我一起創業的夥伴,他是農村來的孩子,家裡特窮,全靠自己打工掙錢。

  每次考試前一天晚上,他都會找一個長明教室坐著,一直到第二天早上髮捲。他沒有一門課低於60分,用最小化的成本維持靠譜的尊嚴。

  因此,年輕人需要的知道,學習不是為了養家糊口,而是始終對自己的挑戰和改善。

  能夠養家糊口的,往往是帶有很大的隨機性。

  俞敏洪:不管是學文科還是理工科,在大學鍛煉自己的基礎水平和思考、建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功課學習所帶來的對知識橫縱向打通的能力,你的未來才有發展的機會。

  現在很多大學生會把基礎能力的收穫當作個性的反派來對待,所以不少人把自己考試成績不好,甚至不及格當作榮耀來對待,這是有問題的。

  不管是文科還是理工科,只要是在大學所要求的學習範圍內,你還應該給自己加量。

  就像除了考試及格、優秀以外,你還願意參加各種社團活動,來把自己能力維度進一步擴展。

  同時,這也不影響你未來選擇跟你專業無關的工作。但你的基礎水平和知識、思維框架和模型依然是起作用的。

  比如清華大學畢業的吳軍、北大計算機系的許知遠都轉了文科且非常成功。

  因此,不要以為一個人的在外能力表現是天生的,這都是日積月累、積水成淵的結果。

  從這個角度來講,我開始學數學了。

  我發現我的數學思維能力太差,需要讓自己的腦子保持良好的思考能力,同時也希望通過學數學減少自己的老年痴呆症發病的可能性。

  樊登:人類數學的好處是理解自然界。

  查理·芒格推薦的《深奧的簡潔》一書告訴我們,自然界中看起來非常隨機的事情,全都是有數學規律的,比如貓身上的花紋為什麼是那樣、北京哪怕沒有事故也會堵車。

  而這些數學規律中最重要的知識點就是自然對數——log,N的底數是2.7182,自然界都是在以億的方式進行裂變。

  之所以老子講的是三生萬物,就是因為2.7182是最接近三的數字。原包計算機專家說,宇宙的發端到底是什麼他也不知道,但若有,一定不超過三行代碼。

  都是「三」,就特有趣。

  因此,數學的支持是最靠譜的支持。

  三、溝通力的重要性

  1.溝通問題的本質

  俞敏洪:在我們這個年齡段看,溝通是很自然的事情。

  小時候在村上,跟村民需要良好溝通,兄弟姐妹、同學間需要良好溝通,工作后也需用非常謙虛的心態跟領導同事溝通。

  但很多現代年輕人或進入社會的職場人士,確實在溝通方面遇到很多障礙。

  樊登:其實,這並不是溝通的問題,溝通所影響的是表面、淺層次的東西。

  之所以會出現淺層次的東西,一定是與其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內心對社會和他人的熱愛程度有關。

  拖延症、抗逆力、溝通類的書是這個世界上銷量很好的書,但這些書並不是你人生中真正重要的書,它們只是我們最容易的、不讀任何書就能反思到的層面。

  當我們遇到「溝通煩惱」時,往往和我們的認知水平也有關,我剛剛出的《還煩惱嗎》,某種層面來講就是為了幫大家開拓思維,提升認知。

  看看別人的問題,在這些問題中找到和你有共性的地方,認知水平提高,你認為的煩惱或許就不是煩惱了。

  大家也可以了解類似《深奧的簡潔》《社會性動物》《第三帝國的興亡》這些深層次的書。

  但這些深層次的反思往往是大家做不到的,必須通過淺層次的書開始讀起,慢慢沉浸到問題更深的地方。

  俞敏洪:讀書本身的解決方案並不是在這些書中間,而是在書外面的本人身上。

  只有內心確立了人生目標理想,或意識到自己思維上的局限性,才能解決問題。光是讀書本身,並不能解決全部問題,但一定能解決部分問題。

  比如《可複製的溝通力》這本書適合兩種人讀,一種是職場工作的成人,要學會從各個角度提升溝通力,對於其未來工作和人生目標的實現都是有好處的;另一種是父母,對於如何與孩子溝通可起到比較好的正向作用。

  2.關於溝通的建議

  樊登:第一,不去控制且尊重對方。

  老子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人和人是自由、獨立、平等的。哪怕他是你的員工、愛人、孩子、父母,你都不應用控制的態度與其談話。

  一旦你展示出控制的態度,對方就一定會自我保護或反彈。

  第二,優先處理情緒而不是優先講道理。

  對方的情緒無非是生氣、憤怒、不願表達、逃避,這時我們就需要能夠反映情感,表達我知道你現在不高興。

  人在生氣的時候是說不出話的,我們就要想辦法說出一些話讓其能夠點頭。只要對方點頭了,情緒水平就會下降,他才能跟你好好說話。

  第三,盡量多問,而不是多給建議。

  咱們在跟很多人聊天時會發現,答案都在心裡,只是自己說不出來或不願意、不接受。若你告知他該怎麼做,所有的建議在對方聽來都是批評。

  哪怕你要提建議,在建議前也要問一句話,比如「我有一個想法,不知道你想不想聽」或「我有個類似的情況,可能會對你有幫助,你要不要聽一下」。

  這樣,你就把控制權給對方,讓對方覺得掌控自己的人生,效果就會好很多。

  3.父母與孩子溝通的建議

  樊登:孩子的大腦皮層的發育是來自於輕鬆和自我探索,因此,

  只有輕鬆的環境,才有利於孩子的大腦成長。

  如今,很多父母非得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導致孩子天天回到家都是在跟父母作戰、對抗、吵架,其大腦皮層發育就會很慢,甚至有的人直到30歲大腦皮層才發育完整。

  人所具備的情感、想象力、好奇心、語言都在大腦皮層中,裡頭還有杏仁核。

  若孩子的大腦皮層發育慢,其杏仁核會發達,即孩子總是會暴怒或不說話,到了青春期更難搞,而杏仁核的過度發達會導致他分泌很多壓力激素,導致海馬體受傷,記憶力下降。

  因此,我們要給孩子輕鬆愉快的、可以自我做主和探索世界的成長環境,這樣他的大腦皮層很快就長起來了,即自驅型成長。

  家長一方面希望孩子學習成績好,也希望孩子開心的多玩。其實,這兩個問題沒有矛盾。

  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破壞了其大腦,讓他的大腦充滿鬥爭地去獲得「玩」。但實際上,若你讓孩子自己為自己的人生做主,他是會希望自己成為了不起的厲害好人的。

  你只需要向孩子展示這個世界上有類似愛因斯坦、牛頓、鋼鐵俠這些了不起的好人,當孩子看多了這些以後,就會好奇如何成為優秀的好人,形成自發內驅力。

  我發現很多親子關係好的,孩子都很活躍、自然,跟父母在一起不害怕。若孩子要麼討厭你,要麼害怕你,就會存在父母總想掌控孩子的場景。

  因此, 只能有一個人掌控孩子的人生。父母要學會做孩子的副駕駛。

  人也不堪其憂,悔也不改其樂,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

  王陽明臨終之前在船上,只交代了「心光明亦復何言」。蘇格拉底在喝毒芹汁時,跟大家談哲學告別。他說,我現在去死,而你們將活著,究竟誰更不幸,只有天知道。

  只有這些才能激發我們內在的潛力,讓我們覺得人生當中的瑣碎和短暫的困難不會構成太大的影響。

  我在讀《論語》的過程中,越來越驗證了孔子講的很多道理都是對的,只不過他那時沒有手段做心理學研究。

  比如《論語》中的為政篇,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也就是說,當我們做一個大公司,管理大城市或國家時不能亂折騰,不能自己直接下特多的指令,否則就亂套了。

  只有將你的品德做好,營造好氛圍,才能做大做強。

  俞敏洪:這本《 樊登講論語》是我目前在市面上看到,講述論語非常全面的一套書。對於論語想做一個初步的了解,可以通過這本書來了解。

  四、讀書的好處

  1.讀書愛好的培養

  俞敏洪:閱讀更像是一項公益,現在樊登讀書是一個公司,是一個生意,你如何把這兩者結合起來?未來樊登讀書的發展會有一個頂點,也許會停止增長,甚至會減少增長,那個時候你如何面對?

  樊登:能做成一個事兒,一定是偶然的,但中間有銜接。

  我小時候偷著讀少年文藝、兒童文學。上初中,我讀的第一本是南懷瑾先生的《靜坐修身與長生不老》。上高三時,我讀金庸的書。

  雖然小時候我並沒讀太多的書,但好處是我品嘗到了讀書的快樂。

  正經開始讀書,是在我大學辯論賽的時候,比如盧俊、康德的書。為了比賽,哪句話能在辯論賽中用上,我就會稀里糊塗的讀下來,進行碎片化學習。

  我真正感受到讀書對生活的影響是在工作以後,其實你什麼都不會,大學里學的東西都幾乎用不上,我就開始趕緊去閱讀。

  我買書從來就捨得花錢,一買就是十本或五本,買回來參照著看。這樣,很快就成為該方面的業餘專家,差不多能插上話。

  為了能成為好爸爸,我做父親的時候從兒童心理學開始讀,並將我學到的全部教給我的家人,孩子的性格也非常好。

  由於我是大學老師,整天有人讓我推薦書,我發現大家只買書不看書。

  為了解決該問題,我用手機拉群去給他們講書,很快就裂變多個群,公眾號就出現了,後來就有了樊登讀書的APP。

  同時,我沒有花過投資人一分錢,純低風險創業。

  一個創業者不是善於冒風險的人,卻一定是善於控制風險的人。

  真正賺錢且能力強的項目,不需要錢。你想投,投不進去。但講的特好的、著急要錢的項目,往往不會賺錢。

  我基本上就是讀書的受益者,把讀書這件事兒想分享給更多的人。

  一開始,我講的都是溝通、領導力、教孩子這些熟悉的領域,後來等到用戶人數多了后,我講文史哲、自然科學等。

  我不希望我們的用戶天天只生活在實用性之下,而是改善心理狀態、放大格局、關心社會,具備批判性思維,願意為社會肩負一些責任,這個社會才會變得更好。

  2.「先把包扔過去」

  樊登:如果沒有樊登讀書這個業務,我不一定十年會讀500本書。有個方法叫把背包扔過牆,即你想翻那個牆你翻不過去,不如先把包扔過去,人就過去了。

  當我做出承諾以後,我開始講這些書,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我。

  我不能犯懶了,停不下來,每天在讀。書跟雜誌不一樣,書不會過時。同時,我讀書的速度比過去高了,理解速度也提升了。

  做一份工作最大的快樂就在於這個工作能夠給你帶來滋養,而不是掏空你。

  我從來不覺得讀書是個負擔,而且我們從來不取悅用戶。

  其實很多用戶不了解自己的需求,人需要的是進步,而不是短期的滿足。

  因此,我定義我們公司是教育公司,而不是商業公司。商業的核心是滿足、迎合,而教育的核心是改變。

  比如很多寶媽看了太多書後,將原則和邏輯都用到自己身上,結果反倒給孩子帶來壓迫感,形成「寶媽怪圈」。

  孩子是孩子的生活,你是你的生活。哪怕60歲了,你也不能放棄自己的生活,一定要為自己的生活不斷添磚加瓦,你的孩子反而能夠活得更自由,這就叫做用價值觀引領。

  如果家長把自己的一生只寄託於孩子身上,不追求自己的愛好、事業的話,最後帶來的一定是兩敗俱傷,這就是雙重悲劇。

  

  3.講書對我本人的改變

  俞敏洪:你這一生的使命,就是一直解讀書籍嗎?還有什麼其他打算?

  樊登:陀思妥耶夫斯基之所以能出很多偉大的作品,比如《罪與罰》《卡拉馬佐夫兄弟》《白痴》,就是因為他缺錢,量大出奇迹。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就寫了好幾十年,是因為他是貴族,有錢。

  在早期時,我講書肯定沒有那麼流暢,知道的背景知識沒有那麼多。在這幾年,我的能力得到很大的鍛煉。因此,賺錢不要等。

  現在的我和三五年前的我,思維模型完全不一樣了。

  最早我在央視工作時,對於《論語》我並沒上升到自然科學的高度,但是塔勒布系列的書對我產生了衝擊。

  通過塔勒布的《黑天鵝》和《反脆弱》,我理解了不確定性。 我們的痛苦都在於我們天天想追求確定,但追求確定的結果就是變韭菜。

  之所以那麼多人容易變韭菜,就是因為我們總追求確定。

  實際上,真正的教育家不會承諾確定性,不確定性才重要。

  我們應放棄對確定性的追求,在不確定當中享受並且創造奇迹。佛說了,一切東西都是無常。如果你能夠生活在不確定性中,你的煩惱就會大幅下降。

  要想坦然地生活在不確定性中,就需要看清楚自我的真相。若我們總想追求確定,是因為我們總覺得自己很重要。

  咱們現在所乾的這些事兒,在歷史上都寫不了一頁。拿破崙當年打完義大利后,副官跟他講其名字可以寫在歷史上最多只有一頁。

  而如今的歐洲史,拿破崙至少有一章。

  若我們將自我放得很大,事事追求確定性,導致的結果就一定是痛苦,甚至包括拿破崙本人。

  而若我們能將自我放低,不確定性就會成為一個禮物。

  在北大有個現象,文學教授活得長,比如許淵沖老師100歲了,歷史、哲學讀得多,人豁達後事,兒就少。工程師思維的楊振寧教授文科修養極好,看到頭頂的宇宙,看到人類的歷史。

  好多人讀書讀到最後,都很固執。人不能太固執,固守於一個東西,凡是不一樣的就反對。

  但我覺得讀書讀得多了,應該越讀越靈活,越讀越覺得不可思議。

  4.讀書的誤區

  樊登:讀書,是慢慢來的過程。長期講書的人,會逐漸養成讀書的習慣。

  很多人不讀書的第一個原因是不知道讀什麼書,或不知道這本書為什麼那麼重要。只有聽完后才知道這本書如此重要如此之好。

  第二個原因,很多人因為幾句話翻來覆去讀不懂,就困在前三頁,這很常見。

  第三個原因,讀電子書會讓你無法集中注意力。

  紙質書跟電子閱讀是完全不一樣的體驗。電子書有屏閃,容易讓你分神兒。而讀紙質書沒有屏閃問題,你就更容易沉浸與理解。

  5.用好業餘時間

  樊登:現在最稀缺的就是新工作,很多老工作都在不斷被人工智慧替代。

  有時,我很心疼外賣員,他們學不到太多新技能,每天都在做著重複但是卻沒有進步的工作,被系統所捆綁。

  所以,我們得創造一個讓人做的時間越長越厲害的工作——知識顧問。

  比如老師,越做越厲害,越來越值錢。醫生,亦是如此。因此,知識性工作是做的時間越長越厲害。

  這樣,知識顧問會形成很多分身,到處講課、組織線下活動、帶領大家讀書。

  其實,我們所說的進步並不是工資上的長進,最主要的是你的思想意識或自我認知上是否有提升。

  如果外賣小哥能在業餘時間多學點東西,從閱讀入門或學更加有用的技能,北大的保安最後就能當上校長。

  因此,人跟人的區別是業餘時間。我從不會隨便鼓勵一個人辭職,這太不負責任了。

  但業餘時間你是怎麼度過的,決定著你以後幾年的生活。

  俞敏洪:從某種意義上看,業餘時間改變生命。

  原則上,除非你自己創業,否則應照著別人給你指定好的路徑往前走,因為你不能違反主管或老闆對你的要求。

  其次,大部分人上班做的工作可能並不是你真正想做的事情,無法達到完美的狀態。比如我的愛好就是讀書,我將其變成我的事業,這就是人生最完美的狀態。

  在工作期間,我既維護了新東方的發展,同時每年也寫近60萬到80萬字的個人記錄,利用業務時間閱讀、旅行、講課。

  因此, 有方向、有目標的利用業餘時間,更容易改變你生命的方向和高度。

  五、結尾

  俞敏洪:最後還要問你一個問題,最後一點就是你這兒還有一本書叫做《還煩惱嗎》,我發現你是回答了各種各樣的問題,那當初你怎麼會想到要去回答這些問題呢?

  樊登:這個其實是我們做的一個節目,我當時就發現好多人讀了書以後最大的問題是不會應用,就是他不知道面對生活中的問題該怎麼解決。讀書的時候是一個狀態,面對問題的時候是另外一個狀態,聯繫不上。

  所以我們就做了一個節目叫《我有一個問題》,就是有很多人向我提問,我也不做準備,針對他問的問題我去想哪本書能幫到他,什麼樣的內容能幫到他,他的問題實際上背後的含義是什麼,他真正的這個點在哪。

  然後就有了好多個問題,在這裡邊兒我們挑100個好問題,挑100個特別有意思的、普遍性的、絕大多數人都會感興趣的問題,每一個問題的答案基本上就是1000字以內,就出了這第一本。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更多大千雜聞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2-5-23 10:2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