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治好了這屆年輕人的「暴富夢」

京港台:2022-3-31 20:44| 來源:極客公園 | 評論( 1 )  | 我來說幾句

中概股治好了這屆年輕人的「暴富夢」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前幾天,極客公園把「美股里沉浮的年輕人」這個話題扔到一個日常活躍的炒股微信群時,如同石沉大海。

  過了許久,才有人冷不丁地冒了一句:「沉我懂,浮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道出了不少散戶的心聲,去年春節以來,「一沉到底」是眾多美股小散最真實的寫照。3 月 3 日到 3 月 15 日,九個交易日里,中概互聯 ETF 跌超 25%,恆生科技指數跌超 30%。騰訊控股、阿里巴巴、百度等一眾知名公司紛紛創下歷史新低,直到 3 月 16 日之後,才陸續反彈。

  我們和幾位在美(港)股投資的年輕人聊了聊,他們風格各異,有的是「非常新」的菜鳥,有的持倉五六年。有人偏愛激進冒險,有人則是 old school 風格的擁躉……共同之處也許是,他們被這次動蕩震驚了,卻依然稱自己心態很平靜。

  炒了 6 年美股的 Alex,提供了一個有意思的視角,也許可以用來理解這件事:人在極端衝擊之下,會產生心理/生理學上的「戰逃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有人戰鬥,有人逃離,更多的人什麼也做不了。

  以下是他們的故事:

  兩年內第三次爆倉,以後我可能再也不用槓桿了

  大神 85 后 創業者 互聯網員工

  兩年三次爆倉

  我今天看了一下,這是我在富途的 1967 天。在這五年多時間裡,我一向是冒險主義者,有過大概三次的爆倉經歷,又用了槓桿。

  三月這一次中概股暴跌,各方面的數據都反映了它極端的一面,在這個極端里,我用了一點三倍的槓桿,迎來了炒股生涯第三次爆倉。

  我在港股騰訊的倉位大概在六成,還有大概兩成是中國儒意影業,也就是原來的恆騰。還有一些倉位是阿里、快手以及百度。百度跟快手「打新」時基本被套牢了,中國儒意本來在 2021 年過年的時候賺了挺多的,我就安心放著,結果腰斬,入手的時候十塊,現在跌到兩塊。然後騰訊又是這樣極端的情況,劇烈波動中倉位就失控了。

  其實我是知道有黑天鵝,但我不知道黑天鵝是一群一群來的:比如我知道說有地緣風險、中美對抗背景這些,也知道市場的風險,但是我不知道像審計底稿、滴滴、反壟斷、戰爭這些突發事件會一連串來。

  我跟朋友說,嗨,都是紙面財富,又說哎呀我要省吃儉用了。其實感覺還好,心態沒受太大影響,也不是第一次嘛。只是這一次之後,我會給自己一個提醒:絕不允許再爆,事不過三。

  至於前兩次爆倉,也挺逗的。

  2020 年 3 月份,美股破天荒三次熔斷,那是我第一次爆倉。在此之前我港美股都的盈利情況都非常好。那一次我印象中損失比較大,當時重倉富途大概 70%,最後我被迫賣掉了一部分去平倉。

  當時是真覺得不可思議,聞所未聞,為什麼會有這麼極端的三次熔斷?然後更多的是很遺憾、很懊惱,為什麼要被割肉,我其實是在九塊多美金的時候就大量建倉買富途,然後到十四塊左右的時候,被斬了大概 40%,後面富途也一直漲得很好。好在我的基石投資里富途一直保有,也算挽回了一部分損失。當然也反思,告訴自己投資要有紀律性,但還是不夠警醒。

  我當時還跟朋友開玩笑說,這輩子開始的短短三十幾年真是不斷見證歷史,哪裡曉得後面還有新的歷史要刷新。

  第二次是因為一個比較極端的策略。2020 年 7 月份我做空了跟誰學,大概是三十塊的時候開始建倉做空跟誰學,加槓桿,後面不斷加倉。因為我始終沒有看明白這家公司,並且在一些基礎的調研之後,我也不看好。結果,它最高時漲破了一百美元,然後我就爆倉了,割了大概是 50% 的倉位去平倉。不過後面我也是堅持下來了,所以最後整個教育行業爆雷的時候,我在跟誰學身上還是能賺到一些錢的,但已經不是什麼大錢了。

  這次我就明白,即便再相信自己的分析判斷,也不能和趨勢為敵,一個人是戰勝不了華爾街的。哪怕最後證明你是對的,你也會付出慘淡代價,你看跟誰學最後不也跌回一兩美元了,但當時市場情緒大家都看漲,可能還有大基金在背後做多,你有什麼本錢對沖大勢?即便 Bill Hwang 百億美金體量的機構也會爆倉對吧,市場會給你狠狠的耳光。

  回想起來還是因為我性格也比較激進,所謂的紀律性,我在第二次爆倉時也沒有嚴格遵守。前面我說自己是樂觀的冒險主義者,別人可能承受 20% 虧損就已經受不了但我的容忍度甚至能到 80%。但是,明明是可以止損的,從策略上就應該先平倉一部分,後續觀望再進行倉位調整,可我就是「從一而終」遇到極端情況就爆倉了。

  復盤時偶爾也會寫一寫自己的心得,就會覺得當時,唉……真就是為自己的傲慢買單。

  早幾年炒股太賺錢,錯過了買房的最佳時機

  往前追溯幾年,則是另外一種相反的「風景」,市場向好的趨勢非常明顯,然後牛市個個是股神。

  互聯網中概股漲得都很不錯,按時間加權的話我的複合收益率應該能到百分之三百,非常非常可觀。再往前,2015 年可是 A 股牛市,我當時大概是 30 萬人民幣的本金,最高有 180 萬左右,跌到 160 萬我就全部清倉出來了,這筆錢成了我之後股市裡的一些補充彈藥。

  一個特別戲劇性的事情是,就因為二級市場收益率太好了,以至於我錯過了在廣州(註:「大神」是廣州人)買房上車的最好時機,直到 2017 年年底房價猛漲上來我才補了票。也算是虧了,當時看中的一個小區的房子,年初沒買,到了年底價格基本就 double 了。

  當然我也不是太 care,我不是一定要有房子才有安全感的人,反而比較喜歡新鮮感,這幾年在我在河內生活過,在新加坡生活過,回到上海呆過兩年,在廣州也生活了很長時間,又來到了北京。

  我本科是學經濟的,2011 年畢業,做了兩年的管理諮詢研究,自 2013 年初進入互聯網之後就一直都在這個行業,所謂的移動互聯網的黃金十年都經歷了。

  當時正好是創業大潮,創業大街隨便哪個咖啡館都能遇到一堆創業者和投資人。我們當時做了一款陌生人社交軟體,把陌陌當競品,當然比較遺憾,拿了 A 輪融資後面就死掉了。不過這次創業經歷讓我對投資、期權啊等等有了認知,後來進入互聯網大廠,等於是一邊學習一邊成長,總結一些自己的投資理念,慢慢也小範圍的去買項目,玩模擬盤,逐漸成為茫茫股海中的一員。

  我自己的策略就是價值投資加打游擊戰,我會有幾隻股票作為基石投資,在一個周期內基本不去動它,然後高成長股,也會追一些熱點投機,比如新能源起來了,我也要去湊一下熱鬧。基本上倉位都是80%、90%,其實(股票)倉位太滿這是不對的,比較激進。

  我只買我看得懂的行業跟公司,然後會去做自己的投研分析,基本面的商業模式、用戶數據,未來整個行業前景等等,然後結合自己的一些認知在數據基礎上做一些分析判斷。

  有一隻股票的操作真就是讓我感覺蠻爽的:荔枝 fm,我在做空它的時候賺得盆滿缽滿。我在它他 7 塊多美金建倉做空,10 塊、14 塊不斷加倉,中間也有一些反彈,但是我堅持下來沒有出,然後在它一塊四美金的時候給賣了,大概回報十幾萬美金應該是有的。這一筆讓我很爽的原因是不僅是掙了錢,而且還完全驗證我之前對它的基本面分析。

  另外一次很刺激,就是在合適的時機以合適的價格把 TME(騰訊音樂)的股票賣掉,我幸運地在 30—32 美金股價高峰時拋售了大量 TME,幫我平掉之前的爆倉,回了挺一大波血。回過頭一看,去年 Bill Hwang 爆倉的時候持有不少 TME,算是劫後餘生了一把,驚心動魄。

  價值投資?本質還是要有夠多的錢

  我經常自己復盤,最好的時候沒有覺得自己是股神,最壞的時候也沒有心態爆炸。講白了,我虧損了賬面應該還有七位數人民幣,哪怕全歸零也不會對我的生活產生太大影響。

  這些錢總體來說就是投資的錢,我是比較激進,我為自己的認知交學費,但我拎得清楚自己幾斤幾兩,不會去押房子啊什麼的,這是原則。同時我更堅信了自己對基本面的分析比較紮實,無論富途、騰訊音樂或者跟誰學,結果都證明了我的判斷。

  最近看了一個專業投資人的觀點,很認同:短期肯定是樂觀的,中期是悲觀的,然後長期也是樂觀的。

  短期樂觀在於股票已經跌了 70%、80%,甚至 90%,肯定會有一個短期反彈,這是正常的市場周期;中期還有很多潛在不確定的因素,所以我中期不太會再去買中概股,如果情況沒有好轉,可能會在未來合適的時機把中概股都處理掉;那長期所謂五年、十年,我覺得那中國還是一定會有一些好公司跑出來的。

  以後可能也不會再用槓桿了,用期權來代替槓桿吧,我對槓桿的風險確實沒有足夠的認知。講真的,如果前幾年完全沒有用槓桿,我現在應該也能賺很多。不用槓桿,騰訊跌到兩百、一百我都不 care,賬面盈餘而已。但是你用了槓桿之後,極端情況下就是雙重衝擊,不是想躺平就能躺平的。

  最後說回到價值投資這個事情。中國很長一段時間很多人迷信價值投資嘛,搞得都像巴菲特、段永平一樣(段永平這次在騰訊也會損失挺多嘛)。但是,價值投資真的不是適合每一個人,尤其是散戶,你看鼓吹價值投資的可能本來就是專業投資人,或者背後有大機構,他們的資金比我們這種散戶要多很多。

  投資的本質是錢,價值投資的本質是要有足夠多的錢。就像段永平說的,有錢可以不斷在低價的時候加倉。互聯網記者不是都很喜歡寫投資人穿越周期嘛,錢不夠你是穿越不了周期的。

  十年後,炒股版本肯定會更好

  Evy 95 后 海外互聯網大廠員工

  掙錢真容易,我太聰明了

  去年二月份,我還覺得自己很聰明——開始炒股不久就漲了百分之五十,賺錢可真容易。很快,瀑布直下的時候我發現再也回不去了。

  現在看來,還是太年輕了,上漲的頂峰前進入,然後是漫長的下坡路。

  我是一個非常新的新手,去年一二月份快手不是要上市嗎,為了打新就急急忙開了戶。結果,錢是成功轉進去了,簽卻沒中。我不太了解港股的大部分公司,索性就把賬戶里的錢都兌換成美元買美股,大概十幾萬人民幣,本身自己在互聯網工作,美股的科技公司我還是相對來說了解一些。

  蘋果、Facebook、騰訊、台積電等這幾家基本面好,穩定性高,另外我重倉了比較了解的高成長股,比如遊戲開發引擎工具 Unity,可能不是那麼知名,但他們占遊戲開發引擎市場百分之六七十的份額,營收也不錯。

  我經常看科技公司的報道,包括相關書籍,還有矽谷一些公司的創業經歷,剛開始進股市的時候我就在看霍華德·馬克思寫的《投資最重要的事》,也看了巴菲特的一些投資理念,所以就比較傾向長期價值投資。

  具體策略?嚴格來說其實是沒有策略。我很少研究 K 線之類的,會看一下財報吧,買蔚來的時候會看一下財報,騰訊沒看,眾所周知是個好標的嘛,價位低的時候就買一點。買比亞迪是因為巴菲特買了,跟風。

  一開始,我感覺有點像玩遊戲,在模擬盤上低買高賣,有一種快感。我看過一篇文章,裡面說表現最好的投資者每年均值回歸后的收益,也就是 10%——15% 之間。我當時是覺得怎麼可能才這麼少?那怎麼賺錢?

  所以那段時間非常急功近利,買別人推薦的 any stock,另外持倉的整體風險也比較高,因為重倉的都是成長股——本來其實也沒有特別重,但後來買的中概股全跌沒了,我就看著其他股票的倉位佔比越來越高,現在已經超過了70%。

  現在經過這一輪大跌,我發現 10%-15% 真的是一個長期總結下來規律,你不是超人,不可能超出這個區間太多。

  我是虧了,但也變得更強了

  朋友說中概那幾天很慘,我當時沒太注意。剛看了一下,虧損 47%,確實挺多,還真可能是我入市以來跌得最多的。

  霧芯科技跌得最狠,我買的時候 20 多塊,最高漲了是 20%——30%,結果電子煙政策出台之後,股價就跟瀑布一樣,現在兩塊美金不到了。我之前賣了一些,還剩了一點,因為我很怕賣出之後,它的股價又回去了。

  我其實挺想在逢低的時候買入,但是倉位實在太重了,也不知道後面還會不會繼續跌,所以沒操作。第二天股市就反彈了起來,我後悔了。

  最近有一次比較驚險,當時一批中國互聯網公司的 APP 被封殺,其中一家當天跌了百分之八十九,我查了一下它在當地的營收,很少,應該影響不大,就抄底了,之後漲了不少。發財報之前,我又向業內朋友打聽了一下大概數據,可能低於預期,我就就拋售了一些,財報發了之後,果然股價大跌,僥倖逃過一劫算是。

  股市很多哲學其實跟人生非常的相似,你越是深入挖掘研究,你會發現其實它可以印證你人生中發生的很多事情,然後學會用長遠目光來看待一些事情。

  我看了一下自己寫的心得,從投資中學到的是,一方面之前我經驗少,比較浮躁沒耐心,太過追求短期的收益;還有就是缺乏一個全局觀,聚焦局部(公司基本面)而忽略了有一些宏觀因素,比如國際、政治等宏觀風險。

  這幾個道理不用炒股也能懂?我不覺得。你看了很多書,聽了很多別人的經驗,但自己沒有經歷過的話——比如你沒有經歷過虧損比較多的情況,永遠也體會不到這個市場的波動是什麼樣子的——可能就沒有那麼深刻的領悟。

  現在踩坑總比三四十歲后踩坑好

  我朋友說我「穩如老狗」,因為我做事情很少猶豫不決。

  但有時候確實會手癢控制不住,比如說漲得太多或者跌得太狠的時候會想要進行一些微操作,有時候會忍不住在一個不是很好的價位時買入,容易被加密貨幣等風險非常高的項目吸引……滿足我的,可能就是那種快感。

  之前我就是被想賺快錢這種心態蒙蔽了雙眼,不夠沉下心來,現在對市場有了敬畏之心,以後就不會那麼草率了。我想以後自己會在心態上更成熟,加倉的時候保持耐心,不然等不到我心目中理想的價位。短線操作的時候控制自己的節奏,只能允許在某一家公司最多兩家公司上做一些操作。

  當然,如果我不去做這些嘗試,也不會虧這麼多錢,但我以後有可能還是會出現這種問題。就是這個坑遲早是會踩的,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我早踩了這個坑,以後就大概明白哪些東西是不能碰的。

  比起那些知名投資人,那種虧了八位數的,我覺得自己還好。把錢全放進去還能限制自己消費大手大腳,反正我是覺得,剛進入市場的時候是會虧一筆錢,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教訓。

  我可能在早期用相對大比例的錢,比如說我虧了百分之五六十,來獲得這個教訓,總比我三十多歲或者四十多歲,再做出一個錯誤的決策,然後再虧了幾十萬要好得多。越早開始做這件事情,你經歷這個市場的時間越長,你的決策能力越能得到鍛煉。至於錢,以後遲早會賺回來的。

  總之,我覺得自己太年輕了,然後進入市場的時間太短了。很少有人在非常年輕的時候做很正確的決定。但十年之後,炒股版本的我一定比不炒股的版本的我厲害,過得更好,我有信心。

  躺平真的很重要

  文澤 34 歲 媒體人

  一天浮虧 40 多萬

  3 月 14 日那次中概股大跌,好多人說什麼血雨腥風,我也虧了六七萬美金吧,換算成人民幣 40 多萬,雖然有點出乎意料,但我內心已經泛不起什麼波瀾——跌「麻」了,我也躺平了。

  其實早在去年二月份開始,中概股基本就一路在跌,我大部分虧損都發生在這一年多里。

  我印象很深,二月份美債持續走高引發整個美股暴跌,那一個晚上我虧了 30 萬元,當時一瞬間是心疼,同時也有一點得意忘形,覺得沒關係,之前也有第二天又漲回來的情況,這次也沒什麼不同。

  之後又連著跌了幾天,我開始有點擔心,再接著跌,賬戶已經大幅縮水了,一下子十幾萬美元沒有了,又變成了另一種心態——不甘心。我想就乾脆拿著唄,畢竟大家都說美股過去十年一直在漲。但我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我買的主要是中概股,面臨的政策、市場環境和美國公司有很大的不一樣,它只是在美國上市而已。

  結果顯而易見,再也沒回去過,那就是一個頂點。回頭想想,其實當時雪球已經有人在發出警告了,但你依然會被那種賺錢效應迷惑。

  中間其實還有一波急跌,應該是去年秋天,我當時有一些動搖,直接清倉了。本來不炒了,當時想買房子,後來就跟媳婦商量一下,她問我長期看呢,我說長期看好,大概五年十年沒問題,還是一種很好的增值方式。她說那就放那吧,反正用不著,後來我們買房子也沒有用這個錢。

  清倉沒幾天,又重新進去,你讓我現在選的話,我肯定不進了對吧。我改了一下策略,谷歌亞馬遜這些還是很穩的,就把大的倉位都買到了美國公司,英偉達、特斯拉、微軟都買了一些,佔了大概 70%。中概股也沒有放棄,用剩下份額配置,主要還是抱有那麼一絲希望,一是感覺公司確實不錯,在這個價位上也很低估,帶有一種抄底的心態吧;另外我認為一旦就是中美關係緩和政策變動,打壓估值因素就消失掉了,這些股票股價還會漲起來的。

  可還是一直跌,一直到今年 3 月出現這一波大跌之後金融委開會(3 月 16 日國務院金融委開會研究當前形勢,維護資本市場穩定發展)以後才出現一個明顯的反彈,即便如此相比頂峰我還是虧了百分之六十。

  到現在為止,我在騰訊身上虧得最多,十幾萬港幣。賬戶最多的時候我有 30 多萬美元,清倉的時候還剩了 22 萬左右,重新進去之後又是一路跌,前段時間只剩七萬多美元,3 月中旬之後稍微漲了點,現在手裡還有大約 12 萬美元。

  經過這一年了,我的心理建設已經做得很好,看淡了很多,就是提醒自己無所謂了,反正第一到現在還是盈利的,第二哪怕虧了,就是再跌再跌回二三十萬(人民幣),也就等於坐了個過山車而已嘛,也沒什麼損失,所以我就躺平吧。

  每天早上睜眼第一件事就是看賬戶

  我 2016 年開始買 A 股,經常在雪球上瀏覽市場資訊和一些討論。2020 年初疫情,美股雪崩后美聯儲救市,應該是從三、四月份開始反彈。我預測這是一個明顯的機會,剛好當時有一筆錢也用不到,六七月份就和朋友一起進去了。我拿了大概四萬美金,他佔了少量一部分,到第二年二月,一直都在掙錢,收益好幾倍。

  我買股票比較看重公司管理水平現代化,如果管理層有造假歷史,喜歡開炮吹牛,我是一概不考慮的。我自己在媒體嘛,對很多公司的高層有一些深入的了解,也經常關注他們的採訪報道。

  中概股當時持倉是貝殼,然後是富途,貝殼是主要倉位,佔了我大概百分之六七十的倉位。港股里騰訊我也買了,還買了一些京東。我當時的策略是,不了解的公司不碰,能看得到他的產品或者服務的,我就去買。

  掙得最多的還是貝殼,剛上市我就買了,然後它漲到了七十多美金,我在高點清倉了一部分,後來它開始回落到五十多,後來貝殼管理層出了特別大的變動(貝殼創始人左輝去世),我判斷是個很大的風險,就全清了。如果我現在拿著,可能我的賬戶也早就沒剩幾毛錢了,也是很驚險。

  第二是富途,也是進得比較早,印象中我第一次買的時候 40 多美元,後來跌到 30 多美元,我認為前景很好又加倉了,可能也是運氣好,沒多久它就開始狂漲,兩個月翻到了 200 美元,賺了不少。後來也在 180 美元左右的時候把大部分清倉了。

  其實大漲也就那半年多,主旋律是之後的跌。去年二月份美股拉低,本土公司特別是那些大型科技公司,像谷歌、微軟很快又起來了,很穩。但中概股沒有這樣的好運氣,那波跌了以後,疊加了國內的政策、中美衝突的背景,一波接一波把中概股按下去:基本上稍一抬頭一個下跌,稍一抬頭一個下跌,持續一年了,拉一下 K 線就都能看到,即便保持比較好的,像騰訊、京東也腰斬百分之五十,拼多多、貝殼這些都跌了百分之八九十了。

  剛開始賺錢的時候,我會把很多精力放在上面,每天晚上盯兩個小時盤再睡覺,第二天早上一睜眼就先看看自己股票跌了還是漲了,心情也會因此波動。現在不會再出現這樣的狀況了,困了我就睡。前段時間一度跌到賬戶只有七萬多美元,我也沒有很擔心,甚至還加了一點倉。反正這筆錢現在也用不到,放個五年十年的,就是以後再說唄。

  但總體來說到現在沒有虧吧,相比入市的資金,即便我現在相比最高點跌了 60%,還是賺了三倍。

  正確的炒股操作,是反人性的

  股市裡是沒有「絕世武功」的,我自己的感悟是,股市操作是逆人性的:大部分人都是漲時願意進,跌時瘋狂逃,正確的操作應該反過來。但這個決策是違反你的本性的,操作起來會非常非常難受。

  每天賺錢的時候你會覺得炒股好簡單,好像點誰誰就漲,巴菲特也就一年百分之二十,也太弱了吧,我一年都賺六七倍。經歷過這樣一輪大動蕩之後,你會理解就是就為什麼巴菲特特別牛,還是那句老話:掙得多的人遍地都是,但是活得久的人少之又少。

  所以你會對這個事情有敬畏之心,投資時會更謹慎,倉位更分散。說實話現在中概股有反彈,但我還是不太放心,如果接下來沒有進一步利好的話,我會再把中概股的倉位再降低一點。

  另外一個就是你會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得意忘形。比如我一直很控制槓桿率,最高的槓桿不超過百分之三四十。加槓桿,特別在賺錢的時候,你會感覺到自己的戒心在一點點消失掉,錢是白來的。一睜眼賬戶多了十萬,再一睜眼賬戶多了二十萬,你感覺哎你上班幹啥呀?再過幾個月財務自由了呀。

  我認識周圍有人,說漲那麼高加一倍沒關係,只要不腰斬賬戶就是安全的。但實際上你看中概股那麼多大型公司,不只是腰斬啊,百分之八十都跌沒了,對吧?你很難想象,但是他真的就發生了。我去年還在雪球看到很過一個極端案例,一個人就因為槓桿,從盈利三千多萬到一毛錢不剩。

  再說一個很重要的體會,不要拿自己重要的錢去投,你的心態會異化,你的操作會走形的。我會首先保證家裡必要開銷、每個人重要的保險等,這些都配置齊了富餘下來的錢才會拿去買股票。股票賬戶里的數字再高,只要沒到變現那一天,都是紙面財富。

  賭場永遠開門,不用一晚押完注

  Alex 上海 90 后 互聯網相關行業工作

  互聯網人中少見的「老派」投資者

  國內的人成為美股投資者,大致有三種契機:

  第一種,A 股大動蕩,或者說人民幣貨幣動蕩(這個契機近年來越來越少),就有人談資產優化配置的問題,落下來基本上高端一點就是國外買房,低端點的買股;

  第二種是重要的中概股公司上市了,帶動很多人成為股東,比如他的員工、投資人和他們的周圍的朋友家人;

  第三種,重要的頭部非中國公司暴漲,最典型的是蘋果,吸引越來越多人成為投資者。

  哦,可能還有第四種:早幾年幣圈的造富運動。

  根據這幾種契機,近五年來入場美股投資者,你也大概能分出三代,他們有著不同的心態:最早資產配置型的,可能在意整體的平衡而不是階段性漲跌;中間第二代這一批是大頭,絕大部分是互聯網從業者,對中國中國互聯網有強大信心;2019 年之後入場的,交易屬性多一些,我來賺錢,至於是在騰訊身上賺還是蘋果身上賺,不那麼重要。難聽點說就沒有信仰,說好聽點就沒有執念。這裡不是褒貶,是客觀存在。

  你再過頭看看另一條線:從 2016 年到 2020 年,特別是 2018 年,中概股加速在美上市,大體是上升趨勢,當然中間也有波折,可能兩年三年一次,結果基本都是積極回升,所以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把倉位壓在中國互聯網上,包括歐美投資人。

  一個以信心為主的群體(不論是信仰還是投機)碰上一條不斷攀升的的曲線,造就了過去幾年極高的一致性預期:中國互聯網不僅在改變中國,還在改變全世界,只有短期困難,沒有長遠問題。而當劇烈波動來臨時,短時間內大家是無法消化的。

  我應該會貢獻一個特別不一樣的樣本。

  我在 2015 年、2016 年就開始投資美股了,最直接契機就是做一些資產分散配置。我算是偏 old school 一些,一直以來都會持有一些可能新一代投資人根本就不會看的東西,比如說穩定分紅的農地,包括我還差幾年就是伯克希爾哈撒韋的十年股東了。我的配置也不太會頻繁變動,調倉非常緩慢,中概股佔比並不大。因為很多公司我也看不懂它的價值。當然,我本身在互聯網,真真假假都會聽到一些業內消息,肯定有機會主動避開一些名字。

  從結果來論的話,雖然我說自己分散投資,長期持有,看起來很 old school,實際賺得最多的還是來自幾筆非常冒險的期權投資。但持有體驗上最好的,還是是伯克希爾——它不會是那種一覺醒來發現估值刷了五倍的公司,也不太會是那種連續跌一年然後腰斬再腰斬的公司——你真的不用擔心它。

  諸公日哭夜哭,能哭死董卓否

  當然,今年這次衝擊或許超出了絕大多數人的預期,如果往上追,原因很多了,宏觀和局部,長期和短期,全都混在了一起。

  我知道是有很多朋友 3 月 10 日那天把「信仰倉」都斬倉掉了,就是那些信誓旦旦說我要傳給下一代的股票。當然也有一些同行藝高人膽大選擇做空,但這種操作很多人覺得自己能做出來,但實際上很難,真的很難,然後他們在之後幾天短暫的反彈里也損失慘淡。

  如果用宏觀分析角度來看,這種屬於系統局的東西,說實話可能很難逃掉。因為那一刻是沒辦法思考的,就是你在賭場里是很難正常面思考的,乾脆就別去想了。類似的事情,其實在美國已經預演過一次了,比如 GameStop 散戶軋空事件。之前大家還是隔岸觀火,誰也沒想到這些事情其實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人在巨大的衝擊之下就會引發「戰逃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你要麼迎戰要麼逃亡,要麼嚇傻了,既不戰也不逃。

  像我這種,本質上並不在意漲跌的,配置的意圖會多一些,更多追求的是大類之間的平衡。雖然跌了,但我配置的目的還在,我依然實現了資產分散,保證了整個盤子的穩定,心態上就不會去計算短期內的得失。

  所以那幾天我比較平靜了,開盤看了一下情況,知道宏觀趨勢很慘就夠了。然後,該玩遊戲玩遊戲,該睡覺睡覺,沒有非常強烈的波動。不誇張地說,我近一年來第一次打開持倉,可能就是大概十五分鐘前,就看了一眼大概情況,還行,比我想得要好,稍微回來一點。

  那些進入時間比較短的,第三代投資者吧,他們也會發現,更自由的交易不一定是保護他們的,好多人覺得小池塘撲騰沒意思,我要去大海里玩,結果發現大海不是跟你鬧著玩的。

  最痛苦的可能是第二代投資者,就是互聯網信仰者,在這個行業付出過青春也取得過榮光,這一次身心俱疲,錢虧了成就感也沒了,可能行業也快沒了,大部分人會選擇躺平。

  躺平也分主動和被動。主動躺,就是我知道在跌,也知道跌得很厲害,仔細權衡了之後發現最好的結果就是不操作,這是個策略;第二類就是我無法思考,也不知道該幹什麼,我並不是認為躺平是最好的選擇,但我沒有別的選擇。還是那句老話嘛,諸公日哭夜哭,能哭死董卓否?

  這個賭場每天都開門,玩大玩小都隨意,不是所有的賭注要一天下完。美國資本市場運行了將近200 年,指望揣著三瓜兩棗和加在一起也不超過五年的投資經驗,跑到人家桌上每把都開皇家同花順,明顯不是個正常的想法。

  閃電劈下來的日子,未來肯定還會發生

  我知道這次動蕩之後,很多人都產生了很大的懷疑和動搖,其實也很正常,我也是相關行業從業者,也有這樣的迷思時刻:

  不知道現在還有多少投資人記得一個產品叫「分級基金套利」,2015 年它是一個很熱門的品種,我當時仔細研究了交易的策略、規定,還有包括品種的構成,然後得出一個結論:如果它下跌,那麼我持有的分級 A 會獲得更多的收益,大盤跌得越凶,當天我的收入會更高,我相信自己的判斷,所以我買入了分級 A,結果當天連分級 A 都跌停了。我真的是在最後交易的那幾個小時里,一直不停問我自己,是不是算錯了,是不是哪裡沒有算到……直到第四天開盤,賬面浮盈超過 40%,但哪怕在那一刻,你都會懷疑自己。

  其實大可不必,股市評價體系是單一直接的,就是市場的表現。很多人對互聯網的所謂信仰,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市場反饋,這其實應該叫股價的信仰。包括在兩年前、三年前,大家對投資教育的狂熱,大家會覺得說我投資是對的,然後才會衍生出一些解讀,比如說我促進了教育民主化等,其實都不是關鍵。還有一點不要忘了,股市如同鐘擺,上下起伏才是常態,而且他會一直這樣下去。

  好就好在賭徒是沒有長信的,跌三天大家會絕望,漲三天大家就會狂熱。

  所以最後說一個很感性的故事吧,姑且算作結尾:有一次加菲貓走失了,然後誤打誤撞被一家寵物店收養,在寵物店裡吃得好住得也好,生活都不錯。但它的主人老薑(John)一直沒來找它,它也一直沒有找到老薑,本來日子就過下去。

  直到有一天聖誕節,老薑走進了一家寵物店,老闆上前詢問需要買寵物嗎,他看見了加菲貓,意外之喜,二話不說就把加菲貓帶回去了,然後重新過了一個聖誕節。本來是很皆大歡喜的一件事情,但故事的最後,加菲貓回過頭來對著鏡頭說,作為一隻聰明的貓,我絕對不會問老薑為什麼那天要去寵物店。

  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吧。因為像這樣閃電劈下來的日子,未來肯定還會發生,關鍵是之後怎麼辦。所以就不要問那天為什麼你進了寵物店,而是想想看你離開的時候,手裡有什麼東西。

        更多金融財經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2-4-3 06:0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