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謝逸楓:房地產仍是中國經濟增長新動力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鳥兒不早起 發表於 2014-11-28 08: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4年11月17日,中國「滬港通」正式開閘,「新常態」當前經濟走勢關鍵詞。中國經濟自2011年開始已呈現出「新常態」,現已進入深度調整期,增長趨勢放緩是當前經濟發展新常態。具體來看,增長動力機制已經發生相應改變,將引發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國如何找到經濟新一輪持續高速發展的動力?中國宏觀政策如何操作?影子銀行、房地產下行、地方債務、通脹壓力等風險會否持續發酵並爆破?微觀層面,業界和企業又將如何抉擇?中國經濟結構最集中的表現就是產能過剩,解決產能過剩就成為解決經濟增長速度和扭轉經濟轉型的重要因素。在新常態下,中國經濟要素驅動到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但現有的銀行體制,制度、法律,還不能夠支持創新企業的成長。因此,新常態不同於以往靠人口紅利和投資驅動,它有著新的動力機制。中國經濟轉型非常重要的是實現創新,創新與創業也有著直接的關係。創業存在的問題,一是政府不作為。二是金融創新不足,融資難、融資貴依舊是核心阻礙。要讓更多的閑錢進入創業、創新,政府要擔保回歸公益,更多的是發展場外交易,就是新三板。在今天,結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同時我們也在消化過去高速增長時期積累的矛盾,包括壓產能、去槓桿、擠泡沫,這將是改革最好的時機。

  中國經濟增速正在從高速向中高速轉換,中國經濟現在處於換檔期,這個現象從美國經濟危機以來一直在發生。我們處於2007年宏觀調控,2008年美國危機,2009年以四萬億為代表的一攬子貨幣供應,為了讓所有老百姓認識整個供應資金的情況,中華人民共和國從1949年成立到2008年12月31日那天,全國統計貨幣供應47萬億,2009、2010、2011、2012年四季加起來累積多少?52萬億,加上2013年63萬億。前面59年47萬億,後面63萬億。全球需求減弱,中國內需增長受到一定的抑制,改革還在過程當中,在這樣的背景下,過去大量投放的項目,有些表現為經營效益不好,有些營業收入減少,有些利潤減少。自然這個時候你的上市公司股票就不好了,這很正常。最典型的,最形象的,比如說上市的水泥、鋼鐵大家可能更能感覺,我聽外面人說生產一噸鋼連一瓶高檔礦泉水都買不了。所以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看到的是大勢,整個經濟增速下滑,經濟增長速度在換檔,我們又是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就是說原來這麼多貨幣,現在要消化,消化就要付出代價。

  全球經濟增長正面臨挑戰,從世界範圍看,經濟呈現遇冷放緩、增長乏力的態勢;中國國內則面臨增長速度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三期疊加」的特殊階段。當前,中國經濟正呈現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經濟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新常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長7.3%,創下近年來的季度新低,而今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7.4%、7.5%、7.3%的「倒V 型」增長亦凸顯中國經濟面臨的下行壓力。在轉型過程中,一系列針對性的支持措施和外需的恢復對穩定中國經濟增長發揮了一定作用,使得結構性調整得以繼續。一是在需求方面,中國經濟增長降低了對投資的依賴。報告指出,剛過去的三季度,資本形成總額對中國GDP增長的拉動降低到2.1個百分點,比上一季度減少近一半。而主要投資指標固定資產投資在第三季度增長了13.4%,低於上季度的17.2%。這主要是由於製造業和房地產投資增速在放緩。製造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三分之一,鋼鐵、水泥、黑色金屬和平板玻璃等行業產能過剩,製造業投資增長已連續幾個季度逐步放緩。同時,過去三年內,占固定資產投資四分之一的房地產投資,受房價和市場需求等因素影響,增速已降至2009年以來的最低點。

  今年10月中國經濟增長6.8%已讓政府重回房地產保增長的位置,首先是去行政化調控手段。不僅取消限購、限貸、還取消限外資、限價、限售、限簽。其次是財政補帖買房、收商品房做保障房、稅費減免。再次是商業銀行貸款與公積金貸款首付下調。最後是貨幣政策放鬆。兩次降准、一次降息。貨幣放水,說明房地產仍是中國經濟增長新動力。這也是央行突然降息背後的中國經濟困局,因為經濟下行速度超過中央的預期幅度。如夏斌所講,2003年,上半年銀行貸款一下子達到 1萬億,全年貸款規模增長23%。此後,中國經濟一路高歌猛進,漲到2007年的14.2%。2008年發生百年一遇的大危機,波及了全球經濟。2009年中國經濟進一步往下走,這個期間,我們出台了4萬億政策。4萬億是財政的錢,更多的是央行提供了大量的配套資金。另外是9.59萬億銀行信貸,如兩項加起來,差不多是14萬億的資金流動性。

  2014年中國政府提出GDP增速要保7.5%。從各種數據分析,今年明年和後年的經濟增速還會逐年下降。首先看出口。儘管美國經濟在慢慢復甦,但要恢復到2008年之前的那種狀況,很難。歐元區的問題比較嚴重。這幾年出口對GDP的拉動率要恢復到危機前幾年的的可能性已經很小了。其次看消費。政府多年來的戰略取向是要擴大內需,特別是擴大消費。但從歷史數據看,我們居民消費率佔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46.4%,一路下滑到2010年的 33.8%,2012年的34%,2013年的34%~35%。戰略目標和任務很正確、很明確,就是想盡辦法擴大消費,改變增長方式。實事求是地說,國家這幾年在擴大消費上是下了大力氣的。農村實施了新農合,看病可以報銷,農民養老也開始慢慢在解決。最為震撼的是,中國農民祖祖輩輩都知道種地要交稅的,前幾年農業稅也廢除了。廢除農業稅很大部分是為了消費。但儘管如此,嚴峻的統計數據告訴我們,提高消費率很難。因此,在中國目前情況下,GDP增長在消費和出口上找出路很難。從出口角度看,外國沒有錢進口;從消費角度看,需要深入改革,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因此只能依靠投資。投資分四塊,房地產投資、製造業投資和基礎設施投資、工業投資。製造業投資,全國各行各業基本上都產能過剩,產能利用率只有70%左右。比較生動的例子,生產一噸鋼,低的時候只能賺一毛幾;生產一噸煤,買不了一瓶高級礦泉水。現在不要說一般的製造業,連戰略性新興行業中的風能都「瘋了」。因為各個省都想搞戰略性產業,政府干預、政府計劃,最後又是重複投資。類似無錫尚德這類企業的故事很多。從製造業說,我們不能指望投資有很大的提高。那麼就看基礎設施建設。在中國,基礎設施建設主要靠地方政府投資。中國資金富足,但是由於金融改革沒有到位,大量基礎設施的資金不是來自於社會,而主要來自地方政府各種形式的舉債。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有很大的空間,還可以依靠大量投資拉動GDP。這只是指出了一種可能性。中部、西部、西南部地區和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相比,投資空間確實很大。

  但是關鍵是錢在哪裡?現在地方債務風險高的問題已經很突出了。有人說,堵後門,開前門,發地方債。根據我對中國各級政府的了解,即使發債,也不是每個政府都能發債。如果嚴格按評級發債,我閉著眼拍腦袋推測,也只有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等一些債務情況較好的政府還可以發債,絕對不是全國各級地方政府都能發債的。而且,即使搞發債,也不可能像前幾年那樣大量舉債。因此,政府發債的問題不是融資形式問題,而是規模還能否持續放大的問題。現在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已變成全社會關注的問題。有些債權人已經到政府門口靜坐,要求還債,問題很嚴重。因此從這個角度說,基礎設施建設不可能維持原來那種很高的增長速度了。當然,今年二季度,經濟增長速度下來了,現在採取了一些措施,比如為了解決鐵路債的問題和棚戶區改造資金的問題,讓國開行發債,郵政儲蓄銀行買債,繞了一圈來解決這些資金問題,這是可能的,作為臨時措施也是對的,但是不能放開了規模干,也不是長久之計。

  隨著經濟增長結構繼續從工業向服務業轉變,服務業保持了良好的增長勢頭,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亮點。今年前三季度,中國服務業對GDP的增長有近一半的貢獻,對GDP的拉動為3.6個百分點,而工業對GDP增長的拉動僅為3.3個百分點,其中製造業僅為2.7個百分點。此外,交通運輸部門的增加值增長率持續提高,前三季度同比增長7%。2014年中國一系列改革舉措,如修改預演演算法、啟動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逐步改革戶籍管理制度以及推動土地改革等,都有助於提高中國經濟的增長潛力。高速增長經濟體在經歷一個時期高速增長后,都會出現減速換擋,經濟發展也會出現新的階段性特徵,這符合一般變化規律。按照王一鳴的說法,國際經驗看,高速增長經濟體在進入中高收入階段后,都經歷過經濟明顯減速和換擋的過程。以同樣經歷過高速增長的日本和韓國為例,日本1969年經濟增速出現拐點性變化,在經歷1973年石油危機衝擊后,經濟增速進一步下滑,終結了高速增長階段。以1969年為界,日本經濟之前10年的平均增速為10.4%,之後10年的平均增速為6.3%,下降4.1個百分點。韓國1988年經濟增速出現拐點,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后,基本結束高速增長。同樣,平均增速從拐點前10年的10%放緩至后10年的7.6%,下降2.4個百分點。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沙發
 樓主| 鳥兒不早起 發表於 2014-11-28 08:53 | 只看該作者
由此可見,從中國發展看,從高速增長進入中高速增長新常態,是外部因素和內在條件相互作用的結果,也是符合經濟發展內在邏輯的變化過程。一是外部壓力:國際金融危機持續釋放負面影響。外部環境的劇變往往是經濟增長階段性變化的「導火索」。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引發了二戰以來世界經濟最嚴重的衰退,外部需求急劇收縮造成我國出口下滑,工業生產大幅回落。為應對危機衝擊,我國出台了一攬子計劃和政策措施,避免了經濟出現斷崖式下滑,但在外部衝擊和內在條件變化的交互作用下,經濟增速仍從2007年的14.2%放緩至2008年的9.6%和2009年的9.2%。之後,我國經濟增速進一步回落,2012年和2013年增速都為7.7%,均比2007年回落6.5個百分點。若按季度增長率計算,從2007年2季度14.8%回落到今年2 季度的7.5%,增速大致下降一半。二是內部變化:支持經濟增長的條件出現新特點。從根本上說,經濟增長階段性轉換是由內生條件決定的。與過去30多年的情景不同,進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發展條件發生了重大變化,勞動年齡人口數量開始減少,人口撫養比逐步提高,儲蓄率和投資率趨於下降,加之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從農業部門向非農部門轉移放緩,對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貢獻降低,而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提升還不足以替代生產要素跨部門轉移對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貢獻。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趨於下降。根據國內外多數學者的測算結果,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正從過去10%左右下降到「十二五」時期的7%—8%左右。

  三是轉型預期:從高速增長向高效增長躍升。從舊常態進入新常態,雖表現為經濟減速換擋,但本質上是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進入新常態,產能出現相對過剩,勞動力成本上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接近極限,依靠高強度投入鋪攤子的空間越來越小,支撐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已經由生產能力大規模擴張轉向提高生產效率。因此,提高效率和效益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的主旋律。從這個意義上講,新常態就是從高速增長向高效增長階段躍升的過程,是中國經濟由大變強的必經歷程。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是傳統增長穩態向新的增長穩態的轉換過程,是經濟結構重構和發展動力重塑的過程。在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將呈現諸多與以往不同的階段性特徵。經濟增長內涵和質量發生變化。從過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向7%—8%的中高速增長,是新常態的基本特徵。2012年、2013年中國經濟增速都為7.7%,2014年預計在7.5%左右,都處在7%—8%的中高速增長區間。今後一個時期,經濟增速還將隨潛在增長率下降而回落,增長區間也會相應調整。經濟減速換擋難以避免,但更重要的是,每一個百分點增量的含義已有不同,比如2013年的經濟增量已大致相當於1994年的經濟總量,而且增長的內涵和質量也將發生變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的那樣,我們需要的,是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增長,是更加健康、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

  結構優化,服務業等佔比遞增。與過去追趕階段製造業產能迅猛擴張不同,進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製造業面臨消化過剩產能的巨大壓力,產業規模擴張空間明顯縮小。與此同時,教育、文化、醫療、旅遊、養老等服務業發展加快。2013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提升到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14年上半年,服務業佔比上升到46.6%,高於第二產業0.6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等新興產業迅速崛起,在經濟總量中的份額不斷上升。動力更替,消費和科技進步貢獻提高。進入新常態,隨著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加快,中等收入群體擴大,消費逐步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減弱。2012年和2013年最終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5.1%和50%,2014年上半年為 54.4%。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驅動作用增強。2013年研發經費支出佔GDP的比重首次突破2%,近年來專利申請數量和增長速度明顯提升,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孕育壯大。

  改革深化,市場機制與市場主體作用增強。進入新常態,隨著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資源和要素高強度投入驅動為主,逐步轉向提高效率和創新驅動為主,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正在深化改革中進行調整。效率主要來自於要素自由流動和資源優化配置,創新需要市場充分競爭和千千萬萬市場主體在試錯中找到方向,這就要求更大程度更廣範圍發揮市場機制和市場主體的作用。開放水平和國際競爭能力提升。進入新常態,「走出去」規模不斷擴大,對外直接投資將逐步逼近甚或超過引進來的外商直接投資規模,在全球範圍配置資源成為對外開放的顯著特徵。與此同時,傳統的低成本競爭優勢減弱,在中低端領域面臨成本更低的新興經濟體追趕競爭,而在中高端領域,市場份額的擴大將遭遇發達國家架構新的投資貿易規則的制約,呈現「後有追兵」、「前有圍堵」的態勢,將倒逼我們加快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生態環境和潛在風險顯性化壓力增大。如果說,在過去高增長常態下,資源環境的迴旋餘地還比較大的話,那麼進入新常態,經濟規模繼續擴大和能源資源消耗增加,資源環境的硬約束和剛性壓力將逐步強化。在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增幅回落,產能過剩行業、地方融資平台、房地產和金融領域的潛在風險就會 「水落石出」,各種矛盾和風險挑戰將明顯增多。

  對開放型經濟體制下中國經濟未來增長持有謹慎的樂觀,在新常態下釋放經濟增長的潛力,需要通過進一步的深化改革來實現,不是貨幣放水的投資驅動。中國經濟正出現趨勢性放緩,進入了一個新常態。這是趨勢性的放緩,不是通過短期刺激可以馬上回升的。 從中長期看,勞動力供給和投資的兩大中長期因素在減弱和放慢,未來經濟更多靠效率提升,而這主要取決於技術進步、結構優化、管理改進、勞動力素質提高和制度變革五大因素。這五個方面大多數是慢變數,技術創新、結構優化、制度變革等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改善,而管理改進和勞動力素質提高是可以在短期增加培訓、加強管理來提高。因此,從供給層面看,中國經濟增長出現趨勢性下滑是不可避免的,加上過去30年高速增長帶來的資源環境約束也給經濟發展帶來壓力,我們需要找到新的增長動力、利潤來源、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從需求層面看,在較長一段時間裡,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四化」協同推進會產生巨大的需求,能支撐未來經濟較快增長,我國經濟不會出現大起大落。

  從短期看,先行指標顯示我國經濟逐漸向好。短期看,我們同步指標顯示經濟增長是下行的,而先行指標顯示經濟開始反彈,但還沒有接近100這個趨勢線。先行指標用來預示經濟未來幾個月的變化,包括信貸、訂單、企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從業人數等指標。先行指標顯示我國經濟一直處在復甦和回暖區間,但還沒有到擴張區。因此不需要急於出台刺激政策。一般而言,政策效果會有滯後期,比如今年財政政策滯後期3-6個月,貨幣政策滯後期6-9個月,政策效果綜合起來需要半年,最快也需要3個月。目前支撐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正在增強。第一是消費逐漸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2009年前,我們經濟主要是靠投資和出口拉動,投資和出口占的比重很大。而從2009年開始,我們凈出口對經濟的貢獻是負的,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和消費拉動。目前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已經超過了投資,這說明我國過分依賴投資與出口的經濟增長模式在改變。

  第二,產業轉型升級成效明顯。目前,雖然我們經濟增速下來了,但新增就業不降反升。當前就業增加主要是經濟轉型的結果,第三產業發展較快。第三,國際收支平衡狀況得到改善。前幾年,我國對外貿易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是順差,導致外匯儲備劇增到4萬億美元,一方面增加了人民幣對內貶值對外升值的壓力,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提高我們的綜合國力和國際信譽。但今年,我國資本性賬戶出現了逆差,經常性賬戶還是順差,總體上貿易趨向平衡。因此,我們需要深刻認識到中國經濟正在發生的上述一些變化,我們要著眼於中長期經濟增長,而不要老盯住每年的增長速度,不要太在意每年經濟增速低點或高點。而不能像以前一樣,經濟一旦出現暫時性困難,就要求放鬆信貸和財政,這是不利於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我們需要更多關注中國經濟轉型,關注中國經濟出現的深層次變化。因此,未來中國新的經濟增長點會逐步培育,制度改革、新型城鎮化、自貿區、城市群與經濟圈、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產業結構升級、科技創新、「一帶一路」戰略,這些都是未來經濟增長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8 18:3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