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8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楓樹讀書筆記 - 佛教的起源

[複製鏈接]

244

主題

1萬

帖子

3034

積分

禁止發言

根深葉茂

積分
303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MapleTree 發表於 2010-6-10 20: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佛教興起於公元前第五、六世紀。雅利安人從大約公元前2000年左右起從今天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帶侵入印度。他們先在西北部旁遮普一帶立定了腳跟,然後逐漸向東擴展。到了公元前第五、六世紀的時候,他們已經達到了孟加拉或者更東的地方,他們的勢力遍布整個北印度、恆河和朱木拿河匯流的地方,成了婆羅門教的文化中心。印度原有的土著居民有的被迫南遷,或者向北方和東方撤退;有的還留在原住的地方,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忍受著外來侵略者的奴役和壓迫。當時印度正處在奴隸社會,這些人就是奴隸或者接近奴隸的人。

在那時候,當地原始居民多從事農業手工業,而雅利安人則本是游牧民族。隨著各生產部門之間的分工日益擴大,居民依其職業結成了集團,不同民族相互雜居,階級矛盾和階級分化日益加強。在雅利安人統治比較集中的地方,新興的國家都是君主制。在婆羅門文化圈外,也就是在雅利安人統治薄弱或者還沒有達到的地方,政治制度則是定期選舉的。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出生的釋迦族就屬於這個類型。

在這些國家中,階級關係是所謂的種姓制度。種姓共有四種:婆羅門(祭司、知識的壟斷者)、剎帝利(武士)、吠舍(農民、牧民、商人)和首陀羅(工匠等)。婆羅門大肆宣揚並把這種制度神聖化,加以鞏固。他們把社會上不同階級不同階層人民的權利、義務,甚至生活細節,都刻板地規定下來,不得逾越。四姓間不能通婚,甚至不能共食。把一個統一的社會拆得支離破碎。

婆羅門和剎帝利雖然是兩個種姓,卻是一個階級,他們都是奴隸主。他們之間也有矛盾,但是一般說來是互相支持互相利用的。吠舍名義上與婆羅門和剎帝利同屬所謂再生族,都是雅利安人。但是他們中間不斷產生階級分化的現象。少數人經濟地位提高,變成了中小奴隸主,或者成為大商人,甚至官吏。絕大多數經濟地位下降,淪為同首陀羅類似的人,處於奴隸邊緣。如果從地域方面來看的話,西部是婆羅門當權,東部則是剎帝利當權。吠舍的地位在西部和東部都差不多。

在佛典里,經常是沙門、婆羅門並提。希臘人梅伽斯提尼斯記述他在公元前第三四世紀在印度親身經歷的時候,談到印度有兩種哲學家,一種叫婆羅門,一種叫沙門。沙門不住在城中,甚至也不住在屋中,穿樹皮衣,吃橡子,用手捧水喝,不結婚,不生子,行苦行,枯坐終日不動。
這些沙門的哲學思想和宗教信仰是同婆羅門不一樣的。他們不相信婆羅門相信的那一些吠陀裡面的大神。他們相信輪迴轉生,作為輪迴轉生說基礎的業說是他們宗教信仰的核心。所謂業說就是,今生所作所為的好壞決定來世轉生的好壞。無論做好事做壞事,有因必有果,反正總是要轉生的。可是他們地位低下又厭惡生,不想再轉生。於是就想盡了種種辦法,希望能跳出輪迴。他們認為,苦行是達到這個目的的手段。

釋迦牟尼生在今天的尼泊爾境內。他的宗教活動大部分是在摩揭陀國。摩揭陀國處在印度東方,是雅利安人到得比較晚的地方。在《阿闥婆吠陀》里,摩揭陀和鴦伽都被認為是極遠極遠的地方的象徵。西方的婆羅門很少來到這裡。這裡的人是受人輕視的,一向與婆羅底耶人相提並論。婆羅底耶人說的是一種雅利安土話,不信婆羅門教。在雅利安人心目中,這裡是沒有開化的區域。釋迦牟尼宣傳宗教的主要對象就是這些被人輕視、「沒有開化」的人民。至於釋迦牟尼降生於其中的釋迦族究竟是什麼民族,人們的意見是有分歧的。有的人主張,他們不是雅利安人。我們不在這個問題上糾纏。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從他們所處的地區來看,從當時雅利安征服者分佈的情況來看,從他們的一些特殊的風俗習慣來看,從他們的政治組織的形式來看,他們不像是外來的雅利安人,而像是原來的居民。所以佛教繼承的不是婆羅門教的傳統,而是沙門的傳統。但佛教也不是完全屬於沙門系統。釋迦牟尼才出家的時候,為了尋求解脫,跳出輪迴,曾拜苦行沙門為師。他進行了嚴酷的苦行,幾乎到了完全絕食的程度。結果是氣息微弱,瀕於死亡,苦行無效,大道未得。他毅然決然改變辦法,重進食品。終於在菩提樹下成了佛教徒認為至高無上的正等覺。這件事實就說明他與沙門的分歧。梅伽斯提尼斯寫道:「在印度人中間還有那些信奉佛陀箴言的哲學家。」可見他也不把佛教徒列入沙門一類。總之,我們可以說,佛教繼承了沙門傳統,但又加以發展、改進,形成了獨立的一派。

佛陀最根本的教義是所謂十二因緣、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的基礎是苦,苦的根源是無明(不了解,不認識)。四聖諦:苦、集、滅、道,也以苦為中心。而八正道: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為了從苦中解脫而修行的方法。總之,他認為生老病死,一切皆苦,存在本身就是痛苦。他也相信業報,相信輪迴。他的最高目標就是剷除無明,了解或認識存在的因果關係,從而跳出輪迴,達到涅槃。
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
沙發
匿名  發表於 2010-6-10 21:05
回復 1# MapleTree

季老的學術文章?

244

主題

1萬

帖子

3034

積分

禁止發言

根深葉茂

積分
3034
3
 樓主| MapleTree 發表於 2010-6-10 23:3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 Guest from 99.227.40.x
正是。對佛教的歷史,當代中國誰還能比季老更權威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匿名  發表於 2010-6-10 23:42
回復 3# MapleTree


    He is never an authority, and some basic ideas he got are not based on evidential accounts but speculations. Well, I am not saying his ideas are worthless, but a very personal view of Buddhism in many.

29

主題

260

帖子

8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81
5
windovertree 發表於 2010-6-11 00:0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Guest from 99.227.40.x
正是。對佛教的歷史,當代中國誰還能比季老更權威呢?
MapleTree 發表於 2010-6-10 23:34


嘿嘿,不知道你是怎麼斷定季老在佛教史研究方面的權威性的?
不要只是因其名望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4

主題

1萬

帖子

3034

積分

禁止發言

根深葉茂

積分
3034
6
 樓主| MapleTree 發表於 2010-6-11 00:01 | 只看該作者
季羨林個人履歷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出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臨清市)康莊鎮。10歲,開始學英文。12 歲,在高中開始學德文,並對外國文學發生興趣。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業方向德文。從師吳宓、葉公超學東西詩比較、英文、梵文,並選陳寅恪教授的佛經翻譯文學。1935年9月,赴德入哥廷根大學。1936年春,季羨林選擇了梵文。他認為「中國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太大了,我要對中印文化關係徹底研究一下,或許能有所發現」。因此,「非讀梵文不行」。「我畢生要走的道路終於找到了,我沿著這一條道路一走走了半個多世紀,一直走到現在,而且還要走下去。」「命運允許我堅定了我的信念。」季羨林在哥廷根大學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學,學梵文、巴利文。選英國語言學、斯拉夫語言學為副系,並加學南斯拉夫文。季羨林師從"梵文講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學者瓦爾德施米特教授,成為他唯一的聽課者。一個學期 40多堂課,季羨林學習異常勤奮。 佛典《大事》厚厚3大冊,是用混合梵文寫成的,他爭分奪秒,致力於讀和寫,"開電燈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羨林在論文答辯和印度學、斯拉夫語言、英文考試中得到4個"優",獲得博士學位。10月,在哥廷根大學漢學研究所擔任教員,同時繼續研究佛教混合梵語,在《哥廷根科學院院刊》發表多篇重要論文。1978年季羨林擔任北京大學東語系系主任,並被任命為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南亞研究所所長。

 
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260

帖子

8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81
7
windovertree 發表於 2010-6-11 00:07 | 只看該作者
季羨林個人履歷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出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臨清市)康莊鎮。10歲,開始學英文。12 歲 ...
MapleTree 發表於 2010-6-11 00:01

沒看出來他在佛教史研究上有什麼建樹啊?連花了多少功夫都看不出來。
楓兄不會認為梵文專家必是佛教史權威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4

主題

1萬

帖子

3034

積分

禁止發言

根深葉茂

積分
3034
8
 樓主| MapleTree 發表於 2010-6-11 00:1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成就

  季羨林的學術研究,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綜合北京大學東方學系張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羨林的學術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個方面:   

1、印度古代語言研究:博士論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動詞的變化》、《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使用不定過去式作為確定佛典的年代與來源的標準》等論文,在當時該研究領域內有開拓性貢獻。   

2、佛教史研究他是國內外為數很少的真正能運用原始佛典進行研究的佛教學學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語言的變化規律和研究佛教歷史結合起來,尋出主要佛教經典的產生、演變、流傳過程,藉以確定佛教重要派別的產生、流傳過程。   

3、吐火羅語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緣經〉吐火羅語諸本諸平行譯本》,為吐火羅語的語意研究開創了一個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對新疆博物館藏吐火羅劇本《彌勒會見記》進行譯釋,1980年又就70年代新疆吐魯番地區新發現的吐火羅語《彌勒會見記》發表研究論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羅文發現在中國,而研究在國外」的欺人之談。   

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國紙和造紙法輸入印度的時間和地點問題》、《中國蠶絲輸入印度問題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遊記》有些成分來源於印度的論證,說明中印文化「互相學習,各有創新,交光互影,相互滲透」。   

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編《大唐西域記校注》、《大唐西域記今譯》,並撰10萬字的《校注前言》,是國內數十年來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國、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東南亞,以及歐、美、非三洲和這些地區文化交流的歷史畫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6、翻譯介紹印度文學作品及印度文學研究:《羅摩衍那》是即度兩大古代史詩之一,2萬餘頌,譯成漢語有9萬餘行,季羨林經過10年堅韌不拔的努力終於譯畢,是我國翻譯史上的空前盛事。   

...
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260

帖子

8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81
9
windovertree 發表於 2010-6-11 00:2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indovertree 於 2010-6-11 00:24 編輯
學術成就

  季羨林的學術研究,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 ...
MapleTree 發表於 2010-6-11 00:11

「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所以他在每個方面都是權威?
「綜合北京大學東方學系張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所以這是舉世公認的觀點?
佛教史研究:他是國內外為數很少的真正能運用原始佛典進行研究的佛教學學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語言的變化規律和研究佛教歷史結合起來,尋出主要佛教經典的產生、演變、流傳過程,藉以確定佛教重要派別的產生、流傳過程。------》所以他的觀點最正確?
「《羅摩衍那》是即度兩大古代史詩之一,2萬餘頌,譯成漢語有9萬餘行,季羨林經過10年堅韌不拔的努力終於譯畢,是我國翻譯史上的空前盛事。」-----》所以他的觀點都正確?


唯一可以看出來的是,季老的研究角度很少有人能比。在「把研究印度中世語言的變化規律和研究佛教歷史結合起來」這個方面說他有權威性,俺承認。
但要因此說他在佛教歷史方面具有最高的權威,你相信,俺懷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6

主題

1368

帖子

950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50
10
gyl 發表於 2010-6-11 00:35 | 只看該作者
「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所以他在每個方面都是權 ...
windovertree 發表於 2010-6-11 00:22

Do you mind please share your reasons for reservation?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6

主題

1368

帖子

950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50
11
gyl 發表於 2010-6-11 00:3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 MapleTree

Thanks for sharing.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260

帖子

8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81
12
windovertree 發表於 2010-6-11 00:40 | 只看該作者
Do you mind please share your reasons for reservation?
gyl 發表於 2010-6-11 00:35

Just out of common sense, the proof is not convincing. Sorry.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4

主題

1萬

帖子

3034

積分

禁止發言

根深葉茂

積分
3034
13
 樓主| MapleTree 發表於 2010-6-11 00:5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1# gyl
不客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6

主題

1368

帖子

950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50
14
gyl 發表於 2010-6-11 01:0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gyl 於 2010-6-11 01:03 編輯
Just out of common sense, the proof is not convincing. Sorry.
windovertree 發表於 2010-6-11 00:40


O, ok.   
On the other hand, Mapletree's list of references appears quite impressive to me.
(I have not much expertise in Buddhism, though, just my common sense.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15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0-6-11 02:19 | 只看該作者
"雅利安人從大約公元前2000年左右起從今天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帶侵入印度。"

這個問題在學術界沒有定論,爭議很大. "....the Aryan Invasion Theory stating that Aryans came from outside India and settled in India around 2000 bc. However, this theory is seriously debated by many contemporary scholars like Prof Edwin Bryant (PhD from Columbia, now teaching at Rutgers), Prof Klaus Klostermaier (author of many Hinduism books, one of which was assigned reading in this class too, retired from Univ of Manitoba, Canada, now teaching at Oxford, UK), Prof Subhash Kak etc. Some of these scholars maintain that Aryans were native inhabitants of India who went to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starting from India. But, it is still a big controvery until solid evidences are found."
自助者天助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4

主題

1萬

帖子

3034

積分

禁止發言

根深葉茂

積分
3034
16
 樓主| MapleTree 發表於 2010-6-11 03:3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5# 信仰平等
從種姓制度來看,外來的說法更加符合邏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17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0-6-11 05:0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信仰平等
從種姓制度來看,外來的說法更加符合邏輯。
MapleTree 發表於 2010-6-11 03:35



   你可以堅持你的看法,儘管這個問題沒有定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80

主題

1萬

帖子

5211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5211
18
研究 發表於 2010-6-11 05:2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 MapleTre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19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0-6-11 10:2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信仰平等 於 2010-6-11 10:30 編輯

研究同學: In the Srimad-Bhagavatam, Lord Buddha is accepted as a saktyavesa avatara, a specially empowered incarnation of the Supreme Lord. Srimad-Bhagavatam, which was compiled by Vyasadeva five thousand years ago, foretold the incarnation of Lord Buddha who appeared just 2,600 years ago, saying Buddha will appear in Gaya Pradesh, in the province of Gaya. "In the beginning of Kali-yuga, the Lord will appear as Lord Buddha, the son of Anjana, in the province of Gaya, just for the purpose of deluding those who are envious of the faithful theist." (Srimad-Bhagavatam 1:3:24). Kesava dhrta buddha sarira - Krsna has accepted the body of Buddha. That is the Vaisnava conception of Lord Buddha.

自助者天助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80

主題

1萬

帖子

5211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5211
20
研究 發表於 2010-6-11 10:4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9# 信仰平等


    看不明白。太多的專業辭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5-17 03: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