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第一章 愛欲經

[複製鏈接]

20

主題

387

帖子

421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2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metrotown 發表於 2009-7-27 14: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第一章 愛欲經



    他追求愛欲,心滿意足,肯定感到高興,因為實現了凡人的願望。

    如果他滿懷渴望,追求愛欲,卻未能如願,他就感到痛苦,猶如利箭穿身,

    避開愛欲,猶如不踩蛇頭,這樣的有識之士克服世上的這種執著。

    他貪求種種愛欲:田地、財產、金子、牛、馬、僕人、婦女、親屬;

    這些脆弱的東西擺布他,危險折磨他,痛苦追隨他,猶如河水湧入漏船。

    因此,有識之士應該永遠避開愛欲;摒棄它們,舀出船中漏水,越過河水,到達彼岸。

第二章 洞窟八頌經



    一個生活在洞窟里的人有許多遮蔽,沉溺在愚痴中;這樣的人遠遠沒有達到超脫,因為在這世上,愛欲是很難摒棄的。

    聽憑願望,執著生存的快樂,尋求未來或過去的愛欲,貪戀今日和往昔的愛欲,這樣的人很難獲得解脫,因為解脫不能依靠別人。

    貪求,迷戀,沉醉於愛欲,吝嗇,邪惡,這樣的人陷入痛苦時,悲嘆道:「我們死後,將成為什麼?」

    因此,讓世人學會知道什麼是世上的邪惡,讓他不要行惡,因為智者說道:人生是短暫的。

    我看到世上貪戀生存的人戰戰兢兢;這些可憐的人面臨死亡嘟嘟噥噥,不能擺脫對生存的貪戀。

    請看,這些執著自我的人戰戰兢兢,猶如水流枯竭的魚兒。看到這種情形,那就不要執著自我,不要執著生存。

    智者應該排除對兩極的渴望,徹底理解諸觸,沒有貪慾,不做自己譴責的事,不受所見所聞污染。

    越過水流,不受執著污染,牟尼應該徹底理解名想,拔出利箭,努力遊盪,不貪戀這世和彼世。

第三章 邪惡八頌經



    思想邪惡的人爭辯,思想純真的人也爭辯,而牟尼不參與發生的爭辯,因此牟尼在任何地方都不受阻礙。

    一個受慾望支配、固執己見、一意孤行的人,怎麼會放棄自己的見解呢?他在完成自己的事,怎麼理解就怎麼說。

    未經詢問便向別人讚揚自己的德行戒行,智者認為這種自我吹噓的人不高尚。

平靜沉著,不稱道自己品行如何如何,在這世上任何地方都不驕傲,智者認為這樣的比丘高尚。

    他的觀點是人為的、臆想的、偏頗的、污穢的,無論他怎樣自以為是,他的根基是不可靠的。

    信奉某種觀點后,便難以擺脫。人們考察各種觀點,決定取捨。因此,人們在種種信奉中,拋棄或接受某種觀點。

    純潔者在這世上不接受關於各種存在的人為觀點;他摒棄虛妄和驕傲,無所執著,還會依靠什麼行動呢?

    執著種種觀點便會導致爭論,但依憑什麼與無所執著的人爭論呢?因為他既不接受,也不拒絕,在這世上滌除一切觀點。

   

                       第四章 純潔八頌

  

    「我看見純潔者、優秀者、健康者,由於所見,人得到凈化。」持有這種觀點,並認為至高無上。便會依靠知識,尋找純潔者。

     如果所見能使人凈化,或者知識能使人擺脫痛苦,那麼有貪愛的人便可通過其他途徑(指不是「八正道」的其它途徑)達到凈化,因為按照他的這種觀點,只能得出這種結論。

    不執著所見、所聞、德行、所想和善惡,拋棄一切所得,在這世上無所作為,這樣的婆羅門不認為能通過別的途徑達到凈化。

    有些人拋棄原先的,又接受另一種;他們追隨慾望,不能超越執著,抓住這個,捨棄那個,就像猴子抓住這根樹枝,捨棄那根樹枝。

    一個人遵奉戒行,執著名想,便會陷入種種事情,而充滿智慧,具有知識的智者理解萬物,不會陷入種種事情。

    對萬事萬物,無論是所見,所聞,還是所想,都不懷敵意;在這世上,有誰能改變這樣一位目光遠大,公開遊盪的人?

    克服罪惡,理解一切,洞察一切,沒有任何執著,這樣的婆羅門不迷戀貪慾,不沾染貪慾,對今世和彼世都不執著。



第五章 至高八頌經



    在這世上,一個執著觀點的人總把自己的觀點說成至高無上,而把別人的觀點說成低劣的。因此,他不能擺脫爭論。

    他在所見、所聞、德行、戒行和所想中,看到自己的利益,於是他執著其中,把其他一切視為低劣。

    智者說:這是一種束縛,由於這種束縛而把其他一切視為低劣。因此,比丘不執著所見、所聞、所想和德行戒行。

    在這世上,不要用知識或德行戒行製造觀點,不要把自己與別人等同,也不要認為自己低於別人或高於別人。

    拋棄所得,無所執著,甚至也不依賴知識;不追隨宗派團體,甚至不採納任何觀點。

    不渴求兩極,不渴求今世或彼世的種種存在,在考察萬物后,毫無執著。

    對於世上所見、所聞、所想毫無人為的名想;這世上,有誰能改變這樣一位不採納任何觀點的婆羅門?

    不製造任何觀點,不推崇任何觀點,不接受萬物,不依賴德行戒行,這樣的婆羅門走向彼岸,不再返回。



第六章 衰老經



    生命確實短暫,不到一百歲,就要死去,即使能活得更長,最後仍會衰老而死。

    人們總為自己喜愛之物悲傷,因為佔有之物不會永恆;認識到存在之物總要消亡,不要居家。

    人認為「這是我的」,但還是隨死亡而消失;認識到這一點,虔誠的智者不會崇拜自我。

    正如醒著的人看不見夢中相遇的情景,人也看不見亡故的親人。

    凡是看到和聽說的人,都有一個稱呼他的名字;一旦這個人死去,只留下他的名字。

    貪戀自己喜愛之物的人,不能擺脫憂慮、悲傷和貪婪,因此,牟尼們摒棄執著,四處遊盪,尋求寧靜。

    人們認為比丘毫無執著,四處遊盪,經常獨處隱居,不在世上顯現自己,這是正確的。

    牟尼在任何地方都無所依賴,既不喜歡,也不厭惡,悲傷和貪婪沾不上他,猶如水珠沾不上荷葉。

    猶如水珠沾不上荷葉,猶如水珠沾不上蓮花,牟尼也不沾染任何的所見,所聞,所想。

    純潔者不考慮所見、所聞、所想;他不願意通過其他途徑達到凈化,因為他既不激動,也不冷漠。



第七章 提舍彌勒經



    可尊敬的提舍彌勒說道:「世尊,請你說說沉緬淫慾的害處,聽了你的教誨,我將學習隱居。」

    世尊說道:「彌勒啊!沉緬淫慾的人忘卻教誨,以錯誤的方式生活,這是他身上的卑劣性。

    「他原先獨自遊盪,現在沉緬淫慾,人們稱這樣的人為凡夫俗子,猶如一輛失控的車子。

    「他原先享有的榮譽和名聲喪失殆盡;看到這種情形,他應該學會放棄淫慾。

    「受意願控制的人,修禪時像個不幸者;這樣的人聽到別人的罵聲,就會生氣。

    「受別人話語的挑動,他會動刀動槍;這樣的人貪得無厭,沉醉於謊言。

    「被稱作智者的人,堅持獨自遊盪,即使讓他性交,他也會像傻瓜那樣感到為難。

    「牟尼認識過去、未來和現在的危險,獨自遊盪,堅持不懈,不沉緬淫慾。

    「應該學會隱居,這是高尚者的最好行為,但也不要由此認為自己最優秀,即使已接近涅槃。

    「一無所有,四處遊盪,不渴求淫慾,越過水流,這樣的牟尼受到貪戀愛欲的人們的妒羨。



第八章 波修羅經



    人們總是說自己的教義純潔,其他的教義不純潔;信奉什麼便說什麼好,各自確認各自的真理。

    他們喜歡爭論,熱衷集會,互相指稱對方是傻瓜:他們依據各自的教義進行爭論,自稱是能人,渴望獲得讚揚。

    在集會上,熱衷爭論,希望受到讚揚,害怕辯論失敗;一旦遭到駁斥,便忿忿不平,挑剔對方,怒沖沖責備對方。

    評判團宣布他的論點已被駁倒;由於辯論失敗,他哀嘆,憂傷,痛哭道:「他戰勝了我。」

    在沙門中出現這些爭論,在這些爭論中有勝有敗,看到這種情形,應該迴避爭論;博得幾聲讚揚,沒有多大意義。

    在集會上振振有詞,博得讚揚,他便笑容滿面,趾高氣揚,如願以償,達到目的。

    驕傲是失敗之母,而他依然趾高氣揚,誇誇其談,看到這種情形,應該迴避爭論,因為智者認為純潔不靠爭論。

    正象國王供養的英雄吶喊著,渴望與對手較量,英雄啊,你到論敵那裡去吧!這時不存在過去那樣的爭鬥。

    那些人持有觀點,進行爭論,聲稱「這就是真理」。你與他們去爭論吧!因為在這裡,即使挑起爭論,也沒有對手。

    這些人不懷敵意,四處遊盪,不以這種觀點反對那種觀點。在這世上,他們不把某種東西視為至高。波修羅啊!在他們身上,你能撈到什麼呢?

    你陷入思辨,腦子裡考慮著各種觀點,即使與聖潔者相交,也不可能與他同行。



第九章 摩根提耶經



    「縱然見了貪愛、厭棄和貪慾,也毫無淫慾,何況這個充滿污穢的東西(指摩根提耶的女兒),我甚至不願用腳碰它一下。」

    「如果你連這樣一個為眾多國王追逐的女寶都不要,那你說說你的觀點、德行戒行、生活和再生。」

    世尊說道:「摩根提耶啊!我要說的是:我考察萬事萬物,不予採納;我觀察各種觀點,不予採納;我識別和看到內在的寧靜。」

    摩根提耶說道:「牟尼啊!你說你不採納那些人為的觀點,那麼,智者們如何解釋『內在的寧靜』的含義?」

    世尊說道:「摩根提耶啊!智者認為純潔不靠所見、所聞、所知、德行戒行,也不靠無所見、無所聞、無所知和無德行戒行;拋開這些,不予採納,寧靜,獨立,不貪戀存在。」

    摩根提耶說道:「如果說純潔不靠所見、所聞、所知、德行戒行,也不靠無所見、無所聞、無所知和無德行戒行,我認為這是糊塗觀念,因為有些人就是靠所見而獲得純潔。」

    世尊說道:「摩根提耶啊!探詢和依賴所見,在採納中走向痴迷:你對『內在的寧靜』一無所知,因此稱它為糊塗觀念。

    「考慮自己等同於、優於或低於別人,就會由此發生爭執;不考慮自己等同於或優於別人,便會在這三種情況下都能動於衷。

    「不考慮自己與別人等同與否,這樣的婆羅門怎麼會爭辯『這是真理』,或者與誰去爭辯『這是錯誤』?他會與誰發生爭論呢?

    「出家遊行,不在村中與人相識,擺脫愛欲,無所渴求,這樣的牟尼不會與人爭論。

   「讓高尚的人在這世上四處遊盪,不要聽取和爭論那些已被摒棄的東西;猶如有刺的蓮花不為泥水污染,倡導平靜,無所貪戀的牟尼不為愛欲和塵世污染。

   「智者不因所見和所想而驕傲,因為他不是依靠這些而成為智者;他也不受行為和所聞引導,不陷入任何執著。

   「擺脫名想的人沒有束縛,通達智慧獲得解脫的人沒有痴迷,而那些執著名想和所見的人在這世上四處遊盪,擾亂他人。」



第十章 毀滅以前經

    「具有什麼看法和什麼德行,才能稱為平靜的人?我問你,喬達摩啊!請說說這種最優秀的人。」

    世尊說道:「在身體毀滅以前就已擺脫貪愛,不執著開頭和結尾,也不考慮中間,他不崇拜任何事物。不忿怒,不恐懼,不吹噓,不作惡,不驕傲,說話機智,這樣的牟尼確實控制了言語。

    「不期望未來。不悲傷過去,無視諸觸,不受任何觀點引導。不執著,不欺騙,不貪婪,不妒忌,不魯莽,不輕視他人,也不毀謗他人。不貪戀享受,不狂妄,溫文爾雅,聰明睿智,不輕信,不厭棄他人。不為企求什麼而學習,不為得不到什麼而生氣,不為貪愛而受阻,也不貪戀美味。

   「超然,有思想,不傲慢,不考慮自己在這世上等同於、優於或低於別人。

    「獨立不羈,無所依賴,理解萬物,不貪戀存在或不存在。

    「不追求愛欲,沒有束縛,越過執著,我稱這樣的人為平靜者。

    「他沒有兒子、牲畜、田地和財產;他既無所得,也無所棄。

   「世俗之人以及沙門和婆羅門對他說的話,並非他所推崇,因此,他無動於衷。

    「不貪婪,不妒忌,不說自己等同於、優於或低於別人,這樣的牟尼擺脫劫波,不進入劫波。

    「在這世上,沒有屬於自己的東西,不為消逝的東西悲傷,不陷入萬物,這樣的人稱為平靜者。」



第十一章 爭論經



   「請你說說,許多爭吵,爭論以及悲哀、憂傷和妒忌來源於何處?許多驕傲、狂妄以及毀謗來源於何處?」

   「許多爭吵,爭論、悲哀、憂傷、妒忌、驕傲、狂妄和毀謗來源於所愛;爭吵和爭論與妒忌相連,伴隨爭論產生毀謗。」

    「在這世上,所愛來源於何處?或者說世上流行的佔有來源於何處?人對未來懷有的願望和目標來源於何處?」

    「在這世上,所愛來源於慾念,或者說世上流行的佔有來源於俗念。人對未來懷有的願望和目標來源於慾念」

    「在這世上,慾念來源於何處?許多抉擇來源於何處?許多忿怒、謊言和疑惑來源於何處?或者說沙門所說的種種事物來源於何處?」

    人們在這世上聲稱快樂和不快樂,慾念由此產生;看到諸色的消失和產生,世上的人作出抉擇。

    「忿怒、謊言和疑惑,這些事物也是二重的;讓疑惑者理解沙門說的種種事物,在知識之路上學習。」

    「快樂與不快樂來源於何處?沒有什麼,就沒有它們?請告訴我,『消失和產生』這一觀念的來源?」

    「快樂和不快樂來源於諸觸:沒有諸觸,就沒有它們。我告訴你,這是『消失和產生』這一觀念的來源。」

    「在這世上,諸觸來源於何處,執著產生於何處?沒有什麼,就沒有自私?沒有什麼,就沒有諸觸?」

    「諸觸來源於名色,執著產生於願望,沒有願望,就沒有自私,沒有諸色,就沒有諸觸。」

    「人怎樣使諸色不存在?或者說怎樣使快樂和痛苦不存在?請告訴我,怎樣使它們不存在?我想我們應該知道這個。」

    「他沒有意識名想,沒有無意識名想,沒有無名想,沒有不存在名想,對於這樣的人,諸色不存在,因為種種虛幻的標誌來源於名想。」

    「我們所問的,你都作了回答,我們還要問個問題,請你回答:世上一些智者告訴我們說最高的是心靈純潔,是否還有另外的說法?」

    「世上一些智者說最高的是心靈純潔,他們之中還有些智者說是滅寂,同時有些智者說是毫無執著。

    「懂得了這些,懂得了什麼是依賴,牟尼擺脫依賴,不參與爭論,不陷入各種存在。」



第十二章 小集積經



    「各種堅持自己觀點的人進行爭論,都自稱能人,說道:『只有這樣理解,才懂得正法;與這相違背,那就不完善。』

    「這樣,他們陷入爭論,聲稱對方是愚者,外行,那麼,他們中的哪種學說正確呢?因為他們全都自稱是能人。

    「如果不同意對方的說法,便是愚者、畜牲、傻瓜,那麼,所有人都是愚者、傻瓜,因為所有人都堅持自己的觀點。

    「如果觀點能使人凈化,成為智慧純潔者、能人、有識之士,那麼,他們之中沒有一個人是傻瓜,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的觀點。

    「我不說『這個正確』,愚者互相之間才這麼說,他們認為自己的觀點正確,因此指稱別人為愚者。」

    「一些人說『這是真實的、正確的。』另一些人說:『這是虛妄的、錯誤的。』這樣便出現分歧,進行爭論。為什麼沙門的意見不一呢?」

    「因為真實只有一種,沒有第二種;人們懂得這一點,就不會爭論。但他們各自宣揚各自的真實,因此沙門意見不一。」

    「為什麼那些爭論者自稱能人,宣揚不同的真實?是相傳有許多不同的真實,還是他們抱有自己的思辯?」

    「沒有許多不同的真實,在這世上,除了名想,沒有永恆的事物。在各種觀點中運用思辯,便會提出真實和虛妄的二重法。

    「依據所見、所聞、德行戒行和所想蔑視雖人,依據抉擇嘲笑別人,說別人是愚者,外行。

    「既然他稱別人為愚者,也就認為自己是能人。既然他認為自己是能人,也就蔑視別人,而這樣說話。

    「他因觀點而忘乎所以,狂妄自大,驕傲自滿,自以為是用思想灌頂的國王,因為自己的觀點如此完美。

    「如果稱別人為傻瓜,自己也就成為傻瓜;如果自己成為精通知識的智者,那麼,沙門中便沒有一個傻瓜。

    「外道受塵世貪慾的影響,他們反覆說:『持有與此不同說法的人不純潔、不完美。』

    「外道固執己見,聲稱自己的觀點堅實,反覆說:『唯獨這裡有純潔,在其他說法中沒有純潔。』

    「他聲稱自己的觀點堅實,認為別人是愚者;他說別人是愚者,不純潔,這樣,他自己挑起爭論。

    「一個人堅持抉擇,以自己為標準,便會陷入世間的爭論,而拋棄一切抉擇,就不會對與世間的爭論。



第十三章 大集積經



    「一些人堅持觀點,爭辯道:『這是真實。』這樣,他們或者受到譴責,或者受到讚揚。」

    「我說,爭論的兩種結果都微不足道,不能帶來平靜。看到這種情形,不要參與爭論,應該在沒有爭論的地方尋求平靜。

    「智者不傾向任何淵源不同的觀點;他無所執著,不採納所見、所聞、怎麼會執著這些觀點呢?

    「崇尚德行的人們說道:『自我控制能達到純潔。』他們嚴格遵奉戒行,心想:讓我們在這世上學會純潔。』這些人渴望生存,自稱能人。

    「他渴望在這世上獲得純潔,如果他的德行戒行失敗,他的事業受挫,便惴惴不安,長吁短嘆,就像離家經商的人丟失了商隊。

    「拋棄一切德行戒行,拋棄受譴責和不受譴責的行為,不企求純潔和不純潔,不貪戀,不執著,平靜地遊盪。

    「他們依靠苦行,或者任何令人厭惡的行為,依靠所見、所聞、所想,為了純潔哀號悲鳴,沒有擺脫對各種存在的貪愛。

    「有渴望的人為臆想的事物長吁短嘆,惴惴不安,而對超脫生死的人來說,有什麼會使他們惴惴不安,長吁短嘆?」

    「一些人稱道的最高之法,另一些人認為是低劣之法,那麼,他們中的哪種說法正確?因為所有的人都自稱能人。

    「人們認為自己的說法完美,別人的說法不妥,這樣便出現分歧,引起爭論,都說自己的觀點正確。」

    「如果受到別人指責的說法是低劣的,那麼,沒有哪個人的說法是高明的,因為每個人都聲稱自己的說法牢靠,別人的說法低劣。

    「他們怎樣讚揚自己的追求,便怎樣推崇自己的說法;一切爭論都是如此,因為他們的純潔各不相同。

    「婆羅門不受別人引導;他考察諸法,不予採納,因此,他超越爭論,不崇尚任何觀點。

    「我知道,我看見,正是如此,有的人依靠觀點達到純潔。即使他已經看見,又能怎樣?他已經偏離正路,卻說可以通過其他途徑達到純潔。

    「觀察者會看見名色,看見名色,就會知道它們;隨他細細觀察或粗粗觀察,能人不認為這樣能達到純潔。

    「信奉教條的人不會帶來清潔,他推崇臆想的觀點,聲稱依靠它就有光明,就有純潔,他看到的僅此而己。

    「婆羅門不進入時間和數目,不追隨觀點,不親近知識;他理解世上各種觀點,儘管別人採納,他視若無睹。

    「牟尼拋棄塵世束縛;出現爭論,不追隨一方;別人不平靜,他平靜;別人採納觀點,他不採納。

    「他拋棄舊煩惱,不添新煩惱,不隨心所欲,不信奉教條;他擺脫觀點,成為智者,不執著世界,不自怨自艾。

    「他對萬事萬物,對任何所見、所聞、所想不用設防,卸下重負,獲得解脫,這樣的牟尼沒有渴求,不再屬於時間。」世尊這樣說道。



第十四章 迅速經



    「你是太陽的親屬,偉大的仙人,我要問你關於隱居和寂靜之道。比丘怎樣地能認識它而獲得解脫,不執著世上任何東西?」

    世尊說道:「他應該根除一切虛妄的名稱,說什麼『我是思想家』,摒棄任何內在的貪愛,經常學習,富有思想。

    「他應該理解一切內在和外在的事物,但不要因此驕傲,因為這還不是善人所說的解脫。

    「他不要因此認為自己高於、低於或等同於別人;即使別人再三詢問,也不要讓自己陷入這種考慮。

    「比丘應該內心平靜,而不應該從其他任何地方尋找平靜;對於內心平靜的人來說,既無所得,也無所失。

    「像大海深處沒有波濤,寂然不動,比丘沒有慾望,寂然不動;他應該在任何地方都不驕傲。」

    「視野開闊的人啊!你已經闡明這種排除危險的親證之法,現在請說說吉祥之路--波羅提木叉(別解脫律儀)和禪定。」

    世尊說道:「不要流露貪婪的眼光,不要聽取村民的閑談,不要垂涎美味,不要覬覦世上的一切。

    「在任何地方,比丘不應該為諸觸而悲傷,不應該渴望生存,不應該面對恐怖顫抖。

    「得到米飯、飲料、硬食和衣服,不應該貯藏;沒有得到,也不應該煩惱。

    「應該修禪,不要散漫,不要作惡,不要懈怠,比丘應該安靜地入座和入睡。

    「不應該貪睡,應該保持清醒,精力充沛,應該拋棄懶惰、虛妄、嬉笑、娛樂、淫慾和裝飾。

    「不應該採用阿闥婆吠陀(巫術咒語)、夢兆、面相和星相,我的信奉者不應該對與鳥獸鳴聲術(以鳥獸鳴叫判斷吉凶)、不要實施懷孕術和醫術。

    「比丘不應該因受譴責而發抖,因受讚揚而得意;他應該摒棄貪慾、忿怒、誹謗和妒忌。

    「比丘不應該從事買賣,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應該罵人,不應該在村裡發怒,不應該有所企求而與人談話。

    「比丘不應該自吹自擂,不應該胡言亂語,不應該學會驕橫,不應該挑起爭論。

    「應該墮入欺誑,不應該胡言亂語,不應該根據生活方式、智慧、德行戒行輕視別人。

    「從嚼舌的沙門那裡聽到許多閑言碎語,不要惱怒,不要有嚴厲的語言回敬他們,因為善人不與人為敵。

    「知道了這種正法,有思想的比丘應該經常觀察和學習這種正法;理解了解脫就是平靜,應該努力遵行喬達摩的教誨。

    「因為他是不可征服者,看到非傳統的親證之法,所以,應該始終勤奮努力,尊敬和學習喬達摩的教誨。」世尊這樣說道。

107

主題

3417

帖子

1012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12
沙發
翡翠 發表於 2009-8-2 03:50 | 只看該作者
好帖,感受頗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8 15: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