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感染這種隨處可見的「食腦蟲」 你可能必死無疑

[複製鏈接]

6224

主題

1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07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瘋瘋顛顛 發表於 2018-8-14 09: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8年08月13日 10:48 新浪科技

  來源:SME科技故事

  外出踏青時大概都有過在野外洗手、洗臉甚至洗澡的經歷。

  然而,看似清澈透明的水實則含有不少細菌、病毒以及寄生蟲等。

  其中,最恐怖的莫過於有「食腦蟲」之稱的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蟲。

  沒錯,這種在科幻電影出現的吃腦子寄生蟲其實就生活在你身邊。

  

  無論是江河、還是池塘,甚至在溫泉和潮濕的泥土中都能找到它們的蹤跡。

  一旦被它感染之後,它會迅速蠶食人的大腦,被感染者幾乎必死無疑。

  目前為止,在世界範圍內有200多個感染病例,存活下來的不到10例。

  其中,美國一共發病133例,僅有3例存活,致死率高達97.7%

  雖說在中國正式報告過的不到10例,但沒有一個人存活下來,致死率為100%。

  而這種寄生蟲在中國被廣為人知還當屬2016年發生的這起病例。

  

  2016年8月的一天,何先生開始出現頭痛、咳嗽、食欲不振等不適。

  當時他以為只是感冒,服用藥物后就沒太在意。

  可沒料到病情越發嚴重,他只好前往醫院治療。

  未等病因確定,他就開始胡言亂語、癱瘓、並進入昏迷狀態。

  不到半個月的時間,他就不治身亡了。

  而檢驗結果顯示何先生生前正是感染了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蟲。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蟲

  據家人回憶,何先生被該寄生蟲纏上的原因是此前在景區內玩水。

  類似事件還有2003年,美國兩名兒童因飲用自來水感染「食腦蟲」致死。

  2015年8月,美國14歲田徑新星麥克·萊利在一次游泳后感染該蟲死亡。

  那麼,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蟲是怎樣一步步吃掉大腦,並致人於死地的呢?

  

  命喪「食腦蟲」的麥克·萊利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蟲喜歡生活在潮濕和熱的環境中。

  一般情況下,它會以三種形態生存,分別是滋養體、包囊、鞭毛。

  所謂滋養體,指原生動物攝取營養階段,能自主活動、生長和繁殖,屬於寄生原蟲的寄生階段。

  

  最早被記錄的阿米巴原蟲圖

  在環境安逸的條件下,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蟲就以滋養體的形式存在水中。

  但當缺水和食物時,它則會在外面產生雙層的囊,將自己包裹成一個球形。

  就好比建了個防空洞,通過休眠來避免死亡。

  這些包囊能懸浮在空氣中隨風擴散。

  不過,要是遇到適於生存的水,就能再脫去包囊,重新成為滋養體。

  

  生物期:囊腫、滋養體、鞭毛蟲

  與其他寄生蟲不同,在水中它們有時長出鞭毛,有時變出不同的手足。

  因此,它也屬於我們中學課本上提到的變形蟲的一種。

  一般情況下,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蟲會從人的鼻孔中進入人體。

  當它在接觸鼻腔黏膜之後,就會設法鑽入與大腦連接的嗅覺神經。

  順著神經潛進用來感知氣味的嗅球,並吃掉包圍在嗅球表明的組織。

  這時,被感染者就會失去嗅覺和味覺。

  

  黃色部分:人的嗅球在腦中所在的位置

  之後,它們入侵到大腦的其它部位,會吞噬包圍在中樞神經系統外面的保護層。

  當人體內的細胞會派出免疫細胞來對抗感染時,患者會出現頭疼、噁心、嘔吐和脖子僵硬等第一臨床特徵。

  可往往人體內的細胞很難完全消滅耐格里阿米巴原蟲。

  隨後,它入侵至大腦深處,並且感染更多的腦組織。

  尤其是感染與規劃、情緒控制相關的大腦區域。

  這樣一來,患者出現精神錯亂、出現幻覺、混亂以及痙攣第二臨床特徵。

  

  但最終導致死亡的並不是腦組織的缺失,而是身體與感染抗爭所帶來的發炎和腫脹,導致頭骨承受著極端的壓力。

  巨大的壓力會迫使大腦分解腦幹和脊髓相連的地方,最終導致兩者之間的聯繫被切斷。

  大多數患者會在第二臨床癥狀出現后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對比度增強的CT腦掃描顯示右基底神經節梗塞(箭頭,A)和增強的滲出物在腦內池(箭頭,B)

  至於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蟲為何會直接鑽進大腦在科學界仍是未解之謎。

  不少科學家推測,這種寄生蟲可能是被一種叫作乙醯膽鹼(ACh)的化學物質吸引。

  我們大腦前部的細胞會釋放大量該物質。而該物質也能作為一些免疫細胞和成長神經元的磁體。

  但目前仍需要找尋更多證據來驗證該理論,比如尋找了「食腦蟲」身上可能與乙醯膽鹼相連接的受體等等。

  

  耐格里阿米巴原蟲小而陰險。 圖片來源: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學院

  「食腦蟲」固然可怕,但科學發現它也擁有弱點。目前所知,它只能通過鼻腔粘膜侵入人體。

  換言之,即便喝下被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蟲污染的水,也不會發病。

  這也就意味著,只要我們阻斷了單一的傳播途徑,就能預防被感染了。

  像不要髒水進入鼻腔、避免在不幹凈的河水、湖水等地方游泳、洗臉都是不錯的方法;

  

  比起這種容易預防的「食腦蟲」,另一種棘阿米巴原蟲則需要我們更加小心。

  
世人皆醉我獨醒

6224

主題

1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0731
沙發
 樓主| 瘋瘋顛顛 發表於 2018-8-14 09:27 | 只看該作者
棘阿米巴原蟲和耐格里阿米巴原蟲同都劃為阿米巴原蟲目,是單細胞低等生物。

  類似地,棘阿米巴原蟲廣泛分佈在空氣、土壤、水中、甚至從鼻腔和口腔黏膜中也能分離出。

  不同的是,感染棘阿米巴原蟲會引發的眼部感染,嚴重時會使人失明。

  

  處在囊腫狀態下的棘阿米巴原蟲

  最經典的病例便是英國女子克萊爾長達十餘年的折磨。

  2007年2月的一天,英國女子克萊爾像平時一樣戴上隱形眼鏡去上班。

  剛到公司不久,她的左眼就不斷會感到疼痛。

  之後幾天,她的眼睛變得異常敏感,一點光線也會讓她痛得睜不開眼。

  等她前往小診所檢查后,醫生診斷為是常見的結膜炎,並給予藥物治療。

  

  未發病前的克萊爾

  可克萊爾的病情並沒有消退,反而左眼視力也急劇下降。

  她總感覺自己的眼睛里有東西在爬,便趕緊前往醫院做角膜檢查。

  結果發現,她的左眼正是感染這種叫棘阿米巴原蟲的寄生蟲。

  兩個星期之後,她的角膜開始充血水腫、潰瘍,像被咬了一個洞,令她痛不欲生。

  

  最終,克萊爾只好選擇了眼角膜移植,但手術並不成功。

  肆虐的棘阿米巴原蟲幾乎吞噬了克萊爾的眼睛,還使她患上了神經痛。

  痛不欲生之下,她決定接受腦部手術,切斷臉部神經麻痹自己的痛苦。

  不幸的是,在手術中克萊爾又中風了,徹底癱瘓,直到1年多的治療才下床。

  可即便左眼失明,中風癱瘓,但棘阿米巴原蟲依舊頑強地繁衍著,將克萊爾折磨得生不如死!

  

  雖說克萊爾只代表個例,但近些年由棘阿米巴原蟲引起的病例也在不斷增加。這與現代生活中越發頻繁使用的隱形眼鏡脫不了干係。

  通常情況,棘阿米巴原蟲平常和人類接觸時並不會致病。

  一般在角膜有創傷的情況下,接觸到水中乃至空氣中的棘阿米巴原蟲,就會容易導致其入侵、滋生。

  當它進入角膜之後,會以上皮細胞、角膜細胞為食來進行增殖。

  這時患者就會出現眼睛疼痛、羞明、流淚等類似角膜炎、結膜炎的癥狀。

  

  棘阿米巴原蟲引起角膜炎

  接下來,這些棘阿米巴原蟲還沿角膜知覺神經末梢走行侵蝕,從而使得角膜知覺減退等。

  值得一提的是,存活的棘阿米巴原蟲較少引起炎細胞反應,但變性死亡時釋放抗原,釋放溶酶體酶加重炎症。

  最終,炎症會使得全形膜混濁、破壞,穿透眼球,甚至直接導致失明。

  

  據國外報道,棘阿米巴角膜炎患者52%~88.9%均是隱形眼鏡佩戴者。

  原因在於,對於配戴隱形眼鏡的人來說,若是操作不當,比如配適不合理、長時間過夜配戴等,容易損傷眼角膜。

  這樣一來,就為棘阿米巴原蟲進入眼睛里肆虐創造條件。

  此外亂用護理液、用自來水等未經消毒的水清洗隱形眼鏡等,都是誘發眼部棘阿米巴原蟲滋生的高危行為。

  

  上文的克萊爾感染的原因正是隱形眼鏡的護理液出了問題。

  她還因此得到了一定的賠償,卻一生備受折磨。

  不只是國外,國內類似的病例也並不罕見。

  比如媒體上報道隱形眼鏡5個月沒取出21歲女孩右眼失明。

  慶幸的是,現代醫學的發展下,棘阿米巴原蟲感染的眼疾早期治療能保持、恢復良好視力。

  

  晚期的患者只能控制感染,等眼安靜狀態下行角膜移植手術,以恢復視力。

  為了防範於未然,我們平時一定要規範地佩戴和處理隱形眼鏡等。

  

  畢竟棘阿米巴原蟲和耐格里阿米巴蟲再可怕,只要我們摒棄那些壞習慣就能拒其於千里之外。

  最猝不及防的恐怕是貪一時之便而釀成的大禍。

世人皆醉我獨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8 05:1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