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號販子猖獗,拷問的是誰

[複製鏈接]

47

主題

37

帖子

781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8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issmyaaa 發表於 2016-1-30 03: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廣安門中醫院號販子的「天價挂號費」事件已經發酵了幾天。
  視頻想必大家都看過了。東北的小姑娘口中的「這可是首都啊」、「如果哪天我死道兒上了,這個社會就真的沒希望了」,刺痛無數人的神經。而她痛斥的號販子「咋這麼猖獗」,也拷問著挂號難的社會病患。
  是的,這已經早已不是新聞。
  20年
  大醫院的號販子、尤其是北京三甲醫院的號販子,已經存在了多長時間?
  恐怕已經很久了。在島叔查閱到的數據里,1995年,有一本雜誌上刊登了一篇《大醫院挂號處有「號販子」作亂》的文章,裡面寫道,在眼科病專科醫院同仁醫院,當天的早上6點半,已經有百十號人在挂號。山東省一農民給同仁醫院黨委的信中說:「
  我看到很多外地人都從倒號的人手裡買高價號,也有人把三塊錢一張的號120塊錢賣給我,我沒要,我們農民哪有那麼多錢啊……難道醫院領導就沒本事治這群壞青年嗎?」
1995年,10塊錢的主任專家號能炒到200元,三塊錢炒到150塊;今天300塊錢的號炒到4500,居然連倍數都是一致的。
  當時的報道中,醫院就曾組織保安力量、和公安機關通力合作,但結果就是「屢抓屢不絕」,「甚至發現一些外地進京人員竟以』吃專家號』為生」,並痛陳「如果說倒賣火車票的票販子可恨在擾亂了售票秩序,那麼號販子……無異於圖財害命」。
  「竟以」二字,顯示出當時這種事尚屬少數。那麼,20年後的今天,這種情況發展到了什麼境地?
  新浪的網路調查結果是,73.4%的網友在看病時遇到過黃牛,舉報黃牛的只有14.8%,同時還有28%的網友為了看病會出高價買黃牛號。去年,僅在北京兒童醫院,警方就抓了200多名號販子;廣安門中醫院發出聲明的當天,有記者實地探訪北京的三家醫院,也發現了號販子的身影;今天,北京市警方還能抓到12名「頂風作案」的號販子。
是的,「屢抓屢不絕」的,早已不是「新聞」。但長期存在的,並不代表是合理的。
  市場?
  有人說,號販子的存在,本質上是一種市場自發的調節行為:本來專家號就屬於稀缺資源,在現行的定價體制下又價格不貴,那麼必然催生供不應求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不願意花時間排號的人就可以買號,獲取了就診的機會;高昂的價格也分流了需求不那麼剛性的患者。而且,通宵達旦排號的號販子,也付出了自己的勞動呢。
  勤勞致富、願打願挨,敬畏市場規則,大概就差說這是第三產業拉動了GDP吧。
  問題在於,事實真的如此?
 我們先回到視頻。女孩的控訴是,之前黃牛搭訕女孩,女孩嫌貴沒買,覺得可以通過排隊挂號,就掛了兩天;但是號販子「打打罵罵」,並撂下狠話「你就站在這兒,我看著能不能讓你掛上?」;而通過正常排隊的女孩,確實就沒排到號,而且號販子還有加塞、恐嚇等行為,甚至號販子組織排隊秩序。
  換句話說,我們先退回到最基本的:哪怕你黃牛跟我是同樣排隊競爭,你比我快,也就忍了。但是在現有機制(誰都可以排隊等號)的機制下,黃牛通過破壞秩序的行為獲取資源,人為提高了交易成本——這還尚且不論黃牛有沒有通過內部關係、利益輸送等非正常手段獲取號源。
  同樣,涉及民生的問題,從來不能以單純的經濟學原理推演。演唱會、足球賽等場合存在黃牛,頂多是損失附加利益或者高端需求,但就醫是一個剛性需求。如果在這個問題上要求拋開道德的因素進行完全的市場競價、高價先得,實質催生的是更高的不公。
  話又說回來,即使是付出了勞動(通宵排隊等),就理所應當地獲得十幾倍二十倍的收益?那這個錢看上去還是挺好賺的。如果沒有關係、沒有組織行為,看上去這還是個充滿競爭的行業呢。而答案,在很多媒體的報道中也是顯而易見的:號販子已經不僅僅是單打獨鬥的行為,而是有組織、甚至公司化的完整產業鏈條。曾有醫院表示,黃牛不僅有「幫派」,還僱用勞教釋放人員、無業人員、無證人員來排隊挂號;黃牛甚至威脅保衛科工作人員,四五個黃牛尾隨保衛科科長下班,威脅醫務人員的人身安全。
  有網友計算,如果一張專家號平均賺1000塊錢,全北京僅三甲醫院就有75家,一年接待病人量以千萬計;就算其中有1%的號是通過號販子出去的,那也是數以億計的市場。如果說這個市場的長期存在會沒有灰色生態鏈,完全由票販子們通吃利潤——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就算我們認可經濟學的理論,認為4500的價格符合這個醫生的實際價值,那麼這筆錢有沒有進入醫生的口袋裡?大概率的事件是,不會。很多醫生辛辛苦苦加班加點,實際上卻成了「給黃牛打工」。一方面是患者需要付出高價來獲得就診機會,另一方面是醫生待遇依然偏低,中間的差價卻供養了一個龐大的「醫療中介」團隊——這不就是醫療版的「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么?

  漏洞
  的確「合理」。前提是,這個「理」指的是醫療的現狀,也就是催生號販子的土壤。
  技術上,這裡有操作的漏洞——
  從號販子層面說,收益和風險是完全不對等的:即使被抓住,現行的法律條件下基本就是行政拘留幾天,收益的誘惑極大,違法成本很低;
  從患者層面說,現有的電話預約、網上預約體驗並不好,基本只能掛三個月以後,同時無法複診、不能制定專家,如果再加上號販子的惡意刷號、囤號倒賣等行為,就更難預約;
  就連醫生,也覺得預約的方式在操作中有許多不便,如停診、調診困難等。而醫院如果再沒有真正實現實名制,也就無法阻止刷號。
  而相關部門的監管漏洞,同樣自不必提,一定是缺位的。
從本質上說,這確實是一個供需不平衡的問題——
  高端的醫療資源有限,且容易集中在北京這樣的超大城市當中,疑難雜症只能上這兒來,但醫生數量有限每天看的病人也有限;同樣,在政府定價機制下,即使是院士級別的專家,挂號費也就是300-500元左右,大量的病人湧來,哪怕不是真正疑難雜症的病人,只要有錢,也覺得掛專家號何樂而不為;醫療水平的層級性差異(特大城市、省城、市縣鄉乃,或者三甲、二級乃至社區醫院),嚴格的轉診制度沒有建立,更使得這種本身旨在普惠的政策設計,變成了資源浪費、尋租叢生的局面。
  的確,號販子的存在並非「看病難」的原因,而是這種現象的結果。但這是一枚惡果,是橫亘在所有病患及其家庭、以及我們每個人面前的一枚惡果。
  稀缺資源的分配,從來都是一道社會難題,尤其當這道難題附加了民生屬性的時候。看上去,現實的操作手段,無非是從立法、執法、監管上提高號販子的違法成本,加大打擊力度;同樣,醫院信息的共享、更嚴格的實名制,也是操作手段上的必選項——換句話說,如果供給端的資源短時間內無法得到量級上的增加,那麼至少應該保持現有條件下的相對公平。
  根源呢?恐怕是一道長期的難題。至少從現在看,建立高質量的私立醫院、同時在公立醫院中實行嚴格的實名制與轉診制度,是一條看上去可行的道路:讓有錢人通過高價,以低時間成本獲得醫療;讓沒那麼有錢的患者,小病在級別較低的醫院解決,疑難雜症則層級轉診,以相對公平的價格獲得專家診療。後面一點,這就跟畸形的城市病一樣:如果大家都能在自己的家鄉獲得良好的就業、教育、醫療機會,誰會願意跑到大城市裡蝸居漂流?
  在這之前,醫療資源的供需不平衡恐怕還將長期存在。
  最後扯一句離題稍遠的話。島叔的一位朋友在醫院工作,待遇遠稱不上豐厚。女兒尚在幼年的他,曾經說了一句很多醫護工作者可能心裡都有的話:長大了學什麼都行,如果學醫,那就「不認這個女兒」。
  為什麼?答案大家心裡都有數。如果辛苦工作的醫生(再加上之前的教育成本)都沒有安全感每天還得戴著頭盔上班、在薪資待遇和社會尊重感上也沒有獲得感,那麼談醫療端的有效供給,就是一句永遠達不到的空話。他的另一句話也讓我印象深刻:搞臭一個行當很簡單,但再把它搞起來,難呢。
文/公子無忌
  

72

主題

471

帖子

676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6
沙發
longang 發表於 2016-1-30 09:20 | 只看該作者
建立公平,公開,公正的社會環境,才有利於改變這一現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09

主題

2572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100
3
貝貝love 發表於 2016-2-1 16:54 | 只看該作者
哎,這個怎麼說了,真是服了,他們這麼聰明,為啥不能用在正處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8 00:1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