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抗倭英雄部隊戚家軍的鐵血神話 !zt

[複製鏈接]

5055

主題

5090

帖子

7157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15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菊花包子 發表於 2015-5-15 17: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俗話說:世界上哪有不敗的將軍。

  明朝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山東蓬萊一所簡陋的房舍里,一個戎馬一生,此時已到彌留之際的老將軍,留下了這樣一句擲地有聲的豪言:三十年間,先後南北,水陸,大小百餘戰,未嘗一敗。

  他說,他是不敗的將軍。然而悠悠青史下,歷代後人,無一人說他口出狂言,無一人質疑他吹牛皮,所有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所說的,是不折不扣的事實。

  這個將軍是戚繼光,那支他統帥下未嘗一敗的虎師,就是大名鼎鼎的戚家軍。

  【一】

  

  在戚家軍出現之前,自土木堡之變開始,至明朝中期,從北到南,不管是對付北方游牧騎兵,還是東南沿海的海盜倭寇,明軍都敗了很多次,敗了很久。

  明朝軍隊,在開國的時候,曾是一支橫掃天下的雄師。徐達、常遇春、藍玉,一次次追亡逐北,打得蒙古部落倉皇北逃。到明成祖朱棣時代更是極盛,朱棣5次北伐漠北,除了前兩次蒙古部落尚敢接戰外,餘下3次,皆避明軍鋒芒,倉皇逃竄。明朝歷史上最恥辱的敗仗,當屬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親自統帥的50萬大軍被瓦剌全殲,明英宗被俘。但這場慘敗是拜瞎指揮所賜,外加此時明軍精銳正在南方平定鄧茂七。等到緊接著的北京保衛戰,明軍硬碰硬的在北京、大同等地和瓦剌軍廝殺,一舉擊敗對手,迫使瓦剌放還明英宗。可見此時明軍尚能打硬仗,明朝軍隊戰鬥力真正大幅度退化,應該是從明憲宗朱見深開始。

  明憲宗朱見深在位時期,蒙古韃靼部已經佔領了河套,明王朝曾多次發動「搜套」戰役,企圖驅逐河套的蒙古人,但事與願違,幾次北征,諸路軍隊皆畏敵如虎,不敢硬打,明軍的怯懦,畏戰,從此暴露無遺。此後雖有明孝宗18年「中興」,但隨後的荒唐皇帝朱厚照怠政,他雖自號武宗,時常統兵北巡,還和蒙古韃靼可汗達延汗硬碰硬地打了一仗,但正是這時期,明朝完全丟失了河套草原,失去了這個寶貴的戰略要地。到了嘉靖帝朱厚熜在位的時候,明朝簡直是「慘敗大連環」,先是繼達延可汗后成為蒙古草原最強力量的韃靼阿勒坦可汗,持續肆虐明朝邊陲,年年破關南下,搶掠人口財物無數,甚至在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搞起了大突襲,繞過明朝邊防城關直衝到北京城下,差點逼得嘉靖帝簽城下之盟。北京城外十幾萬明軍竟無人敢出戰,只敢跟在後面「禮送」蒙古軍出境。北部邊防敗績連連,東南沿海也好不到哪去,明朝水師雖然數次挫敗葡萄牙殖民者,卻屢屢被倭寇海匪打得灰頭土臉。特別是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40個倭寇登陸江南搶掠,一路殺到南京,沿路殺害軍民數千人,明朝當地部隊竟然無力阻止。軍隊戰鬥力如此不堪,明朝只能在北方加固長城,憑城抵禦蒙古人,在東南剿倭中,胡宗憲也不得不拉下臉皮,機關權謀算盡,誘降戰鬥力強悍的王直、徐海部。王直伏法后,余部一千多人盤踞岑港,明朝調動數萬精兵,打了8個月方才全殲,怎一個灰頭土臉了得。

  當年橫掃天下的大明雄師,怎會如此不堪?

  說原因,當然有很多,比如明朝自中期開始的重文輕武,文官帶兵,少不得有外行領導內行瞎指揮,又比如明朝軍制分散,都督府有統兵權卻無調兵權,兵部有調兵權卻無統兵權,相互牽製造成事權不一,還比如明王朝政治腐敗,軍官貪墨,吃空額扣軍餉,造成戰鬥力低下,都是原因,但核心的問題,卻是士兵。

  明王朝的政府軍,從開國時就實行軍屯衛所制,這個制度借鑒了唐朝時候的府兵制,明朝洪武、永樂兩朝軍力強大的根基,即來自於此。軍屯衛所制的前提只有一個 ——土地保障。明朝士兵,基本都是國家劃撥土地,戰時打仗平時耕種,士兵世代服役,土地所有制完善的情況下,這個政策自然能激發士兵的作戰積極性,且節約國家錢糧。明朝初期有軍隊180萬,朱元璋曾自誇說「養兵百萬,不費國家一分錢糧」。從明宣宗朱瞻基在位開始,明朝土地兼并日重,土地兼并的黑手,自然伸向了軍屯。明朝宣德、正統、成化年間皆曾多次清丈軍屯,但治標不治本。到了明孝宗「弘治中興」時期,為保障軍隊戰鬥力,明孝宗一面清丈軍屯,重新給軍隊劃撥土地,一面頒布了《民壯法》,即各省州府,皆有義務挑選精壯農民,由國家給予補貼,戰時打仗,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義務兵役制度。此舉一度奏效,但好景不長,明孝宗過世后,即位的朱厚照「行政不作為」,軍隊的土地兼并日重,大公公劉瑾就曾企圖借清丈軍屯來樹立政績,卻激起反對,釀成安化王叛亂。此時明朝,軍隊土地侵佔已成尾大不掉之勢了,至嘉靖朝開始,越演越烈。

  軍隊土地流失的最大危害,就是大量士兵流離失所,或者淪為軍官家裡的佃農。有的無地士兵為了活路,不得不給權貴家當雜役、奴僕,到了嘉靖朝中期,甚至達官貴人家修樓蓋廟,也就直接調部隊當苦力,保衛大明江山的百萬雄兵,就這樣淪為了苦役、雜役、佃農。這樣的軍隊要戰鬥力,顯然不可能。結果,就有了明軍戰場上屢戰屢敗的情景。

  中國封建王朝的軍事歷史,總有這樣一個固定的劇本,早期國家軍隊強大的時候戰無不勝,後期國家軍隊戰鬥力衰退腐化,就不得不依賴大量帶有私家軍性質的軍隊,來繼續保家衛國的使命。東漢末年的各路諸侯,唐朝末年的各路藩鎮,宋朝的岳家軍等等,都屬於這類性質。從明朝中期開始,隨著政府軍戰鬥力的退化,大批有卓越指揮才能的將領開始自己募兵,編練有濃厚私人烙印的軍隊,以期建功沙場。戚繼光和他的戚家軍,就是其中之一。

  【二】

  

  其實建立私人烙印濃厚的募兵軍隊,並非戚家軍所首創,早在土木堡之變時,大同總兵郭登就曾「招募健兒五千」,用以補充兵力不足,但那時明軍戰鬥力猶存,募兵只是補充。到了明朝中後期,邊防形勢日益嚴峻,大批募兵軍隊悉數粉墨登場。在戚家軍揚名立萬之前,嘉靖年間,北方有宣府總兵馬芳在宣化編練的「馬家軍」,南方有譚綸曾在南京、台州等地「招募壯士,教以戰陣」,四川有大將劉顯的「劉家軍」,還有早期在蘇州抗擊倭寇,由任環招募蘇州鄉民組成的「任家軍」,和戚繼光齊名的抗倭名將俞大猷,也有一支精銳水師「俞家軍」。然而眾多的「X家軍」中,大多都是曇花一現,時至今日,名聲最響亮的,還是戚繼光親手打造的那支英雄部隊——戚家軍。

  戚家軍之所以名聲響亮,自然因為戰鬥力強悍,戰績輝煌。這一切,是怎麼做到的?封建王朝中後期,私家軍性質的部隊,往往比政府軍更有戰鬥慾望。究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統帥的個人威望,士兵對敵人的苦大仇深,打起來不用動員,嚴明的紀律,同宗的地域性。戚家軍,不但兼而有之,且有獨創。

  和其他的X家軍相比,戚家軍有很多相同之處。比如戚家軍的士兵幾乎都來自於浙江義烏,對倭寇苦大仇深,戚繼光個人,也建立了在軍隊里的絕對威信,戚家軍紀律之嚴明,在封建社會上,怕是只有岳家軍可以比肩。但與其他X家軍不同的是,其他的募兵軍隊,多數只能依賴於其原統帥的調度,一旦統帥換人,不是戰鬥力潰散,就是士氣懈怠。戚家軍不同,後來的歷史證明,即使在戚繼光晚年遭罷斥后,他留下的戚家軍依然保持了強悍的戰鬥力,在後來的萬曆抗倭援朝戰爭中建立功勛,並在遼東與后金的會戰中用一場壯烈的戰鬥走完了最後的路程。在各類「X家軍」中,戚家軍更像一支國家軍隊,一支無論由誰統帥,都能保持堅決的紀律,絕對的服從,一往無前的戰鬥精神的軍隊。這一切,都來自於戚繼光個人的獨創——制度建軍。

  戚家軍與其他軍隊最大的區別,就是嚴格到極致的軍事制度。這是一支從選拔士兵,軍事訓練,乃至思想動員上都有嚴格紀律條令的軍隊。戚家軍的選拔條例是最嚴格的:城市中人不要,相貌油滑的不要,在衙門裡做過事的不要,性格暴躁的不要,優先挑選的,是憨厚樸實的農民。戚家軍的練兵條例也是嚴格的,根據現存戚繼光家鄉蓬萊的有關記錄,戚家軍的訓練科目,是明軍中最多的,包括陣法、號令、練心、膽氣、力量、武藝六方面。戚家軍的待遇也好,雖說工資不高(士兵一年十兩白銀,摺合人民幣六千元,只相當於自耕農一年收入),但獎金豐厚,比如每殺死一個敵人,就獎賞30兩,繳獲的戰利品,士兵平分。沒仗打的時候,就拿訓練來發獎金,每年正月、四月、七月、十月的初二,是戚家軍訓練考核的日子,考核成績好的,就發獎金,成績差的,就扣工資。另外比如作戰有功,勇敢衝鋒,再小的功勞,都找由頭獎勵,再小的錯誤,也找由頭扣錢。除了嚴格外,戚家軍也有人性的一面,規定除「軍機」「謀反」「殺人」「奸盜」「賭博」等「原則問題」外,其他錯誤只要初犯,都可免於處罰,但一旦受罰,就要集合同隊士兵,將軍律高懸供桌上,當場處罰。戚家軍的「思想工作」也做得好,每個營的戰旗都繪有不同的圖騰,以示忠君報國思想,思想動員灌輸到每個士兵。戚繼光的理想,就是要用嚴格的制度,樹立一個軍隊的榮辱、尊嚴、士氣、信仰,打造一支戰無不勝的雄師,他做到了。

  其實制度建軍,是戚繼光很早開始就有的構想,他是明朝開國侯爵戚升的後代,雖世襲爵位,且17歲就承襲了父親的官職,但從小刻苦,全無紈絝子弟的驕縱。23 歲那年去北京參加武進士考試,碰上了阿勒坦發動的「庚戌之變」,戰後兵部要求考生們每人寫一篇如何防備蒙古入侵的策論,戚繼光的策論叫《備俺答(阿勒坦)策》,很快在京城廣為流傳。就是在這篇策論里,他提出了一個顛覆明朝軍事理念的觀點:一個強大的軍隊,不能靠帶兵者個人的能力維持,需要完善的制度和正確的執行,方能長盛不衰。所謂「兵制完備,令行禁止,定標準,重四藝,嚴軍紀,重賞罰,可長保虎狼之師也」,實是戚繼光的真知灼見。彼時的代理兵部尚書王尚學閱后大讚,誇耀道:「此子他日必成名將也。」

  少年成名后,戚繼光先調防山東登州,升任登州指揮,在當地裁汰冗兵,整頓紀律,加強戰備。此時倭寇的侵擾重點是江南地帶,遠在山東的戚繼光自然沒有用武之地。兢兢業業干到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戚繼光終於接到調令,升任浙江都司,專門負責軍隊屯墾,管後勤的活,自然也不是他所願。所幸沒幹多久,浙江參將戰死沙場,戚繼光火線替補,升任參將,鎮守寧波、台州、紹興三府。到任沒一個月,就有大批倭寇進犯,壯志滿懷的戚繼光立刻率軍出擊,欲打好出道后的第一戰,沒想到卻是當頭一悶棍:明軍士兵見到倭寇,立刻撒丫子逃命,曬他一個光桿司令,幸虧戚繼光眼疾手快,彎弓搭箭射殺倭寇頭目,方穩定了戰局。倭寇潰逃后,明軍象徵性地追了幾步,接著就不追了,任戚繼光如何嚴令,都無濟於事。

  一個月後又有倭寇來犯,戚繼光率軍迎戰,明軍又是一觸即潰,幸虧戚繼光處亂不驚,死戰不退,才殺退敵人。但明朝士兵的怯懦無能,令他刻骨銘心。戰鬥結束后沒多久,戚繼光立刻打報告,給浙直總督胡宗憲上《任臨觀請創立兵營公移》,要求練兵。

  事情似乎很順利,戚繼光慷慨陳詞,胡宗憲雖對練兵成敗心存懷疑,但還是支持了他,將其心腹曹天佑麾下的3000新兵交給戚繼光訓練。然後,戚繼光就開始實施他「制度建軍」的設想。戚家軍最初的管理條令,訓練科目,軍事紀律,都是在這時期成雛形。經兩個月整訓,3000新兵戰鬥力大進,很快在幾次小規模戰鬥里重創倭寇,部隊兇猛地衝殺,摧枯拉朽地進攻,讓年輕的戚繼光滿意不已。真正的考驗馬上來了: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因王直伏誅,其餘部盤踞岑港,大肆燒殺,明軍調動上萬軍隊圍剿,戚繼光的部隊也在其中。當倭寇們決死一戰的時候,戚繼光再次看到了那不堪回首的一幕:他用完備的制度苦心數月訓練處的士兵們,再一次在日本人的倭刀下崩潰,逃命,任人宰割,最後歷經八個月苦戰,明軍終攻克了岑港,但付出了數倍於敵人的代價。

  戚繼光因此看到了他構想里最致命的一環:制度看似完美,卻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對制度堅決的執行,執行的人,是士兵。入浙以來的三場悶棍,終於把31歲的戚繼光徹底打醒了,如果說心目中的軍隊是一把鋒利的寶劍,那麼此時,冶鍊這把寶劍的好鋼都找不到。

  一年後的八月,經過苦苦的思索,連番的尋找后,戚繼光終於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士兵——浙江義烏青壯。民風淳樸悍勇的義烏人,是戚繼光幾經查訪比較,確信的最佳人選,是足夠鑄造一把鋒利寶劍的好鋼。八月,戚繼光至義烏募兵,經嚴格挑選,選定了4000人。然後是訓練,將之前練兵的種種制度創建正式確立,嚴苛的訓練,嚴明的賞罰,堅決的紀律,只為這一把披荊斬棘的利劍——戚家軍。

  戚家軍很快訓練成型了,從是年十月起,戚家軍開始參加戰鬥,多次在小規模戰役里擊敗倭寇。因這些勝仗,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三月,戚繼光改任台州、金華、嚴州參將,這支成軍不到半年的新軍,從現在起頂在了抗倭的第一線。真正的戰鬥,也從此時開始。

  青鋒出鞘,戚家軍,來了。

5055

主題

5090

帖子

7157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157
沙發
 樓主| 菊花包子 發表於 2015-5-15 17:38 | 只看該作者
  【三】

  

  戚家軍的這場「大考」,發生在明朝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中國軍事史上的命名叫:台州九戰。

  這場戰鬥,不能不說是明王朝自找的,侵擾台州的倭寇,大部分都是當年王直的舊部。王直死後,倭寇一度群龍無首,隨後經重新整合,又對浙江發起侵擾,比起以往千人規模的小侵擾,這次的動靜非常大。參戰倭寇總數不下兩萬人,這是明朝浙江省自建省之後,遭遇的最大一場兵災。而頂在第一線的,就是成軍僅一年之久的戚家軍。

  這時候的戚家軍,仗打了不少,但多是百人規模的小戰鬥,真正千人以上規模的戰鬥,這是第一次。比起對面打了一輩子仗的倭寇來說,戚家軍,還是一隻初上戰場的菜鳥。

  四月,「菜鳥」們的戰鬥開始了。倭寇兵分多路,聲東擊西,先是2000倭寇故意乘船在紹興海面招搖,接著又分路騷擾沿海州縣。隨後倭寇兵分兩路,一路500 人進犯新河縣,主力部隊2000人則盤踞寧海外圍,伺機而動。新河縣,是戚家軍的後方大本營,裡面住著戚家軍的親屬家眷,包括戚繼光自己的妻兒。先攻此地戚家軍必救,調走戚家軍主力后再發動進攻,倭寇的算盤打得精。但戚繼光不懼,你打算盤我打人,他先派戚家軍主力火速回援,在新河外圍聚殲了500倭寇。見戚家軍大出,倭寇自以為得逞,2000主力傾巢而出攻打台州,當他們抵達台州外圍的花街時,卻驚訝地發現,眼前是2000嚴陣以待的戚家軍。原來馳援新河后,戚家軍馬不停蹄,深夜急行軍70里回援台州,終於在花街堵住了倭寇。然後進攻,追殺,倭寇著實抗打,先被打垮,接著又整軍反撲,再打垮,再反撲,接連被戚家軍追殺了40里,最後不追了——倭寇敗退至台州白水洋,統統被趕下江餵了王八,2000倭寇幾無遺。值得一提的是,前後七戰,戚家軍僅陣亡3人,這支戚家軍苦心鑄造的軍隊,今日終顯現出其堅韌的品格和強大的戰鬥力。3:2000的傷亡率,在整個中國軍事史上,也可謂空前絕後。此戰過後,「遇戚不得活」的說法不脛而走。

  可還有不怕死的,僅過一個月,又有2000倭寇進犯浙江麗水,戚繼光在麗水外上方嶺設伏,再次重創倭寇。十幾天後,此戰殘存的倭寇與另一股倭寇合兵,糾合 3000人竄犯溫嶺,戚繼光火速進兵,在倭寇行軍路上將其攔截,一場遭遇戰再次痛殲倭寇。得勝后的戚繼光馬不停蹄,他對胡宗憲奏報說:「昔倭寇來我迎擊,今宜是主動出擊也。」帶著這支已歷遭苦戰的部隊,戚繼光主動進兵,直接攻打倭寇盤踞在寧波外圍的老巢,經過兩場大戰,將浙江沿海的倭寇據點盡數搗毀。至此,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台州九戰落下帷幕,戚家軍共計斬首倭寇首級1478個,另倭寇有數萬人溺死。浙江倭寇遭到了毀滅性打擊,肆虐浙江沿海十數年的倭寇,經此一戰全軍覆沒。從此之後,浙江再無大規模倭寇騷擾。

  台州九戰,是戚家軍自建軍后經歷的第一場大戰,觀整個過程,昔日橫掃東南沿海的倭寇,在戚家軍面前敗得體無完膚。打打不過,跑跑不過,斗腦筋更鬥不過,比起傷亡率,最後更達到了10000比69(戚家軍總共陣亡69人)。如此結果,自然有戚家軍戰鬥力強悍,戚繼光善於用兵等原因,但有一個原因也不容忽視,戚家軍的軍陣——鴛鴦陣。

  所謂鴛鴦陣,是戚家軍一種獨特的軍陣方式,以12人為一小隊,12名士兵2人持短刀,4人持長槍,2人持狼銃(一種竹制武器),2人持盾牌,還有一人為火兵,一人為隊長。進攻的時候隊長指揮,盾牌掩護,長短兵器配合攻擊,進可攻退可守。現代軍事學家普遍認為,在冷兵器時代,鴛鴦陣是一種幾乎無懈可擊的軍陣,該軍陣的核心優勢就是「協作」,將士兵之間的團隊作戰能量與協作能力發揮到極致。日本二戰時期名將板垣征四郎曾這樣形容鴛鴦陣:「一個日本武士對付一個戚繼光的士兵,可以輕鬆地獲勝,但是12個日本武士對付一個鴛鴦陣,卻會被輕鬆地擊敗。」

  被很多次「輕鬆地擊敗」后,倭寇徹底視浙江為死地了,浙江太平了,可福建卻大亂。大批倭寇隨即竄犯福建,因台州九戰得勝,戚繼光官升都指揮使,又在義烏徵兵 3000人,戚家軍此時,已有了7000人規模。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九月,戚繼光帶著這支新老結合的戚家軍遠征江西,平定江西黎天明農民起義。與倭寇打游擊不同,黎天明將部隊屯紮在馬鞍山,在山上鑄造工事,負隅頑抗。這是戚家軍自建軍以來,面臨的第一場攻堅戰。面對敵人的嚴防死守,戚繼光獨闢蹊徑,率部從山後爬山奇襲,一舉搗毀農民軍大營。經兩個月奮戰,江西全境即告平定。這場抗倭戰爭期間的插曲,為戚家軍之後即將面臨的一場大戰——福建抗倭,無意中練了兵。

  就在戚家軍與農民軍苦戰時,福建沿海已然弭亂。數萬倭寇持續竄犯福建,與浙江倭寇不同的是,福建倭寇更加囂張,不但在沿海島嶼上有據點,還在內陸打下諸多根據地。而且福建當地的倭寇,原本沿海的各路海匪勾結甚深。浙江的倭寇基本是搶完了就跑,福建的倭寇是搶完了佔地盤,嘉靖四十年十月,大批倭寇進犯福建,連續打下走馬溪、興化、牛田等地。次年七月,明王朝命戚繼光率部馳援福建。戚繼光率6000戚家軍從溫州出發,沿海路抵達平陽,再從平陽取陸路入福建。此時正是東南雨季,連日暴雨如注,戚家軍連日急行軍,沿途路過村莊,只在村民屋檐下避雨,對沿路百姓秋毫無犯,戚家軍紀律之嚴明,可見一斑。

  面對福建沿海倭寇四起,州縣告急的危局,戚繼光幾經分析,決定打蛇打七寸,先消滅盤踞橫嶼島的倭寇勢力。

  橫嶼島,是今天福建寧德縣外圍的一個小島,與大陸之間,是一片相隔十里的淺灘,這段距離,乘船容易擱淺,退潮了全是泥潭,素來是易守難攻之地。這裡盤踞的 2000倭寇,是諸路倭寇中實力兇悍的一夥,多是來自日本九州地區的「真倭」。戚家軍迎難而上,面對牛田外圍的泥潭,戚繼光命令士兵們趁退潮時負草填補,踩著草堆前進,在黎明時分勝利上島,然後擺陣,決戰,僅用一上午時間,就全殲2000倭寇。繼而戚家軍迅速南下,向與牛田相鄰的福清倭寇發起攻擊。戚家軍趕到福清時,當地倭寇已經嚴陣以待,上萬倭寇紮營30里排出長蛇陣,意圖死守。戚繼光假意放話,說要先休整一下,倭寇聞訊后隨即鬆懈,不料戚繼光立刻下令,全線進攻。九月一日總攻開始,戚家軍兵分四路,一路攻倉下,一路攻錦屏,將30里大營倭寇切成四段,繼而分割圍殲。另兩路軍隊在上原嶺、林木嶺設伏,圍剿殘敵。九月一日深夜,戚家軍奇襲擊破倭寇大營,隨即四下放火,上萬倭寇陷入了一片火海,隨後戚家軍奮勇追殺,一鼓作氣連平牛田、上都等地,將這股倭寇徹底剿滅。

  捷報傳來,福建百姓奔走相告,福建巡撫戴游震帶領民眾,在福清城為戚家軍舉行盛大慶功。但戚繼光卻顧不上喝慶功酒,福清戰役剛結束,戚家軍就接到線報,另一股倭寇正集結在莆田。戚繼光隨即假裝開慶功會麻痹敵人,繼而又率2000精銳秘密行軍前至莆田,孰料這次卻出師不利,戚家軍找來的領路嚮導是個漢奸,戚家軍被他帶進了死路,到天亮時戚繼光才發現,他們處於莆田山谷之中,四面被倭寇包圍。絕路之下,戚家軍反戈一擊,不但要突圍,還要反吃這伙倭寇。幾次反撲,都被倭寇利用地形優勢打退,危急之下,戚家軍士兵周能組成敢死隊,強行奪取了倭寇死守的弔橋,戚家軍終於沖了過去,莆田倭寇崩潰了。此戰戚家軍付出了他們參加抗倭戰爭以來的最大傷亡79人。在危急關頭擔任敢死隊的周能等37名戚家軍士兵,幾乎全部犧牲。

  自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入福建后,戚家軍歷經數戰,消滅倭寇5000多人。但因疾病等非戰鬥減員,到十一月,戚家軍士兵能戰者只剩3000人,戚繼光只好率軍回浙休整。這次大捷,也讓他升任至副總兵,回浙后他再去義烏徵兵,將戚家軍的規模擴充到了萬人。

  然而戚繼光前腳剛走,倭寇又捲土重來,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二月,倭寇發動進攻,拿下福建興化。明王朝再調戚繼光入福建進剿,四月戚家軍再抵福建,四月二十一日,戚繼光與另兩位名將劉顯、俞大猷合兵,參加了平海衛之戰,一舉剿滅盤踞平海衛的2000多倭寇。十一月,戚繼光被提升為總兵官,並受命鎮守福建。

  之前戚家軍經歷的數次苦戰,雖有挫折,但總的說來,是以寡擊眾,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晉陞總兵后的戚繼光,很快就迎來一場敵眾我寡的考驗——仙游之戰。

  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十二月,倭寇集中兩萬兵馬,圍攻福建仙游縣,仙游縣在縣令陳大有的帶領下全城抵抗,漸漸力不能支。戚繼光火速馳援,這時駐福建的戚家軍正值換防,只有6400多人。戚繼光先派兩百親兵入城協防,接著使用疑兵之計,不斷在倭寇包圍圈外圍調動兵馬。這些方式果然奏效,倭寇摸不清戚繼光的用意,暫緩了對仙游縣的進攻。十二月二十六日,戚繼光苦苦等待的戰機終於到來,是日大霧瀰漫,戚家軍借大霧發動奇襲,一舉端了仙游外圍的倭寇營地,隨後戚家軍各個擊破,將兩萬倭寇逐個殲滅,至十二月二十八日,仙游之戰勝利結束,共計斬首倭寇6000多人,溺死燒死者上萬。明史說「蓋東南用兵以來,軍威無如此之盛者」。次年二月、三月,戚繼光乘勝追擊,將仙游之戰中逃脫的倭寇殘部盡數殲滅,隨後又與俞大猷合兵,參加了南澳之戰,剿滅盤踞當地的「海匪」 吳平,並一路緊追至越南,在越南萬橋山將吳平徹底殲滅。至此騷擾東南沿海數十年的倭寇全部消滅,在萬橋山之戰結束一個月後,嘉靖皇帝朱厚熜在登州為戚繼光修築「父子總督」,「母子節孝」兩個牌坊,以表彰他的赫赫戰功。

  【四】

  

  在整個平倭戰爭中,戚繼光和他的戚家軍大出風頭,素來強悍的日本倭寇遇見戚家軍幾乎是一觸即潰,很少能硬碰硬打兩把。平定倭寇后,戚繼光一度奉命監管潮州、惠州防務,戚家軍的駐守範圍,覆蓋了浙江、江西、廣東、福建四省,整個南中國,幾乎都在戚家軍的佑護之下。

  此時,他人生里的又一次轉折到來: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十月,奉命入京。

  此時嘉靖皇帝朱厚熜已去世,隆慶皇帝朱載垕即位,嘉靖時期困擾明王朝的「南倭北擄」之患,到此時已大為改善,南方倭寇盡滅,北方持續騷擾邊境的蒙古韃靼阿勒坦可汗,也屢遭宣大總兵馬芳的打擊,氣焰大減。但東北方面邊患仍在,薊州北面的朵顏部落以及代表蒙古「黃金家族」的土蠻依然持續騷擾。尤以薊州受侵擾最甚,戚繼光北調之前,薊州總兵10年裡換了7個人,不是戰敗論罪,就是斃命沙場。薊州是北京的門戶,門戶不寧怎麼得了。於是在大學士張居正的推薦下,戰功赫赫的戚繼光奉命入京。

  戚繼光這次北調,主要是張居正舉薦,在戚家軍壯大的歷史里,張居正是一個起重要作用的人物。戚家軍早年的成軍,是浙直總督胡宗憲的扶持,在軍餉、物資供應等方面都給了特殊照顧。後來內閣首輔嚴嵩倒台,胡宗憲被株連,一直被看做胡宗憲親信的戚繼光也沒倖免,在嚴嵩倒台初期,就有言官彈劾戚繼光是「嚴黨」。胡宗憲論罪下獄后,兵科給事中韓慶再度彈劾戚繼光。事實上,和戚繼光一樣戰功卓著的俞大猷,就在這場風波里被罷官論罪,另一位名將劉顯也被「戴罪立功」,唯獨戚繼光倖免。這一切,自然來自張居正的庇護。和同時代許多名將相比,戚繼光的另一大特點就是「會做人」,無論是嚴嵩當權時,還是高拱、張居正掌權后,對於頂頭上司們,他都傾心結交。要結交,自然要捨得花錢,所以也就時常有人彈劾戚繼光「經濟上不幹凈」。根據明朝人王世貞《史乘考誤》里的記錄:戚繼光最早和張居正結交,是在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台州大捷后,戚繼光奉命進京述職,由老上級譚綸牽線認識張居正。此時的張居正是國子監司業兼裕王府(朱載垕)侍讀,官職尚小但前途遠大,認識后兩人書信往來不斷。戚家軍每次大捷,都繳獲大量物資財物,除一部分上交外,大部分都用來賞賜部下和給上司送禮。隨著張居正節節升遷,二人關係也越發親密。到隆慶皇帝在位時,內閣主政的兩位閣老高拱與張居正,皆有自己的親信邊將,高拱有宣大總督王崇古以及宣府總兵馬芳,張居正有薊遼總督譚綸,而戚繼光的北調,既為加強北方邊防的需要,也是張居正加強個人權力的需要。

  戚繼光入京后,先在京城負責練兵,被任命為神機營副將。上任伊始,戚繼光就把滿朝文武「雷」了一把。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正月,戚繼光上《請兵破擄四事疏》,提出由他親自訓練10萬大軍,然後主動出擊平滅韃靼,徹底消除北患。此疏在朝野中引起軒然大波,竟有言官彈劾戚繼光「居心叵測」。畢竟在封建社會,又是重文輕武的明朝,由武將獨立訓練10萬大軍,不遭忌諱是不可能的。兩個月後,戚繼光再次上奏,重申練兵意義。最後在張居正的調解下,戚繼光被調離京城,官升為薊州總兵。為安撫戚繼光,明朝給了戚繼光「總理薊州、昌平、遼東、保定練兵事宜」的權力,名義上的威權和薊遼總督相當,但當時遼東、保定、昌平各有總兵,根本不受戚繼光節制,所謂「總理」,其實只是個虛銜,戚繼光「練兵十萬」的願望還是無法實現。

  今人說起戚繼光,大多都是說他東南抗倭的戰功,而事實上,戚繼光鎮守北方的功業,絲毫不亞於南方抗倭,無論是在他生前還是身後,對於明王朝的歷史,都起到了重要的影響。

  戚繼光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頓,此時的薊州,雖是邊防要衝,但多年來蒙古騎兵持續騷擾,敗仗連連,正是士氣低落戰鬥力低下時。戚繼光先是裁撤冗兵,淘汰大量老弱殘兵,繼而在薊州當地募軍。薊州募兵不同於浙江,戚家軍招募最多時,也不過幾千人,而薊州一次性卻要招募數萬人,戚繼光的方法是:將新兵先分散到地方訓練,進行層層考核淘汰,最後選拔優秀士兵編入隊伍。當然戚繼光也知道,短期的練兵,根本無法成就一支虎師。薊州邊境綿延兩千多里,戰線遠比東南抗倭要長,蒙古騎兵來去迅速,也遠比倭寇快得多,要加強防禦,練兵是不夠的,還要鑄城。

  明朝一直是憑藉長城抵擋蒙古人進犯,戚繼光調任薊州時,薊州的城牆年久失修,邊防城牆許多都已塌陷,蒙古人來了擋不住,城破后也沒人修,就這樣惡性循環。因此戚繼光建議,要在薊州加修3000座敵台,明王朝同意了他的看法,但是因經費問題,把3000敵台改成了1000座。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這場浩大的工程開始了,所修的城防,叫「空心敵台」,這是戚繼光的又一發明創造。這種城防與明王朝原先的城牆不同,它高3到5丈,寬12至18丈,共分3層,因中間一層是空的,故得名「空心敵台」。這種工事上面設有垛口,工事里設有射擊空,下層設有重炮,每個工事里有士兵10人,工事與工事之間有士兵60人,工事與工事之間相隔200步,互相聲援。如果說鴛鴦陣是這個時代無懈可擊的野戰組合,那麼空心敵台,就是這個時代無懈可擊的防禦組合,它的火力配置,是弓弩、火槍、重炮相結合,火力打擊可以覆蓋射程所及的整個區域,加上工事之間相互呼應,基本不留「射擊死角」。日本軍事思想家石原莞爾曾認為,戚繼光的空心敵台,是近代「立體防禦思想」的前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055

主題

5090

帖子

7157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157
3
 樓主| 菊花包子 發表於 2015-5-15 17:39 | 只看該作者
  到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這個東起山海關,西至昌平的防禦體系終於竣工了,兩千里的防線上,坐落著1017坐「空心敵台」,原本是蒙古騎兵搶掠首選的薊州,而今成了他們越不過去的天塹。值得一提的是,整個工事的花費,由於戚繼光的合理調度,竟然比原計劃節省了一倍。除了鑄城,這兩年裡戚繼光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練兵,雖然他有所準備,但實施起來才知道困難很大。比起義烏戚家軍對軍令的絕對服從,薊州當地的士兵只能用「敗壞」來形容,打仗怕死,紀律糜爛,違反軍法的事時有發生,另外當地原來的將領,也有很多人不服從戚繼光的調度,對戚繼光陽奉陰違。為此張居正曾多次撤換當地守將,但這種方式治標不治本。為樹立軍威,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春天,戚繼光從浙江調來了3000戚家軍駐守長城,部隊抵達當天,正趕上薊州大雨,戚繼光在雨中訓話,整整一天,部隊在大雨中肅立,軍容齊整。此情此景把薊州當地將士鎮住了,紛紛感嘆「今始知軍法之嚴也」。這以後,以3000北調的戚家軍為核心,戚繼光放手實施他的薊州練兵計劃,之後裁撤冗兵,懲辦軍官,阻力就小了很多。他一面嚴格訓練,一面借著修築空心敵台的機會,將新招募的士兵分批派到「空心敵台」駐守,名為「分操」,讓戰士們「在實戰中鍛煉」。與江南抗倭時期的鴛鴦陣不同,為對付迅疾的蒙古騎兵,戚繼光獨創了「步、騎、車」協同作戰的新陣法,將鴛鴦陣的經驗移植到多兵種大兵團作戰中。具體的操作方法是:遇到敵人,先以「車兵」裝載火槍火炮的戰車對敵,用火器打亂敵陣,然後步兵從中路出擊,騎兵兩翼包抄截斷敵退路,藉此重創敵人。美國華裔學者黃仁宇說:「戚繼光的這個新思路,因為蒙古部落與明王朝的和解,並沒有得到實戰的檢驗,不能不說是個遺憾。」「空心敵台」落成兩年後,一場大的「檢驗」降臨了。

  鎮守薊州的戚繼光,面臨的對手有兩個,一個是蒙古朵顏部落。所謂朵顏部落,就是明朝初期招降蒙古人,為抵禦韃靼而設立的「朵顏三衛」,但到此時,朵顏部已和蒙古土蠻部勾結,成為明朝邊防的大敵。另一個,就是「黃金家族」的土蠻,土蠻的侵擾對象主要是遼東,但也常和朵顏合兵南攻薊州。戚繼光剛剛到任薊州時,即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十二月,朵顏部就曾給了戚繼光一個「下馬威」,他率軍屯兵薊州北面的青山口,企圖南下。戚繼光得到消息后立刻主動出擊,在青山口擊敗朵顏部酋長董狐狸的前哨部隊,迫使董狐狸退兵。此戰雖未能重創敵人,卻也使朵顏部一時不敢南下,為加強薊州防禦爭取了時間。此後幾年裡,朵顏部多次小規模騷擾薊州,皆被擊退。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空心敵台全線竣工后,蒙古人破關南下更是難上加難。但不甘心的朵顏部卻另有打算:你的空心敵台厲害,那就把你引出來打。

  明朝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春,朵顏部再次大規模南下,比起之前幾年的騷擾來,這次他們集中了數萬人,包括朵顏部名義上的首領長禿,實際首領董狐狸,董狐狸的侄子長昂,可以說是動了血本。朵顏軍先在喜峰口外借口「邀賞」,然後在周邊大肆燒殺搶掠,企圖誘明軍出塞,可他們顯然低估了明軍的戰鬥力,戚繼光聞訊后立刻出兵,在喜峰口外重創朵顏部前哨。一計不成,朵顏部索性集中重兵攻打董家山要塞,這次戚繼光也集中重兵,命令董家山守軍主動出擊,又讓北面榆木要塞守軍從後路夾擊,硬碰硬地和朵顏騎兵打一場野戰。明軍先以戰車阻遏蒙古騎兵,再以火炮轟擊,朵顏騎兵在炮火下大亂,明軍步兵衝鋒,騎兵兩翼包抄迅速沖亂了蒙古騎兵軍陣,朵顏部苦心籌謀的「引出來打」,很快就成了崩潰屠殺。明軍一路追殺150多里,不但重創敵人,更活捉了朵顏部首領長禿。朵顏部下血本的進犯,卻以完敗告終。

  長禿被俘,整個朵顏部上下炸了鍋,群龍無首的朵顏部無奈,只得由董狐狸率親族240多人,向戚繼光叩關求降,明王朝順水推舟,接納了朵顏部,隨後釋放了長禿。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起,與明王朝相鬥數十年的朵顏部,恢復了和明王朝之前的朝貢關係,原本是薊州北部邊防的一大威脅,從此成為屏障。

  朵顏服了,土蠻卻還囂張,就在戚繼光痛擊朵顏時,朵顏北部的土蠻也大肆入寇遼東。遼東總兵李成梁雖多次重創土蠻,但戰火卻始終不熄。對土蠻的威脅,戚繼光多次上奏明朝,要求主動出擊,打垮土蠻。萬曆七年(公元1579年)十月,土蠻部集中5萬人大肆攻掠遼東,明王朝命戚繼光馳援,戚繼光火速集中3萬兵馬北進,先在狗兒河擊敗土蠻,繼而進軍狗兒敦,再次大破土蠻。土蠻自知不敵,倉皇退卻。戚繼光與李成梁合兵,連續追殺百里。此戰在明朝遼東歷史上有重要意義,因此戰傷亡慘重,土蠻部對遼東的侵擾漸熄,而遼東原本不起眼的女真部落,漸成坐大之勢。

  萬曆七年(公元1579年),戚繼光進封正一品左都督,加封太子太保。這位戎馬一生的名將,達到了人生的頂峰期。他鎮守薊州16年,原本是蒙古騎兵侵擾重災區的薊州,從此「烽火漸稀,邊備修飭,薊門宴然」。他著力修築的「空心敵台」,也由最初的1000多座增加到3000多座,「練兵十萬」的願望雖未實現,但其12防區,也打造出了精兵近4萬人,薊門精兵,已是大明王朝勁旅。

  有如此成就,除了戚繼光本人的能力外,也與戚繼光的「後台」張居正分不開。從戚繼光執掌薊州兵權之初,張居正就大力照顧,凡所需的軍餉器械經費,皆是優先供應,此舉甚至引發了其他軍鎮總兵的不滿。戚繼光就任后,凡是與戚繼光為難的同僚官員,大多被張居正找借口調任降職,原任的薊遼總兵戚繼光的「老戰友」譚綸去世后,張居正特意安排自己的心腹梁夢龍接任,並向戚繼光保證梁夢龍會「諒不相負」。張居正待戚繼光不薄,戚繼光也知恩圖報,張居正父親去世后回家奔喪,戚繼光特意選派了火槍兵隨行護送,兩人之間的「經濟往來」,坊間也一直議論不斷。但正處人生頂峰的戚繼光不會想到:他的榮耀拜張居正所賜,他人生的低谷,也因此而來。

  【五】

  

  戚繼光,乃至戚家軍人生的再次轉變,發生在明朝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這一年,輔政十年的內閣大學士張居正去世,戚繼光的「靠山」轟然倒台。接著萬曆皇帝開始清算張居正,追奪了張居正生前的所有封號賞賜,更以「追贓」為名,將張居正全家收押拷打。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戚繼光也未能倖免,彈劾他的各類奏章雲集,特別是戚繼光曾派兵護送張居正回鄉的舊事,更被御史嚴齊斥為「圖謀不軌,危害社稷」。幸好此時擔任內閣首輔的申時行賞識戚繼光,在申時行的力保下,戚繼光最終落了個「平級調動」,調任廣東總兵。深知官場險惡的戚繼光從此心灰意冷,就任廣東后多次請求告退,終於萬曆十三年(公元1585年)年退休還鄉,比起張居正諸多親信好友的悲慘下場,戚繼光尚能全身而退,殊為不易。

  戚繼光最後的去職,後人皆說因他是張居正的親信,但人比人氣死人,同樣是張居正親信的遼東總兵李成梁依然得到重用,且子孫加官晉爵,風光無限。相比之下,戚繼光的下場,無外乎「利用價值」四個字。戚繼光建戚家軍,志在打造一支憑完備嚴格的制度,長期保持強悍戰鬥力的虎師,他做到了,但利用價值也到頭了。特別是經過戚繼光幾次打擊,朵顏部落投降,土蠻部落視薊州為死地,薊州邊防早已太平,反觀李成梁,他鎮守的遼東連年有戰事,他的「李家軍」除了他誰也指揮不動,自然就離不得他。歸鄉后的戚繼光,晚年寄情於著書立說,修繕宗廟,今天的蓬萊閣就是他出資修繕的。而他的兩部軍事著作《紀效新書》和《練兵紀實》,也是在這一時期刊刻出版。明朝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十二月七日,這位戰功卓著的名將在家鄉病逝,享年60歲。為戚繼光寫墓誌銘的,是在福建剿倭時的戚繼光「老上級」汪道昆,墓誌銘中稱戚繼光的去世是「雞三號,將星隕」,痛惜之情溢於言表。但直到戚繼光去世兩年後,明王朝才下詔祭葬,而一直到了明神宗去世前的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明王朝才追贈戚繼光謚號為「武庄」。比起他生前的戰功,可謂刻薄。

  戚繼光離去了,但戚家軍的赫赫戰功並沒有結束。戚繼光離開后,戚家軍成了「後娘的孩兒」,特別是在赫赫有名的「萬曆三大征」里,基本是當「炮灰團」。萬曆十九年(公元1592年),寧夏爆發了「哱拜叛亂」,駐守薊州的原戚家軍4000人奉命開赴平叛,提督李如松命他們負責打援,結果戚家軍以傷亡過半的代價,成功粉碎了土蠻蒙古援救寧夏的企圖,寧夏叛亂終被平定。同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抗倭援朝戰爭爆發,由吳惟忠統領的3000戚家軍奉命參戰。平壤會戰中,為保證主力部隊順利攻城,戚家軍被遼東提督李如松派去攻打日軍要塞牡丹峰。這是日軍平壤防線的第一要塞,3000戚家軍面對5000日本守軍前仆後繼,最終成功牽制了日軍主力,成就了殲敵數萬的「平壤大捷」。後來的稷山之戰,也正是由戚繼光親手打造的薊鎮軍死守,擊退數萬日軍進攻,終為明軍大反擊贏得了時間。圍殲日軍加藤清正部的蔚山之戰,最早擔任攻堅的,是陳寅率領的戚家軍,戚家軍勢如破竹,連破日軍兩座大營,眼看可以取得全勝,然而統帥楊鎬為了搶功,竟下令戚家軍停止攻擊,讓自己的嫡系遼東軍來打掃戰場,誰想遼東軍不爭氣,反被日軍擊潰,大好戰機由此喪失。隨後日軍援兵殺到,明軍潰退,又是陳寅的戚家軍奉命阻擊,方保證主力全身而退。抗倭援朝戰爭的末段,也是戚家軍擔任攻堅,攻破了日軍在朝鮮的最後據點順天郡,全殲日軍小西行長部。抗倭援朝戰爭結束后不久,陳寅部的戚家軍又奉命開赴播州,參加平定楊應龍叛亂。在整個萬曆朝的後半段,戚繼光苦心練就的強軍,就這樣一點一點被拆分,投入到各個戰場,分屬於不同的軍鎮總兵。有歷史記錄的戚家軍最後一場血戰,當屬明朝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的渾河之戰。此時努爾哈赤進犯瀋陽,明將童仲揆率領的3000浙軍(戚繼光留守在浙江的戚家軍)在瀋陽城南的渾河阻擊努爾哈赤的八旗軍主力。努爾哈赤集中了4萬主力發起進攻,戰鬥從早晨打到深夜,八旗軍始終不能前進一步,時任明朝遼東經略的袁應泰嚇破了膽,拒絕救援,導致明軍孤軍奮戰,至傍晚時陣地被八旗軍突破。童仲揆抱定必死之心,率全軍發動了最後一次反衝鋒,全軍3000餘人壯烈殉難,將領童仲揆、袁起龍等120人殉國。此次戰鬥,八旗軍也付出了慘重代價,清朝人魏源感嘆此戰是「遼左用兵第一血戰」。努爾哈赤的白旗軍、黃旗軍等精銳在戰鬥中多次攻擊失敗,傷亡數千,為安撫軍心,努爾哈赤在戰後開了祭靈大會,祭奠渾河之戰的死難者。這是戚家軍有歷史記錄的唯一一場失敗,也是悲壯的謝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968

帖子

3392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92
4
西部華人 發表於 2015-5-20 09:48 | 只看該作者
倭寇一說是明朝的彌天大謊:倭寇其實是大陸沿海的元朝割據殘兵和不降明朝的大陸海匪,他們佔領日本后想反攻大陸,明朝海軍登陸日本招安這些海匪后大陸沿海才太平下來,倭寇首腦全是大陸人,其中福建海匪在明朝中期統一日本。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5-16 01:1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