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2013年福布斯中國 內地城市創新能力排行榜出爐(圖)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3-12-4 23: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13-12-6 02:05 編輯

11月27日,全球知名商業雜誌《福布斯》中文版揭曉中國大陸創新能力最強的25個城市,蘇州蟬聯冠軍、無錫躍升亞軍、北京位列第三。

在當天公布的2013福布斯創新能力最強的25個中國大陸城市榜單中,江蘇省共有9個城市上榜,蘇州、無錫分別排名第1和第2位,蘇南的常州、南京、鎮江分列第9、11、22位。這樣蘇南五市全部進入創新城市25強。而傳統的蘇南模式的蘇錫常全部進入前10名。


  

  

  蘇州

  

  無錫

  

  北京

  

  深圳

  

  上海

  

  杭州

  

  寧波

  

  東莞

  

  常州

  

  南通

  

  南京

  

  常熟

  

  紹興

  

  佛山

  

  天津

  

  中山

  

  蕪湖

  

  海門

  

  廣州

  

  慈溪

  

  崑山

  

  鎮江

  

  金華

  

  成都

  

  嘉興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沙發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3-12-5 01:0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13-12-5 01:23 編輯

貼出2010及2011.2012年福布斯創新能力排行榜。以資對照; 

  

  2010-2012年福布斯中國大陸創新城市排行榜

       無錫應是躍進最快的城市,2010年12,2011年即升至第6,2012年第4,今年已是亞軍。按勢頭,是蘇州最強勁的競爭者。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3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3-12-8 01:0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小康人家 於 2013-12-8 01:17 編輯

在趕超與競爭中走上新的歷史起點
——改革開放 30 年無錫、蘇州發展比較研究

沉思 梁 友

在改革開放大潮中,無錫、蘇州這兩個兄弟城市演繹了一場你追我趕、爭先創優的競賽,各自成為蘇南經濟中重要的一極。回顧這 30 年的發展軌跡,對於兩地更好地面對 21 世紀嚴峻而又激烈的競爭和挑戰,無疑是非常有益的。
從同一起跑線到不同的新起點:30 年無錫、蘇州經濟發展的各個主要節點
改革開放之初,無錫、蘇州經濟基本處於同一起跑線上
無錫、蘇州都是蘇南的重要城市。而在近代,無錫領先於蘇州,這是由於無錫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優勢,更重要的是有一大批工商界實業人士的創業,使無錫經濟迅速崛起,成為著名的工商業城市,人稱「小上海」,以至於剛解放時,管轄包括松江專區在內的蘇南行政公署都設在無錫,足以證明無錫地位之重要。解放后,無錫市、蘇州市的領導抓住經濟建設不放鬆,各個門類的工業都有長足發展,至 1978 年,無錫市的地區生產總值為 24.9 億元,而蘇州市為 31.95 億元(此數據已把1983年市管縣后各自所轄縣統計在內,因蘇州轄 6 縣而比無錫轄 3縣要略強),如僅從市區一塊比較,則兩市相差無幾,無錫為12.5 億,蘇州為 12.4 億。兩市可以說在同一起跑線上。
1983 年實行市管縣體制,無錫、蘇州走上不同的平台
實行市管縣,並不只是區劃面積數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對城鄉一體化發展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和意義。從這點來說,蘇州轄 6 個縣,無錫轄 3 個縣,也不僅僅是數量上的多少。因為光從表面看,蘇州所轄縣數明顯比無錫多了一倍,但這不是 1+1=2 的概念,而是大於 2 的實質。因此,同樣是市管縣,蘇州城市化運作的機動範圍和餘地就大,發展潛力也就更大,這種潛力在以後的發展中會愈來愈顯示出來。以 1983 年為例,無錫的地區生產總值為 46.15 億,蘇州為 52 億。此後,蘇州與無錫的距離越拉越大,從幾十億到幾百億,甚至千億以上。
無錫鄉鎮企業「一包三改」的推廣,促進了城鄉經濟的發展,直接推動創造了蘇南模式
無錫被譽為鄉鎮企業的發源地之一。從現有資料記載,無錫在 1955 年就已興辦鄉鎮工業。但真正快速發展卻是在 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農村經濟責任承包制給了同樣在無錫農村從事企業的人們以思考和啟示,為何不能將農業生產的責任承包制移植到企業的發展上呢?1984 年,中共無錫市委及時總結推廣無錫縣堰橋鄉「一包三改」的經驗,即以承包責任製為核心,把企業幹部的任命制改為選聘制,把固定工資制改為浮動工資制,把職工照顧進廠改為考核錄用合同制。「一包三改」在全國產生了反響,對於促進鄉鎮企業體制改革和促進城市體制改革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正是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給蘇南經濟增長帶來新的活力。鄉鎮企業後來在蘇南地區都佔到「半壁江山」,甚至佔到經濟總量的 70%以上。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盛行的「蘇南模式」,很重要的就是體現在集體所有制和鄉鎮企業上。
南巡講話給無錫、蘇州帶來了發展機遇,但不同規模的新區、園區開發卻帶來了不同的效果
1992 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吹響了進一步改革開放的號角。在1978 年至 1991 年的第一輪改革開放過程中,無錫、蘇州都是佔得先機的。1992 年後的第二輪改革開放,蘇州則明顯更搶先。事情得從兩地建立新區(園區)說起。無錫的高新技術開發區始建於 1990 年 12 月的「蘇錫常火炬帶」(1991 年國家科委批准)。1992 年 11 月,國務院同時批准無錫、蘇州建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無錫當時分為錫南開發區和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錫南開發區即無錫新區,規模、面積要小得多,一期規劃面積5.45 平方公里,啟動面積 2.8 平方公里,而蘇州新區規劃面積52 平方公里,啟動面積 6.8 平方公里,先期開發 20 多平方公里。
更大的差距還在後面,1992 年、1993 年,新加坡資政李光耀與一批企業家先後來中國考察,最終確定在蘇州開闢工業園區,1994 年 2 月經國務院批准而設立,規劃面積達 70 平方公里,首期開發 8 平方公里。無錫經過努力,1993 年也獲得了新加坡在無錫新區設立工業園區的項目。兩地的新區(園區)開發給兩地增添了騰飛的翅膀,但由於蘇州既有新區,又有工業園區,單一個區的規模、範圍就比無錫大得多,更何況有兩個區,所獲得的外資、技術、管理等都超出了無錫。這給蘇州的發展如同上緊了發條一樣,後勁十足,很快就把無錫甩在了後面。無錫急起直追,通過不斷調整行政區劃,現在新區面積也達到 200多平方公里,規模相當可觀。但蘇州工業園區作為中國惟一的中外國家政府間合作的國際化現代工業園區始終處於領先地位。
企業改制和產業結構調整促使無錫、蘇州的發展轉軌變型
在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之時,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勢在必行。蘇南的鄉鎮企業儘管作出了歷史性貢獻,也具有獨特的優勢,但並不等於它沒有弊端,也並不等於所有的鄉鎮企業發展都一帆風順。曾幾何時,無錫縣(錫山市)一直是蘇南的龍頭老大,它的優勢就是鄉鎮企業,但到了 90 年代,鄉鎮企業固有的體制不活、產權不明、管理不善、發展動力不足等弊端已顯現暴露出來,特別是許多中小型企業更是每況愈下。
在城市,無錫由於是一個以傳統工業為主的城市,原有的國有、集體經濟所佔比例很大,從 1979 年起,無錫就對中央提出的「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的方針十分重視。1982 年,無錫就提出「轉軌變型」,即把企業的經濟活動轉移到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1986 年,無錫引導國有企業學習並移植鄉鎮企業的市場意識和靈活的經營機制。80 年代後期,想盡辦法進行橫向聯合、協作等,儘力打開市場,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許多企業還是連連虧損,甚至到破產的地步。改革成為必由之路。
蘇州也遇到同樣的問題,只是蘇州由於外資發展明顯,掩蓋了矛盾。從蘇州最早的願望來看,原本想通過引進外資,來帶動本地的民族工業。但在高新技術發展的當代,原有民族工業在資金、技術、裝備、管理等諸多方面都處於落後的狀態,這種美好的願望需要有一段時間才能夠實現。
可貴、可喜的是無錫、蘇州通過從 90 年代開始進行的企業改組、改制,及時調整發展戰略,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取得不小的收穫。再加上原有鄉鎮企業的良好基礎,民營經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民營經濟再也不是「短腿」,而成為「長足」。在這種態勢下,「蘇南模式」也有了新的變化,它以多種經濟成分混合、經濟結構多元和越來越多的高新技術展現在人們面前。
沿江開放開發和蘇南蘇北共建開發區是無錫、蘇州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點
進入 21 世紀后,長三角地區更加融合,江蘇省委適時提出了沿江開放、開發戰略。無錫所屬江陰在這方面做得很為突出。江陰與屬於泰州的靖江進行了跨行政區域的協作,這一協作自2001 年起,在無錫市和泰州市主要領導的倡導下而進行。就在沿江開放開發不久,蘇州工業園區借蘇北的空間,建立蘇州—宿遷工業園區,其外延擴展至蘇北落後地區,且產業轉移並不是被淘汰的落後產業,而是高科技產業。
不同的城市建設發展戰略,出現了不同的城市布局和面貌
從 80 年代初起至 90 年代末,無錫城市建設一直是走的舊城改造這條路子。而蘇州在 90 年代初建立高新技術開發區之時,就明確提出了建設新城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聚集區的「三位一體」的道路,所以它至今既有老蘇州(古城),又有新蘇州(新城),還有洋蘇州(工業園區)。舊城改造從節約土地資源來講,無疑有一定道理,但像無錫這樣一個建城區面積原就不大的地方,要發展很難。再說,無錫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舊城改造意味著就是毀掉了承載於古城上的歷史文化。無錫已經在解放初拆掉了古城牆,失去了「水城」特色。在這 30 年中,許多古建築、古街又被拆除,這都是用金錢買不到的。相比較而言,蘇州由於是建設新城,古城街區風貌的保存要比無錫好得多。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無錫、蘇州各自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 21 世紀以來,無錫、蘇州一直是率先發展,走在江蘇前列的。無錫和蘇州下一步目標是要率先實現基本現代化,這是一個新的歷史起點。在科學發展觀提出后,「率先」發展的意義、內涵有了不同,這種發展不僅僅是速度要求更快,更要求在科學發展上的「率先」,要求好字優先,好中求快。無錫以前講三句話:加快發展、率先發展、統籌發展,現在改為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更注意在發展過程中優化投資結構、產業布局、城鄉統籌,除了經濟發展指標、生活質量指標外,還有社會發展、生態環境等方面的指標,更注意以人為本,富民為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歷史因素、文化軟實力、思想觀念、無形資產對無錫、蘇州 30 年的發展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經濟實力競爭的背後,往往是文化軟實力的競爭,而且更具持久性,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有時一點都不「軟」。經濟是「形」,文化是「神」。歷史的長度就是文化的厚度,而文化的厚度則是思想的深度。
無錫人在聊天時,常常會羨慕蘇州特別重視文化,曾有一段時間常說無錫沒有文化,這是指長期以來無錫對文化建設不夠重視,在黨的十六大以後才愈益重視。其實,無錫、蘇州都有著吳文化深厚的底蘊,有著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自信。但在文化軟實力上,在怎樣尊重文化、發掘文化,怎樣增強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上,無錫與蘇州比還存在著較大差距。
無錫在發展過程中有些地方不如蘇州,其實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吃虧在文化軟實力上。美國駐滬總領事史伯明博士所言極是:文化歷史是蘇州第一優勢,而非商業成本低。「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的名氣歷來比無錫大。蘇州從秦漢時就是郡,後來一直是州、府,還長期是江南巡按、江蘇巡撫、江蘇布政司的駐地,解放后除設市外還設有地區(專區)。無錫歷來只是縣,只是到解放后才設市。說起歷史底蘊,蘇州確實比無錫厚實。
當 1983 年實行市管縣體制時,蘇州地區併入蘇州市,考慮到歷史因素,蘇州市管轄的縣自然比無錫多。這也是一種歷史文化資源。
蘇州的教育,尤其是大學教育明顯比無錫強。蘇州大學在解放前是老牌的東吳大學。解放后還有蘇州醫學院、鐵道師範學院等。無錫原有的江南大學解放後院系調整撤掉,到 90 年代后才由輕工業學院演變、恢復原校名,但教育基礎不能與蘇州相比。當無錫興辦各種職業技術學校、學院之時,蘇州早在建立新區、工業園區不久就已興辦,其規模、招生量比無錫要大得多。成千上萬的畢業生留在蘇州,為蘇州增加了實力。
無錫的城市精神為「尚德務實,和諧奮進」。蘇州的城市精神為「崇文、融和、創新、致遠」,兩市各有特色,但蘇州把「崇文」放在第一位,是符合蘇州實際情況的,也說明了蘇州對於「文」的重視程度。
蘇州在文化建設上也往往有大手筆。通過努力,讓電影金雞獎評選基地永久落戶金雞湖畔,有魄力、有創意、有遠見。
蘇州編輯出版的「文化叢書」,很受人推崇。《蘇州雜誌》品位高、影響大。
蘇州對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當重視。世界文化遺產大會在中國召開,中國定在蘇州,這不但擴大影響,對增加項目也十分有利。蘇州申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項目也比無錫多。最近,無錫的道教音樂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成功,但內行人士講,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在前年率先進入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當時國內音樂人士就表示,玄妙觀道樂以宮觀音樂為主,規模小、篇幅短、樂器種類配置不及無錫道樂,相形之下無錫道教音樂是最接近民間的,也更富有生命力,可無錫卻有「後繼無人」等諸多問題困擾。
無錫對保護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投入也不少,特別是進入 21 世紀后,如國家保護工業遺產大會在無錫召開,
蘇州發展有三大法寶:張家港精神、崑山之路、親商理念(親商、富商、安商)。無錫則有鄉鎮企業的「一包三改」,無錫人在創辦鄉鎮企業過程中的「四千四萬」精神,江陰華西村的創業精神和走共同富裕之路等。這些都無不體現著創業、創新、創優的精神,都蘊含著人的智慧、努力。但無錫自 80 年代後期開始,創新智慧、舉措相對不如蘇州,因此蘇州的發展比無錫更快。
多年來,當無錫一些人看到蘇州超過無錫后,有強調客觀原因的,如蘇州所轄縣比無錫多,有自誇無錫市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市區產值比蘇州高的,但現在這些原本引以為自豪的指標也不如蘇州。實際上,細細比較,無錫不如蘇州之處還有許多。蘇州有許多地方總是先人一步、棋搶先著,無錫是跟在蘇州後面學、趕。比如我們現在講優化、轉型,實際上蘇州早就在許多地方進行優化、轉型。90 年代蘇州就在引進外資策略上轉型,不以投資數額大小,而以質量來衡量,堅決排斥高耗污染企業,引進高新技術、高端服務業。比如在投資方向上的轉型,政府加大對科技的投入,再加上政策扶持,引進高新技術產業,因此蘇州工業的含金量——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比無錫快,且進入良性循環。蘇州對教育、文化的投入歷來就大,這一點說明人家有很遠的戰略眼光。無錫雖然也早在 80 年代就提出要實施科教興市戰略,但真正做起來就不如蘇州。蘇州由於教育基礎雄厚,很早就走產學研一體化的道路,也更容易走自主創新的道路。無錫則相對滯后,也更需依賴於別人。
蘇州所取得的成就無不與他們的創業、創新、創優精神相關,是值得無錫好好地學習的。曾被稱為「蘇南之蘇北」的張家港,依靠張家港精神,艱苦創業,率先辦起了保稅區,取得輝煌成就。崑山在 1984 年還是個農業縣,對外封閉,經濟單一。可當年率先辦起了開發區,如今已是全國百強縣之首。張家港、崑山離無錫不遠,可以經常去看看,每一次去都會有不同的感受。筆者於今年初到張家港的沙鋼集團參觀過,該集團是家民營企業,去年生產總值達到 800 多億,2008 年要超千億,這樣大的盤子,對增加蘇州的實力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無錫、蘇州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矛盾、問題
無錫與蘇州走出了兩條既有共性又有不同特色的路子。在總結 30 年發展歷程時,我們不必諱言,兩市都還存在著一些發展中的問題,特別是生態環境、資源等將是長期制約城市發展的瓶頸。對於矛盾和問題,需要抓住體制創新與結構調整兩個根本措施,切實解決矛盾和問題。
無論是宏觀經濟形勢影響下的發展要求還是自身的發展要求,都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切實解決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事實上,兩地都已拿出了對應措施。蘇州將壓力變成動力,在經濟上呈現出一些特別的動向,最顯著的是現代服務業,2008 年上半年全社會 1287 億元的固定資產投資中,服務業佔到近一半,這意味著 2 年之後,蘇州的現代服務業產出可能出現井噴式增長。省委常委、無錫市委書記楊衛澤認為:無錫的經濟轉型已經進入「深水區」,僅去年太湖水危機后,無錫關閉「五小」和「三高兩低」企業已經接近千家;另外,無錫出於結構調整需要,確定 116 家重點搬遷企業,現已經有 50 家完成搬遷,其餘也進入「倒計時」,經過調整,工業經濟中的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最醒目的「增長極」。
之所以將無錫與蘇州相比較,並不是排斥、貶低哪一方,也並不是一定要比出高低。比較是為了互為借鑒、學習。比較可以使我們認真反思,可以更加科學、理智地謀划未來。比較也並不是要兩地趨於雷同,而是要各自走出個性化的創新之路。
改革開放 30 年,無錫、蘇州的起點都始於解放思想,其過程也一直伴隨著解放思想。實踐證明,每一次關鍵時刻,誰能夠真正地解放思想,及時抓住機遇,敢闖敢幹,勇於創新,就能爭取主動,取得輝煌的成績。反之,稍一鬆懈、麻痹,就會缺乏動力,處於被動落後的狀態。愈是站在新的起點上,愈是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堅持科學發展觀,這既是無錫、蘇州改革開放 30 年比較的結論,也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要求。
「氣清更覺山川近,心遠從知宇宙寬。」面對新的發展機遇,黨中央提出了新一輪解放思想要求。在 30 年風浪中歷練過來的無錫、蘇州,在新的起點上,必將通過新的奮鬥到達更高的境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主題

28

帖子

27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27
4
小辣辣2 發表於 2013-12-13 04:32 | 只看該作者
中國各省性格多元化將保證中華文明長盛不衰
https://big5.backchina.com/forum. ... &fromuid=338309
(出處: 倍可親)

江蘇的創新能力很突出。蘇州,無錫是第一,第二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5 06: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