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尤甚是城市草坪,其美化環境,提高人們精神素養的功能尤其值得重視。上海戲劇學院在其寸土寸金的校園內建立了一定面積草坪,供師生們休息之用,效果很好。一片翠綠茵茵的草坪,能給人一個靜謐的感覺,能開闊人的心胸,陶冶人的志趣。綠色的草坪上,映襯著五彩繽紛的鮮花,還有矗立其間的紅牆、黃瓦,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的人們可忘記工作的疲勞,生活中的憂傷,而充滿嚮往新生活的慾望。
均勻一致的綠色草坪,給人提供一個舒適的娛樂活動和休息的良好場所。一個涼爽、鬆軟的草坪能引起孩子們遊戲的興趣。在公園綠地郊遊,家庭聚會、野餐將給人以美的享受。
1984年,美國《科學》雜誌曾報導說,在病房外種草坪及綠色的植物可以使做手術的病人,恢復更快,這是有道理的。因為綠色讓人感覺愉快、乾淨、涼爽、心曠神怡、對病人恢復健康很有好處。
人類是從類人猿或森林古猿進化而來,這已為眾多的人類起源學者所公認。可是只有當類人猿走出茂密的森林,進入廣闊的草原,才有可能通過漫長時間的適應與競爭,開始直立行走和奔跑,才能有垂直的脊椎以承受巨大的腦顱。同時手與腳的功能才開始分化,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腳用來行走與奔跑,手用來靈巧地製造和使用工具,也只有這時,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相反類人猿如果沒有走出森林,沒有廣闊的草原,沒有直立行走,沒有奔跑,恐怕也沒有我們今天的人類。從這個意義上講,草原是人類進化的搖籃。不僅這些,草原還是人類最初文明的發祥地。因為在草原這個環境中進化而成的人類,開始獵捕大型野生草食動物以取得肉食,用作衣物的皮毛和骨質的工具。又經過數十萬到上百萬年,他們開始學會豢養野生草食動物,開始了家畜的飼養,這就是最原始的畜牧業。這一變化,意義重大,可以認為是人類社會第一次大的生產的飛躍。因而廣闊的草原,不僅是人類進化的搖籃,也是人類最初文明和生產變革的基地。
我國天然草地主要分佈於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省、區。這裡也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如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鄂溫克族。草地畜牧業在這些地區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經驗,牧業經濟是這些民族的主體經濟。他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草地上,在這片草地上生產、繁衍、發展,不僅維繫著民族的繁榮,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而且保持著邊疆的安定與和平。在將來,草地的興衰,草地畜牧業經濟的繁榮與否,也在很大程度上維繫著少數民族的繁榮與邊疆的穩定。
綠色糧倉
天然草地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可為多種經濟發展提供原料,這有著很大的潛力。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不僅是陸地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是當地牧民狩獵業的對象和經濟來源。重要的草地經濟獸有狼、草兔、狍子、旱獺、狐等。除此之外,草地還分佈有許多我國一、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如蒙古野驢、藏野驢、野氂牛、藏羚、盤羊、北山羊等。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綠色食品工業的興起,天然草地亦是綠色食用植物的重要產地。如蕨菜、黃花菜、白蘑等早已被利用。苦苣菜、野韭、沙芥、桔梗、百合等等也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高大的草本植物是造紙的原料之一,如蘆葦、大葉章、小葉章、芒、五節芒等。荒漠草原草地上的老鴰頭是優良的蜜源植物。沙棘、西北利亞杏等是飲料食品的重要原料。我們餐桌上常見而為人們熟知的承德露露杏仁飲料,也主要來自草原地區。
草原地區還可提供許多藥用植物與野生花卉植物。但必須指出,草原地區的野生植物資源開發利用必需科學合理,不可無限制。目前的問題是過度利用,這必需加以控制。
近幾年有一個趨勢,許多人愛吃牛羊肉而拒絕豬肉。我國牛羊肉產量的增加遠遠高於豬肉產量的增加。而吃牛羊肉,人們最愛吃的是產自大草原的無污染的牛羊肉。許多媒體在宣傳大草原的牛羊肉,許多商家也用此招待顧客。確實,我國遼闊的天然草原,依然保留著傳統的生產方式,無污染,無二惡英,無瘋牛病、吃起來大可放心,作為綠色肉食產品基地,大有前途。
我國草地面積近4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40%左右,是我國農田面積的3倍多。據1990年統計,我國飼養草食家畜34023.4萬頭(只),其中牛為10288.4萬頭,草原牧區佔全國養牛總數的25.6%,羊21022.1萬隻,草原牧區佔34.7%;全國產牛、羊肉232.4萬噸,其中牧區產牛、羊肉佔全國總數量26.1%;產奶475.5萬噸,其中牧區佔29.4%;牧業產值1964.07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5.63%,近年來又有新的發展。從上面的數字可以看出我國食草家畜及畜產品有較大的發展。充分利用豐富的草地資源,大力發展草地畜牧業,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畜產品,草地畜牧業將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
長期以來,為解決我國人口的吃糧問題,我們兩眼緊緊盯在16億畝農田上,一條道走下去,結果是路越走越窄。我們應該把注意力放開,放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山地、草原、平原以及廣闊的大海上。事實上,充分利用草地資源,發展草食家畜,也是解決我國糧食問題的重要途徑。這是基於兩方面的原因:第一,當草食家畜有了發展,肉、奶製品的增加,提高了人們消費肉、奶的水平,因而可以減少糧食直接消耗;第二,發展草食家畜,可降低飼料糧的消耗。
近年來,由於世界上糧食生產受頻繁的自然災害影響而減產,加之人口的不斷增長和能源緊張,許多國家已經把發展食草家畜或者在家畜口糧中增加粗飼料(牧草和青貯飼料)的比重,作為一項重大的技術政策來推行,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就連世界上糧食出口大國之一的美國,用於飼養家畜的精飼料的消耗量,近10年來下降了30%,牧草及青貯飼料在草食家畜全部飼料的消耗量中佔53%-55%,其中養羊業高達89%以上。
我國牧區飼養的食草家畜,除個別地區冬春有少量補飼外,絕大多數是靠天然草地全年放牧飼養,天然草地是最主要的飼料來源。充分利用天然草地的牧草發展草食家畜,就可以大大節約飼料糧的消耗。據農業部畜牧獸醫司統計資料:我國從1984年到1994年,糧食產量由40731萬噸上升到44450萬噸,人口由103051萬人增加到119850萬人,分別增長了9.1%和16.3%,人口增長速度超過了糧食增長速度。同期我國肉類產量由1989.6萬噸上升到4499.3萬噸,增長了166.3%,奶類也由259.6萬噸增加到608.9萬噸,增長了134.6%。不僅肉奶等畜產品產量增加,人均佔有量亦有很大的提高。1994年我國人均佔有量為:肉類37.54公斤,奶類5.07公斤,分別比1984年增長129.3%和101.9%。而人均消費糧食平均每年減少了3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