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終於參透了郎咸平的玄機:他一直在偷換概念(ZT)

作者:cstar  於 2011-2-14 12:1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轉貼|通用分類:政經軍事

你每穿一雙耐克鞋,每逛一次沃爾瑪,這兩隻禿鷹控制的產業鏈就要向美國輸送一次財富。如果把每件商品價值等分成10份,它們每次都挑走最肥美的9份,只給中國的企業主丟下一份拌著自己骨髓的渣滓。

  這就意味著,我們通過流血製造創造出1美元的產值,就同時替美國人創造9美元,我們創造10000美元,就要為美國創造90000美元的價值。只要中國不停地製造,美國就會越加富裕,這才是美國的國家戰略,令人毛骨悚然的超級國家戰略。

  這是郎咸平在2008年演講的一段話,在南方周末上刊登過。春節的閑暇時期,我偶然看到關於郎的一些情況,雖然他已經不再具備08年時候「學術明星」般的聲望了,但依然大有市場一一關於耐克鞋的觀點,我搜索了一下,至今沒有言論表示質疑和理性的分析。我覺得,應該說出我認為的真實和真理。

  對於耐克鞋的利潤分配,郎咸平的話看起來是沒有錯誤的,中國企業只獲得了十分之一左右的加工費用,而美國獲得了其他的九份,所以看起來,中國越製造,美國越富裕。實際上,這種分析裡面,混亂和謬誤是非常明顯的。其一,中國企業和工人通過加工獲得了利潤,儘管這個利潤是很低的;其二,中國企業和工人只生產出了一個產品,這個產品只有運輸到美國,並且在美國市場銷售出去,其利潤才完全產生出來,並不是生產出了這個產品,就實現了它的利潤,所以,可以肯定的說,不是中國製造生產10000美元出來,「就同時替美國人創造90000美元」,說清楚一點,後面的價值是美國企業和美國人自己創造出來的。

  有人會說,你這樣說不是白說嗎?郎咸平本來就是在強調美國企業的創造能力,強調他們具有的支配「6」部分的能力嗎?這個也是不同的。我們只要仔細思考一下,郎咸平如果是強調耐克公司的創造能力的話,那麼,耐克公司絕對沒有他所認為的那種能力:因為,整個大物流的運營過程中,耐克公司所需要付出的成本是不能忽略的,也就是說,這90000美元裡面,耐克公司所能賺到的,也許最多是十分之二三。這樣看來,郎咸平的分析過程其實就是在偷換概念,作為學者,其中的不嚴謹是非常明顯的。

  郎咸平說,「只要中國不停地製造,美國就會越加富裕 」,這個觀點當然是有些煽情可笑的,耐克公司每銷售出一雙耐克鞋,就支付了十分之一的成本給中國企業,支付了部分費用給大物流系統,(郎的大物流系統包括產品設計,原料採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剩下的利潤才屬於耐克公司。而在這個過程中,美國變富裕了嗎?獲得收益利潤的是美國公司及有關美國國民,而給耐克公司和大物流系統買單的同樣是美國國民一一這個在美國國內的過程只是一次產品增加和貨幣流轉的過程,此外,還有什麼呢?中國製造獲得10000美元的時候,美國的「財富」何來增加了90000美元呢?(郎咸平的這個「財富」的概念是什麼呢?如果這個財富就是產品,那麼,可以肯定,一個國家的市場被他國產品佔有,這當然不是絕對的好事。)相反,美國人付給了中國企業一定的美元是確定的,中國製造獲得了一定的市場是確定的,中國製造業獲得一定的發展是確定的。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郎咸平所指出的美國處在產業鏈的高端的事實,但是,這個高端,是因時,因地而產生的,何為因時?美國的品牌不是一天產生的,中國企業不可能一天達到那種高度,當中國和中國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同樣可能採取這樣的方式進行生產;何為因地?耐克公司在美國的產業鏈是和美國消費水平及公司成本費用運營方式聯繫的,這種經營也不可能在其他地方比如中國複製。而中國,雖然表面上看是吃虧的,但一方面,中國企業獲得了一定利潤,另一方面,中國製造業也就是在這種方式中成長起來,中國民眾也獲得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所以,曾經對郎咸平提出過激烈批評的樊綱說過,不能忽視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這一點,任何時候都是正確的。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11 11:4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