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海游: 鄭氏十七房
江南水鄉,鍾靈毓秀,個個盛產魚米卻持有獨特的品性。在老家浙江寧波市鎮海,也有這麼一片遺世而獨立的所在——鄭氏十七房。鄭氏十七房包括塘路沿,廟基頭,鄭家村,堪稱浙東的一塊文化瑰寶,是目前國內保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時期風格的古建築群之一。當你走進鄭氏十七房的大宅門,徘徊在河水環繞的明清古居,遊逛在那曾經繁華石板街上,漫步在幽幽的旗杆格弄,當你抬望暮色裝飾的馬頭牆,面對戶戶相惜的廂房與廳堂,似乎處處都在跟你訴說著鄭氏家族古老而又神秘的過去。

鄭氏十七房是由鄭氏先祖靖侯公在南宋時期,為躲避戰亂從河南滎陽遷徙鎮海而建。據清光緒《鄭傳笈朱卷》載,鄭氏一支「宋南渡遷居靈緒鄉(今鎮海澥浦一帶)擇山之陽塘路沿,稱路沿鄭。傳六世之後,分居十七房,始祖賁,明貝也贈登士郎,晉封林郎」,后繁衍成族。傳到第六世孫鄭鍷(排行十七)時,逐漸形成了這宅中有街,街上有市,市中有店的宅第。現存「鄭氏十七房」 的建築除了少數明代建築以外,絕大部分為清乾隆至光緒年間建築。宅建淇水湖畔,南連平原,北望鳳凰山,西擁龜山、鹿山,山雖不高大,可東瞰大海。
鄭氏十七房有建築面積達4萬多平方米,佔地面積6萬餘平方米。從陽宅圖上看,十七房其總體布局為「棋盤」形式。整體建築融合了北方「合院」的大氣,浸染了江南水鄉風格,宅屋四周環河圍繞,這種有次序的布局,猶如宮廷院落,氣勢雄偉。十七房有分有合,過廊設亭,屋後設園,屋檐寬闊,可掛燈結綵,雨下往來,從容自若。廳門大小,馬頭牆高低,明堂大小、樓房、廂房、石鼓、棋桿等層次分明。建築工藝精湛,畫梁飛檐,精雕細刻。宅內還保留著還遺留著乾隆年間成親王親筆題詞「淇水煙波半含春色」的木刻手跡與清代牌樓石刻「聖旨」匾額。

走進鄭氏十七房檢票口,過了鳳祥橋,就是村前的大戲台。


大戲台側有一個小門,門后是洽禮堂。

洽禮堂建於清光緒年間,佔地面積75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10平方米,為鄭氏女祠。宗族為女性專設祠堂,在全國甚為罕見。走入洽禮堂正廳,高掛著「松齡柏節」的匾額。

迎娶

清代牌樓石刻「聖旨」
鄭氏女祠後有淇水湖,湖對岸,是一排豎立著高高旗杆的明清建築群。



經過修整,對外開放的景點有興房、鼎豐房、後堂樓、望益房、立房和棧房、金松房、源茂房。
鼎豐房建於清道光、咸豐年間,房主鄭景豐,於1852年在甬創辦民間郵局「全盛源記信局」,后發展為「全盛信局」,影響深遠。

興房建於清道光咸豐年間,佔地面積3050平方米,建築面積2380平方米。早期主人鄭勛,晚清寧波錢業巨子,清廷授官正二品資政大夫。胞弟鄭熙為「老鳳祥銀樓」創始人。




旗杆格弄
棧房屬興房一部分,佔地面積2788平方米,建築面積1750平方米,早為家僕、僱工住所,兼作倉儲之用,后曾開設米行和釀酒作坊。立房建於清嘉慶年間,佔地面積1967平方米,建築面積2190平方米。立房主人為鄭德標,生於清嘉慶年間,早年便棄儒學賈。


後堂樓建於清嘉慶年間,由南、北兩座宅院組成,佔地面積近4200平方米,建築面積3900 平方米。後堂樓早期主人鄭謙,清嘉慶二十二年進士,授職福建歸化縣令,故後堂樓前院亦稱「進士第」。後堂樓里還有一塊「父子登科」的匾。後堂樓里的「鄭氏源流」陳列室記錄和展現了鄭氏十七房的歷程,內有東滄公的雕像。十七房水系直通寧波、海上,從這裡走出了鄭氏家族商幫。鄭氏家族商幫形成於清初(北京東四大街「四恆銀號」),鼎盛於鴉片戰爭之後(錢莊巨頭鄭勛、「老鳳祥」創始人鄭熙),是寧波幫中最早的經商家族集團之一。寧波幫經商之道以誠信為本,樂捐重教育,務實開放,敢為天下先。




私塾

戲台

夾弄
源茂房建於清光緒年間,佔地面積432平方米,建築面積595平方米。

典當房名號「慎益」 ,建於清咸豐年間,佔地面積470平方米,建築面積350平方米。除了棺材、花轎、死人不當,接受一切可典當的物品;


在十七房的牆外,牆河環繞,綠水垂柳,家家有埠,四周有橋,宅中有街,街中有市,市中有店,有鋪,有坊。如今明清一條街兩邊的各種店鋪按照歷史原貌布置起來,供遊客觀賞,商鋪包括:百年老鳳祥銀樓、順發客棧、瑞祥茶樓、藥鋪、酒店、運來賭場、民信局、寶大祥綢緞莊、開開照相館、風月樓等。走在古老而又幽深的古街上,彷彿看到了當年熙熙攘攘的繁華。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風月樓,裡面春光乍泄,好像回到了風月無邊的當初……


銀樓

中藥鋪

綢緞莊

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