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修身

作者:chico  於 2009-9-18 01:3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國文補課|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6評論

孟軻敦素,史魚秉直。

 

孟子,名柯,字子輿,山東鄒縣人,是儒家的亞聖。古時候讀書不敢直呼聖人的名諱,要挨板子打的。遇有聖人的名諱,要讀「某」,所以這裡就要讀「孟某敦素」。 讀《論語》也是一樣,如讀到「丘也不敏」一句時,不敢讀丘,不能直呼其名,要讀「某也不敏」。當然現在不講這一套了,但是老規矩要清楚。

「 敦」是推崇、崇尚的意思,沒有染過色的絲是生絲,叫「素」。前面講過「墨悲絲染」白色的生絲就是「素」,無字的石碑叫素碑,「素」的引申義就是質樸、純 真、不加裝飾的意思。「孟軻敦素」的第一重意思是說,孟子崇尚質樸的本色;第二重意思是要人恪守倫常之理,素位做人。素位就是人的本位,是做人的本分。人 在什麼位置就應該行什麼道,所謂「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正如在什麼山上唱什麼歌一樣。越位而行是為「非禮」,不但無功反而有過,歷來為智者 所不取。

    史魚是與孔子同時代的人,是衛國的大夫,也是著名的史官。史魚為人正直,從不曲意奉承地迎和別人,以正值敢諫而聞名於史。史魚的君主,就是歷史上那位任由南 子主政,且信用寵臣彌子瑕的衛靈公。其時,群臣都不敢講話,怕受打擊迫害。史魚就不這樣,即便是衛靈公有過錯,他也照說不誤。他曾向衛靈公建議重用蘧伯 玉,可是衛靈公不納諫。史魚臨終前對兒子說:「我生時沒能幫助國君重用賢士,死後不應享受禮的待遇。就將我的遺體停放在北堂就行了」。衛靈公知道后說:「 老先生在世時就向我舉薦賢士、罷黜邪佞,死了以後還用屍體勸諫我,可謂忠啊」!

所 以,孔子在《論語》里稱讚說:「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不管環境如何,無論社會動亂還是安定,史魚的言行永遠都像箭一樣,尖銳而正直。「 稟」字的本義是賦予、給予,引申義才是秉受、天生的意思,所以「史魚稟直」是說:史魚有堅持正直的品德。「直哉」是說一個人做人要心地方正、端直,不可以 圓滑,但處眾辦事要圓融,要注意方式方法。說話辦事也直來直去,別人就接受不了。《易經》中也反覆強調「天圓地方」的道理,眾人為天,天圓就是處眾要圓 融,要有智能;心田為地,地方就是心地方正,要有操守,我們千萬不能錯會了聖人的用意。

庶幾中庸,勞謙謹敕。

 「 庶幾」是差不多、大概的意思。「庶幾中庸」差不多就中庸了,就近乎中庸之道的標準了。「中庸」是儒家思想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被宋儒稱為「孔門傳授心 法」。孔子說過:「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的話。孔子的嫡孫子思,根據對這句話的理解和體會寫了一篇論文,就是後人讀到的《中庸》。這篇文章原是《禮記》 中的一篇,宋儒將其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大學》並在一起,合稱《四書》。

《三 字經》中說:「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什麼是中呢?中不偏,不偏是中。任何事情都有三個方向:左、右、中;好、壞、不好不壞。我們不取好,不 取壞,取一個中,這就是「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的道理。有人說「中庸」就是耍滑頭,是老奸巨滑。其實「中庸」根本沒有耍滑頭的意思,「中庸」不是和稀 泥,不是不講原則的好好主義,而是既聽了你的意見也聽了他的意見,綜合你們意見中合理的部分,然後採取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不走左,也不走右;不過,也非 不及,這才是「中庸」。孔子著了一部歷史,叫《春秋》,為什麼不叫《冬夏》呢?因為冬冷夏熱,冬短夏長,都有所偏頗。只有春秋才是冷熱均勻,長短一致,可 以作為衡准來評判歷史,這也是為什麼稱史為鑒。「鑒」是鏡子,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明因果,這才是「中」。

「 庸」的意思是庸常,普普通通、平平淡淡。古人常說:無事不生事,平安就是福。現代人都不甘於寂寞,要來點激情,要異峰突起、來點兒刺激。偶爾刺激一下固然 可以振奮精神,但做人處事,居家過日子,一定要中庸。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這是最平庸的生活,也是最正常的、最健康的生活,是我們做人做事的根本。

一 個人要有象孟子推崇的那樣質樸的本色,又有象史魚一樣方正秉直的品德,就差不多達到「中庸」的標準了。前文講過,直指的是人內心要方正,要端直,內直並不 等於外表見稜見角,說話直來直去。古代的銅錢外圓內方,也是提醒人內心要方正,處事要圓融。說話直來直去,舉止稜角分明,會傷人壞事。

「庶幾中庸」是差不多近乎中庸了的意思。為什麼說差不多呢?因為只有敦素、秉直還不夠「中庸」的標準,還有四點要做到。那就是下一句的「勞謙謹敕」。

「 勞」是勤勞、勤勉,「謙」是謙虛、謙遜,「謹」是嚴謹、小心,「敕」是檢點、不隨便。如果我們能保持本性的質樸,保持內心的方正,再能夠勤勉、謙遜、謹 慎、檢點,這才是合格的「中庸」標準。儒家學說之所以寶貴,在於它提出的做人處事的原則都是我們能夠做到的,做不到就絕對不說,因為說了沒用。
   
「勞謙」二字出自《易經·謙卦》。《謙卦·九三爻辭》是「勞謙,君子有終,吉」。謹遵聖敕,勞謙有加,必有終吉,是「勞謙謹敕」的另一解法。三家村的老學究們多用后一種解法,這也很好。文義本來就是圓融的,哪裡有標準答案呢?以上四句話的白話譯文,就是:
孟子崇尚質樸的本色,史魚堅持正直的品德。再加上勤勉、謙遜、謹慎、檢點,這才近乎「中庸」的標準。

 

聆音察理,鑒貌辨色。

 

「聆」是聆聽,但聆和聽不一樣。「聆」是仔細分辨、十分專註地聽,而「聽」強調的則是以耳感音的動作。聽別人講話要仔細地分辯,就是「聆音」。「察」是審察、考察,「理」是話裡面的道理,話裡面深一層的含義。孔子在《論語·季氏篇》中提出君子有九思,其中的「聽思聰」就是「聆音察理」的意思。一個人說的話,要表達的真正含義是什麼,一定要辨別清楚。古人很含蓄,表達問題的方式也很婉轉,讀古書時常會發現「假語存」而「真事隱」的情況。再如《莊子》一書,寓言佔了十之八九,如果不懂得「聆音察理」,不但其書讀不懂,還會曲解莊子的意思。

「 鑒」的本義是銅鏡,有觀察、鑒別的意思。「貌」是一個人的容貌和外表,包括了言談舉止、動作表情。「鑒貌辨色」是說,通過觀察人的容貌舉止來辨別他內心的 活動,因為「有諸內,必行諸外」。由此發展出中國文化的另一支,就是相學。相學,又叫風鑒之學,裡面有大學問,絕不是隨隨便便讀幾本麻衣、柳庄就算懂了。 「大相為道,小相為術」,等而下之就淪落為江湖人糊口的玩意兒了。相學則是聖賢之道,博大精深,非有大智能否則連門也入不了。古代做官的人都多少懂一點, 斷案問審不會察言觀色怎麼行呢?是不是慣犯、是好人還是歹人,一眼能看出個大概。曾國藩用人,往往看一眼就知道其人能幹什麼。他挑選湘勇組建湘軍,有個鑒 貌辨色的「三字訣」:黃、長、昂。「黃」是面色要黃,俗話說:小白臉兒沒好心眼兒。土色黃,黃色才是種地人的本色,這樣的人忠厚、聽話。「長」是手腳要長 大,這樣的人有力量、有耐力、奔跑迅速。「昂」是精神旺盛、氣宇軒昂,這樣的隊伍有鬥志,打不垮。所以曾國藩能成功絕對不是僥倖的,他是清朝中興人物之 一,也是清朝新儒家學派的抗鼎人物。

中醫學的診病方法,歷來講究「望聞問切」四診,其中望診居首,聞診在次,所以有「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的說法。我們認為神乎其技的脈診,其實是最末流的診法。

 

貽厥嘉猷,勉其祗植。

 

「貽厥嘉猷」一句語出《尚書·五子》「明明我祖,萬邦之君,有典有則,貽厥子孫」。「貽」的本義是贈送、送給,引伸義為遺留、留給,現代漢語中已將其通假為遺字。「厥」是代詞,有其的意思。「嘉」是美好,「猷」(yóu 計謀,打算,謀划:新猷。宏猷。鴻猷)。 是謀的意思。

「 貽厥嘉猷」就是將其美好的謀略遺留下來,指的是祖先要把自己的經驗、自己的嘉猷,忠告遺留給子孫後代。歷代先賢都有寶貴的家書、家語遺留下來,例如《了凡四訓》《周公戒子書》《諸葛亮戒子書》《曾國藩家書》等等,不勝枚舉。這些家書、家語早已超越了家族的概念,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家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 分,字字值千金。

「 勉其祗植」的「勉」是勉勵,「其」是代詞,指代子孫後輩,「勉其」就是勉勵子孫後代。「祗」是恭敬,「植」是樹立。要樹立什麼?子孫們要立身、立命。「勉其祗植」就是勉勵子孫們要謹慎小心地立身處世。對比之下,我們留給子孫的是什麼?是多多益善的錢財,因為我們怕子女不成器,怕他們受苦。古人說「子女是父 母的命」。積財給子孫的父母,是從內心裏面認定後世子女不會成才,也就等於變相地希望他們不成才。種了這樣的因,子孫將會得到什麼樣的果報就十分清楚了。 有了錢財的人就不再求上進,一旦錢財用盡,老之將近,又沒有技藝在身,他們將如何生存呢?古人說「胡塗的爺娘,敗家的兒郎」,這話說得並不過分。

以上四句話的白話譯文,意思就是:聽人言談,要審察其中的是非曲直,看人容貌,要辨別其人的善惡邪正。要將最好的家語忠告遺留給子孫,勉勵他們謹慎小心地立身處世。

 

省躬譏誡

 

  「省」是反省,「躬」是自己、自身,「省躬」就是反躬自身的意思。《尚書·堯典》中「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兩句話常被後世帝王引用,是不是真話就很難說了。果真能做到一身擔起天下人的不是,不但自己的錯誤不推 卸責任,百姓或下屬的失誤,也由我一人來承擔。這才是大慈大悲,才是孔子講的「仁」的境界。這樣的人就是聖人,就是「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地藏王菩 薩。

「 譏」是譏諷、嘲笑,「誡」是告誡、勸慰。聽到別人的譏諷嘲笑、規勸批評要好好地自我反省,自我檢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要急於分辯,就是「省躬譏誡」的 意思。不是自己的過錯,別人說了也等於沒說;真是自己的過錯,就一定要感謝別人為你指出來。據說天堂里的人聞過則喜,苦海中的人聞過飾非,地獄里的人聞過 則怒。我們生活在哪一界,自己心中應該是清楚的。


寵增抗極,殆辱近恥。

 

寵辱是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的順境和逆境。「寵」是榮寵、尊榮,是大多數人追求的目標,是人生的高潮。「辱」是外辱,外來的污辱,是人生的低潮時期。「一榮俱榮,一辱俱辱」是人道的規律。人在倒霉的時候是「牆倒眾人推」,因此位置爬得越高,跌得也越重。

寵和辱是一對,有寵就有辱,所謂寵辱與共。不願有「辱」的結局就不要拚命追求「寵」,寵來了,辱也就同時到了。老子對此看得非常清楚,老子說:「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寵辱都不是好東西,哪個來了都嚇我一跳,跟大病在身沒什麼兩樣。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要「寵增抗極」。

「 抗」是「亢」的通假字,「極」是極限。榮寵增加到了極點,物極必反,寵就變成辱了,所以說「殆辱近恥」。乾隆的寵臣和珅還不是「寵增亢極」嗎?乾隆對他的 榮寵無以復加,人稱「二皇帝」。結果是乾隆死後第三天就開始清算他,第十一天就嘉慶皇帝被賜死了。真是「生前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人去了」,最終是「和珅 跌倒,嘉慶吃飽」。

「殆」是時間副詞,表示將要、迫近的意思。恥與辱不同義,內心的羞愧為恥,外來的欺凌為辱。《論語》中有「恭近於禮,遠恥辱也」一句。無禮就會變寵為辱,外有辱內必有恥,恥辱就一起來了。感覺到勢頭不對勁,要走逆運,有沒有辦法避免呢?有!那就是下一句的「林皋幸即」。

 

林皋幸即

 「林」是山林,「皋」是水邊之地。莊子在《知北游》中說:「山林歟!皋址歟!使我欣欣然而樂歟」!「林皋幸即」就是趕快退隱山林,辭官別作了。既然這個時間、空間已經不屬於你,就因該趕快退隱,還能幸免於難。「幸」就是慶幸、吉而免災,「即」是接近、靠近的意思。

古代做官,官場如戰場,伴君如伴虎,事事處處都得臨深履薄。一個不檢點,自己受辱還是小事,家族、老師都要跟著受牽連,責任就大了。所以見勢頭不對,就要准 備辭官下野,退歸林泉,做隱士去。《梁書·止足傳》中為此專門說:「易曰: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聖人乎?傳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然則不知夫進退,不達乎止足,殆辱之累,期月而至矣」。

戰國時代越王勾踐的謀臣范蠡,竭盡心力為勾踐謀劃了二十餘年,終於滅掉吳國,洗雪了恥辱。范蠡清楚勾踐其人,只能共患難不能同富貴,於是不受封賞,泛舟五湖,自己的名字也不要了,人稱陶朱公。與范蠡同時的另一位大臣文種,則被勾踐誅戮了。下面一句的「兩疏見機」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兩疏見機,解組誰逼。

 「兩疏」是漢宣帝時候的疏廣、疏受叔侄兩個人。疏廣,字仲翁,西漢蘭陵人,是當時的著名學者,對《春秋》頗有研究。漢宣帝征他為博士,授以太子太傅的官職,他的侄子疏受也被聘為太子少傅。太傅與少傅是輔導太子的官職,地位相當高。

《漢 書·疏廣傳》中記載:「在位五歲,廣謂受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即上書乞骸骨,皆許之」。二人向宣帝奏請提前告老還鄉。宣帝對 他們不貪圖高官厚祿的品行十分讚賞,便和太子一起厚贈給他們一筆錢財,讓二人榮歸故里。疏廣回鄉后,將這些錢財都分送給了親朋故友,有人勸他給子孫留一些,他搖搖頭說:「我的子孫如果有才德,錢財只能損傷他們的志氣;如果愚昧昏庸,錢財只會掩蓋他們的過失」。

「 機」是機兆、先兆,是事機萌動,但還尚未發出之時的微小狀態,《易經》里就有「幾者動之微,君子見機而作」的話。「解」是解除,「組」是組綬的簡稱。組綬 是一種絲質有刺繡的緞帶,窄的叫組,寬的叫綬。古代常用來拴在印紐上,或用來拴勳章。後世有「受勛」禮,即用不同顏色的綬帶掛在胸肩等部位,以示自己的官 階、品級,象袁世凱的大元帥服,綬帶顏色掛得快開染坊了。

「解組」是將組綬解下來,表示辭官不幹了。「誰逼」是有誰逼你這樣做了嗎?沒有,是自己辭官不做的。疏廣、疏受叔侄見到事情苗頭不對,就見機歸隱,辭官不做了。有誰逼迫他們這樣做呢?

以上幾句話的白話譯文,意思就是:聽到別人的譏諷勸誡,要好好地反省自己。不要讓榮寵過了頭。
如果要發生受辱的危險,趕快退隱山林或可倖免。漢代疏廣、疏受叔侄就是見機歸隱,有誰逼迫他們辭去官職呢?

 歸隱以後的生活是什麼樣子呢?下面一段話很有意味、很美,文學意境極高,是《千字文》中文學意境最高的幾句話。我們讀的時候要能隨文入觀,隨著文字的描寫, 視野要隨之在字裡行間展開,象攝影機的鏡頭一樣,時而是長鏡頭的遠眺,時而是近距離的特寫,才能體驗詩文的美和讀書樂的享受。


索居閑處,沉默寂寥。

 「索居」是一個人獨處,「索」是蕭索、冷冷清清。《禮記·檀弓》上有「吾離群而索居,亦以久矣」的話。

「 閑處」是無所事事、清靜悠閑。「沉默」是沉靜、不多講話,「寂寥」是心中空空洞洞、沒有雜念。兩句話聯起來的意思是:離群獨居,悠閑度日;不談是非,何等 清靜。這是人們常說的「享清福」。但世間的鴻福好享,清福不好享。整天高朋滿座,勝友如雲,車水馬龍,兒孫繞膝,忙不完的事,待不完的客,這是鴻福。一旦退下來,「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到了屋內形影相弔,屋外葉落鳥鳴的時候,大多數人都受不了,「享清福」享死的人不在少數。為什麼呢?因為人的修養不夠,定力不夠。

《莊子·秋水》中有一則「曳尾塗中」的故事。莊子在濮水邊釣魚,楚威王派了二位大夫前往拜謁,請莊子出仕為官。莊子聽了,手持魚竿頭也不回地說:「我聽說楚國有一隻神龜,已經死了三千年了。楚王把它放在錦盒中,供奉在廟堂上。請問這隻龜是願意死了以後留著枯骨受供養呢,還是願意活在泥塗中悠然地搖尾巴呢」?兩位大夫說:「當然願意活著搖尾巴了」。莊子說:「那就讓我在泥塗中活著搖尾巴吧」!

前面講過了,「性靜情逸,心動神疲。守真志滿,逐物意移」。內心追逐外物習慣了,又沒有修心的訓練,內心守不住,沒有定力。能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成大事,能 夠享受孤獨的人才有真享受。當然,這與一個人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梁武帝蕭衍與隱居的「山中宰相」陶弘景關係很好,曾問他山中有什麼好玩的。陶弘景復詩一 首說: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這就是廣為傳頌的《答詔問山中何所有》。

 

求古尋論,散慮逍遙。

「求古」是探求古人古事,「尋論」是讀些至理名言,所獲得的結果就是「散慮逍遙」,可以排除雜念,自在逍遙。古人說「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更何況「德能養性,理能養心」。人不讀聖賢書,不聞聖賢教誨,自己的心靈就難免受到污染。

「 散」是驅散、放逐的意思,「慮」是心中的憂慮、雜念。「逍遙」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悠遊自然的樣子。明代人徐渤說過:「余嘗謂人生之樂,莫過閉戶讀書。 遇一異事,見一佳句,不覺踴躍。雖絲竹滿前,綺羅盈目,不足喻其快也」。可見「求古尋論」確是一個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莊子最善於「逍遙遊」,所謂逍遙於六合之外,遊戲乎太虛之間。上下左右前後為六合,到宇宙之外去逍遙,到形而上的太虛去作神仙,那才是真逍遙、真自在。人活在世間有無窮的責任與義務,在多數情況下都是身不由己,無可奈何的。要想心志悠遊自在,無掛無礙,就要勘破世俗的枷鎖,不被名利權勢束縛住。因此,讀書人在遭遇困厄或失意的時候,往往到老莊學術中去尋求解脫。

《莊子·至樂》中有 一則「鼓盆而歌」的故事。莊子的妻子死了,老朋友惠子前來弔唁。看到莊子正叉腿坐在地上,敲著瓦盆唱歌。惠子說:「老兄啊,你的妻子與你患難與共這麼多 年,為你生兒育女,現在她老而身死。你不哭也就罷了,再敲著盆子唱歌,太過分點了吧?」莊子回答說:「不是如此!她剛離去的時候,我心中何嘗不悲哀呢?可 是仔細一想,她從沒有生命到有生命,從出生又回歸到死亡,就像四季運行一樣自然合理。如今她靜靜地安息在天地之間,我卻在這兒哇哇大哭,不是對生命的道理 太不通達了嗎?

 

欣奏累遣,謝歡招。

 

「欣」是歡欣、喜悅。「奏者進也」,奏的本義是送上、奉獻,如臣子呈給皇帝的本章稱奏章。「累」是心中的牽挂、剪不斷理還亂的煩心事。「遣」是排遣、排除,「」指心中的憂慮、悲哀。「謝」是分離開、拒絕的意思,花開敗了又稱為凋謝。「招」是招致、招募、聚集的意思,如《易經》中有 「滿招損,謙受益」 的話。

人之所以有「」、 有「累」,還不都是自己找尋的,能怨天尤人么?人的五官是信息尋感器,神經系統是感測器,大腦是內存,但是我們每天都在搜尋、傳導、存儲些什麼呢?都是些垃圾,都是別人的不對、社會的不好,家人的不是。總之,好東西總也見不到,別人的垃圾倒收了不少。報紙、雜誌、廣播、電視、中國的、外國的,凡是垃圾統統 回收,白天收不夠晚上還要上網去收,不是「破爛大王」嗎?這些髒東西感測進來,使人心陰沉、寒冷,時間久了就會生病,非用「暖心丸」治不好。什麼是暖心 丸?就是前面講到的仁愛之心、仁慈之心、惻隱之心。如果人能夠處處找別人的好處,事事發現別人的優點,就能聚陽光,就可以暖心,就能解凍那顆「冷酷的心 」。能如此,才有「欣奏累遣,謝歡招」的果報。所以,這兩句話要常常地讀,最好當做座右銘。

以上幾句話的白話譯文,意思就是:離群獨居,悠閑度日;不談是非,何等清靜。探求古人古事,讀點至理名言,可以排除雜念,自在逍遙。喜悅一增添,牽挂就排除了,煩惱一丟開,歡樂就到來了。

1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6 個評論)

回復 BHH 2009-9-18 01:31
sf
回復 人間的盒子 2009-9-18 10:12
BHH: sf
你坐在這幹什麼?
回復 人間的盒子 2009-9-18 10:13
我比較相信 relax 就是修身。
回復 BHH 2009-9-18 10:29
人間的盒子: 你坐在這幹什麼?
喝茶呢
回復 yulinw 2009-9-18 15:44
BHH: 喝茶呢
喝茶比喝咖啡修身。
回復 BHH 2009-9-19 02:12
yulinw: 喝茶比喝咖啡修身。
THX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00:1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