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意思是「執兩用中」,「中」不是中間的意思,不是在兩個極端中間找到中間的那一個,而是找到最適合的那一個,中庸之意其實就是在處理問題
時不要走極端,而是要找到處理問題最適合的方法。掌握分寸,把握好度,做到恰如其分,無過而無不及,這是中庸的本意。用現代文字表述說是「時機相宜「的最佳選擇。這就是難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中庸的道理,日常生活中很容易體會。每日三餐。吃飽就是中庸。不足和過量就非中庸。喝酒,喝的到恰到好處的那個點,是中庸,
人的體質不同,那個「臨界點」因人而異。 酒後駕駛的臨界點血液酒精濃度
0.08。過了這個點被警察抓住,是你的錯,怪不得警察。每天大家都開車上班,限速65, 看大家都開75,也隨大溜開了75。偏偏警察把自己給攔下了,開了罰單。不認為開75,是自己違反了交通法規,被抓被罰是自己的錯,實屬自作自受。反而怪警察不公平,欺負人。
後人有意無意的歪曲中庸的本意。分不清什麼是鄉愿,什麼是中庸。把它描繪成非常邪惡的東西。把中國落後的原因,歸罪中庸二字。如果無知,尚可原諒。故意為之,就別有用心了。報應臨頭就別怨天尤人了。
孔子所謂的鄉愿大概是指偽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實際沒有一點道德原則,只知道媚俗趨時的人。孟子筆下的鄉愿大多是言行不一,當面背後各一套的四方討好,八面玲瓏的人。也可以說「鄉愿」就是那種口是心非、似是而非、貌似忠厚、沒有任何道德原則、媚俗趨時、老好人的偽君子、假道學。
文豪魯迅,好像也沒有分清什麼是鄉愿,什麼是中庸。把孔子厭惡的鄉愿,當成中庸反。其粉絲不求甚解,迷信魯言,貽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