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從葉卡捷琳堡飛過來,到了酒店就快10點了,把衣服洗洗下去吃點喝點就睡了。今早起來節奏把握得不好,吃完了早飯就9點半多了,然後就往紅場克里姆林宮方向溜達過去了。俺們旅店在特韋爾斯卡婭大街上,此路是從前連接莫斯科和特韋爾(也是俄羅斯的古都)的,現在城裡的這一段屬於高大上的地方,政府部門,劇院,商店一路排到紅場,所以值得逛一逛感受一下。到了紅場邊上的歷史博物館已經11點了。俺們跟這人流就去了克里姆林宮方向,看完了無名英雄長明火及周邊的小東小西才發現,進克宮的隊已經是人山人海了,那還是已經有了票的。買票還得去排另外一個長隊。起先俺們想兵分兩路,一個去排買票的隊,一個排進門的隊,後來一想,這麼也不是個事兒,等於把一整天全耗在這兒了。遂決定今天放棄克宮,明天趕早來。
這樣俺們就溜達這去了旁邊的紅場,廣場中央在搭檯子準備音樂會,全部封起來了。後來才知道明天是所謂的「俄羅斯日」,紀念蘇聯解體俄羅斯再次立國這麼個事兒。列寧紀念堂也被封在其中不開放,俺們倒是本來也沒覺得一定要去看看列寧同志,所以無所謂。從古姆百貨店裡穿了一下走到了另一邊的聖巴西爾教堂,見到了嚮往已久的紅場洋蔥頭,十分有特色。然後從聖巴西爾教堂順著往東走去看看瓦爾瓦爾卡街
-
號稱是莫斯科最古老的街區,原來教堂數目/街長比例最高的街,沙皇的智囊團貴族們聚居的地方,英國使團商團駐地(曾經俄英關係很近,俄羅斯打仗找英國借錢來著),非常有歷史意義。燃娥,現在除了幾座教堂和博物館就沒留下啥傢伙了。反正俺感覺有些被忽悠的好像很有文化的樣子。。。
得勒,看那個埋了一大堆名人的公墓去吧!想想走著去地鐵,還得找站在哪兒,三天時間怕是不夠用,趕緊烏脖兒UBER吧!這下子可好,發現好東西了,烏脖兒10多公里才320盧布/40¥/5.5$,便宜的令人不敢相信。可公墓看完了之後想打烏脖兒卻半天木有人接單。只好按圖索驥去找地鐵站,穿石橋走小路好不容易找到了地鐵站入口,這個還在維修停用,娘西皮!值得欣慰的是到了莫斯科手機導航地圖功能完全正常了。問了一個路過小哥這地鐵咋回事兒,他說俺也正好要去地鐵,你們跟著就行。這小哥走的真不慢,俺們緊趕慢趕地保持距離,人家進了門兒就走了,都沒給俺們說謝謝的機會。看看時間已經是快下午四點了,俺們決定買日票(24小時內隨便坐,而且是地鐵/有軌/無軌電車/大巴通用),這樣明天研究地鐵就不用斤斤計較買票的事情了。
按婆娘的指引在1線麻雀山站下,結果還要走很長一段路,長就算了,還得爬坡,俺還背著小推車。讓俺一通埋怨,她很無辜地說是網上看別人寫的。按俺自己的分析應該是從1線莫斯科大學站下較好,距離差不多,但是大學站沒有爬坡這麼一回事兒。長話短說,莫斯科大學的主樓的確氣派,是莫斯科當年斯大林時期建築風格的七個代表作之一。尤其是離近了看,十分宏偉!
之後俺們感覺走的挺累地,就又一個烏脖兒回了酒店去趕點兒免費吃喝去了。酒店行政酒廊的食品還湊合,但是酒的種類少的可憐。可是話又說回來了,賣這麼便宜的價格人家也沒心思。吃飽喝足俺的兩個隊員表示有些疲勞就休息了,俺自己打算去紅場去看看夜景。後來在地鐵參觀消耗了不少時間,看看都快11點了,怕地鐵停了就麻煩了,就趕緊回酒店了。莫斯科名不虛傳!
普希金廣場,普希金雕像,可是廣場圍起來維修只能看見這雕像,雕像後面是俄羅斯劇院(原普希金電影院)

街景


紅場邊上的國家歷史博物館, 1894年為慶祝亞歷山大三世加冕開館,也是一個20年的計劃把原來歸屬不同的考古和人類學展品統一到同一個博物館里,系統展示俄羅斯的歷史。11-19點開館,周二閉館。俺們不感興趣也沒那個時間。

國家歷史博物館前面的朱可夫元帥騎馬雕像

亞歷山大花園式莫斯科最早的公共公園,緊挨著克里姆林宮的圍牆,全長865米。克宮的售票處,入口都在這個公園裡。公園分三部分,上中下園,上園是公園的入口,旁邊就是無名英雄墓和永恆之火,還包括沙皇方尖碑;中園對著上庫塔菲亞塔的台階,遊人都是通過此塔才能進入克里姆林城堡;下園一直延伸到克宮靠河邊的博羅維茨卡婭塔樓。

紀念1941-1945衛國戰爭為國捐軀英雄的無名英雄墓。兩個儀仗兵守護在永恆之火兩邊

小夥子站著一動不動

旁邊的墩子上是城市名字,估計是所謂授予「英雄城市」的名單,這個是列寧格勒(現聖彼得堡)

這個方尖碑是複製品,原來是為了紀念羅曼諾夫王朝300年,上面刻著所以羅曼諾夫王朝沙皇的名字,還有俄國各省的紋章。蘇維埃時期在列寧的親自授意下去掉了上面的雙頭鷹,並刻上了19名布爾什維克的哲學家和政治領導人的名字。看這意思是又都復辟回去了。

排隊進克里姆林城堡的盛況。進入上面的庫塔菲亞塔后右轉就從天橋上走到三一塔樓,遊人只有從那兒進入克里姆林城堡。

喀山教堂,俄語Казанский собор
讀音類似:喀桑斯基-撒潑了。原名喀山聖母教堂。1612年俄羅斯從波蘭/立陶宛聯盟軍手中收復了莫斯科,德米奇-坡察爾斯基王子(也就是當地的管事兒的,沙皇制度出現之前全國各地都是分封的王子各霸一方,但是有一個「主任王子「代表國家,至於能否讓別的王子服氣就要看主任王子的武功了)把此事歸功於喀山聖母像,建了這個教堂。最早的木質教堂於1632年火災中被毀,沙皇邁克爾一世重建了一個磚結構的教堂,后又幾經擴建。但是原教堂於1936年被斯大林同學下令摧毀。現在的喀山教堂是1990-1993年重建的。
這個喀山聖母像在俄羅斯可是了不得的神物,是俄羅斯東正教的第一神器。是喀山的守護女神也是俄羅斯的保護神。這就是為啥俄羅斯到處都是喀山聖母教堂。傳說這個喀山聖母像原來是從康斯坦丁諾普(今伊斯坦布爾)請來的。1438年丟失,140年後,也就是1579年完好無損地有被找到了。莫斯科喀山教堂和聖彼得堡喀山教堂都是供奉喀山聖母的,但是和俄羅斯其他喀山教堂一樣都供的是喀山聖母復件,原件被偷,很可能在1904年被銷毀。

遠眺紅場另一端的思帕斯卡雅塔樓SPASSKAYA TOWER

紅場的前世今生(編譯自MOSCOW.INFO):這地方原來是克里姆林城堡外面的一塊是非之地,由一大片小木屋佔據,聚居著小商販,醉鬼和罪犯,這些人的身份不配住在中世紀的莫斯科成里。到了1400年代末伊萬三世下令清理了這塊地方,然而這地方也沒發達起來,依然是個亂糟糟的地方,處決犯人也在這裡。紅場的得名和共產主義或周邊建築的紅色完全沒有關係,紅場俄語是Кра́сная
пло́щадь(Krásnaya
plóshchaď)俄語詞KRASNYI(音)原意為」美麗「,結果到了現在這個詞的意思變成了」紅色「,因而叫紅場,其實原意是美麗的廣場這麼個意思。這個名字到了17世紀中才算正式使用,原來叫三一廣場,得名於三一教堂
- 聖巴希爾教堂的前身,也曾被老百姓叫做火廣場 -
因為中世紀莫斯科被燒毀多次。蒙古和韃靼人入侵時這兒是戰場,直到17世紀末這兒還擺著保衛城堡的大炮。到了20世紀紅場才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並舉世聞名與紅場閱兵。其中兩次閱兵將被永遠記住:第一次是1941年11月7日大批新兵步行通過廣場直接奔赴當時離莫斯科只有50公里的前線;第二次是1945年6月24日兩百面納粹軍旗被扔在紅場上任由騎在馬上的蘇維埃軍官踐踏!
紅場中間被圍欄隔離了搭台唱戲,明天有活動。後面的黃色建築師古姆GUM百貨店,建於1893年。

古姆百貨商店

綜合編譯自維基百科和MOSCOW.INFO:聖巴希爾教堂,全名是「河邊的聖母祈禱教堂THE CATHEDRAL OF THE
INTERCESSION OF THE VIRGIN BY THE MOAT」,通常也作」受保佑的巴希爾BASIL THE
BLESSED「,這個巴希爾(也有叫他瓦西里的,暈!)是個」聖蠢HOLY
FOOL「,因為他碰巧被埋在建教堂的地方!這個教堂建於1555-1561年,受命於可怕的伊萬(伊萬五世,IVAN THE
TERRIBLE)而建,慶祝1552年從蒙古人手中搶下喀山。可怕的伊萬(1530-1584)是當時莫斯科大公(1533-1547),也就是主任王子,然後就成了俄羅斯的沙皇(1547-1584),頭一份!他攻下了喀山,阿斯特拉罕,和希比爾汗,使俄羅斯成了一個多種族、跨歐亞大陸的帝國。
儘管有很多關於建教堂的故事,諸如伊萬同學為了防止第二座這樣的教堂建起來就把建築師巴爾瑪和珀斯特尼克
雅科夫列夫的眼睛刺瞎了,這些故事沒有任何史實根據,完全是民間傳說。甚至有關於這個教堂的建築師也沒有留下任何史料。建築學家們對此教堂的結構到現在也沒有定論,也就是說八個教堂圍繞著一個中心教堂(每個圓頂都代表一個教堂)的建築方式是師從所謂的耶路撒冷式教堂,還是想以此表現中世紀的八角星?還有個說法是泰瑞寶伊萬為俄羅斯-喀山戰爭中的每次勝利都建了個教堂以示慶祝。
這個教堂的建築理念隱藏在其不斷變化的風格和圍繞中心的教堂不斷加建擴建上,最早的三一中心教堂和環繞的八個教堂建立時教堂是白色的,和克里姆林城堡的白石牆相配,洋蔥頭圓頂是金色的,而不是現在這樣的色彩斑斕。第九個環繞教堂是1588年加建的,也就是建在巴希爾的墓地上。在16至17世紀這種教堂被認為是人間天堂,所謂的拜占庭基督教式教堂,也叫做耶路撒冷式。十個教堂的洋蔥頭圓頂形似燃燒的篝火衝天,這種設計在俄羅斯建築里找不到第二個。
整體教堂的現在這個樣子是1848年重建時形成的。最早的三一教堂1583年毀於火災,1593年修復,1680-83年教堂的底層加建了圍廊把原來獨立的九個教堂合成了一體的建築。1737年又一場大火光顧了此教堂,1761-84年修復中,1812年拿破崙佔領了莫斯科,用該教堂作為馬圈和庫房,它躲過了1812年的大火和拿破崙給法軍下的炸毀命令。之後的不斷修復到了1848年終於形成了現在這樣。到了斯大林時期被收歸國有,不再具備教堂的功能。斯大林一度為了閱兵的需要想拆掉此教堂,最終被建築師們保住了沒拆。現在是個博物館,1990被聯合國教科文列為世界遺產。
巴希爾教堂,亦稱瓦西里教堂

沙皇伊萬五世,綽號:泰瑞寶伊萬

教堂裡面全是連通的,豪華內裝修,跟俺們在耶路撒冷看見的教堂風格很像




穿這個袍子應該是神父了

烏波爾小夥子倍利索一會兒就到了那個公墓。不知為啥這個叫新聖女公墓,查英文的介紹都只叫諾夫德維奇修道院和公墓The Novodevichy
Convent & Cemetery。可能諾夫德維奇的俄文意思就是「新聖女」。
這地方出名兒是因為修道院是彼得大帝同學關他的異母姐姐和他大老婆的地方,因為姐姐是他的政敵,大老婆教唆他兒子跟他對著干。墓地出名是因為好些大腕兒埋在這兒。契柯夫(沒找到),赫魯曉夫,葉利欽,圖巴列夫,等等。還有中國人感興趣的王明,保爾柯察金的作者,叫啥來著?

有碰見了個「熟」人兒,鮑里斯葉利欽!


設計圖式飛機的圖巴列夫

我黨前總書記,王明。記得還是俺們老鄉。

想起來了,奧斯特洛夫斯基,保爾柯察金

斯大林媳婦兒的墓碑

這個是俺自己找到的,果子狸! 瞧這字兒打的,果戈理!

莫斯科深不可測的地鐵電梯

車廂內

從莫斯科大學所在的麻雀山俯瞰莫斯科

莫斯科大學主樓頂上的五角星,該 維修了吧?

莫斯科大學主樓,莫斯科七姐妹 - 斯大林時期的高大上標誌性建築 - 之一

俺們旅店附近夜景

地鐵2線(綠線)馬雅可夫斯基站,Mayakovskaya / Маяковская,是紀念俄羅斯牛人,詩人/劇作家/演員/藝術家,弗拉基米爾
弗拉基米諾維奇
馬雅可夫斯基來命名的。1938年9月11日開通,距地面33米深。該站被認為是最票釀的莫斯科地鐵站,是二戰前斯大林式建築的經典之一,以其棚頂上的34幅馬賽克拼畫舉世聞名。二戰期間該站被改做莫斯科防空司令部,斯大林也在此暫住。地面是粉白黑相間的大理石拼的圖案,牆壁也是名貴大理石貼面。

乍一看不怎麼起眼,越看越耐看。再想想這是1938年的東西就更稀奇了。

當時這叫未來主義風格

3線(蘭線),革命廣場站 Ploshchad Revolyutsii / Пло́щадь
Револю́ции。革命廣場就在上面。1938年開通。建築師同馬亞科夫斯卡婭一樣,也是阿列克謝
杜希金。地面用的是黑白相間的亞美尼亞大理石。每個門洞都有一對銅雕人像,雕塑家是馬特維
馬尼澤爾,內容是蘇維埃時期的革命人民,有士兵,農夫,運動員,作家,飛行員,工人,和學生。

坦克兵,海軍

女民兵

邊防軍?

農莊婦女

感興趣的可以參閱俺的旅遊日記全篇:
https://big5.backchina.com/blog/59607/article-276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