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快讀完柏楊的《中國人史綱》了,正好看到某網友提到柏楊的另一本書,於是興起,想寫寫自己的讀後感。另外,本人身體單薄,抗不住板磚,要扔就扔「黛玉」或者「寶釵」,寶玉的不要。
從《中國人史綱》中可以看出,柏楊是個很讀過一些書的人,但是視野不是那麼寬闊,可能讀得不夠多,或者自己讀傻了,而且喜歡用新名詞來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順便小小的鄙視一下某些文人,他們寫書時,喜歡和某些前輩比較,非要顯示自己比前輩強,讓俺們這些後學看來頗有些可笑)。
譬如,在《中國人史綱》上冊的部分章節中,棄常用稱呼不用,而特意用一些口語化的貶義詞來表現自己的不同,如有時用「尾巴國「表示藩屬國或者附屬國,幾乎對所有的皇帝或國君都持貶抑的態度,每個人不是暴君就是笨蛋,還有就是喜歡用口語化的語言描述一些事件並想象細節和對話,這些都不是嚴謹的治史態度,形同兒戲。
好在寫到後面時,又恢復使用通常的名稱,而且語氣漸漸平和,想來他對待歷史的態度在寫這本書時就慢慢變化了,從一味貶低到漸漸客觀。
當然這本書的一個優點是,通俗易懂,而且多數難認的字都有拼音和解釋,另外他以一個世紀作為一章(不包括史前的世紀),以時間順序羅列了很多當時的事件,且在每章末列出那個世紀世界上其他地方發生的重大事件,讓讀者可以有個橫向的參照,只是因為主題是中國史,不便展開,所以僅能有個很模糊的印象。
以上淺見若能博君一笑(哪怕是嘲笑),俺的目的就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