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網摘:自學太極拳的困惑

作者:sujie_alex  於 2009-7-28 14:1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網文|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2評論

關鍵詞:

作者:未知
***************************
 
30多歲的小吳身材矮小,以前學過一點南拳,而且早就從楊祿禪等名家傳說故事中,知道太極拳是優秀的技擊拳種。可惜因為條件限制,一直沒有如願。現在好了,有數不清的太極拳出版物、影碟,價錢也不貴。以後,學拳再也不必像當年楊祿禪三下陳家溝那樣辛苦了,足不出戶,想學哪家就學哪家。小吳以為通過這個途徑,學習太極拳「絕活」,真是萬無一失了。因為楊氏拳最為流行,小吳就先自學了傳統楊氏拳;因為姓吳,與吳氏拳有「宗親」之緣,他又學了傳統吳氏拳。過不久,他覺得陳氏拳快慢相間、剛柔相濟,就又學了陳氏老架一路、二路。不久,聽說趙堡架也不錯,用幾天的時間也就學會了。他很像一個太極拳饑渴症患者,如果不是大腦神經和肌肉實在無法再堅持了,我相信他恨不得一下子學會天下所有的太極拳。他練功很刻苦,每天幾個小時,楊、吳、陳、趙順序地次第演練,早晚不輟。
 
小吳有幾個觀念:
 
1.以前太極拳秘不傳人,現在公開了,書上說得很明白,影碟也很清晰。所以說,太極拳可以自學,不然人家發行那麼多出版物幹什麼呢?他希望今後成為一個對太極拳有很高修養的人,授徒傳業,健身自衛。他討厭那些他認為自以為高明而實際並不怎麼樣的人去指教他。他講起一些拳理來,總是引經據典,都有出處。
 
2.太極拳每一個式子都是一個招法,各家傳統太極拳樣式不同,招法也不同。掌握不同種類的太極拳愈多,學會的招法也就愈多,功夫也就愈厲害。從前太極拳大家都只練一家拳,如果練很多家拳,不就更厲害了嗎?舊時之所以沒人像小吳這樣練,是因為大家互相保守,門派之見,秘不相傳。現在好了,可以同時學練許多家拳了。
 
3.太極拳和別的拳不一樣,是內家拳,練時越慢越好,像氣功一樣,將來功成之後,主要靠慢練時所產生的「氣」將對手擊倒。這是因為小吳身材小,為對付強大對手所想當然。就這樣,幾年過去了。由於無人糾正動作,練拳時他腰身有些前傾,違背了立身中正的要求;眼睛不停地眨,總是需要思考下一個動作書上是怎樣說的,影碟上是怎樣講的,手、眼、身、法、步該怎樣做。別說「懂勁」,連「著熟」的關也過不了。動作不熟練,就談不上呼吸順暢,更談不上逆腹式呼吸與「氣沉丹田」,至於理想的「氣感」,始終也不肯光臨他的「大駕」。
 
大部分人並不像小吳這樣,他們或許會說:小吳這是想成為太極拳高手,才有那麼多怪念頭,才導致那樣的學習結果。我們練太極拳,僅僅是為了鍛煉身體,不打算與人較技,更不打算學那麼多,況且影碟上講得那麼詳細,該不會有什麼問題吧?
 
有些人雖經過專門的老師指導,但或者是老師並未認真,或者是把拳架剛學會,就離開老師自練,或者老師也是似懂非懂;更多人是從書上、錄像帶上、影碟上學太極拳,再互相傳教,太極拳就這樣迅速地普及開了。概括這樣的自學群體,不同程度地有下列幾種毛病:
 
1.由於基礎差,下肢力量小,上身和頭部不由自主地前傾以求平衡,未能做到虛領頂勁、立身中正;
 
2.雖然看似中正,但命門向肚臍方向凹,丟了「軀幹一張弓」,且造成墜腹分臀;
 
3.聳肩收項,上肢緊張;
 
4.突胸後仰,彎腰前伏,丟了以腰為軸;
 
5.步幅小,不到位,還勉強讓身體重心下降,造成膝蓋夾角小於90度;
 
6.喜歡模仿並不適於中老年業餘愛好者的低架子。
 
這些錯誤動作一旦定型,根本無法改變。況且,太極拳修鍊者往往有很強的自我感覺。一位練了很久拳架的人,聽到不同意見,便很不服氣地說:「如果我的架子不正確,全公園就沒有正確的了!」這樣的練習,連最基本的正確拳架也談不上,就更談不上進一步提高了。
 
掌握一項技能進階如何,主要看學習者對於這項技能的理解。對事物的理解愈深刻,這個事物對於理解者意義就愈大。從電視上看到中國科學院一批中老年科學工作者演示的陳氏太極拳,神形兼備,這樣的成績,大概與他們對事物的理解力有關。看著為追求太極拳高境界而苦練的小吳,看著為追求健康而認真修鍊的那麼多愛好者,使人覺得那個在兩三百年前寫下《十三勢歌》的王宗岳先生,好像在天上一面看著這些打太極拳的人,一面悠悠地唱道:「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功夫貽嘆息。」
 
太極拳有不少圖譜。圖即造型畫圖,譜即理論文章。民國以前,由於沒有透視繪圖知識,人物立體感很差,理論文章大多是文言文。繪圖不準確,難免學摹不像;文學藝術嘛,就免不了渲染誇張。王宗岳《太極拳論》就是一篇藝術性很強的駢體文,不少句子是對於太極拳的抒情性讚歎,不像現在說明文那麼簡明易懂。這些圖譜不是提供給自學傳播之用,而是作為傳承而制。本來,武禹襄自陳清平處口傳心授一月余,已經得真傳。陳氏再傾囊相助贈太極拳圖譜,就有點像禪宗傳承衣缽。如果按圖譜可以自學,以武禹襄之才,得圖譜即可返回永年,幹嗎還要在趙堡盤桓那麼久呢?民國初年,孫祿堂雖與楊澄甫有金蘭之好,楊氏卻以「各守其長」為由,不肯將太極功夫相傳。孫氏因有助於郝為真,從郝氏處得武氏太極拳真傳后,結合自身形意、八卦功夫,創編孫氏太極拳。如果可以自學,郝氏將太極拳圖譜相傳不就可以了嗎,何必費那麼多事呢?
 
民國以來,太極拳圖譜可能比任何其它拳術圖譜出版得都多,而太極拳大家卻越來越少。雖然其中有諸多複雜因素,但思考一下出版物增加而太極拳大家減少的現象,最少能說明太極拳難以自學是事實。民國之後,有了印刷新技術,太極拳圖譜的確非常清晰了,文字也很容易弄懂。特別是當代高科技影視技術,的確對太極拳傳播起了明顯的推動作用。從某種程度來說,太極拳似乎也可不以口傳的方式傳習了。但這起碼需要兩個條件:1.有較好的武術基礎;2.有較好的理論思考能力。
 
太極拳是武術運動的一個種類,與其它武術運動有許多共性。所謂較好的武術基礎,是說如果有紮實的基本功,就能夠學什麼像什麼,影碟中教練所說所做,自學者均可舉一反三地理解。一般經過專業培養,有數年功夫才能有這種水平。如果自學者具有或形意或八卦的功夫,情況還會更好。因為所謂內家拳術,就是指形意、八卦、太極,三家是一回事,可以觸類旁通。即使如此,傳統武術尚技擊,現代武術尚套路。從現代意義上,自學一些太極拳競賽套路、模仿一下拳架還能行得通。如果從技擊意義上掌握傳統太極拳精神,則必須研究經典理論。如果沒有較高的領悟能力,則不可能領悟傳統太極拳精髓。
 
圖譜形式的缺點是圖形靜止,無法表現拳術運勁及神態。影像形式則沒有圖譜形式的缺點,老師向學生言傳身教,自學者似乎是在旁聽。其實,由於沒有上述兩方面修養,非專業人員自學時,沒有人在旁邊校正動作,是圖譜和影像形式自學時的共同缺點。再說,圖譜影像上的示範者,都是經過由簡單到複雜、由基本功到套路,經過艱苦訓練出來的專業人員,圖譜影像等載體無法把這個過程反應出來。從這個意義上說,圖譜、影像只是供訓練有素者所用。非此類自學者,若以自己的理解按圖索驥,十之八九的結果是南轅北轍。如果一味地堅持自學,由此而形成錯誤練法。
 
前輩武術大師極慮精專,使太極拳有極高的意義,而不是純理論性的學問。理論性學問可以文字形式記錄下來,只要理解了,就算掌握了。而太極拳則是身體力行的技藝,語言、文字、圖像都無法確切地記錄身體力行的感覺,這就決定了「複製學習」太極拳的長期性與複雜性是太極拳難以普及之處,也是中華古老文明寶貴之處。孫氏太極拳傳人孫劍雲說,太極拳要三年不離師,的確是真知灼見。從科學意義上,我們可以確切地說,太極拳不可以自學。
 
太極拳現在分許多種類,就說傳統的吧,有陳、楊、吳、武、孫、趙堡等六家;現代的呢,有簡化24式、88式、48式及各式競賽套路、各種新編健身套路等等,真是五花八門。學哪一種呢?「太極拳」這個名詞可不簡單,它既是一類拳的名稱,也是一套拳的名稱。說它是一類拳的名稱,是因為太極拳包括傳統的、現代的兩大類。還不止這樣,傳統的陳、楊、吳、武、孫、趙堡等,每一家又都是一個種類,每個種類里,又包含許多內容。既可說它是一套拳的名稱,也不僅是一套拳的名稱。一套拳是由幾十個重複或不重複的動作組成,作為一套拳的「太極拳」,實際上是幾十個不同動作的總名。這個總名的意義如何?內涵怎樣?是什麼概念,什麼理,什麼義?傳統觀念處處講技擊,現代觀念處處講造型。同樣都是太極拳,真是「差之毫厘,謬之千里」。
 
我常常杞人憂天似的替小吳他們遺憾:「用同樣的時間,以理性的、科學的思維,正確地選擇練習一家適合自身的傳統太極拳,拳架會有的,推手會有的,技擊也會有的;健康會有的,樂趣也會有的,文化修養也會有的。這不是更有意義嗎?」
 
其實不然,雖然小吳和一些愛好者所演練的太極拳在科學意義上不準確,在哲學意義上則準確。我們以一種是非的觀點說不正確,他們則以另一種是非的觀點說正確。「如果我的不正確,全公園就沒有正確的了!」你聽,他們是那樣充滿自信心。那樣的練法,加上那樣的觀點、那樣的氣質、那樣的稟賦,對於他們來說,不就是正確的嗎?!不就是科學的嗎?!當百思不得其解時,還是黑格爾那句光芒萬丈的話照亮了我思維中的死角:凡是現實的,都是合理的。
 
像小吳和其他一般學拳者,這種練法有沒有意義呢?回答是肯定的:有。「生命在於運動」,太極拳就是這麼一種運動,只要你運動,就會有益。即使是練錯了,大概也不會有太大的不良影響。有些人在練拳中得到了交流,有些人在教拳當中得到了滿足,有些人在練拳中得到了健康,有些人打發了時光。你要說他們練得不對,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始終興味盎然、樂此不疲呢?從這個意義上說,太極拳是可以自學的。
2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普通一丁 2009-9-1 01:05
從小學太極,長大之後事忙不練了,近年試圖重試練習太極,曾經從師,但覺重視的是花巧,矯揉造作得很,倒不如自己看CD影帶學,只要自己能做到的就行。
練太極,而走向矯揉造作,是個問題,很嚴重的問題。
回復 宜修 2009-9-1 02:47
普通一丁: 從小學太極,長大之後事忙不練了,近年試圖重試練習太極,曾經從師,但覺重視的是花巧,矯揉造作得很,倒不如自己看CD影帶學,只要自己能做到的就行。
練太極,
成了花架子......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5-23 11:5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