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楓葉國雜感

作者:trunkzhao  於 2008-6-5 04:3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加拿大好還是不好?在我來到加拿大之前也問過同樣的問題,問網友,問同學,沒有得到什麼具體的答案。直到現在,同樣的問題在網上一直在問著,將來,除非政策發生了改變,這個問題恐怕一直要問下去。
來加拿大已經一年半了,經歷了許許多多,我想把自己的感想寫下來,告訴後來者,最起碼有一個思想準備。也許再過一些年我就已經沒有興趣寫這些東西了。
加拿大到底好還是不好?沒來加拿大的人充滿了疑慮,背井離鄉到一個新的國度,誰都會產生這樣的疑慮;而已經來到加拿大的人也在不停地討論著。幾個月前,蒙 特利爾的一個著名寫手寫了一篇《加拿大我們怎能不愛你》的文章,用幾個例子對比中加兩國,得出的結論是:在中國,你不是人上任就使人下人;而在加拿大你就 是一個人。這一下炸了鍋了,一些愛國者痛斥變節者;而支持者著文發帖反覆論證。這種東西,可以說是唯心的,辯來辯去不會有什麼結果的。
我呢,相對支持正方,我的觀點就是唯心的,你看它好,它就好;你討厭它,它肯定不好。中加兩國各有所長,主要看你圖的是什麼,你想要什麼生活方式。
我這人鼠目寸光,看不到什麼遠大前程,只想通過一些片斷,一些小事,管窺加拿大,盡量客觀地描述。說是客觀,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有些東西視而不見,就是攝影機的鏡頭下都有主觀的因素在內,只不過盡量客觀而已。

百萬富翁的生活方式——楓葉國雜感 (二)

出國前去向 老闆辭職,老闆對我說:在中國你肯定比在加拿大更有機會,即便不在我這裡,在別處也同樣有許多機會。加拿大的五六千元也就跟中國的五六千差不多,何況你還 不一定能馬上拿到這個數。對於這個話,我現在感覺不打認同。從物價來說,除去農副產品和汽車差異過於懸殊之外,其它產品的價格差異不會有匯率那麼大,我的 感覺是在二到四倍之間。按照平價購買力計算的匯率應該不會超過四的。所以加拿大的百萬富翁含金量應該比中國的百萬富翁搞得多。

在中國,在北京,如果一家收入在兩萬元,這日子基本上就是苦哈哈的了。而這裡可以過的相對滋潤得多,車、房都能供得起了,雖然需要算計著花。在中國我身邊 有不少百萬富翁,千萬級也有幾個。百萬富翁一般是企業的小老闆、包工頭、國有企業的中層、國家有權力部委的科長或科員或者是外企職員。有錢之後,大房新車 一般為標誌,當然房子要大的,只能在郊區;車要好得,夏利、奇瑞不在考慮,但一般也就在捷達到帕薩特之間。自己肯定不會動手幹什麼事情了,家務事請小時工 或者保姆,公事一般也極少親力親為。在加拿大,我認識兩位富翁。一位是我的第二位房東,大約是個千萬富翁,因為真得不知道他到底有多少錢。我們住的公寓和 旁邊的一棟公寓都是他的資產,據說這樣的還有好幾片。在我們家附近還有一棟他女兒的House兼辦公室,他自己住一棟獨立House。他還有自己的私人飛 機。每年光我們這裡的十二戶人家房租收入就要七八萬。他的公司交女兒負責具體事務,老頭幹嗎?維修工!這麼多人家,通通下水道,刷房子這種活哪天也少不 了。他曾來我們家修過兩回下水道,穿得破破爛爛的,整個一民工。據前任房客說,老頭愣是一個人把一個大爐頭、一個乾衣機扛到了三樓。我曾感慨地說,如果我 有這一半的錢,我也要僱人干這個,決不自己干。直到我遇到了我的前任店主我才改變了想法。

為了生計,不得不掙錢。可我實在沒什麼本事,沒什麼專業,英語法語全不靈,只好買了一家一元店。我的前任店主是個義大利人,六十多的人了,身體也不好,老 兩口要退休,剩下兒子一個人難以支撐,索性就賣了。老頭在蒙特利爾島里有一個Duplex(就是一棟房子,兩戶人家,分住樓上樓下),還有一棟建築,下面 是我們店面,樓上四戶兩室兩廳公寓。在北邊的一個風景區,老頭(我們都這麼稱呼他),有一個小House和一個大院子,一個上住下店的建築,一個自由市場 的停車場和大約有一平方公里的森林(按照市價大約值八九十萬)。原來老頭老太太星期一到星期五在店裡上班,周末到鄉下去,在停車場收費,收工后還要收拾自 己的院落。他的院子里有自己搭的工具房,自己澆灌的水泥桌凳,自己做的大車,總而言之,只要是能自己做的全部自己來做。想想每天有多少工作量。

老頭從義大利來白手起家,開了一個麵包店,每天五點起床,晚上九點關門。關門后再收拾收拾到家業九點半了,沒有休息日,天天如此,年年如此,作了十九年, 然後才開了這個一元店。老太太也是一把好手,幹活又快又好。有一次我有點頭疼,病殃殃懶洋洋的樣子,老頭看到了說:「那你就多幹活吧,幹活才能治頭疼,我 就是這麼治病的。」干、干、干,不停地干,這就是老頭的生活。工作和掙錢已經不是老頭的生活的需要,而是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

我接觸的供應商中有不少百萬千萬富翁,像Kayali,開著Audi A6給我們送貨,一箱箱地搬東西,跪在地上為我找東西;像Glazer,當著老闆還兼著Salesman。所以在加拿大,你根本無法分辨百萬富翁和民工,最起碼是從外表上。

寂寞的老人

安頓下來,馬上就注意到加拿大的老人比例相當高,怪不得要拚命地移民呢!加拿大的老人一般來說比較有錢,可在我看來是相當可憐。

原來住的公寓,二樓兩家都是老人。我的樓下是一個老太太,和一條狗相依為命,每天早晨無論風雨都和狗一起出去遛彎兒;她的對門是一對老夫婦。夏天的時候, 三位老人就坐在陽台上喝著咖啡抽著煙聊天。那一對夫婦有兩個兒子,可我在那裡住了四個多月,從來沒見過他們來過。有一次,老夫婦家連續一個多星期都沒有開 燈,我想可能是度假去了,心想老兩口行動不便還能度假,真行!可是,有一天我看到一輛計程車停在樓下,老太太顫巍巍地攙著老頭回來了,計程車司機拎著東西 跟在後面,原來是出院回家了。樓下的中國人告訴我,他們在這裡三年多了,老夫婦的兒子從來沒來過,只有女兒偶爾來一次。我搬家時,把一塊兒撿來的地毯扔到 馬路邊,老太太在陽台上看到了,就問我:你們要搬家了?地毯還要不要?能能不送給我?我留給我兒子,回頭打電話讓他拉來走。我一直以為老太太是孤獨一人, 因為從來沒見過她的子女來過。
http://www.cchere.net/article/542008
有一次,我回家的路上,碰見一個人叫我。那人把車停在馬路中間,打著雙蹦,車裡坐著一個老人。他讓我幫他把老人從車裡扶出來,解釋說,他在Provigo (就在馬路對面)停車場看著這個老人走不動了,就把老人拉過來。我們倆一人拿著半袋子菜,一人拿著老頭的拐杖,一人一邊攙著老人。老人已經有點犯暈,鼻涕 眼淚一大把,不知道家在那裡,一會兒指著這棟建築,一會兒又指向另一棟,我們都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好在老頭還能說出地址,問了一個過路人,才知道就是眼前 這棟建築。我們把老人扶進屋裡,那人問老頭有沒有親屬,老頭說沒有。那人搖著頭說,看來我只好給xx(我不知道是個什麼機構的代稱)打電話了,老人這樣不 行,會有危險的。他又對我說:「我和他素不相識,但是我們必須這麼做,因為我們也有老的時候。」對,我們也有老的那一天,也許同樣凄慘。

我們店有許多老年顧客,有一次一個老太太連續換了兩次電話機,說是不好使。第二次的時候,。她說:「在我哪裡就不好使,用它開不了門。」有的公寓可以用電 話開門。我當時很忙,沒有顧上照顧她,就讓搭檔告訴她我明天去她那裡給她修。第二天,跟她到她家裡去,原來就是我的隔壁。我試了試,電話有撥號音,沒問 題。試著撥個電話,找到毛病了,原來是電話還在脈衝檔,調到音頻檔就一切OK了。老太太買電話半個多月了,根本就沒有用過打電話,只是用來開門,我看著桌 上的全家福,心裡一陣酸楚。修好了,老太太不讓我走,問我這個那個,我們語言不通(她說法語,英語基本不會;我當時法語二十個數字還數不全呢),可我看老 太太就是閑得,找個人陪她。最終,老太太還是把第三部電話退了,因為她根本不需要電話,她只要有她的貓就足夠了。


窮人的生活

在移民公司諮詢時,顧問們總是把加拿大描述成天堂:那裡環境優美,福利高,衣食無憂。對,沒錯,環境是優美,福利高嗎?高,實在是高。那是對窮人而言的。 一千多年王小波沒有實現的均貧富的理想,在中國沒有實現,在加拿大實現了。這裡對富人課以重稅,而對窮人卻按照貧窮的等級給與一定的經濟援助。在中國,如 果你只拿那點失業救濟金、低保之類的,保證你一定會餓死的;而在加拿大,各種福利加起來,保證你不會餓死的,但也保證你過不上小康的日子。

許多中國人剛剛來到這裡,都抱著遠大的理想,認為天生我才必有用,想著自己有朝一日過上白領的生活,於是紛紛選擇了上學之路。在魁北克省,上學都有一定的 經濟補貼。讀法語,當地戲稱「喝咖啡」,有五六百塊錢的補貼。這點錢只能讓你的口袋癟下去的速度慢一點。讀學院、研究生倒是有多一些的補貼,可惜有一半是 借給你的,不白給,回頭還要還呢。讀個成人技能培訓錢是不少,可那裡只能拿證書,不能拿文憑,出來之後白領的希望不大,即使成為白領也是那種低工資的白 領,基本上為志向遠大的中國人所不齒。在多倫多,由於經濟的原因,更多的人表現得相當實際。當你的錢包以每月一萬多元人民幣迅速癟下去的時候,即便有相當 基礎的人也相當惶恐,所以很多人選擇了「累脖工」(Labour)這條路,而且大多數人難以改變。

在蒙特利爾當學生日子還算是滋潤得多,錢要千方百計算計著花,各個超市的Flyer要研究透,冬天洗菜基本上都不用熱水。饒是如此,資產還是日漸縮水,如 果不想辦法,最終將淪落為赤貧。中國人基本上都是有自尊心的,一般都不會淪落到領救濟的地步。被逼到一定程度上,也會放下架子,擱置遠大目標去實現溫飽問 題。好在加拿大這地方,只要肯出力,到處都是錢。

可是也有很多人,覺得當富人太困難,小康有太費力氣了,甘心當窮人。至於他們怎麼想得不太清楚,我只知道這些人跟錢有仇,容不得手裡有錢。每到月底月初, 很多客人手裡都拿著信封,信封里厚厚一沓子錢,這是剛剛從銀行里把政府的支票兌現的。到這個時候,我們自然也就忙起來。我們這個區域屬於好區,也就是窮人 少一些、社會治安好一些,所以每月的銷售額高低落差不是很大,在有的窮人多的區域,有的店銷售額能從六七百增加到三四千——當然也就是短短的幾天時間而 已。
http://www.cchere.net/article/542010
我們店有個客人,是個海地婦女,大約四五十歲,一個月來一次,在中旬末,每次來了都要買一堆東西,要求用延期支票付賬,支付日期為下月一號。我們給她的額 度一開始就給了二十塊錢,如果被騙,也就損失十幾塊錢,就當資助窮人了。所以她推來一車東西,就要先輸進機器里,然後一樣樣往外拿,由她來決定不要哪些東 西。每次她先拿出來生活用品,然後就是食品,大米可以不吃,豆子拿出記樣貴的,留下便宜,可是熱巧克力粉和薯片一定是要保留的。每次我都覺得不可思議。

還有一對奇怪的夫婦,到了發錢的日子,兩人就挽手進來,推著滿滿一車或兩車東西,大多數是薯片(我們這裡薯片便宜,大的一塊,小的五毛,超市最便宜也要小兩塊),然後挑幾個打火機,一般花上個四五十塊錢,挎包里還放著新買的香煙和彩票。

語言

我第一次打工是給一個小公司搬家。公司的職員全部講英語,由於招聘啟事登在英文報紙上,所以來的人也都講英語。跟我一起幹活的有個傢伙對我不錯,開始以為 我是難民,聽說我是移民,就告訴我,在蒙特利爾不會法語不行。我問他會不會,他說他妻子是法裔人,他是英裔,他在家講法語,他是雙語人。我猜他一定在想, 像我這樣不會法語,英語也不靈的人來加拿大瞎混什麼,即便是搬家的活也需要語言,何況還不常有。

我當時非常欽佩。哇!雙語!他原來是沾了法國妻子的光,會講法語。後來我才知道,雙魚,太平常了,這裡人差不多都是雙語,三語也太正常了,四語也不少,再往上恐怕就少一些了。
蒙特利爾是法語為主,可是英語也大有市場。許多供應商公司里通用英語。我們這裡大部分義大利人家庭講英語,義大利語是母語,法語是通用語言。只不過第三代 移民有的只能聽不會說了,有的甚至根本不會母語,逐漸變成雙語了。這裡的許多阿拉伯人在家講阿拉伯語,外面講法語,英語也相當不錯,只不過有許多詞不太清 楚而已。
我的搭檔是義大利人的第二代移民,英、法精通,義大利語不能寫文章,能聽懂大部分、說簡單的西班牙語,可以稱作三門半語言。我來這裡一年半了,英語長進也 不大,只是口語流利多了,但還是不能表達複雜一點的東西,不能進行深層次的交流,電話里有時也會出現問題,如果再考雅思的話大概能得六分。法語能聽懂一些 短句,一些常用商品的名稱,會說不超過十個短句,能流利地從一數到一百(工作的需要)。由於我的兩個搭檔都是不能早起的人,所以在這一年多的時間,每天早 晨基本上都是我一個人站櫃檯,也就逼著我學會了一些法語。一些老客人有時會誇我法語強多了,一個客人誇我的法語一塊一毛五說得最好(一元店很多東西都是一 塊錢,加稅賣一塊一毛五)。想當初,剛剛開店的時候,一句話都聽不懂,耐心點的客人會給我比劃所要的東西,我根據想想領著他們滿店裡溜達。一些極端的客人 怒斥我:「啊?在魁北克你不會法語就敢在這裡混?」當然,這些人沒有一個想要獨立的法國人,基本上都是海地人,也有少數的阿拉伯人。現在我最多領他們溜達 半圈,要麼找到他們要的東西,要麼找人幫忙,要麼客人乾脆就說:「算了算了,我自己溜達去找吧。」

剛來時,最尷尬的時候莫過於客人用法語問,然後我恬著臉問:「不會英語嗎?」或者客人用流利的英語描述所要產品,或者是旁邊的客人用英語翻譯,可我還是不 知道要什麼!現在許多老客人剛一張嘴問,就馬上想起來說:「算了,你不會法語。」我還得恬著臉說:「oui(法語,yes).問吧!」很多時候也就能知道 找什麼。

我曾經在一家華人超市打工,一般在樓下包菜,不接觸客人。有一次,偶爾上店面整理貨架,一個客人問我東西,我聽不懂。客人用英語說:「你不講法語嗎?」我 立即回答:「yes。」馬上我就意識到自己錯了。還有一次一個客人看著水箱里的魚跟我瞎聊:「這魚個真大。」我回答:「是啊。」客人又說:「你看那條魚死 了。」是有一條魚翻肚皮了,回答:「是啊。」客人又說:「這魚不能再賣了?」我回答:「是啊。」那人馬上用奇怪的目光看著我,我知道我又錯了,誰叫咱是中 國人呢。不過現在我已經不用打磕巴就能準確地回答了,不會犯這種錯誤了。

雖然我的語言能力差一些,但也並不是一無是處。論英語,某些方面我要比我的搭檔強一些。比如說,我的搭檔從來分不清楚How many和How much的區別,多少個、多少錢一律how much。還有主語一律用賓格,一張嘴就是Me prefer如何如何。他對複雜的語法結構也不行,有一次我和他說We have nothing left except.... ,他就分不清楚,還要問我:咱們有這東西還是沒有?一些詞他也不大清楚,比如說包裹這個詞,我要解釋半天他才想起來英語里有這個詞。

語言對開店來說是個大問題,可對我來說不是個問題,反正我的語言能力相當地差,不是一年兩年能夠解決的,所以我就更加專註於管理方面,讓有本事的人去干吧。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7 19:3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