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東 來
17大開過後,確定了中國今後要走的路,那就是繼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大家都知道,雖然個人的見解會有差距,但相差不會太大(至少相比我後面提到那部分來說)。只是中國特色卻不那麼好理解。因為到底是接軌為主,還是國情為主,這並沒有給出定性化的說明。就目前我的觀察來說,經濟體系中我們是以接軌為主,在政治體系中則是以國情為主。經濟體系遇到了問題則通常歸根於國情,政治體系遇到了問題我們通常選擇閉上眼睛。應該說這不能算是實事求是地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們所提到的中國特色就其本質上來說,還是鄧老先生關於「白貓和黑貓」那段高論的繼續。其實這裡面有個問題細究起來,還是比較有意思的。「白貓和黑貓」到底是怎麼來的呢?我想對於貓而言,應該是貓媽媽生下來的。而我們所說的「抓耗子的貓」,說的應該是指具體的制度或者是措施。黑和白的區別,也在於人的肉眼所見,即人為給這些制度或者是措施加上的標貼(「社」「資」之類的)。究其制度或者是措施本身,卻因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大同小異,多數都在相應的發展階段上具備通用性。
中國的發展有她的特殊性,我想這也就是中國國情所在。回顧歷史,中國發展最大的特點在於有些課上太多了,有些課基本缺席,還有些課給提前上了。例如:等級觀念,哪怕是經過矯枉過正的「破四舊」后,仍然有相當的市場;商業信用,被「割尾巴」之後,異常緩慢地重新生長;帶著絕對性質的平均主義,不時有人提起(如果從矯枉過正的角度來考慮,我認為對社會財富分配出了嚴重問題的中國,還是有正面意義的)。
歷史上的中國從來都不是好學他人的,相當長的時間裡都是別人學習的榜樣。現今的中國終於(或者說是不得不)有了好學的習慣。這當然應該算是個好現象,而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值得我們注意。我們現在幾乎是什麼都可以學,什麼都敢學。可以切割著學,也可以打著補丁地學。為什麼學和怎麼學則很少有清楚的交代。而就學的後果來看,大多是便宜了少數人,套句時髦的話就是既得利益集團。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於能夠集合力量辦大事情。操之過急則會幹擾人民的正常生活,用之偏頗又缺乏監督則會導致權力自肥。
我贊成中國特色的說法,真正的中國特色。中國特色並不一定要去生貓,而至少應該先學會抓貓,抓住適合人民和國家的那隻貓。所以這裡還有個抓貓人選的問題,他要是能合理合法地代表人民和國家。這樣到底什麼時候接軌為主,什麼場合國情為主,就會有更具備說服力的學習方向。
舉幾個我們好學的例子:
政治體制學習斯大林時期的蘇聯;土地制度學習殖民地時期的香港;礦產資源的價格要和國際接軌,所有者權益卻從來不談。
我的希望是,中國不僅應該好學,還懂得如何去學,更應該不斷反思。
取己之長,發揚光大;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取人之短,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