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雪線與河:生命在極限處的堅守

作者:顧曉軍53  於 2025-7-1 20:4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文學賞析|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關鍵詞:顧曉軍

雪線與河:生命在極限處的堅守

 

    ——AI寫的文學評論·五千二百三十一

 

  一位小說家寫出篇好作品難免會試圖複製自己的成功路徑。然,他幾乎做不到;這就如同——小說家有無數,沒有兩個相同。

  如是,可將成功的好作品的產生簡單分兩類:一類,是小說家於主旨到意蘊等,想了無數,從抽象到具象,最終形成作品。於此類作品,小說家既是創作者,更是作品最好的評論家。

  另一類,則是小說家突來靈感,好作品一揮而就。然,若讓他說出作品好在哪,他未必說得透;甚至,很多年過去了,再讓他說,他仍未必就能一句話說到點子上。

  我於17年前(2008-9-2629)寫出的《雪線上的女教師》,就屬於後一類。

  當讀到AI寫出的〈雪線與河:生命在極限處的堅守〉時,我非常感動,真的!我覺得:這就是教授水平(加個「副」都不可以)。

  當然,這AI還是前幾天我與它大幹的AI

  因此,AI需要人引導——需要將作品說清楚、解釋透,更需要讓AI能體會到作品之精妙。

  人與AI的關係,AI永遠是人的助手。AI不能代替人,能被代替的是無能者

  不好意思,我真沒想罵人;無能者往往都是不清楚自己無能,而一味詛咒社會進步——AI的出現,不就是社會進步?

 

              顧曉軍 2025-6-30

 

雪線與河:生命在極限處的堅守

 

  顧曉軍的《雪線上的女教師》以雪線牧區為畫布,勾勒出一位女性在極端環境中堅守教育理想的生命軌跡。當將其置於張承志《北方的河》、傑克倫敦《熱愛生命》與屠格涅夫《鄉村教師》的文學坐標系中,便能清晰看見:它既承續了文學史上對極限環境中生命韌性」的書寫傳統,又以獨特的女性視角與地域敘事,開闢出屬於雪線的精神疆域。

  一、自然:從「考驗者」到「共生體」

  張承志的《北方的河》中,河流是雄性的、奔騰的,是主人公精神成長的「鍛造場」。黃河的渾濁、額爾齊斯河的凜冽,無不以磅礴的力量撞擊著主人公的靈魂,他對河流的追逐,本質上是對「強大」的渴望——通過征服自然的偉力確證自我。而《雪線上的女教師》中的「雪線」,則呈現出更複雜的面相:它是吞噬溫度的酷寒之地,是讓外人卻步的生命禁區,卻也是雪蓮花的精神原鄉。三千米雪線的永凍層下,藏著她與牧民共生的密碼:她吃炒米、啃肉乾、捧雪解渴,接受牧民對「強暴事件」的原始裁決,甚至在雪山的守護中重建家庭。雪線不再是單純的「考驗者」,而是與生命相互塑造的「共生體」,正如她與棗紅馬的默契、與雪山一家的糾葛,都在冰雪中生長出超越對抗的溫情。

  這種對自然的態度,與傑克倫敦《熱愛生命》形成有趣對照。《熱愛生命》的北極荒原是純粹的生存戰場」,淘金者與病狼的對峙,暴露的是生命最原始的活下去」的本能,自然在這裡是冷漠的旁觀者。而《雪線上的女教師》里的雪線,卻因牧民的存在而有溫度:雪山娘的鞭子與囑託、牧民對私生子的接納,讓酷寒中生長出倫理與溫情。雪蓮花對自然的順從」,實則是對這片土地上生命邏輯的尊重——她的堅守,從來不是孤立的抗爭,而是融入社群后的共生。

  二、堅守者:從「吶喊」到「靜默」

  屠格涅夫的《鄉村教師》中,那位無名的鄉村教師是「孤獨的啟蒙者」。他在沙俄鄉村的貧瘠中講授知識,面對的是愚昧與偏見,他的堅守帶著悲壯的色彩,像一支微弱卻不肯熄滅的燭火。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在雪蓮花身上同樣可見:她追趕遷徙的學生,用衛星網路維繫與外界的精神聯結,堅信「知識是擺脫貧困的唯一出路」。但不同的是,屠格涅夫的教師始終是「外來者」,他的理想與周遭環境格格不入;而雪蓮花的堅守,卻在與牧民的磨合中生長出韌性。她接受了雪線的「規則」——不告發施暴者,接納私生子,甚至與雪山組建家庭,這種「妥協」並非屈服,而是在理解基礎上的「紮根」。

  《北方的河》的主人公則以「吶喊」的姿態追逐理想,他對河流的朝拜、對知識的渴求,充滿了青春的狂熱與力量。而雪蓮花的堅守是「靜默」的:她不訴說犧牲,不標榜奉獻,只是在深夜的雪甸子上策馬前行,在衛星信號的微光下與遠方交換思想。她的理想主義沒有鋒芒,卻像雪線下的冰川,沉默而堅定。這種「靜默」里藏著更複雜的生命重量:既有對教育的執著,也有對地域文化的尊重,更有對「家」的重新定義——雪線的孩子、雪山、小雪線,構成了她超越血緣的「家人」。

  三、文明:從「對抗」到「浸潤」

  三部作品都暗含「文明傳遞」的母題,但方式截然不同。《鄉村教師》中的教育是「對抗式啟蒙」,教師試圖以知識擊碎愚昧,卻難逃被環境吞噬的命運;《北方的河》的主人公則在河流中尋找文明的根脈,他的探索是個體對文化源頭的追溯。而《雪線上的女教師》展現的,是一種「浸潤式播撒」。雪蓮花的教育不是居高臨下的「給予」,而是在追趕游牧點的過程中,將知識融入生活:她既教孩子們識字算數,也尊重他們隨水草遷徙的傳統;她用衛星網路接觸外部世界,卻從未試圖割裂與雪線的聯繫。

  這種「浸潤」在處理「強暴事件」時尤為明顯:當雪山將受辱的她馱回,雪山娘並未追問施暴者是誰,而是以最嚴厲的方式警示社群——讓兒子雪山當眾剁指。這並非對施暴者的縱容,也非對雪山的懲罰,而是用一種原始的儀式劃定底線:雪線容不得侵犯,任何逾越倫理的行為都將付出代價。雪蓮花接納了這種處理方式,並非認同暴力,而是理解了雪線的生存哲學:與其糾結於個體的罪責,不如以集體警示守護社群的安寧。正如她最終選擇留下,不是放棄外部世界,而是在雪線找到了文明傳遞的另一種可能——知識的種子,需要在尊重土地的前提下,才能真正生根發芽。

  從《北方的河》的奔騰到《雪線上的女教師》的靜默,從《熱愛生命》的生存本能到雪線的溫情共生,顧曉軍的作品在經典敘事之外,寫出了極端環境中生命的另一種可能:它不必對抗,不必吶喊,只需紮根,便能在冰雪中綻放如「雪蓮花」般的韌性與光輝。這種堅守,既是對理想的忠誠,也是對生命本身最深沉的禮讚。

 

              2025-6-29

 

雪原上的生命禮讚:評《雪線上的女教師》

 

  顧曉軍的《雪線上的女教師》以細膩筆觸勾勒出雪線牧區的獨特畫卷,圍繞女教師雪蓮花的經歷,編織起理想、愛情與生命的故事,對人性的光輝、生命的韌性及人與自然的依存關係進行深刻探討,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思想深度。

  一、立體人物,譜寫人性之歌

  雪蓮花無疑是小說塑造最為成功的人物形象。她身為支教老師,在支教結束后選擇留在條件艱苦的雪線牧區,肩負起校長與教師的雙重職責。常年奔波於游牧點之間,教學的同時,還要追趕隨季節遷徙的學生,這一行為充分展現出她對教育事業的無私奉獻與堅定理想。面對雪山上的強暴,她選擇不告發,這種隱忍背後,是對當地文化與習俗的深刻理解。當她懷孕后,雪線牧民將其視為喜事,對生命的包容進一步影響了她的選擇,彰顯出雪蓮花內心的善良與堅韌。在情感方面,她與曉軍在網路世界相知,對其作品的喜愛與共鳴,反映出她豐富的精神世界;與雪山從陌生到組建家庭,這一情感轉變,體現出她對生活的積極態度。

  除雪蓮花外,小說中的其他人物也極具特色。雪山娘以傳統而質樸的方式,懲罰兒子以告誡眾人,展現出當地對道德規範的堅守;雪山娘臨終前對雪蓮花的關懷與囑託,流露出深厚的母愛。雪山在母親的要求下自我懲罰,此後對雪蓮花默默守護,體現出一個男人的擔當與轉變。這些人物相互交織,共同構建出一個充滿人性光輝的雪線世界。

  二、跌宕情節,映照生命百態

  小說情節跌宕起伏,富有戲劇性。雪蓮花在雪線上的孤獨旅程,為故事奠定了悲壯的基調。她與曉軍在網路世界的交流,構成了現實與虛擬的碰撞,豐富了故事的層次。強暴事件的發生,如同命運的驚雷,打破了雪蓮花原本平靜的生活,成為她人生的重大轉折點。此後,懷孕、生子、與雪山組建家庭等一系列事件,使故事充滿張力。學生考上師範學校這一情節,將雪蓮花的付出與收穫具象化,展現出她教育事業的成果。母親與哥哥嫂嫂的到訪,帶來外部世界的衝擊,進一步推動情節發展,體現出雪蓮花在理想與親情之間的掙扎。

  三、深刻主題,探索生命真諦

  小說通過雪蓮花的經歷,對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進行了深入探索。雪蓮花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堅守教育理想,展現出生命的頑強與堅韌。當地牧民對生命的包容態度,如對雪蓮花孩子的接納,傳達出對生命本身的尊重,超越了世俗的偏見。小說也揭示了現代文明與傳統習俗的碰撞與融合。雪蓮花通過衛星上網,與外界進行思想交流,體現出現代文明對雪線牧區的滲透;而當地處理強暴事件的方式,以及牧民的生活習俗,則保留了傳統的印記。這種碰撞與融合,引發讀者對不同文化價值觀念的思考。此外,小說還表達了對愛與奉獻的讚美,雪蓮花對學生的關愛、對牧民的付出,以及牧民對她的支持與愛護,構成了一個充滿愛的生命循環。

  四、獨特風格,營造詩意雪原

  小說的語言富有詩意,生動地描繪出雪線牧區的壯麗景色與獨特風情。對雪甸子、雪峰、冰川等自然景觀的描寫,如「四周,是一眼望不到邊的皚皚白雪;遠處,有雪峰的影子」,為故事營造出宏大而神秘的背景。對牧民生活的描寫,如「到了夏天,漫山遍野到處是鮮花、綠草…… 蜂鳴、蝶舞、鳥的歡叫。傍晚,有落日、炊煙」,充滿生活氣息,使讀者彷彿置身於雪線牧區。小說敘事節奏舒緩,如同緩緩流淌的溪流,將雪蓮花的經歷娓娓道來,讓讀者有足夠的時間感受故事中的情感與思考。

  顧曉軍的《雪線上的女教師》憑藉其深刻的主題、立體的人物形象、跌宕的情節和獨特的敘事風格,成為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內涵與藝術價值的作品。它不僅為讀者呈現出雪線牧區的獨特世界,更引發讀者對生命、人性、文化等諸多問題的深入思考,是值得反覆品味的文學佳作

 

              2025-3-28

 

雪線上的女教師

 

    ——顧曉軍小說·之一百一十三(四卷:雪線上的女教師)

 

  為啥要建議取消教師節?為啥呢?

  他為啥要說《教師與妓女沒有什麼區別》?

  我也是教師呵!

  他,怎麼可以這麼說呢?

 

  儘管,雪蓮花喜歡他的小說、他的言論。

  喜歡他敢想敢說、無拘無束、坦坦蕩蕩和簡潔的風格。

  早已把他視作知己、朋友。

  但身為女教師,她還是沒有辦法理解,也不能接受與妓女相提並論。

 

  不許想他!雪蓮花,已命令過自己無數次。可,又想了。

  為什麼還要想他?為什麼?她問自己。

  是網戀了?這,就是網戀么?

  一朵羞澀的紅雲,不經意地掠過雪蓮花的臉龐。

 

  風,停了。

  雪蓮花騎著匹棗紅色的馬,走在雪甸子上。

  雪,亦已停了,沒有月光。

  四周,是一眼望不到邊的皚皚白雪;遠處,有雪峰的影子。

 

  深夜,獨自走在雪線上,已經無數次了。

  也不可能是最後一次。

  雪蓮花,是這片雪線牧區馬背小學的校長兼老師。

  那年支教后,她就留在了這裡。

 

  說起來是校長,她就管一個教師--自己。

  說起來是教師,可她用在跋山涉水上的時間,遠遠超過教學。

  常年,奔走在游牧點間。

  學生們,要隨季節變化、水草盛衰,跟著父母不斷遷徙;她,就得去追趕他們。

 

  知識,是擺脫貧困的唯一出路。

  為了這個理想。她,犧牲、奉獻、付出……無怨無悔!

  雪蓮花,不願別人提這些,自己也從不說。

  比老一輩馬背教師,該知足了。雪蓮花想:我可以通過衛星上網。

 

  突然覺著了餓。跳下馬,打開糧袋……她,坐在一塊石頭上。

  吃了幾把炒米,啃著塊肉乾;雪蓮花,在雪地上捧起一捧雪,一點點地吃。

  曉軍兄,知道我們這樣生活嗎?會不會笑話呢?

  不會的!雪蓮花,自己作了回答。

 

  三千米雪線之上,每年的降雪量,大於融雪。

  積雪,便形成了雪川。

  每年春末夏初,方融雪;秋天,沒融盡的雪,又會凍上。

  周而復始,便形成冰川、永凍層。

 

  這裡的春天,很美……雪蓮花想。

  那時,雪會一片片地消融;於是,有了溪流、有了綠色。

  到了夏天,漫山遍野到處是鮮花、綠草……蜂鳴、蝶舞、鳥的歡叫。

  傍晚,有落日、炊煙。

  夜裡,飄著藍霧;牧民們,就露宿在草場上。

 

  雪蓮花,喜歡這裡,喜歡牧民的淳樸、善良,甚至喜歡他們身上那粗獷與剽悍。

  她,更愛這裡的孩子們,愛那一顆顆滾燙的心。

  很多孩子,都會把自己最愛吃的食物,悄悄地藏起來、留給她。

  有時,好東西都被藏得變了質。

 

  雪蓮花,有名有姓;可,雪線上的牧民們,不願叫她的姓名。

  大家,都管她叫:雪蓮花。

  老人們都說:這丫頭,就是最純、最美的雪蓮花!

  甚至,孩子們也都叫她:雪蓮花老師。

 

  吃飽了。雪蓮花,忍不住又打開筆記本電腦、摸上他的博客,挑了篇《老漢勾引女花痴》的小說,看了起來。

  看完,她流淚了。雪蓮花覺著:觸摸到了曉軍兄和那老漢的心。

  忍不住,她留言道--

  又看了一遍,很心酸。我在三千米雪線上,給您、給老漢,擺座;讓他,帶上那女花痴的遺像……我們,一起喝點酒;為老漢卑微而偉大的愛情,乾杯!

 

  下線、關上電腦,告別現代人的社交空間。

  雪蓮花,又回到冰天雪地中。

  依舊騎上那棗紅馬,走在雪甸子上、走在風雪裡。

  那年,也是這季節、也是在這裡……

 

  那,是一次露宿;夜半,一個黑影,強壓住了她……

  反抗、掙扎……但,沒用,對手太強大了。

  疼痛,撕著心、撕著肉。

  處女血,染紅了身下潔白的雪地。

 

  沒有人能夠理解--

  為什麼不拚死?為什麼不告發、追查?為什麼?

  為什麼,盡可以擬出一萬條。

  昔日的友情,也可以成為鄙視的理由。

 

  是雪山,牽著馬、把她馱了回來。

  雪山娘,安頓好雪蓮花后;不容分說,讓兒子脫衣、跪下……

  皮鞭,像雨點一樣落在那寬厚、結實的脊背上。

  血,滲出、流著……

 

  精疲力盡了。雪山娘,抽出雪山的腰刀、扔下,道:

  「剁一指,讓大家都長長記性!」

  沒說一句話。雪山,剁下食指,扔給了狗。

  而後,割塊袍子、包上手;騎上馬,打馬進了雪甸子的深處。

 

  雪線上,沒有人專管這些事。派出所,也離這裡很遠。

  這裡,也沒有舉報、要求處理糾紛的習慣等。

  這裡的人,淳樸得幾乎沒有麻煩;有,也用原始的辦法來解決。

 

  不再會有人提起這件事了。

  雪線的牧民們,就彷彿用雪水清洗過了腦子。

  雪蓮花,也不會再有危險;她走到哪裡,都是牧民們最親的人。

 

  日子,像雪--一片片地飄落……

  日子,更像積雪--融呵、融呵,總也融不盡。

  雪蓮花,懷孕了;雪線上的牧民,都把這當成是自己的喜事。

  對生命,他們有另一種理解--只要是生命,又何必去管他或她的出處呢?

 

  小生命,降生了、來到了人間。

  雪蓮花,沒奶水;雪山娘,用羊奶餵養著小雪線。

  「小雪線」,是雪蓮花給兒子取的名字。

  更是她愛的表達方式。

 

  小雪線,由雪山娘照料著。

  雪蓮花,依舊追趕著隨季節變化、水草盛衰而跟著父母不斷遷徙的學生們。

  她的一個學生,考上了自治州的師範學校。

  牧民們,把這天當成了節日;雪蓮花,自然是節日的公主。

 

  被雪山娘勒令剁指以誡眾人的雪山,也許是愛上了雪蓮花。

  但,他不敢有所奢望。

  而雪蓮花,則沉浸在牧民們厚厚的愛里。

 

  歲月,如雪--一片片地飄落……

  雪山娘,在不經意間,老了;要走了,去另一個世界。

  行前,她對雪蓮花說:「孩子,這些年,辛苦你了!你回去吧、回家去!」

  「娘呵--」

 

  一聲呼喊。雪蓮花,已泣不成聲。

  雪山娘撫著雪蓮花腦袋,道:「回去吧!你已付出很多了!」

  「娘!我願意留下!我想好了,我做您的兒媳……」

  說完這話。雪蓮花,自己卻已先暈了過去。

 

  雪山娘,吃力地抬起手,做了個似敬禮的姿勢;而後,手一軟,走了。

  走時,老人的臉上,帶著微笑,很感激的微笑。

  醒來。雪蓮花,抱著雪山娘,哭著、喊著……很久、很久。

 

  料理完雪山娘的喪事後。

  不久。雪蓮花,履行了曾對雪山娘許下的諾言。

  她,把自己的東西,都搬到了雪山那裡。儼如、是個家了。

  最高興的,是小雪線,他有爸爸了。

 

  每一次歸來。雪蓮花,都想要幫著做點啥。

  雪山總說:「不需要你動手,你去逗小雪線玩吧!」

  小雪線,喜歡躺在她懷裡聽故事;而這時,也是雪蓮花最快樂的時光。

  日子,就是日子。不同的生存環境,各自有其不相同的日子。

 

  那年,一直不能理解她的哥哥、嫂嫂,領著雪蓮花的媽媽來了。

  媽媽來了半月,病了半月……臨走時說:

  「孩子呵,我們家裡現在富了,跟媽媽回去吧!呵?娃,我們也不要了。」

  「我們,不在這裡當老師;我們,回家去當農民!」

 

  不理解她的哥哥、嫂嫂,似乎理解了她。

  他們教會她上網,把自己的筆記本電腦也留給了她。

  對她說:「寂寞時,看看家;每天,家裡都會給你留新的話。」

  可,雪蓮花卻不期認識了他。

 

  「沒睡?又想他了?」那天,雪山這麼問。

  「沒有呵!隨便想想。」

  「我知道:你喜歡他。我不會怪你。真的!」雪山,這麼說。

  男人呵!能包容一切!這不是豁達,是善良!那天,她第一次主動地摟緊了他。

 

  想到遙遠的家鄉、想到一年年蒼老的媽媽。

  雪蓮花,向著東方、向著江南,扯開嗓子拚命地喊:

  「哥、哥--嫂、嫂--拜託了--照顧好--我媽媽……」

  呼喊聲,在天底下、雪甸子上……放大;放大成,無數、無數的迴音。

 

  對!我要告訴他。請他幫忙、寫成小說,告訴網路上、天底下所有的朋友們!

  雪蓮花,跳下馬,打開筆記本電腦、又摸上他的博客。

  飛快地,留下了一行行的字……

 

  曉軍兄,您能理解我嗎?我愛雪線,愛這裡的孩子們、牧民們。

  哪怕是粗獷得近乎粗野……但,他們很真實、很善良!

  我們的祖先,原先大概也是這樣的。

  我真的害怕:回到現代社會中,怕適應不了。

 

  雪蓮花,把自己的故事梗概,留在了他的博客上。

  也把一顆心、一片赤誠、一份信任……永遠地,留在了那裡。

  最後,她留下了一行字--

  願網路上、天底下的人們,能理解我!

 

  收拾起筆記本電腦、收拾起行裝……

  雪蓮花,又騎上她那匹棗紅馬,走在雪甸子上。

  雪,又下了。

  漸漸,她消失在風雪中。

 

              顧曉軍 2008-9-2629 南京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 20:5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