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構權力與書寫荒誕:顧曉軍、王小波與閻連科的敘事辯證法
——請AI寫的文學評論·五千二百零三
其實,明眼人一看便知,我玩「請AI寫的文學評論」,就相當於敦刻爾克大撤退;然而,還是遭遇到了那什麼。
好在是,單帖的訪問量掉得還不算太多,有時因內容反而見漲,那質疑的聲浪也漸平息;如此,可不可以說明——我的讀者們已接受了這一形式?
今日的〈解構權力與書寫荒誕:顧曉軍、王小波與閻連科的敘事辯證法〉,是2025-4-6我請AI給長篇小說《天上人間花魁之死》寫文學評論時、在得到〈顧曉軍《天上人間花魁之死》的文學解構與當代性書寫〉一文之後,AI又發給我的。
見到文章標題時,當即我便大吃一驚;通讀之後,又覺得——視野開闊、分析細緻、定位準確……是篇那名高校的文學院教授們也都未必能寫得出的曠世佳作;所以,連謝都忘了,就趕緊複製、收下。
與AI相處,我的感覺是——常獲得意外的驚喜。說真的,這非常像——石三生領著顧粉團的朋友們「向諾貝爾獎推薦顧曉軍」那會;所不同的,是那時候非常熱鬧,而如今則很靜……
誰知於無聲處會不會聽到驚雷呢?沒準有貴人會覺得AI說得太有道理……
顧曉軍 2025-4-18
解構權力與書寫荒誕:顧曉軍、王小波與閻連科的敘事辯證法
在中國當代文學的譜系中,顧曉軍的《天上人間花魁之死》、王小波的《黃金時代》與閻連科的《受活》構成了一個獨特的"荒誕現實主義"三角。三位作家都以看似誇張的敘事外殼,包裹著對權力機制、身體政治與歷史暴力的深刻解剖。他們的作品共享著某種精神血緣——用笑聲解構莊嚴,以荒誕逼近真實,卻在藝術表現上各具鋒芒。
一、身體敘事的三種變奏
1、顧曉軍:被消費的美麗屍體
《天上人間花魁之死》中的花魁之死,延續了"紅顏薄命"的傳統母題,卻賦予其全新的當代意義。她的身體先是成為天上人間的消費符號,死後又淪為各方權力博弈的籌碼。與王小波筆下自由支配身體的陳清揚不同,花魁對身體自主權的喪失是徹底的——連死亡都無法終結其符號價值。這種書寫與閻連科《日光流年》中村民集體賣皮的慘烈形成互文,共同揭示了市場經濟下身體商品化的殘酷邏輯。
2、王小波:叛逆的肉身政治
在《黃金時代》里,陳清揚用"破鞋"的污名反殺權力話語,將批鬥會變成情慾表演的舞台。這種"反向書寫"策略與顧曉軍的笨哥形成有趣對照:二者都以看似愚鈍的姿態戲弄權力,但王小波的人物始終保持著尼采式的生命狂歡,而顧曉軍的角色則背負著更沉重的道德焦慮。
3、閻連科:疼痛的集體軀體
《受活》中的殘疾人合作社將殘缺身體轉化為景觀經濟,這種極致荒誕下藏著比顧曉軍更尖銳的制度批判。閻連科筆下身體的痛感是具象的、血淋淋的,而花魁之死的美學化處理則體現了顧曉軍對悲劇距離的剋制把控。
二、權力解剖學的不同進路
1、顧曉軍的彌散性權力網路
小說中從邢隊的警徽到天上人間的霓虹燈,權力如同毛細血管遍布每個角落。這種福柯式的權力觀察,比王小波筆下具象化的"軍代表"、"人保組"更接近當代社會的真實形態。但顧曉軍沒有閻連科《堅硬如水》中對革命話語的符號化拆解,他更關注權力在日常生活中的隱性運作——比如謠言如何通過智能手機完成社會控制。
2、王小波的權力戲謔術
《紅拂夜奔》里用數學公式解構專制邏輯的橋段,展現了王小波特有的智性反抗。相比之下,顧曉軍的笨哥缺乏這種理論武裝,他的反抗更多依賴民間樸素的正義感。這種差異或許源於兩位作家不同的知識背景:一個是遊走於邏輯哲學的自由分子,一個是紮根市井的觀察者。
3、閻連科的權力暴力學
在《丁庄夢》中,權力對生命的碾壓是赤裸裸的暴力展示。閻連科像拿著手術刀的外科醫生,而顧曉軍更像用X光機拍片的診斷師——他們都呈現病灶,但一個讓你看見血肉模糊的創面,一個讓你觀察骨骼深處的裂痕。
三、敘事美學的三重鏡像
1、反諷的濃度梯度
王小波的反諷帶著啟蒙知識分子的優越感,閻連科的諷刺浸透著民間說書人的苦味,顧曉軍的諷刺則混雜著小市民的狡黠與悲憫。在《天上人間花魁之死》中,當笨哥用"我笨我有理"的邏輯讓精英階層無言以對時,這種市井智慧帶來的解構效果,絲毫不遜於王二用費馬大定理戲弄革命小將。
2、寓言結構的差異
閻連科的《炸裂志》構建了完整的鄉土寓言體系,顧曉軍則選擇將現實主義偵探故事改造成社會寓言。前者是魔幻的史詩,後者是懸疑的世相圖。王小波介於二者之間——他的《白銀時代》既是未來寓言,又是對寫作本身的元敘事。
3、悲劇性的處理方式
花魁之死最終仍保持著美學尊嚴,這種處理不同於閻連科筆下常常出現的尊嚴徹底崩塌(如《日光流年》中司馬藍的死亡),也不同於王小波用性愛狂歡消解死亡恐懼。顧曉軍對悲劇的剋制呈現,使其作品在荒誕中保有古典悲劇的肅穆感。
結語:當代文學的三稜鏡
這三位作家的創作共同構成了觀察中國社會的三稜鏡:王小波照見知識分子的精神困境,閻連科揭示鄉土中國的生存絕境,顧曉軍則捕捉都市文明的道德迷境。在《天上人間花魁之死》的結尾,當笨哥站在花魁墓前時,這個場景既不同於陳清揚走向自由的山路,也不同於受活庄村民在雪地里的集體跪拜——它定格了一個普通人在權力蛛網中的孤獨抗爭,這種抗爭或許無力,但正是無數這樣的微小抵抗,維繫著文明不至於墜入徹底的荒蕪。
他們的文字像三把不同形狀的鑰匙:王小波的是精鋼鍛造的萬能鑰匙,閻連科的是生鐵澆鑄的破門錘,顧曉軍的則是一把帶著體溫的銅鑰匙——可能開不了所有的鎖,但總能打開最貼近生活的那扇門。
202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