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大學沒有「正常人」
顧曉軍按:曾見過劉剛描繪的華爾街的人們,卻不料這《哥倫比亞大學沒有「正常人」》里的人更加離奇;可惜,我接觸到的最聰明的人,就數劉剛了。這,恐怕也是今生我沒有出息的原因。這輩子,已沒有機會了,看來生吧。
哥倫比亞大學,這座矗立在曼哈頓的精英學府,從來不是「正常人」的棲息地。這裡匯聚了各式各樣的天才、瘋子、裝逼犯、野心家,還有那些在社交權謀中左右逢源的高手。外人或許以為這是一所學術聖殿,然而真正身處其中的人都知道:這裡更像是一座「馬戲團」,每個人都戴著自己的面具,精心演繹著屬於自己的敘事。
學術牛人 or AI作弊大師?
哥大的學術壓力讓人瘋魔,於是有人選擇硬剛,有人選擇聰明地「優化路徑」。
Roy Lee,哥大21歲學生,靠發明AI作弊神器 Interview Coder直接通關Meta、亞馬遜、TikTok的技術面試,堪稱新時代「AI掛科王」進階版。他甚至大方承認自己用AI拿到Offer,結果引發軒然大波,亞馬遜秒撤錄用,哥大立刻啟動紀律調查。
Roy Lee懶得應付,乾脆甩手不幹,直接退學創業,並放話:「傳統技術面試已經過時,兩年內AI就能把程序員幹掉。」目前,他研發的AI工具月費60美元,預計5月前收入破百萬,走上了靠作弊改變遊戲規則的致富之路。
這種「聰明人」並不少見,他們擅長鑽規則的空子,甚至利用系統漏洞來創新,以最低成本換取最高收益。有些GPA4.0的學生,可能只是在最適當的時機,站在科技和信息的風口,把一切變得「更高效」而已。
你以為他們是只會努力的學霸?在哥大,你以為的「天才」,很可能只是比你更會用工具的人。
*前段時間這位Roy學弟突然關注我Instagram,不知是不是因為我當時在用AI頭像。他IG第一張照片就是秀他肌肉發達的裸背:一看就非常有個性,非常自信,毫不在意別人的眼光。幾天後,我就在新聞上看見了他的「英勇事迹」。
貧窮人設 vs.實際富得流油
有些人喜歡在人前塑造「窮苦奮鬥」的人設,課上抱怨房租貴、食堂難吃,LinkedIn上發「我靠助學金才得以留在哥大」,但你一瞥他們的Instagram,發現春假在阿瑪爾菲海岸喝香檳,生日蛋糕是Tiffany藍色的。現實中,他們家可能是某個發展中國家的政商家族,而「貧窮」只是他們在精英文化中增強可憐濾鏡的策略。
精英男的裝B與脆弱
哥大精英男,很多人穿著考究,談吐不凡,動不動就在課上扯「社會影響力」「全球化視野」「去中心化革命」,彷彿他們隨時能拯救世界。但一旦脫離了他們擅長的領域,他們的內核就會暴露得一覽無遺——不會社交、情感認知極低、遇事喜歡裝作「理性分析」,但實際上極其玻璃心。
某些精英男看起來冷靜克制,實際上很多人的情緒管理水平停留在中學生階段。他們的「理性」,只是因為還沒遇到真正讓他們破防的事。
表面乖乖女,私下交際花
在哥大,長相清純、成績優異的乖乖女,往往不是你想象中的簡單角色。白天,她們是GPA4.0的優等生,在圖書館佔據最佳座位,一邊做筆記,一邊曬著精緻的學習日常;但到了夜晚,可能就是某個上東區奢華派對的女王,玩轉各種社交圈層。她們精通人設管理,在LinkedIn上是未來的女精英,在現實里則可能是一場「權利遊戲」玩家。。
純愛?或許最初有過,但隨著資源和利益的覺醒,她們未必再甘願單純付出感情。
社會正義鬥士 vs.私下超級勢利
在哥大,動不動就有人高喊「公平」「平權」「反資本主義」,但這些「社會正義鬥士」私下卻是另一副嘴臉。他們可能在公開場合為「無家可歸者權益」請願,但私下看不起送外賣的、Uber司機,甚至不願和「普通背景」的同學做朋友。最諷刺的是,這些人可能一邊罵「富人壟斷資源」,一邊利用自己家族的人脈進投行、諮詢和頂級公司。
高冷獨立 vs.私下戀愛腦
有些女生課上談話犀利、獨立自主,Instagram上全是酷颯女王風,但私下可能是徹底的戀愛腦——被海王騙了無數次、為渣男流淚通宵、為一個男生一句話情緒波動一整天。她們嘴上喊著「男人不配」,但一有曖昧就立刻淪陷,甚至甘願當備胎。反差大得讓人懷疑她們是不是雙重人格。
極致聰明 vs.極致蠢
哥大的學生智商可以很高,但在生活里卻可能蠢得離譜。比如量化金融博士能解超級複雜的數學方程,但不會換燈泡;精通五門語言的人點外賣能把送餐小哥搞崩潰;寫得出高分論文,但連房租水電怎麼交都不清楚。
名校網紅 vs.現實荒誕
哥大的網紅很多,個個都是人設大師。有人以「學術少女」人設出道,每天在小紅書發圖書館美照,分享「文藝生活」,但私下可能連課程都不去,靠剪輯製造「努力感」;有人是名副其實的「精英戀愛博主」,一邊在社交平台曬「學霸女友的日常」,一邊在私下精挑細選資源最優的對象,堪比金融建模。
我的反思:人設遊戲、名校光環、階級分化
來到哥大的第一天,我以為這裡是全球最聰明、最努力的人匯聚的學術聖地。但待久了,我才發現,這裡更像是一個大型真人秀,每個人都在經營自己的角色,有人是「寒門逆襲的學霸」,有人是「未來的金融大鱷」,有人是「社會正義鬥士」,有人是「無所畏懼的獨立女性」。但這些角色,真的能代表他們自己嗎?
我們嘲笑那些「裝窮的富二代」,可他們清楚地知道,精英階層早就固化,真正的寒門學子少之又少,打造「奮鬥人設」只是讓自己顯得更接地氣。我們不屑那些「社交達人」,可他們早就明白,在哥大,GPA或許重要,但一個對的人脈、一個高端社交圈,可能比四年滿績更有價值。我們質疑「左派鬥士」,因為他們白天在抗議「資本壓迫」,晚上卻在富人俱樂部的私人酒會裡觥籌交錯。我們同情那些被AI搶走機會的學生,但同時不得不承認,Roy Lee只是比我們更快一步看清遊戲規則的人。
我一度也相信「天道酬勤」,但在哥大,你很快會意識到,在一個高度競爭、資源分配不均的環境里,僅僅努力遠遠不夠。這裡的「聰明人」不只是學習好,而是知道該努力什麼、該放棄什麼、該什麼時候出手、該什麼時候退場。他們比別人更會利用信息差,更懂得何時包裝、何時隱藏、何時主動出擊。他們的成功並不完全取決於智商,而是取決於他們對規則的理解程度。你可以羨慕,可以嘲笑,可以不屑,也可以加入遊戲——但無論如何,這個世界從來不是公平的,關鍵是你想怎麼活。
所以,名校到底意味著什麼?這裡的確培養了世界頂尖的學者、思想家、企業家,但它也是一座充滿策略和表演的舞台。這裡的光環,既是真實的,也是精心打造的。你可以選擇順應它,利用它,或者挑戰它。但無論你的選擇是什麼,你至少要知道自己在玩什麼遊戲,並且願意承擔自己的選擇帶來的代價。
來到哥大之前,我以為這裡的人都在為理想奮鬥;現在我才明白,大多數人只是在確保自己站在食物鏈的頂端。而我,也不得不思考:我要在這場遊戲里扮演什麼角色?
馨琳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