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評高開低走的張國燾
——勘史·四千八百三十一
讀趙大夫話室〈加拿大籍中共創始人的香港歲月〉,感觸良多,遂想到寫「簡評張國燾」耳。
過去看到過,說張國燾晚年凄涼,在加拿大養老院,寒夜被子落到地上,無力拽回到身上,就這麼活活凍死了。
針對這類文章、又有人寫,相較七十年代的國內,張國燾的晚年很幸福等。
其實,幸福或凄涼,只有這些歷史老人自知(誰又能說毛澤東晚年內心不寂寞呢);我們該做的,只是真實還原歷史、評價歷史。
在中國現代史中,張國燾是不可迴避的人物。其一,無論怎樣評價「五四」,「五四」都發生了。而「五四」,蔡元培是學運煽動者;張國燾,則是前台主要組織者。
其二,張國燾是中共一大代表。此外,開一大時,中共創始人陳獨秀並未到場,其信件也是交由張國燾帶到的。
回頭看二十世紀之初,中國不就是——孫中山革命(含國民黨等)、清廷退位、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共建黨……這些嗎?而一個青年學子,一下就佔了其中兩件,且地位特殊;這樣,他的人生就難免會高開低走。
與毛澤東相比,年輕的張國燾是幸運的——從鄂豫皖入川的紅四方面軍,最多時達八萬之眾;而此時,毛澤東所在的中央紅軍已銳減到三萬(其實,據說三萬也是號稱,實際上只有一萬多;當然,這些與毛沒太大關係,他正遭排擠)。
革命得靠實力說話(其實哪樣不靠實力說話呢)。因此,張國燾有非分之想不為過。定要說錯的話,張國燾錯在沒有周恩來聰明。
〈加拿大籍中共創始人的香港歲月〉說,「張的投蔣,是他一生最大的昏招」,我無語,歷史由各人自己書寫。
然,如果說昏招,我以為:張國燾的昏招,是——「1953年春的一天,當時正在新華社香港分社負責新聞工作的金堯如接到一個陳姓的打來的電話。陳先生自稱陳鶴年,是陳獨秀的兒子/在雙方會面時,陳鶴年說:『張國燾伯伯最近幾次同我談起,說他看到中國共產黨解放了祖國大地,心裡也很振奮。現在他閑居在香港,實在太寂寞,也自感慚愧。他很想回北京去……』」和「1958年,中國大陸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大躍進運動。曾經的激進青年張國燾受到鼓舞,又萌發了投入這一熱潮……」這兩次。
其一,自己放棄的事業(且是以反叛的形式放棄的),別人搞成了,便又想要回頭,這真可謂是「醜陋的中國人」。其二,是毛澤東、劉少奇當時要求過高而致使張國燾未能成行,如果成行的話,豈不正趕上文革嗎?當然,在五十年代,誰也不會想到後來有文革;然,張國燾本人是在鄂豫皖殺過AB團的。
如此看來,張國燾的高開低走不是沒有原因、沒有道理的;而個中的原因與道理,主要在於他自己、在於其性格之中的患得患失。
其實,在我們的社會中、我們的生活里,各種形式的、各式各樣的高開低走的人,不少;而張國燾,當可借鑒。
此外,〈加拿大籍中共創始人的香港歲月〉中之史料「陳鶴年說:『張國燾伯伯……』」,亦有待商榷——陳獨秀(1879年10月9日~)、張國燾(1897年11月26日~),顯然,陳鶴年當稱張國燾為叔叔、而不是「伯伯」。
顧曉軍 20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