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個流傳甚廣的觀點,一隻狼帶領的羊群是遠勝於一隻羊帶領的狼群的。事實真如此嗎?孫子在《地形篇》中給出了介紹,下面我們就來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
第一段原文:Permalink
孫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可以往,難以返,曰掛;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孫子說:
地形有「通」、「掛」、「支」、「隘」、「險」、「遠」等六種情形。
我方可以順利前往,敵方可以便利前來 ,叫「通」;「通」的情形,先佔領高處駐守陽面,保障糧道通暢,依此開戰則有利。
可以順利前往,卻難以返回,叫「掛」;「掛」的情形,敵方沒有防備,出擊則可以戰勝敵軍;敵方如有防備,出擊而不能戰勝敵軍,難以返回,不利。
我方出擊不利,敵方出擊也不利,叫「支」;「支」的情形,敵軍即使用利益引誘我方,我方也不能出擊;引誘敵軍然後離去,等到敵軍半數出兵之後攻擊他們,有利。
「隘」,曹操註:「隘形者,兩山間通谷也。」就是兩座山之間的谷地。「隘」的情形,我方先佔據它的話,一定要充盈據守以待敵人;如果敵方先佔據的話,充盈據守則不要攻擊,不能充盈則攻而據之。
「險」,一高一低謂之「險」,就是易守難攻的情形。「險」的地形,我方先佔據的話,一定要佔據高處向陽之地以待敵軍;如果敵軍先佔據了高處向陽之地,立即領兵離去,不要攻打。
「遠」的情形,雙方勢均力敵,既難以挑戰對方,出戰則非常不利。
以上這六個方面,是地形的法則;且是將領至關重要的責任,不能不透徹省察!
第二段原文:Permalink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災,將之過也。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卒強吏弱,曰弛;吏強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軍隊素來有「走」、「馳」、「陷」、「崩」、「亂」、「北」六種情形。
以上這六種情形的發生,不是因為天災,而是將領的過錯。
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卻以一敵十,叫做「走」;
兵強將弱,軍隊就會渙散,叫做「馳」;
將強兵弱,將領孤身奮戰,陷入圍困,叫做「陷」;
部將怨忿,心存不甘,遇到敵軍憤恨生起而擅自出戰,將領沖昏頭腦,不知道自己能力高低,軍隊戰敗就會土崩瓦解,這就叫「崩」;
將領軟弱無能,沒有威嚴,指揮教化沒有章法,官兵上下變化不定,陳兵列陣混亂不堪,這就叫「亂」;
主將不能正確判斷敵情,而以少敵多,以弱敵強,部隊也沒有擢拔精銳作為先鋒,這就叫「北」。
以上這六種,都是導致失敗的原因;且是將領至關重要的責任,不能不透徹省察!
至於上文中「走」和「北」有什麼區別,我查閱后並沒有明確找到這兩個字的具體解釋。自漢朝以後,人們已經把這兩個字都解釋做「戰敗而逃」了,所以也沒有再做區分。
我自己的理解,「走」是戰敗,還能有建制的逃跑,比如關羽「敗走麥城」,就是打敗了,帶領殘軍跑到了麥城。而「北」本有「背」意,就是背過身跑。所以「北」是指戰敗,已經沒有統領了,大家都往回跑。
第三段原文Permalink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阨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於主,國之寶也。
地形這件事,是用兵的輔助條件。
判斷敵情,制定取勝之策,計算地形的險易、遠近,這是主將必須掌握的作戰之法。
懂得這些方法而作戰的將領一定會獲勝,不懂得這些道理而作戰的一定會失敗。
因此根據作戰之法分析,一定會獲勝的,國君主張不戰,堅持作戰就是可以的;根據作戰之法分析,不能獲勝的,國君主張必戰,不戰就是可以的。
因此,進軍不為求名,退兵不為避罪,只為謀求保護士民,且合乎君主的利益,這樣的將領就是國家的珍寶啊!
第四段原文Permalink
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谿;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對待士卒如同對待嬰兒一樣,則士卒就可以與其共赴深淵;對待士卒如同對待愛子一樣,則士卒就可以與其同生共死。
給予厚待卻不能差使,備受憐愛卻不能號令,亂紀違章卻不能懲治,就像嬌生慣養的孩子一樣,這樣的士卒是無法用來作戰的。
第五段原文Permalink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知道我方部隊擁有可以攻擊的條件,但不知道敵軍不可被攻擊,獲勝的概率只有一半;
知道敵軍可以被攻擊,而不知道我方部隊缺乏攻擊的條件,獲勝的概率也只有一半;
知道敵軍可以被攻擊,也知道我方部擁有可以攻擊的條件,但不知道地形缺乏作戰的條件,獲勝的概率也只有一半。
因此,懂得用兵的人,行軍動變而不迷惑,舉兵施策而無止盡。因此說:知己知彼,取勝就沒有風險;通曉天時地利,勝利就可以完全保障。
下面我們來討論討論開頭中提到的那個有趣的問題:到底是一隻羊帶領的狼群厲害,還是一隻狼帶領的羊群厲害?
孫子在上文中說:「卒強吏弱,曰弛;吏強卒弱,曰陷。」
那麼到底是「弛」軍厲害呢,還是「陷」軍厲害?
「弛」軍就是將領威信不足,管理鬆懈,士兵不願嚴格遵從命令。此類將領帶領的軍隊往往表現出混亂,出現治理不平衡的情況,比如糧草方面可能會因個別士兵自組織力高,管理就好一些;而武器裝備方面士卒的自組織力不強,就會出現混亂。在戰鬥中,如果敵軍設計埋伏,則該將很可能會帶領部隊中計,損失過大時就會敗潰。
「陷」軍就是士卒都疲弱不堪,作戰時一遇即潰,導致將領孤身奮戰,被敵軍擒殺。這樣的部隊,在平時都難以保證正常戰備需要,比如供應糧草和武器裝備,可能就會因運輸距離遠,時間長,拖到軍隊無法承受的地步。遇戰時,即使戰前演練已經準備的很充分了,但是本能反應可能還是會慌亂,會因膽怯而退逃。縱然做足了準備,也設計了高超的戰術,但是執行得也一塌糊塗。
兩支軍隊的比較很難用實驗去驗證,比如用「弛」軍和「陷」軍互相對戰,或者和另外一隻參照軍隊對戰。戰爭中的因素牽涉太多,包括不同的地形、天氣氣候、人員、軍備實力等等。其中最複雜的就是人,我們很難準備兩支後勤人員、軍隊結構、上層統領完全一致的軍隊。戰爭中,甚至僅僅是密探的差別就可以改變戰局,所以不可能設定自變數。
那麼如何比較這兩種軍隊的戰力呢?
我們可以戰爭模擬轉向與其接近的企業管理。因為很多企業經常會更換領導者,而我們只需要詳細調查一下自由競爭的行業中,企業領導者能力很強,員工能力很差,和企業領導者很弱,而員工能力很強的企業就可以。
企業中經常會有這樣的情況:
A:
一位員工的業績出眾,他就會被晉陞為團隊的領導,而他恰好不善領導,優秀的人會離開,所以帶領的都是一群能力很弱的人。如果這樣的人選成為團隊領導,那麼這個團隊的規模最終會有多大呢?最終這家企業的規模就是,這個領導者個人創造的業績所能承受的規模。他所帶領的所有團隊,最終都需要這個領導者自己的業績來供養。
B:
而如果另外一種情況發生,一個企業老闆將自己的兒子安排為分公司的負責人,而恰好自己的兒子能力很弱,但現在的團隊卻很強,會怎麼樣呢?可能會有團隊成員不願聽從領導,並且時有嘲諷戲謔團隊領導者的情況發生,但是業務能力還是可以維持。因為有幾個很優秀的經理或主管負責,所以公司每個優秀的經理帶領團隊的規模,就超過上面A團隊的規模。
此外,我們從清末八旗軍和綠營軍的情況對比也能略見一二。平定太平天國的軍隊中,八旗軍已經幾乎見不到蹤影。當時八旗軍因為軍紀不治,軍餉不支,八旗兵士已經完全喪失了戰鬥力。但是當時並不缺優秀的將領,但幾乎都是出在綠營軍,為什麼呢?因為帶著八旗軍這樣的部隊,再厲害的將領也不會有什麼優秀的戰績!
綜上所述,縱然優秀員工組成的團隊會因領導者能力弱而減分,也是「1+1-1」大於0;而低能員工組成的團隊則很有可能是「(-1)+(-1)」,縱然再加上領導者的1,也是負的。所以一隻狼帶領的羊群,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會敗於一隻羊帶領的狼群。
《地形篇》主要介紹了以下五點內容:
一、六種地形的作戰法則;
二、六種軍隊敗亡的道理;
三、將中之寶的概括:「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於主」;
四、帶兵統軍的方法;
五、「知彼知己」,「知天知地」,「勝乃可全」的準則。
《地形篇》就全部介紹到這裡,下一期介紹《九地篇》。所謂「形」,只是一種客觀狀態,而只有轉為「勢」才能發揮其作用。《九地篇》中,孫子詳細介紹了如何將「形」轉為「勢」,那到底如何做到呢?敬請期待下一期《九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