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孫子兵法》釋讀:五、《兵勢篇》

作者:FaceReader  於 2022-3-22 22:2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經典解讀|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今天我們來介紹《孫子兵法》第五篇《兵勢篇》。

  《兵勢篇》開始之前,我們先看一個案例,大西庇阿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如何巧妙取勝,從而奠定羅馬對迦太基的勝利的。

第二次布匿戰爭局勢

  第二次布匿戰爭開始於公元前218年,是羅馬滅掉迦太基最重要的戰爭,是雙方實力的轉折之戰。這場戰爭一共持續了18年,終止於公元前201年。在戰爭初期,漢尼拔率領迦太基連戰連捷,並且在坎尼會戰中重創羅馬軍隊,接近七萬羅馬軍隊被俘或者陣亡,羅馬軍隊的統帥,執政官保盧斯也被擊殺。之後在進攻西班牙的戰役中,大西庇阿的父親和叔叔都犧牲了。而後大西庇阿臨危受命,承擔起了海外作戰的統帥之責。

  大西庇阿領軍進攻西班牙的第一場會戰是進攻迦太基人在西班牙的基地新迦太基城。大西庇阿先命令部隊正面佯攻,另外派一支精銳從西面的瀉湖偷襲,當迦太基人發現瀉湖進攻的部隊后,來不及回防,於是一天之內,大西庇阿就攻下了新迦太基城。

新迦太基攻滅戰

  而後,在巴埃庫拉戰役中,大西庇阿命令輕步兵正面進攻,重步兵從兩側山坡繞上,從側面伏擊漢尼拔的弟弟哈斯德魯巴·巴卡的軍隊,迅速將其擊潰。哈斯德魯巴被迫逃向阿爾卑斯山,準備與他哥哥漢尼拔會合。而後,大西庇阿又在伊利帕戰役中,通過將西班牙和義大利同盟軍排陣於中央,將戰力強盛的羅馬軍隊設立於兩側,以利用剪刀之勢對迦太基人形成合圍,同時利用靈活的騎兵不斷出擊,逼迫迦太基人後退。見勢不妙的迦太基人紛紛撤退,此一戰,大西庇阿以損失800人的代價,殲滅了15000多迦太基軍隊,一舉奪取了西班牙。漢尼拔也就失去了他進攻羅馬本土的後方基地。

巴埃庫拉戰役路線圖

伊利帕戰役

  公元前204年,大西庇阿率領軍隊開伐北非,進攻迦太基本土。漢尼拔被迫撤軍,於是雙方就在札馬平原展開了最後的決戰。此時,大西庇阿擁有2.9萬步兵和6千騎兵,漢尼拔擁有3.6萬步兵、4千騎兵和80頭戰象。

扎馬會戰路線圖

扎馬戰役布陣圖

  漢尼拔的布陣,第一排是由高盧、利古里亞和巴利阿里的雇傭兵組成的混合步兵;第二排是迦太基本國老兵和利比亞徵募兵;第三排是義大利老兵。另外,他將80頭戰象安排在最前線,充當前鋒,以衝破敵軍陣線。騎兵則分列兩翼,右側為沒有經驗的迦太基騎兵,左側為努米底亞騎兵。

  大西庇阿的布陣,第一排是裝備精良的鎧甲步兵,第二排是重步兵,第三排是由哈斯塔蒂人組成的輕散步兵。同樣也將騎兵分列兩翼,右翼為較強的努米迪亞騎兵,左側為義大利騎兵。

  由於漢尼拔倉促回防,所以象兵和騎兵多為新兵,在第一波攻擊之後,象兵和騎兵就被打散了。第二波攻擊是雙方步兵的接戰,漢尼拔和大西庇阿的軍隊都損傷慘重,漢尼拔的第一排和第二排被打散,重整後分列兩側,大西庇阿則在鎧甲步兵兩側補充了重步兵和後備兵。第三波攻擊中,雙方戰鬥慘烈,難分難解,這時去追擊漢尼拔逃散的騎兵的羅馬騎兵回來了,從後方對漢尼拔進行了包抄,前後夾擊之下,漢尼拔大敗。

  這場戰役中迦太基損失2萬多軍隊,而羅馬僅僅損失了5千餘軍隊。此役之後迦太基被迫與羅馬簽訂了苛刻的投降協議,從此迦太基一蹶不振,並在第三次布匿戰爭中被羅馬所滅。

  前面所介紹的大西庇阿幾場戰役的勝利,無不是「正兵」、「奇兵」巧妙運用的結果。正如本篇中孫子所言,「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大西庇阿攻取新迦太基城時,輕步兵為正兵,而從瀉湖繞后的精銳則是奇兵,而取勝則正是依靠這奇兵。在巴埃庫拉戰役中,輕步兵是正兵,從側面山上埋伏的重步兵則是奇兵,取勝也是靠奇兵。在伊利帕戰役中,嚴陣以對的步兵是正兵,而不斷衝擊,壓縮迦太基人陣線的騎兵則是奇兵,而最終能取勝,也是靠著騎兵的衝擊。最後的札馬戰役,列陣對戰的步兵是正兵,而巧合中回擊的騎兵則成為奇兵,取勝最後也正是靠奇兵。

  這裡解釋一下《孫子兵法》中「奇」、「正」的含義。很多人誤以為「奇兵」就是天降神兵,這個理解不太準確。「正」就是常規的,一板一眼,扎紮實實的;「奇」就是非常規的,出其不意,孤注一擲的。

  大家通過上面的案例理解了正奇的奧妙,那下面我們就來看《兵勢篇》的正文:

第一段原文:Permalink

孫子曰:

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

  孫子說:

  凡是治理大軍團就像治理小部隊一樣能井井有條的,是依靠合理的組織編製;

  凡是指揮大軍團作戰像小部隊一樣得心應手的,是依靠有效的指令系統;

  凡是統帥三軍與敵作戰而都不失敗的,是依靠高超的奇正戰術;

  凡是率軍攻擊敵軍就像把石頭扔向雞蛋一樣銳不可擋的,是依靠巧妙的虛實之計。

第二段原文:Permalink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

  但凡作戰,都是用正兵進行正面交戰,而用奇兵取勝。

  因此,善於運用奇兵的人,其戰法就像天地一樣不可窮盡,就像江河一樣用之不竭。

  能終而復始的,正是日月;能死而復生的,正是四季。音調不超過宮、商、角、徵、羽五種,然而五種音調組合變化而成的歌曲,永遠也聽不完;顏色不超過青、黃、紅、白、黑五種,然而五種顏色組合變化而成的圖像,永遠也看不完;味道不超過酸、甜、苦、辣、咸五種,然而五種味道組合變化而成的美味,永遠也嘗不完。

  戰爭中改變勢態變化的不超過奇正二法,然而奇正二法組合變化而成的戰術,永遠也不能窮盡。奇正互相轉化,就像沿著圓環旋繞,無始無終,誰能窮盡呢?

第三段原文Permalink

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擴弩,節如發機。

  激流之快,以至於能將石塊漂移,是因為它的勢;猛禽之迅,以至於能捕殺雀鳥,是因為它的節。

  因此,善於作戰的人,他們用兵的態勢強疾,節奏短促。強疾的態勢就如同拉滿的弓弩,短促的節奏就如同猝發弩機。

第四段原文Permalink

紛紛紜紜,斗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

  旌旗紛紛,步卒紜紜,與敵混戰之中軍隊要指揮有序不可慌亂;戰車渾渾,騎兵沌沌,戰陣有序齊整而無懈可擊。

  表面上的混亂來源於真正的嚴整,表面上的怯懦來源於真正的勇敢,表面上的弱小來源於真正的強大。

  嚴整和混亂,取決於組織編製;勇敢和怯懦,取決於兵勢情態;強大和弱小,取決於內在實力。

  因此,善於調動敵軍的人,向敵軍展示軍情,敵軍就一定會依從;給敵軍小利誘惑,敵軍就一定會去討取。用利益調動敵軍,用勁卒嚴陣以待。

第五段原文Permalink

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所以,善於作戰的人,通過創造「勢」來求取勝利,而不是苛求部眾,所以既能量才器使而又能因勢乘便。

  善於利用有利態勢的人,他們指揮軍隊作戰,就如同轉動木頭和石頭一樣。木頭和石頭的特性是:在安穩平坦之處則靜止,在陡斜峻險之處則滾動;形狀方直則靜止,形狀圓滑則滾動。因此善於作戰的人所創造的勢,就如同圓石從萬丈高山上滾下來一樣,勢不可擋,這就是「勢」的力量!

  以上就是《兵勢篇》的所有內容。《兵勢篇》的幾點主要內容

  一是分數、形名、奇正、虛實等兵勢的四種含義;

  二是介紹奇正的意義;

  三是勢和節的含義;

  四是數、勢、形的關係;

  五是對「勢」含義的解釋。

  我們再對比一下《軍形篇》和《兵勢篇》,看看「形」和「勢」有什麼區別

  首先是含義的區別,「形」指客觀的、穩定的、短期無法改變的特徵,核心內容即是基本面、軍事實力;「勢」指可以主動去改變的、短期即可發生的、偶然性的特徵,核心內容是戰術、戰法。

  我們再看看《孫子兵法》中《軍形篇》和《兵勢篇》中關於「形」和「勢」的定義:「形」包括五項內容:「度」、「量」、「數」、「稱」、「勝」;「勢」包括四項內容:「分數」、「形名」、「奇正」、「虛實」。「形」的五項基本都是基本面,「勢」的四項則都是戰法、戰術。

  《兵勢篇》就全部介紹到這裡,下一期介紹《虛實篇》。《虛實篇》中,孫子描繪了一番戰爭中神出鬼沒的戰術戰法,那麼具體如何做到的呢?敬請期待下一期《虛實篇》。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5 05:0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