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介紹《孫子兵法》第四篇《軍形篇》。
《軍形篇》有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能否戰勝敵人決定權並不在於自己,那是為什麼呢?那麼讓我們接下來具體看看。
第一段原文:Permalink
孫子曰: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孫子說:
古時候善於作戰的人,首先創造條件讓自己處於不可被戰勝的地位,然後等待敵人出現破綻而產生可勝之機。
不可被戰勝的主動權在自己,可勝的條件在於敵人。
因此,善於作戰的人,能讓自己不可被戰勝,不能讓敵人一定為我所勝。所以說:戰勝敵人可以預知,卻不能刻意而為來達成。
如果無可勝之機,就防守;如果有可勝之機,就攻而取之。防守的原因是我方不足以戰勝敵人,進攻的原因是我方攻取敵人綽綽有餘。
善於防守者,隱藏得密不透風,如同在深不可測的九地之下;善於進攻者,行動得快如閃電,如同在來去自如的九天之上;因此這樣既可以保全自己而又能獲得全勝。
這裡解釋一下「守則不足,攻則有餘」。我們把這個句子補充完整則是「守則(因)不足,攻則(因)有餘」。
我看很多人把這裡的「不足」和「有餘」就僅僅指代「兵力」了,就是指兵力不足或者兵力有餘了,這個解釋不太準確。這一段中,孫子完全沒有提到兵力,都在講條件,所以兵力只是「有餘」和「不足」的條件之一,並非僅僅只是兵力。敵軍有無可勝之機,這也是核心條件。
雖然《孫子兵法》「十一家注」的「十一家」個個也都有見識和才華,但是在注《孫子兵法》的時候很多內容還是體悟得不夠。有些時候是一味反對另一方,比如杜牧,就老是以和曹操提出不同意見為榮;還有個別內容不太理解的他們就只是照抄前面的,比如《九地篇》中有一句「先其所愛,微與之期」。
曹操沒看懂「微與之期」,就註解「後人發,先人至」;後面沒看懂的,就照著曹操的意思,一通亂七八糟的解釋。所以,我們在讀的時候,一方面要參考其他人的註解,包括這「十一家」的,他們很多註解非常有價值;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囿於這些註解,即使很多人是專家、教授,甚至是大師。
第二段原文:Permalink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能預見的勝利不超過平常人的認知,這就算不上高明中的高明;戰爭取勝後天下人都稱讚說打得精彩,這也算不上高明中的高明。
正如能舉起秋毫並不能說是力氣大,能看見日月並不能說是眼神好,能聽到雷霆並不能說是聽力強一樣。古時候所說的善於用兵作戰的人,都是戰勝了那些容易被戰勝的敵人。
因此,真正善於用兵作戰者的勝利,沒有什麼智謀絕倫的美名,也沒有勇武蓋世的戰功,因為他們取勝沒有什麼疏失。
為什麼沒有疏失呢?是因為他們所採取的舉措保障了他們必勝,他們是戰勝了那些已經處於必敗境地的敵人。
所以善於用兵作戰的人,既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又能保證不會錯失敵人的敗亂之機。
因此,勝利的軍隊會先創造必勝的條件然後再尋求與敵人開戰,而失敗的軍隊則往往先開戰然後再想方設法去取勝。
善於用兵作戰的人,研究取勝之道,且保障嚴明的法制,所以才能主宰勝敗。
大家可能會有疑問,為什麼「天下人都稱讚打得好」,不算高明中的高明呢?
那我舉個例子,就比如曹操和袁紹的官渡之戰。雙方對抗激烈之時,曹操糧盡,已經準備要退兵了,這時候恰巧許攸來投,並獻計偷襲袁紹糧倉烏巢。雙方大戰之時,又恰巧張郃、高覽害怕郭圖讒言陷害,所以投降曹操。兩個巧合讓曹操大勝袁紹。如果沒有許攸來投,沒有張郃和高覽的臨陣倒戈,戰爭勝負未可知啊。
所以一般像這樣以少勝多的驚險戰役經常被大家傳頌,但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後面可能是十場以少敗多的戰役。所以少勝多不知道背後有多少我們不知道的巧合促成的,沒有這些巧合,可能就是一場敗仗。
同樣的,其他類型的險中求勝也經常被稱頌,但被稱頌的是偶然勝利了,那些數量眾多的沒有打勝的戰役只是無人提及罷了。
還有一點大家可能也有疑問,為什麼那些善於用兵作戰的人「無智名,無勇功」呢?不應該是善於作戰的人都是大家傳頌的那些名將嗎?我先給大家講個小故事,這個故事出自《鶡冠子》,講的是魏文王和扁鵲的一次對話:
有一次魏文王問扁鵲:「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誰的醫術最好呢?」扁鵲說:「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個。」魏文王不解,問:「能不能詳細說說?」扁鵲說:「大哥治病,是在病情發作之前,那時候病人自己還不覺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藥剷除了病根,所以他的名聲就僅僅止於家門之中。我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時,癥狀尚不十分明顯,病人也沒有明顯的痛苦,二哥就能藥到病除,所以他的名聲也就僅僅止於街巷之中。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嚴重之時,病人痛苦萬分。此時,他們看到我在經脈上穿刺,用針放血,或在患處敷以毒藥以毒攻毒,或動大手術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緩解或很快治癒,所以我名聞天下。」魏文王大悟。
有些將領打仗因為各項準備條件都做得很好,所以戰鬥過程平乏無奇,輕輕鬆鬆就取勝了,人們也覺得很平常,所以既「無智名」,也「無勇功」。比如我們這部書《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
孫武率領吳國軍隊幾乎滅了當時的春秋五霸之一楚國,楚國是當時春秋時期地盤最大的諸侯國,當時的吳國處於東南一帶,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弱的。一個小小的吳國,就幾乎把楚國給滅了,佔了楚國的都城——郢都。後來孫武又帶領吳國軍隊,打敗了競爭對手越國,俘虜了越王勾踐,這個勾踐就是那個卧薪嘗膽的勾踐。
但是孫武幾乎沒有什麼知名的戰役傳下來,之前人們還一直以為《孫子兵法》是孫臏所作。所以很有可能那些最會用兵作戰的將領,因為沒有特別精彩的戰役,所以沒有在歷史長河中被記錄下來,而被記住的,都是故事性最強的那些。
第三段原文Permalink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
兵法中比較雙方的實力:
一是度,就是對土地進行的丈量;
二是量,就是對物產資源進行的稱算;
三是數,就是對兵員人力的計數;
四是稱,就是對雙方力量的比較;
五是勝,對雙方勝負可能的評估。
土地面積的大小,決定物產資源的多少;物產資源的多少,決定人力兵源的眾寡;人力兵源的眾寡,就決定雙方力量的強弱;雙方力量的強弱,就決定勝負概率的大小。
所以說,勝利的軍隊相較於失敗的軍隊,就好比用「鎰」比「銖」;失敗的軍隊相較於勝利的軍隊,就好比用「銖」比「鎰」。那」銖「和」鎰「什麼關係呢?1鎰等於576銖。那大家看看勝利的軍隊和失敗的軍隊的懸殊有多大。
第四段原文Permalink
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
勝利者指揮的軍隊,就像積水從萬丈高崖上決堤而出,勢不可擋,這就軍事上「形」的力量。
以上就是《軍形篇》的所有內容。《軍形篇》很多內容都顛覆了我們的傳統認知,主要內容有:
一,善戰者首先要保證不敗,能否勝利則要看敵軍有無破綻;
二,善戰者都是「勝已敗者」,所以「無智名,無勇功」;
三,兵法實力中的五個方面,這五方面的集合,就能產生萬仞積水的「形」的力量。
下一期我們介紹《兵勢篇》,我們常說「形勢」這個詞,這期我們了解了「形」的含義,那麼孫子的「勢」又代表什麼呢?我們下期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