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走走聊聊:邊唱邊走士嘉堡

作者:stellashanon  於 2022-6-22 10:2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旅遊歸來

相信有不少唱著「紅河谷」踏上楓葉國土的新移民,知道暫棲的土地叫士嘉堡(Scarborough)時,會哼起「士嘉堡集市」 (Scarborough Fair/斯卡伯勒集市),一種親切感油然而生。至今,每當走走聊聊聽到這悠緩旋律回蕩,熟悉的士嘉堡景色依舊會一一浮現腦海。

說到風景,首推的必然是士嘉堡懸崖,這可是大多倫多唯一的自然奇觀。整個懸崖總長約有 14 公里,最高處有 65 米。這沒什麼。奇妙的是,它矗立在安大略湖岸。從湖上向岸邊望去,那懸崖,長長的,向東西延伸,似乎沒有盡頭,也很有氣勢。因此,一些富有想象力,並喜歡類比的國人,就稱其為湖上長城。這種說法,雖然不是十分貼切,但還是有點形象化,有點那個意思,也易於記憶。

多倫多唯一的自然奇觀

看萬里長城,最有名的是八達嶺;觀賞這湖上長城的最佳地,自然是 Bluffers Park ,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士嘉堡懸崖公園。沿著 Brimley 一路南下,過了 Kingston 后,當你感覺似乎進入了清幽的山間小道時,你其實已進入公園了。山道有點彎彎曲曲,而且是連續的下坡路。當你在提心弔膽至極時,前方會突然豁然開朗。遠處碧波茫茫,白雲悠悠,藍天無限。近處,樹茂草盛,蟲鳴鳥啼,桅杆高聳。泊好車,不覺已置身崖下園中。

無法想象的是,腳踏的美麗土地在 30 多年前居然是個垃圾場。1940 年代后,由於地理特點和區位優勢,先是富人,後來是中產階層,蜂擁而至興建度假屋;隨之,城市化無法可擋。急劇增加的垃圾便把這裡當作了收容站。要命的是,懸崖邊建築的增加使得滑坡塌方頻頻發生。政府為此決定整治懸崖環境,計劃之一就是把垃圾場華麗變身為市民公園。如今公園裡的碼頭,堤壩和半島,都是用建築垃圾和渣土等填埋后建成的。

進入懸崖公園,遊客就會發現這是個傍湖的水景公園。園區由出入口東邊的游泳沙灘,遊艇俱樂部,和西邊的休閑區三部分組成。這裡,一年四季景緻不同,但都充滿了大自然的幽美和壯闊。自然,遊客最多的時節是在暮春到仲秋之間。人們到這裡野餐,燒烤,健步,戲水,游泳,垂釣,划船,駛艇,甚至攀崖,也有在花草的清香和波濤的和聲里打盹。有三五成群,也有親朋雲集,更有獨行和牽手緩步。

遊走懸崖看大湖

遊客信步最多的地方是西部休閑區。這裡石壘的堤壩上,樹木婆娑,到秋天,紅黃斑斕,恍如絲絨油畫;湖鷗在風的追逐下成群掠過,有時還會大聲鳴叫;清冽洌的湖水裡,魚兒在蔓生的水草間自由游弋,湖面上則有白天鵝和野鴨在和諧共處。禁止游泳的沙灘,卻禁不了童心,大人都會赤腳戲水,再在水面上用石子打水漂。林蔭下的草坪,是玩累后最好的休息處,可以吃吃躺躺,聊聊睡睡。最好的兩人世界是在高高樹草合圍的方塘里,塘上的棧橋組成的迴路,應該上演過無數回的山盟海誓。

在懸崖公園,是絕對忘不掉好好看看懸崖的。多倫多沒有高山,在水邊仰視士嘉堡懸崖,卻有一種高山仰止的奇特雄偉感覺。懸崖,更象一堵天然的屏障,將公園隔離成天然的桃園。崖壁上,有的披著綠裝,有的則露出土灰色的陡峭懸崖。裸露的懸崖,有的如刀切般整齊,有的在雨水風雪的侵襲下顯露出張牙舞爪的奇峰。最喜歡公園西部,那靜靜矗立在湖水中的一段。這偉岸的身影,總讓走走聊聊想起勇敢,堅定和毅力。這地理奇觀,是在第四紀冰河期形成的,也就是說懸崖已在此默默守望幾百萬年。

在懸崖下觀望這湖上長城,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登上崖頂俯視公園,遠眺大湖,才稱得上是完美的行程。虛席以待的 Scarborough Bluffs Park 就是最佳地點。去公園,得回到Brimley夾 Kingston。西行一個街口,經過一個漂亮的天主教學校后駛向湖邊即是。公園似乎是多倫多保護區管理局的地盤。

佇立崖邊,遙望遠處,沒有任何的遮擋,雲蒸霞蔚,水天一色,一切都是那麼大氣。身邊的崖壁和尖峰,似夢中般雄奇,且觸手可及。俯視腳下鵝黃翠綠的公園堤壩,猶如江南的女子,阿娜多姿。在侵蝕后的懸崖嵴背上,常常有人邊走邊看,頗有豪情氣概。湊巧的話,還可以看見勇敢的年輕後生在偷偷攀崖。

另一個絕妙的崖上公園,是 Cathedral Bluffs Park 大教堂懸崖公園。它是整個士嘉堡懸崖的最高處。崖底就是游泳沙灘。切莫以為有什麼教堂,這裡只是純粹的崖上平台,不過真是綠草如茵。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站在這制高點,可以飽覽懸崖在風侵雨蝕后所展現的險絕奇峻的壯觀,宛如天主教大教堂那筆直爭鋒的群塔。這些崖壁完整地保留著五種冰川紀的地質遺迹。

站在懸崖之上,你一定會想,這不是崖上崖下來一趟就夠的,一定要春夏秋冬轉一圈,領略它四季的變化和神妙後方能罷休。你也一定會想,這裡是人們親近自然,聆聽自然的吟唱,呼吸自然芬芳的伊甸園。

永遠的玫瑰園

懸崖之上,還有一個公園是值得到訪的。這就是位於Birchmount路盡頭的Rosetta McClain Gardens。多倫多眾多的休閑公園中,它是少數幾個符合國人園林想象的之一。除了所有懸崖之上小公園的特質外,這裡還有人工噴泉和石景,以及涼亭和一座廢墟。雖說比愛德華花園小,但可以觀察200多種鳥類的遷徙或生活習性,足以彌補這點不足。

這座廢墟原來是一座蝸居在公園內的一棟私宅。在偌大的公園中,孤零零的私宅,頗有些釘子戶的架勢。屋主叫Mary West。瑪麗也許忍受不了,最後也搬離。此後,公園想把它改設為Café或小賣部,誰知不成功。老宅便慢慢廢棄坍塌,剩下斷牆殘垣。無意插柳柳成蔭,廢墟居然成為公園一景,遊客很喜歡在此留影,記錄一下時間流逝的痕迹和美麗。紅磚殘牆上的綠藤,在陽光的折射下,真的宛如夢境。

最美麗的時刻,必定是玫瑰盛開的時刻,無論是燦爛的色澤,還是濃郁的芳香,都讓人著迷;因為公園裡有一大型玫瑰花圃。這玫瑰園也確實象徵著愛。

Thomas McDonald West是多倫多的一位富商,為J. & J. Taylor Limited和Toronto Safe Works的老闆。他在1904-1905年間購得該處16 公頃土地,開設為Rumph農場。後來,他和妻子Emma把土地分給了四個孩子Joseph McDonald,William Needham,Howard Thomas和Rosetta。女兒Rosetta McClain因故於1940年離世。她丈夫Robert Watson McClain為紀念妻子,於1959年把他們的地產捐給市府以作社區公園。後來,她三個兄弟分得的土地也先後捐出(1977年J.M.及H.T. West的土地捐出;1985年,W.N. West 的土地加入),最終形成如今公園的規模,公園名字也是源自她美麗的名字。值得一提的是,廢墟主人就是她的侄女。另外,公園裡的許多歷史銘牌都是由Rosetta的丈夫以及兄長Joseph McDonald親手所制。

這兩年,原本在華人圈不是那麼知名的玫瑰園也突然火熱起來。此中也有一個傷感而充滿愛的故事。多倫多華人圈有個知名女博主樂陶陶。在虛擬世界里,她從不矯情,雖說有傲人的漢文才氣;也從不和博友打口水戰,給人以柔情似水之感;總是不厭其煩地熱心回答網友的疑難問題,要知道是堅持了好多年;和大家分享了無數精彩的照片,讓人一窺世界的未知之美。但是,她的美文中也偶爾會泄露出生命易逝的無奈和抓住生命每一秒的勇敢。這會讓博友迷惑。當她的摯友披露她的追思會時,眾人方知陶陶已和病魔奮爭了好多年。玫瑰園就是這位博友心中的花仙子,在生命最後的日子常去的公園,因為這裡離家最近,也見證了曾經無數次的愛的散步。如今,仍然不時有人去花園尋找陶陶的背影和輕柔笑聲。

懸崖之上的私宅,也是觀景地,有一間還不時對外開放。驅車駛上Meadowcliffe Drive,小路兩旁,都是沒有籬笆,綠地超大的豪宅。小路的盡頭是門牌1號,綠樹掩映,沒有大門,只有白色的簡易柵欄告知大家這裡是私家園地。繞過似作屏風的樹,滿眼是綠絨般的草地。中間,半畝圓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向南望去,安大略湖水天一色。繼續走到草地前沿,腳下是士嘉堡懸崖。因為沒有啥可以扶手,讓人有些心驚膽顫,卻也景色無敵。院子的東側則是密林深壑,其間激流跳躍。西望而去,懸崖公園依稀可見。

愚人天堂的繪畫人生

院子的北部,坐落著一棟白色木平房。與鄰居相比,它有小家碧玉的韻味和藝術氣息。這如仙界的院落,便是Fool's Paradise愚人天堂。據說,當屋主一看到這如詩如畫的夢幻土地時,她就喜歡上了,發現這就是她所日夜夢想的家園。時間當屬1939年,她芳齡29。當她一見鍾情般迅速付清1250元這筆當時不菲的價格買下這塊面積達12畝的地時,她媽媽覺得太過奢華了,"referring to it as that fool's paradise of yours"。於是,愚人天堂這個名字便誕生了。她於1940年在天堂建了第一座屋,以作為周末度假。但一旦住下,她就捨不得離開,最後把愚人天堂作更日常住處和畫室,直至離世。她是誰?她就是加拿大當代最負盛名的畫家之一Doris McCarthy桃瑞絲。

桃瑞絲1910年生於阿省,3歲隨父母移居多倫多。其父為市府的工程師,曾為聯邦建築遺產R.C. Harris水廠的主營建師。中學畢業后,她進入安大略美術學院學習四年。此間,曾師從加拿大Group of Seven七人畫派成員Arthur Lismer。後來,她也去英國留學過。1932年工作后,桃瑞絲一直在Toronto's Central Technical School做老師,直至1972年退休。自然,美術創作是她一生的事業。從她的畫作,大家可以看出其與七人畫派的一脈相承。

桃瑞絲曾寫道:I am passionate about Canada...the raw rugged beauty of an iceberg; the quaintness of the east coast; the vastness of the prairies; the lushness of the forests; the sculptural forms of the mountains; the power of the Pacific; and the granite of Georgian Bay."確實,安大略北部湖泊山巒,加拿大北極的冰山是她筆下描畫得最多的,也是最有靈氣的,因為她熱愛自然,對這土地有滿懷的激情。也許,這一切都離不開愚人天堂給她的靈感和情性。

她的創作取得了極高的成就,也為此獲得過無數的榮譽。然而,她也是慷慨的。1986年,她捐贈愚人天堂的7畝地給多倫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1998年,她又決定去世后將愚人天堂剩餘的5畝地捐贈給安省文化遺產基金會,用作藝術家的創作休閑之處。多倫多市府為了表彰老人,將愚人天堂東側Bellamy Ravine里的步道正式命名為Doris McCarthy Trail。這條步道蜿蜒於密林之中,充滿野趣,最後止於懸崖之下的湖灘。值得敬佩的是,桃瑞絲雖然念過大學,留過學,獲得過多倫多大學等眾多大學的榮譽學位,獲頒過聯邦和安省的勳章,但依然學習不止,經過15年不斷的課程學習,於1989年獲得多倫多大學士嘉堡分校的英語文學士,這時已是79歲高齡。

有一年暮秋,走走聊聊曾經到此尋訪,但只敢在門口遠望。2011年健步Highland Creek Trail時,再次尋訪。可惜的是,一切都已斗轉星移,桃瑞絲老人已於2010年11月25日離世,享年100周歲。離世前,她一直住在愚人天堂。  透過木屋的玻璃,看到室內的一切如有人居住般,書櫃、沙發、地板一塵不染,似乎老人還在,不過是去北極畫冰山,或者去喬治灣畫那岩石上的蒼松罷了。再瞧瞧工作室,那雕塑分明是她做了一半,覺得有點累,去休息了。再退回院門,看看那門牌上的畫依然鮮艷。那飛舞的藍衣天使,那手持的綠色橄欖葉,那隨風而逝的藍帽,和多年前一模一樣。不覺,桃瑞絲老人生動清晰地浮現在腦海里。

恍如隔世的懸崖小鎮

懸崖公園大路口的Cliffside Village,是士嘉堡的古老社區之一。和時尚熱鬧的多倫多Downtown不一樣,這裡依舊保持著南安省小村鎮的風情,除了老街旁的斑駁低矮的店鋪外,連行人的腳步也是慢悠悠的,讓人恍如隔世。一直覺得,得在士嘉堡的這裡邊走邊唱「士嘉堡集市」,才是最合適的。

讓人長久駐步的一定是大型露天壁畫。這些壁畫,不僅精美,而且刻畫的都是小村鎮的歷史和生活場景。Halfway Hotel是士嘉堡最重要的歷史建築物之一,1865年曾在此設立Mortlake Post Office。Cliffside 最早叫Mortlake,源於英格蘭倫敦郊外的小村子。後來,旅館衰落,樓上的大房間曾先後作為教室,教堂和社區會議堂,一樓大廳則為商業用途。最終的命運,是在1962年整體遷移到Black Creek Pioneer Village黑溪民俗村作為文物陳列。然而,Cliffside的居民們並沒有把它遺忘,在Midland Avenue 夾 Kingston Road的原址畫上了壁畫,作為歷史記憶。

Cliffside Village 街頭的另外一幅壁畫則定格了上加拿大首任總督Simcoe夫婦在湖上泛舟,遠眺懸崖的場景。總督夫婦是個地名命名愛好者,安大略的許多地名和路名,都是他倆在遊歷時命名的。那年那天,總督夫婦在安大略湖上蕩舟,當從當時的約克鎮,現在的多倫多downtown一路東行到此時,看到了湖上懸崖。這長長高高的懸崖,讓夫人想起了故鄉英國 North Yorkshire 郡的Scarborough 懸崖,於是便給懸崖取名為 Scarborough。隨後,地名也改為 Scarborough。

St. Augustine Seminary是小鎮絕對的唯一地標。帶有穹頂的Beaux Arts式樣建築,雄偉莊嚴,路人無不會為之行注目禮。它是加拿大第一家培訓說英語牧師的神學院,開設於1910年;現在是Blessed Cardinal Newman Catholic High School,1973年成立。

士嘉堡博物館尋根

說到尋古探幽士嘉堡,那麼一定得去Thomson紀念公園。因為這David Thomson便是士嘉堡最早的白人移民,來自蘇格蘭。David是在1799年到此定居的。公園北部有一條路叫St Andrews,其西頭45號院落,原來有一棟小木屋,建於1815年,就是David的房舍。緊隨David而來的,還有弟弟Andrew。他們都是在先期移民美國的長兄Archibald的鼓勵下來到這新大陸的。他們依據喬治三世國王的法令,獲得了這兩塊相鄰的土地,從而建屋,種地,定居下來。Andrew的住宅,也建於1815年,位於小路東頭;也早已消失在小路南部不遠處的公園野草之中。

可是,Andrew兒子James的146號住宅卻依然強撐著屹立在小路上,俯視著父親舊宅的遺址。James在1839年獲得了這塊土地后,翌年就建了這座漂亮的Bank-House。為了建造這屋,James從周邊的野地里揀石頭,用附近的磚土來制磚,非常辛苦。他的子孫後代一直在此一直居住到1965年。這座房屋,現為士嘉堡最早的建築物遺存之一。

隨著移民的增多,David夫婦考慮到需要建造一個教堂,以滿足大家的精神需求,便在1818年捐贈了一塊地來建設教堂和墓地。這教堂就是St Andrews路上的St.Andrew's Presbyterian Church。自然,教堂現在已不是最初的樣子了,現存建築建於1849年。教堂邊的小屋,可不要小覷,可是士嘉堡最早的公共圖書館。1834年,當地46戶居民在教堂開會,決定每家出資5個先令,組建公共圖書館。James被選為圖書員。1896年,為紀念士嘉堡建鎮100年,圖書館被命名為士嘉堡百年紀念圖書館。該館一直運轉到1961年New Bendale圖書館開放。

從St Andrews路回到Thomson紀念公園,走進士嘉堡歷史博物館,可以了解更多的鄉土史。博物館不大,由遷建的4棟老房子組成,但是簡要而精彩地介紹了早期白人定居者的生活工作場景,是士嘉堡的歷史縮影。Kennedy和McCowan兩座老屋還讓人感到非常親切,因為士嘉堡的著名同名大路的名字就源於他們的屋主。

McCowan log cabin的屋主叫William P. McCowan。他於1820年生於蘇格蘭,1833年隨父母移民加拿大,1848年在Malvern北部買了100英畝的地開設農場,牧場和果園。這座原木屋建於1830年,McCowan 在此居住了54年,直至去世;1974年被遷移至此。木屋的陳設是1850年代樣子。Hough Carriage Works是Henry Hough在1856年在Eglinton夾Birchmount西南角開的一間四輪馬車作坊兼鐵匠工場,所以屋內全是有關物什陳列。The Kennedy Gallery,原是Agincourt肯尼迪家族農場的一座小屋,1972年搬移至博物館內,現在用於舉辦展覽等活動。

最漂亮的是白色的Cornell House。這是Cornell在1858年所建,原址Markham路上。其家族在此屋生活有八十多年。1944年,被Lye Organ and Piano Works的Lye老闆購得。1961年政府征地建造鐵路橋,老屋被遷移到公園。房子內部陳列非常豐富,讓人得以一睹19世紀末鄉村家居生活。參觀結束后,您一定會想,只有把士嘉堡懸崖和博物館連接起來,才算對士嘉堡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原刊於 星島日報「加拿大都市報」2015-05-29和2015-06-05兩期)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其它[旅遊歸來]博文更多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01:0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