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億年後太陽導致地球表面溫度超70度觀點可能是錯誤的
作者:聖勞倫斯河評論
2025年5月15日
Youtuber"Gummy Physicist" 最近在youtube發表了系列視頻,關於他的「中微子宇宙動力學」及一系列推演,其中一個推演是認為太陽內部是核分裂而不是核聚變,見視頻「太陽核分裂推翻聚變模型Solar nuclear fission overturns fusion model 」。根據Gummy Physicist這一新觀點,我立即發現,如果太陽核分裂的觀點正確的話,那麼科學界關於「約10億年後,太陽光度增強將導致地球表面溫度超過70攝氏度, 液態水蒸發殆盡」而造成人類毀滅的觀點就是錯誤的。為此我今天向Deepseek提出這一關乎地球未來生死存亡的問題,展開討論。我的二個提問和Deepseek的回答如下:
聖勞倫斯河評論:
約10億年後,太陽光度增強將導致地球表面溫度超過70攝氏度,這個結論的依據是什麼?
Deepseek回答:
關於約10億年後太陽光度增強導致地球表面溫度超過70攝氏度的結論,其科學依據主要基於以下三方面:
---
### 1. **太陽的演化與光度增強**
- **核聚變過程**:太陽通過核心的氫核聚變產生能量,隨著時間推移,核心的氫逐漸轉化為氦。氦的密度更高,導致核心收縮、溫度升高,從而加速核聚變反應速率,使太陽的光度(輻射能量輸出)緩慢增加。
- **光度增加的速率**:根據恆星演化模型,太陽的光度大約每**1.1億年增加1%**。因此,10億年後太陽光度將增強約**10%**(具體數值因模型不同略有差異)。
---
### 2. **地球能量平衡與溫室效應反饋**
- **斯特藩-玻爾茲曼定律**:地球的輻射平衡溫度與入射太陽輻射的平方根成正比。若太陽光度增加10%,理論平衡溫度將上升約**5%**(以當前地球平均溫度15℃計算,升溫約18℃)。但實際升溫幅度更大,因涉及複雜反饋機制。
- **水蒸氣的正反饋**:溫度升高導致海洋蒸發加劇,大氣中水蒸氣(強效溫室氣體)含量增加,進一步放大溫室效應。這種正反饋可能使升溫遠超單純輻射平衡的預測。
- **二氧化碳循環失效**:長期升溫會抑制岩石風化作用(地球主要的自然CO₂吸收機制),導致大氣CO₂濃度累積,加劇溫室效應。
---
### 3. **氣候模型與長期預測**
- **「失控溫室效應」臨界點**:當太陽光度達到當前水平的**1.1倍**(約10億年後),地球可能達到「濕溫室」狀態,地表溫度升至**70℃以上**,液態水因蒸發失控而消失,大氣充滿水蒸氣並加速熱量滯留。
- **模擬研究支持**:例如,2013年《自然》雜誌的研究(如Wolf & Toon的模型)表明,即使當前CO₂濃度不變,僅太陽光度增強就可能在10億年內使地表溫度突破70℃,導致海洋完全蒸發,地球環境類似今日的金星。
---
### 總結
該結論的核心依據是:
1. **太陽光度隨核聚變進程必然增強**;
2. **地球氣候系統的正反饋機制(如水蒸氣、CO₂)將放大升溫效應**;
3. **氣候模型模擬顯示,10億年後的光度足以觸發不可逆的極端溫室狀態**。
這一過程標誌著地球宜居窗口的終結,成為天體生物學中「宜居帶漂移」的經典案例。
聖勞倫斯河評論:
如果太陽核心是核裂變,而不是核聚變,那10億年後太陽光度增強,以及地球表面溫度升至70度的結論就是錯誤的。
Deepseek回答:
如果太陽的核心能量來源是核裂變而非核聚變,那麼關於10億年後太陽光度增強及地球溫度升至70℃的結論確實會被徹底顛覆。以下是具體分析:
---
### 一、**核裂變與核聚變的本質差異**
1. **燃料需求不同**
- **核聚變**:太陽當前通過氫(H)聚變為氦(He)釋放能量,氫占太陽質量的約71%。
- **核裂變**:需鈾(U)、鈈(Pu)等重元素作為燃料,而太陽的初始成分中重元素含量極低(僅約0.1%)。
2. **產能效率差異**
- **聚變質能轉換率**:氫→氦的能量釋放效率約為 **0.7%**(E=mc²)。
- **裂變質能轉換率**:鈾-235裂變僅釋放約 **0.1%** 的質量能量,效率遠低於聚變。
3. **反應可持續性**
- 太陽若依賴核裂變,其燃料會在 **數百萬年內耗盡**(因重元素稀缺),無法維持百億年壽命。
---
### 二、**核裂變驅動的「太陽」將如何演化?**
1. **光度變化趨勢相反**
- **聚變太陽**:核心氦積累→收縮升溫→聚變速率加快→光度持續增強(每1.1億年增1%)。
- **裂變太陽**:燃料快速消耗→反應速率下降→光度逐漸減弱,而非增強。
2. **能量輸出驟降**
- 假設太陽初始含足夠鈾-235,其總能量僅能維持約 **100萬年**(遠短於10億年),隨後因燃料耗盡迅速冷卻。
3. **結構穩定性崩潰**
- 核裂變無法產生足夠輻射壓對抗引力,太陽會因內部壓力不足而坍縮,可能形成白矮星或引發爆發。
---
### 三、**對地球溫度的直接影響**
1. **短期升溫(若裂變短暫存在)**
- 若太陽突然切換為裂變,短期內可能因燃料劇烈燃燒導致光度短暫飆升,但隨後迅速衰減。
- 地球可能經歷短暫高溫,但無法持續至10億年。
2. **長期降溫與宜居性喪失**
- 裂變太陽燃料耗盡后,地球接收的輻射能量將驟降,地表溫度會降至 **-200℃以下**,液態水完全凍結。
3. **原結論徹底失效**
- 太陽光度增強和地球升溫至70℃的核心前提(聚變導致光度持續增長)不復存在,該預測完全錯誤。
---
### 四、**更深層的科學矛盾**
1. **恆星形成的物理限制**
- 宇宙中氫佔比超90%,恆星自然以核聚變為能量來源,裂變驅動的「恆星」無法通過正常天體物理過程形成。
2. **元素丰度問題**
- 太陽系形成時重元素含量極低(僅佔0.1%),不足以支持裂變反應所需的燃料密度。
3. **能量尺度不匹配**
- 太陽若依賴裂變,其能量輸出將比當前低2-3個數量級,無法維持現有光度與溫度。
---
### 結論
若太陽核心為核裂變驅動:
1. 太陽會在數百萬年內燃料耗盡,光度不增反降;
2. 地球將在短期內經歷劇烈溫度波動,隨後陷入極寒;
3. 原預測中「10億年後溫度超70℃」的結論完全錯誤。
這一假設揭示了核聚變作為恆星能源的唯一合理性——唯有氫的聚變才能維持太陽長期穩定的能量輸出,並驅動行星系統的演化。
Deepseek雖然基於已有知識仍然認為太陽內部是核聚變,但也贊同我的推論,如果太陽內部是核裂變 ,10億年後太陽光度增強導致地球表面溫度超70攝氏度而給地球帶來毀滅性災難的觀點是完全錯誤的。這是一個關係到人類未來生死存亡的問題,將牽涉到許多人類的重大問題和歷史走向,所以,科學界有必要重新審視太陽內部是核聚變的理論的正確性,以及核裂變的新模型。根據Gummy Physicist 的視頻,我認為他的關於太陽內部是核分裂的觀點具有一定道理,值得科學界認真討論。
Gummy Physicist 提出的「中微子宇宙動力學」新理論具有很大的原創性和顛覆性,他的一系列推論都顛覆了已有的科學結論,是否正確當然有待科學驗證,但是,我認為科學界應該鼓勵這樣的創新,即使是錯誤的。如果他的太陽內部是核裂變的觀點是正確的,人類模仿太陽核聚變解決能源的思路就從根本上錯了,中國跟著美國核聚變的能源研究思路也就錯了。中國要在科技上超越美國,關鍵是從基礎理論上突破,中國應大力鼓勵科學家在基礎理論研究進行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