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曉軍讀俄烏戰況:普京「去軍事化」的結果
——隨筆·四千六百八十一
如果說我的專業,是寫小說的話,那麼,我的第一業餘愛好就是搞哲學了。
因此,我有理由認為,我是很懂得邏輯的。然而,自俄烏戰爭開始到現在,已經四十多天了,我還是沒有能搞懂——由普京及俄羅斯動手替烏克蘭「去軍事化」的邏輯、究竟在哪裡?
今日,見到「於烏非軍事化,澤連斯基稱,全民皆兵成為『大以色列』」與「俄羅斯在招募60歲的『爸爸兵』,以彌補前線的慘重傷亡」的兩則新聞,我似乎才明白。
為說清,搜索學習——「以色列國防軍」:「以色列實行徵兵制,大多數以色列人(無論男女)都在18歲時徵召入伍……阿拉伯裔例外……男性的義務役期是三年,女性是兩年……服過義務兵役后,男子轉入國防軍預備役部隊,每年從事幾個星期的服務,直到40歲為止。」
有了對以色列國防軍及兵役制的了解,我的理解是——數十年來,以色列與阿拉伯鄰國常有衝突;然,人口只有900多萬。咋辦呢?只有全民皆兵。澤連斯基的意思,約為——4000多萬人口的烏克蘭,咋應對1億4000多萬人口的俄羅斯呢?向以色列學習,全民皆兵,成為一「大以色列」。
在了解了「大以色列」之後,我覺得可忽略「不是像瑞士那樣走向非軍事化」,「烏克蘭持續抗拒俄羅斯所提非軍事化要求」,「現在我們必須保留規模更大武裝部隊以對抗兩個鄰國(約指俄羅斯與白俄羅斯)」等等了;因,這些容易涉及政治,我不想談。
那麼,「俄羅斯在招募60歲的『爸爸兵』,以彌補前線的慘重傷亡」說的是啥呢?是說——在圍攻基輔等的戰鬥中,俄軍戰損嚴重,要徵招一批軍人,「以替補陣亡的戰車指揮官、狙擊手和工程師」等。目前,「新入伍的已有13萬4500人」。
如果僅僅只是這些,那就沒啥可說的了。問題是,泰晤士報、竟然嘲諷俄羅斯——把「招募志願者參軍」的「年齡上限」放寬到「60歲」。說人家是在招募「爸爸兵」。是可忍孰不可忍!咋一點也不能理解普京的難處呢?
再說,「60歲」,是爸爸嗎?我二十幾歲,就當爸爸了。五十幾歲出門,小朋友見到我、都叫我「爺爺」;有的,還叫我「老爺爺」。
我是好人,很善良的人,我很擔心——普京「去軍事化」,別結果——烏克蘭的兵,越去越多;而俄羅斯,反而被去年輕人化、去軍事化了。如果真這樣,那咋辦呢?急死人了。
顧曉軍 20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