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性空無相論

作者:信佛修行  於 2022-1-13 19:5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佛經註解。個人論述|通用分類:原創文學

性空無相論

序言:

1.禪定入門略說(一至四)為學習佛經佛法以及修行得到的個人理解和佛經、佛經註解部份請錄。個人理解內容來源於佛經、佛經經論、佛經註解或個人理解、個人論述(個人理解來源於個人對佛經、其他佛經經論的理解)。來源於個人理解、個人論述部份如果有錯誤,敬請佛、菩薩、僧給予指正。個人論述如果有錯誤,本人誠心懺悔罪業,並改正錯誤。

2.

《佛經經文部分請錄-修改4》存放在文本文檔中的大小大約為:132kb

《禪定入門略說(四)》存放在文本文檔中的大小大約為:200kb(不計附錄的內容)

《禪定入門略說(四)》(包括附錄的內容)存放在文本文檔中的大小大約為:265kb

《禪定入門略說(一)-修改1》存放在文本文檔中的大小大約為:35kb

《禪定入門略說(二)-修改14》存放在文本文檔中的大小大約為:281kb

《禪定入門略說(三)-修改4》存放在文本文檔中的大小大約為:207kb

禪定入門略說(二)一文又可叫禪定入門(二),信佛修行入門略說(二),信佛修行入門,信佛修行問與答。禪定入門略說(三)一文又可叫禪定入門(三),信佛修行入門略說(二),信佛修行入門(二),信佛修行問與答(二)。禪定入門略說(四)一文又可叫禪定入門(四),信佛修行入門略說(三),信佛修行入門(三),信佛修行問與答(三)。

3.個人的理解,一個信佛修行者學習佛法佛經時,如果有小部分內容或者部分內容不明白、不信受,或者暫時又找不到自己認為合理的理解時,對於不明白、不信受的小部分內容、部分內容,不要輕慢、否定、誹謗,因為誹謗佛法僧、謗法會做最深重罪業,會得到最深重惡果。

4.google或者其他搜索網站搜索:搜佛說。可以找到一個可以在線搜索大藏經的網站:soufoshuo.com

5.以前我曾經在網上請並下載佛教大正新修大藏經.chm文件和乾隆大藏經簡體版.chm文件,不知道現在能否找到,同修、讀者可以在google或者其他網站搜索:佛教大正新修大藏經.chm。或者搜索:乾隆大藏經簡體版.chm。看能否下載得到。google或者其他網站搜索:中華佛典寶庫。可以找到一個可以請並下載大藏經的網站:fodian.net 。

6.禪定入門(四)附錄中有幾種大藏經的簡介。

7.禪定入門(四)與禪定入門(一)至(三)共四部論述中,如果同一問題有不同的回答、論述、註解,應選擇符合佛經義理的論述,如果都不符合佛經義理,應選擇佛經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的佛經經文、佛經義理作為答案或者其他信佛修行者的符合佛經義理的註解、論述作為答案。

8.到2021年11月為止,佛經經文部分請錄、幾部禪定入門最新的版本為:aaaa 禪定入門(二)-修改14。禪定入門(三)-修改5。佛經經文部分請錄-修改4。禪定入門(一)-修改1。禪定入門(四)-修改2。

  禪定入門(四)中把對禪定入門(一)至禪定入門(三)的小量修改記錄下來,這次修改的內容很少,在修改後沒有修改版本名稱,例如「禪定入門(三)-修改4」的名稱依然叫「禪定入門(三)-修改4」。

  版本名稱中修改的數字越大表示版本越新、較新,以較新的版本為準。例如,「aaaa 禪定入門(二)-修改12」版本和「aaaa 禪定入門(二)-修改13」版本相比,「aaaa 禪定入門(二)-修改12」是舊版本,「aaaa 禪定入門(二)-修改13」是新版本。

9.google或者其他搜索網站搜索:般若文海。般若文海網站有部分佛經的幾部或者多部註解。



性空無相論(2008年發表)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
                                              性空無相論
註:
1.本文為讀經以及修行得到的個人理解和佛經、佛經註解部份請錄。個人理解內容來源於佛經、佛經經論、佛經註解或個人理解、個人論述。來源於個人理解、個人論述部份如果有錯誤,敬請佛、菩薩、僧給予指正。個人論述如果有錯誤,本人誠心懺悔罪業,並改正錯誤。
2.用百度網站搜索:「禪定入門略說」;或者用百度網站搜索:「信佛修行76」 。即可搜索到我的博客,我的博客中有《大藏經名。佛教網站。佛經名及註解。佛經經文部分請錄。》,禪定入門略說(二)全文,禪定入門略說(一)全文。有的論壇發帖時無法發出有網站網址內容的文章。
3.本文是我2008年寫的幾篇文章合集,幾篇文章合成一篇,名稱為《性空無相論》,除了《性覺必明》一文在本文中做了小部分修改外(修改時間:2017年),其他均保留2008年的原文。



(#)
  實相論
  (一)實相
  明朝蕅益智旭大師著的[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中說:[諸大乘經皆以實相為正體。何謂實相。即現前一念心之自性是也。吾人現前一念心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非青黃赤白.非長短方圓.非香.非味.非觸.非法。覓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無。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離一切緣慮分別相而緣慮分別。亦非離此實相別有自性。離一切語言文字相而語言文字。亦非離此實相別有自性。以要言之。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唯其離一切相故無相。惟其即一切法故無不相無相無不相故不得已強名實相。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復寂而恆照。照而恆寂。]
  個人論述:
  佛證得一真法界。
  實相是佛禪定中覺照的真相。
  佛號正遍知。佛身即是法身,圓融無礙,周遍法界。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知三世一切眾生心、心念、心行。一塵、一滴雨、一物、一切器世間、虛空,一念皆悉了知。諸佛法身於一切法界無不遍。
  諸佛世尊覺悟圓滿,故有上述智慧、神通。
  六祖惠能菩薩著的[金剛經解義]中說:[是一切諸佛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覺照生。]
  個人論述:
  能所自他,虛妄不實。有見有知為迷心,所見所知為妄相。佛法是不二之法。法性空寂,無相待,無對待。
  性覺必明,覺明無二,本覺妙明,絕待離對,寂而常照。
  性空即是真如,真如即是性空。非性空外別有真如,非真如別有性空。真如、性空體性無二。
  [大方廣佛華嚴經]說:[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
  實相非有非空。
  性空並非形同木石,毫無知覺。
  性空發妙真如用。
  執空障道。
  心迷執空,實則心中猶有眾多法塵分別影事。
  實相非有取見,有由能所出。譬如鏡照物,黑來現黑,白來現白。鏡照物為像,非物在鏡中,非鏡中存有物,亦非鏡中無像。
  言有是眾生知見,諸佛世尊智慧觀察,並非迷妄,所以不叫做有。
  實相離是離非。
  譬如,病眼妄見空中有兩個月亮,當中誰是誰非?但一月真,當中實無是月非月。病眼比喻迷心,二月比喻妄相,若心覺悟,妄相性空,即是真如,有如眼中無病,不見有二月,但一月真。
 
 
實相論
  (二)自性
  佛性、智慧眾生自性中本具,若返源,即見一真,明心見性,為開悟之關鍵。
  [六祖法寶壇經]說:
  經文:
  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
        三昧論
        (一)佛性非自然,佛性非因緣
  佛性非自然。
  若說自然,以何為體?若言依他為體,緣起性空,依他無性。若言依他,即是迷妄,為物所轉,向外馳求。
  佛性非因緣。
  譬如鏡照物,黑來現黑,白來現白。鏡照物為像。鏡不因黑現而生,不因黑去而滅。鏡若因黑去而滅,應不現白。鏡亦非緣黑現而生,非緣黑去而滅。
  鏡比喻佛性。黑、白、物比喻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大佛頂首楞嚴經]說:
  經文:
  佛告阿難。我今如是開示方便,真實告汝。汝猶未悟,惑為自然。阿難。若必自然,自須甄明有自然體。汝且觀此妙明見中,以何為自。此見為復以明為自,以暗為自,以空為自,以塞為自。阿難。若明為自,應不見暗。若復以空為自體者,應不見塞。如是乃至諸暗等相以為自者,則於明時,見性斷滅,云何見明。
  阿難言。必此妙見,性非自然。我今發明,是因緣生。心猶未明,咨詣如來。是義云何,合因緣性。
  佛言。汝言因緣。吾復問汝。汝今因見見性現前。此見為復因明有見,因暗有見,因空有見,因塞有見。阿難。若因明有,應不見暗。如因暗有,應不見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於明暗。複次阿難。此見又復緣明有見,緣暗有見,緣空有見,緣塞有見。阿難。若緣空有,應不見塞。若緣塞有,應不見空。如是乃至緣明緣暗。同於空塞。當知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云何於中措心。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如以手掌撮摩虛空,只益自勞。虛空云何隨汝執捉。

        三昧論
        (二)三昧
  從耳根聞性修三昧者,了達聲塵非有非無,皆無自性,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
  有聞能聞所聞,虛妄不實,皆無自性。迷見妄相,覺即實相。相即相入,當中更無他物。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覺悟者,諸相非相,相即相空,非待相滅而後證性空。諸法不作二解。一切法即心自性。

  [大佛頂首楞嚴經]說:
  經文:
 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
 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
 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
 猶非真非真,云何見所見,
 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蘆,
 結解同所因,聖凡無二路,
 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
 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

  經文和個人解析:
  [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
  真性中,有為法皆空,迷真逐妄,攀緣心生,如幻虛妄不實。
  [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
  佛性無為,不生不滅。故說,攀緣心見諸妄相,猶如空中華。虛空本無華,病眼妄見虛空生出華。
  [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
  假如說通過妄相顯示真相(實相),則真妄相待成二相,二相皆虛妄不實,皆是妄相。實相無二相,離一切諸相,唯是一相。
  [猶非真非真]
  仍然不是實相的一真一切真,所以說,[言妄顯諸真]的講法不是真實的。
  第一個[非真]意思為並非實相的一真一切真。第二個[非真]意思為[言妄顯諸真]的講法不是真實的。
  [云何見所見]
  那麼有見所見能見有什麼實義呢?由此可知,有見所見能見,虛妄不實,皆無自性。
  [是故若交蘆]
  所以說,就好像蘆葦枝莖互相交疊、交叉,倚靠在一起一樣。
  [結解同所因,聖凡無二路]
  煩惱性空,即是菩提。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攀緣六塵,為物所轉,失於本心。六根若於六塵,不取不舍,無染無著,即是解脫。眾生本具佛性,迷故不知,覺悟顯現。聖凡、解縛皆唯心造,迷作眾生,覺悟即佛菩薩。迷故被生死所縛,覺悟即解脫。
  [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
  你看互相交疊、交叉、倚靠在一起的蘆葦枝莖,在交疊之處,既非枝莖獨立而互相之間不接觸,亦非連生在一起的枝莖。
  [空]指蘆葦枝莖獨立而互相之間不接觸。
  [有]指枝莖連生,並非暫時交疊、倚靠在一起
  [交蘆]比喻佛性非有非空。
  佛性非有非空。譬如鏡照物,黑來現黑,白來現白。鏡照物為像,非物在鏡中,非鏡中存有物,亦非鏡中無像。
  鏡比喻佛性。黑、白、物比喻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
  迷惑晦暗見妄相即無明。妄相性空,覺悟明現。性覺必明,本覺妙明,即是解脫。無明實性即是明。

  [大佛頂首楞嚴經]說:
  經文:
  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為圓通,誰不圓滿。若能於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
個人解析:
  覺悟者,圓通根與不圓通根皆可修行成就,皆可修行了生死,成佛道。但對於初心入三昧的修行者,循圓通根,與不圓通根修行,修行遲速不同,有一日相當於一劫的差別(日劫相倍)。也就是說,循圓通根修行一日的時間,相當於循不圓通根修行一劫的時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說,十八界(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中,從耳根聞性修行,為圓通根,其他根、界、處,均不圓通。

解析:
[三昧]:禪定。
[交蘆]:又叫束蘆。
[虛妄不實,皆無自性]中的[無自性]:佛性是常住真心,性凈明體,不生不滅,周遍法界。迷惑心逐諸妄相,虛妄不實,念念生滅,故說迷心、妄相二皆無性。

[一小劫]
人壽由最初的八萬四千歲起,每過一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止,再由十歲起每過一百年增一歲,增至原來的八萬四千歲,這樣一減一增,為一小劫。以數學方式來計算,一小劫等於(84000-10)x 100 x 2 即一千六百七十九萬八千年。
請錄自[《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編]
[一中劫]
合二十個小劫為一中劫,一中劫共有三億三千五百九十六萬年。
請錄自[《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編]
[一大劫]
歷成、住、壞、空四個中劫,為一大劫,一大劫共有十三億四千三百八十四萬年,為一世界由成至毀的年數。
請錄自[《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編]


(#)
                                     性覺必明
  性覺必明,覺明無二,本覺妙明,絕待離對。
  覺、明體性無二。 覺、明無相待,無對待。
 
  [大佛頂首楞嚴經]中說:
  經文: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凈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
經文和個人解析:
  [經文: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凈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佛說:富樓那,如你所說,清凈本然,為何忽生山河大地。你不是常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說:是的。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此義。
  [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
  你說覺明,是本性即明,稱明為覺。還是指覺中有不明者,覺外別有明,加明於覺,稱為明覺。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
  富樓那說:若此覺體不明卻稱為覺者,覺不可以明了。
  [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
  佛說:如果說覺不可以明了,則不可稱覺為明。若有能明所明,覺明相待,成二法,是迷惑心,並非覺悟,佛法是不二之法,即覺即明,體性無二。如果說覺不可以明了,則覺已成無明,既成無明,不可稱為覺,並非覺湛明性。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性覺本具妙明。覺明無二,性覺必明,非覺外別有明,非待加明於覺然後明。本覺即明,妙明見即覺。因迷惑故,誤以為覺明有異,覺外別有明,須加明於覺,方為有明之覺,覺明相待,成無明、迷惑。
  覺、明體性無二,性覺必明,覺明無二,本覺妙明,絕待離對。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凈。
  [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迷惑者,誤以為覺並非就是明,於所明相妄立所見所知,所見所知既妄立,生出妄能。
  [無同異中]
  塵相相同為同,塵相不同為異。虛空為同相,世界為異相。實相離一切相,無同相,無異相。故言無同異。
  [熾然成異]
  因迷惑故,覺明成二。
  [異彼所異]
  第一個[異]為不同的意思。 第二個[異]是指因迷惑見異而立的妄相。
  見妄相不同。
  [因異立同]
  同為迷惑見異而立妄相,故言同。
  [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
  同異互相比較發明,因而再立無同無異。妄相不同,故言無同。同為迷惑見異而立妄相,故言無異。
  [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這樣擾亂,相待生出迷惑、勞累。焦勞久矣,妄見有塵相。迷晦無明,自相擾亂,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
  無明妄動,取相見有世界與虛空。所見妄相中,虛空為同相,世界為異相。實相離一切相,無二相。取相分別,迷真逐妄,成有為法。
 
個人解析:
  [性覺必明]中的[明]:見實相的意思。

(#)
                                 念佛三昧論
  念佛三昧,當念即空。念念真切,絕待離對。一念真,念念真,一真一切真,無相待,無對待,離諸攀緣,總攝六根,念念清凈,無執無滯,無功用行,凈念相繼。猶如舟行順流,順風揚帆,不假功用,便致遠行。
  南無佛。南無佛。南無佛。......
  南無法。南無法。南無法。......
  南無僧。南無僧。南無僧。......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一切菩薩。南無一切菩薩。南無一切菩薩。......
  南無金剛藏王菩薩。南無金剛藏王菩薩。南無金剛藏王菩薩。......



(#)

禪定論
(一)無功用行

  剛開始修禪定時,如果難以從一根專門深入修行,皆因其他根起了煩惱、執著,若了煩惱性空,即是菩提,無功用行,令諸根不起諸念、煩惱、擾亂,然後方可從一根深入修行。
  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性空、真如體性無二,非空外有如,非如外有空。
  非性空外別有真如,非真如外別有性空。迷惑、無明,誤以為心、境成對,不返一真之本源。不迷能所則悟真如。
  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自性若邪。起十八邪。
  [六祖法寶壇經]說:[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
  初修禪定時,若難以從一根專門深入修行,皆因其他根起了攀緣、煩惱、執著,若頓悟性空,不起一念,離諸妄想,即見自性佛性,即可依此深入修行,亦可選擇專門從一根深入修行。
  [大方廣佛華嚴經]說:[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
 

禪定論
(二)從耳根聞性修行,一門深入

  若修禪定者,諸根不為掛礙,覺自性空寂,非有非空,離是離非,即可依此繼續修行,深入修行。亦可以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中選擇一根專門深入修行。亦可以在十八界(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中選擇一處專門深入修行。
[大佛頂首楞嚴經]說:
  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為圓通,誰不圓滿。若能於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
個人解析:
  圓通根與不圓通根皆可修行成就,但循圓通根,與不圓通根修行,修行遲速,日劫相倍。[楞嚴經]中說,從耳根聞性修行,為圓通根。其他根為不圓通根。
 
個人論述:
  可以選擇從耳根聞性修行,一門深入。


(#)
離世間論
(一)離世間
[六祖法寶壇經]說: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個人論述:
  佛法是不二之法,真非俗外,智者了達其性無二。
  不住世間,不離世間。於中不取不舍,無染無著。為真離世間。
中國唐朝澄觀大師所著[大方廣佛華嚴經疏]中說:
  一切眾生。平等一性。但是真如。隨緣成立。依他無性。即是圓成。一理齊平。故說生界佛界不增不減。第一義空。該通真妄。真非俗外。即俗而真故。雖空不斷。雖有不常。四相同時。體性即滅。緣境斷惑。不二而二。有能所斷。二而不二。說為內證。照惑無本。即是智體。照體無自。即是證如。非智外如。為智所證。非如外智。能證於如。世出世智。依如來藏。始本不二。則有為無為非一非異。故佛化身即常即法。不墮諸數。況於報體。即體之智。非相所遷。
經論和個人解析:
  [一切眾生。平等一性。]
  觀生死即是涅磐,無二無別,平等一性。
  [但是真如。隨緣成立。依他無性。即是圓成。]
  諸緣起,因迷心有,若心覺悟,緣起性空,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依他無性,即見真如心,覺悟圓成。
  [一理齊平。故說生界佛界不增不減。]
  真如理體,平等無二。所以說,眾生界、佛界不增不減。
  [第一義空。該通真妄。真非俗外。即俗而真故。]
  大乘佛法第一義,是諸法空相,包括通達真妄。非去俗而見真,即俗而見真。
  [該通真妄]
  包括通達真妄。
  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妄相本空,即真體也,妙真如心,但見一真一切真。
  [雖空不斷。雖有不常。四相同時。體性即滅。]
  不斷不與俱,是為真空。見有非常住。空有斷常,四相體性無二,即是寂滅。
  [緣境斷惑。不二而二。有能所斷。二而不二。]
  有所攀緣,要斷惑見不二真法,反成二法。若悟有見所見能見,有知所知能知,虛妄不實,本無自性,體性空寂,即見真性,不二之法。
  [說為內證。照惑無本。即是智體。]
  如果禪定為內證,雖知觀照所照,,元無本性, 離能所二邊,即是真體。
  [照體無自。即是證如。]
  照體無對,離自他二邊,即是證真如。
  [非智外如。為智所證。]
  非智慧外別有真如,被智慧所證。
  [非如外智。能證於如。]
  非真如外別有智慧,能證真如。
  [非智外如。為智所證。非如外智。能證於如。]
  非智慧外別有真如,被智慧所證。非真如外別有智慧,能證真如。智慧、真如,同體無二。
  [世出世智。依如來藏。始本不二。]
  世間與出世間智。依如來藏。本性無二。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
  [則有為無為非一非異。]
  有為性空,即是無為,有為無為,非一非異。
  諸相非相,故言非一。
  佛法是不二之法,故言非異。
  [故佛化身即常即法。不墮諸數。況於報體。即體之智。非相所遷。]
  佛的三身:法身、報身、應身。
  佛的法身:佛身即是法身,圓融無礙,周遍法界。
  佛的報身:因圓果滿,報得此身,無量智慧、功德之聚。
  佛的應身:又名化身。應眾生機緣,自在示現佛身,而為說法。
  所以說,佛的法身、應身,即是常住真心,性凈明體,不生不滅,法性真體,不墮於數,何況於報身而言,真體之智,不會被諸相所轉,不會被妄相所轉。
  中國清朝卍蓮大師所著的[凈土證心集]中說:
 聞夫人生有所苦痛者。以未得生法二空。凡有懼者皆然也。究其所由。皆自無始。真不守性。逐成妄所。不返一真之故也。明此理者。外境自心本來不二。故大覺聖人。視人猶己。興慈運悲。長時救護矣。眾生昧此理。反將自心言是外境。便打成兩橛。由是迷心作境。因境生心。造業不已。
經論和個人解析:
  [聞夫人生有所苦痛者。以未得生法二空。凡有懼者皆然也。]
  聞說人生有所苦痛者,皆因未悟生法俱空無二,有所恐懼亦是此因。
  [究其所由。皆自無始。真不守性。逐成妄所。不返一真之故也。]
  究其原因,皆自無始以來,不悟真體與自性無二,便成能所自他虛妄。不可以返回一真本源。
  [明此理者。外境自心本來不二。故大覺聖人。視人猶己。興慈運悲。長時救護矣。]
  明白此理的人外境自心本來無二,體性空寂,本無對立。所以大覺聖人,觀人己一如,興起慈悲心,長時救護眾生。
  [眾生昧此理。反將自心言是外境。便打成兩橛。由是迷心作境。因境生心。造業不已。]
  心生故種種法生。眾生迷昧真理,為物所轉,迷己為物,由是出境心二對,能所虛妄不斷,不停造迷因、惡業。
  [橛]:倒,顛倒的意思。
 

(#)
性空無相論
(一)斷絕顛倒戲論
  大乘佛經是佛證得究竟圓滿、無上智慧的佛果位后而說的,有的大乘佛經是菩薩、僧說而得到佛的印證。有的看大乘佛經的眾生,並未開悟,但卻顛倒亂說,誹謗佛、法、僧,誹謗大乘佛法,法說非法,非法說法,迷昧因果,妄說無因果,狂妄亂說顛倒戲論,造下深重惡業,自斷慧命,在大眾中亂說,使誤信其顛倒戲論者亦斷慧命,誤人誤己,深重罪業。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說: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此人懺悔罪業,念無量壽佛,求生阿彌陀佛國土,尚且得生,得生阿彌陀佛國土,不退於菩提果。但[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並沒有說誹謗佛、法、僧,誹謗大乘佛法的眾生如何才可以往生阿彌陀佛國。 [佛說無量壽佛經]中說: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時發多個大願,其中一個大願為: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說:[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經文中均說不可誹謗佛、法、僧,誹謗大乘佛法。
  阿彌陀佛修成圓滿佛果,亦依大乘佛法、一乘佛法修行。一個眾生看大乘佛經,若誹謗佛、法、僧,誹謗大乘佛法,即是自斷慧命。
  謗佛、法、僧,誹謗大乘佛法,說顛倒戲論,均是深重罪業。大家可以請[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及其他一些佛經,認真學習,閱讀。
  相關鏈接:
誹謗佛、法、僧,犯深重罪業

說僧過惡,犯大重罪

  須知開悟佛法,須得佛、菩薩印證。真正開悟佛法的修行人,即便尚未得到印證,必有高的智慧,能嚴守戒律,遠離情慾,遠離淫慾,於情慾絲毫無染,更絕不會說誹謗佛、法、僧,誹謗大乘佛法的嚴重妄語,絕不會說顛倒戲論。未開悟佛法者,說自己已得開悟,是嚴重妄語,甚至有可能是大妄語。
  愛對其他人說顛倒戲論的人,有的聽者恐怕可能未能識別。甚至有的初學佛法者也有可能未能識別。還信以為真,以為這個說顛倒戲論的人得到了大智慧,嘆未曾有,結果,在顛倒戲論中,說者信者皆造深重罪業。
  須知,學大乘佛法的修行眾生要有很深的善根,很大的慧根,才可以信受開悟大乘佛法。
  聽到大乘佛法,雖然未能開悟,但能生大信心,能讚歎佛、法、僧,能讚歎大乘佛法,不說妄語,也需有大的善根方可以做得到。
  那些聽到顛倒戲論而信以為真,以此為寶的眾生可能是因為善根不足、沒有多聞佛經智慧,沒有認真學習、研究佛經所引致的。
  顛倒戲論,毫無實證,違背真實,無中生有,嚴重歪曲佛經經義,違背佛教教義,自圓其說。好像一個人,要做一件事之前,尚無實踐或專業人士教授,卻憑空生出許多錯誤的違背真實的一套套理論。顛倒戲論就好像閉門造車,空中樓閣。有的人還對顛倒戲論讚嘆不已,而對大乘佛法第一義不肯信受,妄加誹謗,犯深重罪業。

(#)
性空無相論
(二) 自性
(1)
  學習大乘佛法的眾生,要契合自性,明白自性,返本還源,明心見性,才可以得到覺悟的利益。
  識自本性,明心見性是修行要義。
  識自本性,明心見性是[六祖法寶壇經]的核心要義之一。
(2)[六祖法寶壇經]部份請錄:
(2.1)經文: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註解:上述為五祖弘忍菩薩說法。
(2.2)五祖弘忍菩薩說:
  經文: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
(2.3)經文:
  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2.4)經文:
  菩薩戒經雲。我本元自性清凈。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凈名經雲。即時豁然還得本心。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方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
  個人註解:[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這裡指開悟一乘佛法,並不是指真的已證佛果位。
(#)
性空無相論
(三) 菩薩
  十住、十行、十迴向、一地至七地菩薩開悟一乘佛法,漸證一乘佛法,七地菩薩,超過二乘地,一切二乘所不能及。
  八地菩薩,實證一乘法,離一切相,真實證得。
  九地菩薩,發真如用。此菩薩,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咸至其前,一一皆以無量言音而興問難,一一問難各各不同;菩薩於一念頃悉能領受,仍以一音普為解釋,令隨心樂,各得歡喜。如是乃至不可說世界所有眾生,一剎那間,一一皆以無量言音而興問難,一一問難各各不同;菩薩於一念頃悉能領受,亦以一音普為解釋,各隨心樂,令得歡喜。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滿中眾生,菩薩皆能隨其心樂、隨根、隨解而為說法,承佛神力廣作佛事,普為一切作所依怙。
  十地菩薩,堪受如來秘密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譬如十方各有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世界,其世界中一一眾生皆得聞持陀羅尼,為佛侍者,聲聞眾中多聞第一,如金剛蓮華上佛所大勝比丘;然一眾生所受之法,余不重受。此諸眾生所受之法,其數甚多,無量無邊。此法雲地菩薩,於一佛所一念之頃,所安、所受、所攝、所持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三世法藏,前爾所世界一切眾生所聞持法,於此百分不及一,乃至譬諭亦不能及。如一佛所,如是十方如前所說,爾所世界微塵數佛復過此數,無量無邊,於彼一一諸如來所所有法明、法照、法雨、三世法藏,皆能安、能受、能攝、能持。
(#)
性空無相論
(四)菩提性空
(1)
  菩提性空,無一法可得,無一物可得。
  凡夫以肉眼有見為有,肉眼不見為無,以六根所知為有,六根不知為無。
  大乘佛法第一義,菩提性空,了無所得,故言無,離一切相,故言無。取相,為有,為物所轉,迷己為物,為有。
  菩提性空,非有非空,離是離非。若言有,則同凡夫。若執空,則障道。實相,非見非不見,不見,則形同草木,有見為妄。離此二邊。離是離非,一真一切真。譬如,病眼妄見空中有兩個月亮,當中誰是誰非?
但一月真,當中實無是月非月。若自性覺,即見實相,一真一切真。
  [六祖法寶壇經]說: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嗔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

(#)
性空無相論
(五)斷情慾
  初禪天以上的天界天人,雖然尚在輪迴六道之中,但已遠離情慾、淫慾,沒有欲染,亦遠離段食(分斷飲食)。
  證阿羅漢果的聖人已了生死,已斷情慾、已斷淫慾,不復後有。也就說,證阿羅漢果的聖人永遠不會在六道輪迴,也永遠不會再生出情慾。
  八地菩薩,智慧神通,遠超二乘的證辟支佛、阿羅漢果位的聖人。
(#)
性空無相論
(六)因果
  信佛修行的人不可迷昧因果。須知因果之理貫通四聖(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六凡(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六道眾生)。佛、菩薩是覺悟證果的聖人,佛、菩薩能嚴守戒律,斷情慾,不會再做惡因。佛、菩薩已了生死,不會再在六道輪迴。佛、菩薩因地修行種的是菩提因、覺悟的因,證得的是菩提果、覺悟的果,二乘證辟支佛、阿羅漢果位的聖人因地修行種的是無漏的因,了生死的因,得的是無漏的果,了生死的果。六道輪迴的眾生種的是迷惑的因,作惡業的因,得到的結果是在六道輪迴,隨其所作的有漏福業、善業、惡業而受福報、善報、惡報。
(#)
性空無相論
(七)佛法是不二之法
[六祖法寶壇經]部份請錄
經文:
  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印宗延至上席。征詰奧義。見惠能言簡理當。不由文字。宗雲。行者定非常人。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莫是行者否。惠能曰。不敢。宗於是作禮。告請傳來衣缽出示大眾。宗復問曰。黃梅付囑。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無。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能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師講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經文:
  會乃問曰。和尚坐禪。還見不見。師以柱杖打三下。雲。吾打汝痛不痛。對曰。亦痛亦不痛。師曰。吾亦見亦不見。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師雲。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
  經文:
  師曰。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師曰。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
從佛菩薩的果位神通領悟實相是怎樣的,領悟怎樣修行
 
    佛身即是法身,圓融無礙,周遍法界。佛法是不二之法。是諸法空相,非善,非不善,非垢,非凈,離是離非,不生不滅,離明相,離暗相,離動相,離靜相,離通、塞二相,離甜、苦、淡諸相,無身離、身合二相,離罪相,離福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離法相,離非法相,非有非空,非眼耳鼻舌身意,即眼耳鼻舌身意,非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非色聲香味觸法,即色聲香味觸法,離一切諸相。
 
    佛身即是法身,圓融無礙,周遍法界。佛法是不二之法。是諸法空相,無作無起,無動無念,無憎無愛,無貪無染,無喜無厭,無取無舍,平等無二,無妄想顛倒,無愚痴迷惑,無所得,無掛無礙,一真一切真。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14:1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