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禪定入門略說(一)(修改1)

作者:信佛修行  於 2022-1-12 21:4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佛經。佛經註解。個人論述|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禪定入門略說(一)(修改1)

序言:

1.禪定入門略說(一至四)為學習佛經佛法以及修行得到的個人理解和佛經、佛經註解部份請錄。個人理解內容來源於佛經、佛經經論、佛經註解或個人理解、個人論述(個人理解來源於個人對佛經、其他佛經經論的理解)。來源於個人理解、個人論述部份如果有錯誤,敬請佛、菩薩、僧給予指正。個人論述如果有錯誤,本人誠心懺悔罪業,並改正錯誤。

2.

《佛經經文部分請錄-修改4》存放在文本文檔中的大小大約為:132kb

《禪定入門略說(四)》存放在文本文檔中的大小大約為:200kb(不計附錄的內容)

《禪定入門略說(四)》(包括附錄的內容)存放在文本文檔中的大小大約為:265kb

《禪定入門略說(一)-修改1》存放在文本文檔中的大小大約為:35kb

《禪定入門略說(二)-修改14》存放在文本文檔中的大小大約為:281kb

《禪定入門略說(三)-修改4》存放在文本文檔中的大小大約為:207kb

禪定入門略說(二)一文又可叫禪定入門(二),信佛修行入門略說(二),信佛修行入門,信佛修行問與答。禪定入門略說(三)一文又可叫禪定入門(三),信佛修行入門略說(二),信佛修行入門(二),信佛修行問與答(二)。禪定入門略說(四)一文又可叫禪定入門(四),信佛修行入門略說(三),信佛修行入門(三),信佛修行問與答(三)。

3.個人的理解,一個信佛修行者學習佛法佛經時,如果有小部分內容或者部分內容不明白、不信受,或者暫時又找不到自己認為合理的理解時,對於不明白、不信受的小部分內容、部分內容,不要輕慢、否定、誹謗,因為誹謗佛法僧、謗法會做最深重罪業,會得到最深重惡果。

4.google或者其他搜索網站搜索:搜佛說。可以找到一個可以在線搜索大藏經的網站:soufoshuo.com

5.以前我曾經在網上請並下載佛教大正新修大藏經.chm文件和乾隆大藏經簡體版.chm文件,不知道現在能否找到,同修、讀者可以在google或者其他網站搜索:佛教大正新修大藏經.chm。或者搜索:乾隆大藏經簡體版.chm。看能否下載得到。google或者其他網站搜索:中華佛典寶庫。可以找到一個可以請並下載大藏經的網站:fodian.net  。

6.禪定入門(四)附錄中有幾種大藏經的簡介。

7.禪定入門(四)與禪定入門(一)至(三)共四部論述中,如果同一問題有不同的回答、論述、註解,應選擇符合佛經義理的論述,如果都不符合佛經義理,應選擇佛經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的佛經經文、佛經義理作為答案或者其他信佛修行者的符合佛經義理的註解、論述作為答案。

8.到2021年11月為止,佛經經文部分請錄、幾部禪定入門最新的版本為:aaaa 禪定入門(二)-修改14。禪定入門(三)-修改5。佛經經文部分請錄-修改4。禪定入門(一)-修改1。禪定入門(四)-修改2。

  禪定入門(四)中把對禪定入門(一)至禪定入門(三)的小量修改記錄下來,這次修改的內容很少,在修改後沒有修改版本名稱,例如「禪定入門(三)-修改4」的名稱依然叫「禪定入門(三)-修改4」。

  版本名稱中修改的數字越大表示版本越新、較新,以較新的版本為準。例如,「aaaa 禪定入門(二)-修改12」版本和「aaaa 禪定入門(二)-修改13」版本相比,「aaaa 禪定入門(二)-修改12」是舊版本,「aaaa 禪定入門(二)-修改13」是新版本。

9.google或者其他搜索網站搜索:般若文海。般若文海網站有部分佛經的幾部或者多部註解。






禪定入門略說 (2016-11-06 21:05:08)轉載▼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



禪定入門略說
(#)本文為讀經以及修行得到的個人理解和佛經、佛經註解部份請錄。個人理解內容來源於佛經、佛經經論、佛經註解或個人理解、個人論述。來源於個人理解、個人論述部份如果有錯誤,敬請佛、菩薩、僧給予指正。個人論述如果有錯誤,本人誠心懺悔罪業,並改正錯誤。


(#)義理一,行門一,戒、戒定慧、綜合一
寂照亡,能所空
萬物各殊性中同

色即空,非有二
非待色滅后證空
受想行識亦如是

實修行,非世辯
無心無修是方便
相非相,物非物
無心無修是真實

無念宗,自性核
性空無相即是佛
不動念,不制止
如如不動無去來

不思善,不思惡
一念不生如如佛

無所得,無所思
生滅俱遣悟真義
性自在,如虛空
自性本來無一物

既見真,亦見妄
二相相待非實相
情猶存,智迷隔
無情無障至真實

意無念,性無物
耳根聞性最速疾

微惑盡,離相待
一真法界圓滿佛

二乘聖,人我空
一乘法,不二相
一切真,或全妄
實相本際無二相

情存在,妄想執
障存智隔墮六途

念三寶,佛菩薩
楞嚴咒,令魔離
三寶加持避險途

妄想執,顛倒生
見聞翳,如二月
微惑相待迷失實
性覺必明幻翳除

法塵處,包含多
出世世知及妄想
妄想多,雲遮月
修行法,因門入
舍難擇易求速證
難易門,均可證
妄念多,易蹉跎
凈念亦遣易證入
意根處,妄想源
妄想顛倒失本性
離生滅,或絕念
一念不生全境現
念存在,如法執
離生滅相如無念

不可思,不可量
微妙甚深躬身嘗


(#)義理二,行門二,戒、戒定慧、綜合二
信佛修行人如果明白義理,但如果缺少修行經驗、修行實踐,也可能難以修行得好,但如果不明白義理,更無法修行得好。因戒生定,因定發慧,佛性、菩提心,因戒、善而揚,因惡、犯而遮。
楞嚴經義理,有智慧或開悟的信佛修行者於六根任選一根,十八界中任選一處修行,皆可了生死,成佛道,但不同行門難易快慢不同。信佛修行人要學習楞嚴經那樣,要選擇又快又簡易的行門、方法進行修行。行門難易快慢,各人根據自己的修行實踐、嘗試,結論是不同的,什麼行門最快最易,要根據不同的人,自己的修行嘗試、實踐,而選擇、決定。因為不同的佛經說法是不同,楞嚴經說最快的行門是耳根,般舟三昧經說最快的行門是念阿彌陀佛,
華嚴經、金剛經等大乘了義經沒有說最快的行門是什麼行門,不同的人要根據自己的修行嘗試、實踐,而選擇、決定什麼行門對於自己是最快最簡易的。有智慧或開悟的信佛修行者在有利於修行或不利於修行的環境下,皆可修行了生死,成佛道,但不同的難易環境下,修行的難易不同,修行的快慢就會不同。所以修行人在認真學習佛經后,要盡量選擇有利於修行的環境下進行修行修行實踐、嘗試,這都是非常重要的。對於信佛修行人而言,學習佛經,領悟義理,進行修行實踐、嘗試,明白各種、多種行門、修行方法,嚴守戒律,這都要花費很多時間很多努力才能做好。不殺不盜不淫、遠離情慾不妄不飲酒五戒,對於信佛修行人而言,無論是否受戒,都要儘力做好。犯殺盜淫妄即為做惡業。不殺不盜不淫不妄,四戒中任何一戒都要花費很多努力才能做好。有的信佛修行人,做好四戒中一戒都要在修行一年後或幾年後或十幾年後才能做好。
修禪選擇行門的原則:
(1.1)用什麼行門修行能較易做到嚴守戒律,就用什麼行門。
(1.2)用什麼行門修行能修行得最快最簡易,較易成就,就用什麼行門。
(1.3)當修行時出現不好的事情、徵兆、預兆,或心生大恐懼時應用念三寶或念佛菩薩名號或念楞嚴咒的方法進行修行。有的修行人最快最簡易的行門是念三寶或念佛菩薩名號或念楞嚴咒。但有的修行人最快最簡易的行門不是念三寶或念佛菩薩名號或念楞嚴咒,當出現不好的事情、徵兆、預兆,應改為用念三寶或念佛菩薩名號或念楞嚴咒的方法修行。
一個剛開始學習佛經、或修行的信佛修行人如果極少念、不念或較少念三寶或念佛菩薩名號或念楞嚴咒,在學習佛經、或修行后,少則幾天,多則三年或幾年後,就會出現逆境,不好的事情、徵兆、預兆。信佛修行人無論任何時候出現逆境,不好的事情、徵兆、預兆,都要多念三寶或多念佛菩薩名號或多念楞嚴咒,直至逆境、不好的事情、徵兆、預兆消失或大幅改善。逆境者,例如:讀經多有不解,戒律差,信心差,生活不順利,做事多有不順,很倒霉,運氣很差,為了保住、保護自己的佛教信仰、道業,要多念三寶或多念佛菩薩名號或多念楞嚴咒,精進念三寶或精進念佛菩薩名號或精進念楞嚴咒,直至逆境、不好的事情、徵兆、預兆消失或大幅改善。甚至有時要做到平均一天念三小時以上,念一個月以上或念幾個月或念半年以上或念一年以上(平均一天念三小時以上),直至逆境、不好的事情、徵兆、預兆消失或大幅改善。多念三寶或多念佛菩薩名號或多念楞嚴咒,求佛法僧加力加智慧、加力護持,求佛菩薩加力加智慧、加力護持,求護法善神其他信佛修行眾生加力護持。
(1.4)什麼行門最快最易,要根據不同的人,自己的修行嘗試、實踐,而選擇、決定。

(#)義理三
禪定者,無入無出,不動不轉,不生不滅,非善非惡,非垢非凈,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離一切相,如如不動。譬如鏡照像,黑來現黑,白來現白,垢來現垢,凈來現凈,而於鏡中,無善無惡,無是無非,非垢非凈,而此鏡非黑非白,不生不滅,非因非緣,非鏡中無像,非鏡中有物,鏡中亦不取善惡垢凈諸相,黑來現黑,鏡非是黑,黑消白現,鏡性非因黑消而失去,鏡性非緣白現而生,鏡性非現凈而生,非垢去而滅,取一佛像於鏡前,鏡非佛像,而鏡顯現即是佛像,取一醜惡畫像或糞便於鏡前,鏡非醜惡畫像或糞便,而鏡顯現即是醜惡畫像或糞便。
故金剛經說: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楞嚴經說: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非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屍羅、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禪那、非般剌若、非波羅蜜多,如是乃至非怛闥阿竭,非阿羅訶、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樂、非我、非凈。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界;即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盡;即苦、即集、即滅、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屍羅、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禪那、即般剌若、即波羅蜜多,如是乃至即怛闥阿竭,即阿羅訶、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樂、即我、即凈。
當知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楞嚴經說:
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凈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

如來之身,名正遍知,就好像世界中無處不在的無數圓鏡,了知一切處,而不取相。

維摩詰所說經說:
復有二法。菩薩雖信解深法。猶自毀傷而不能得無生法忍。何等為二。一者輕慢新學菩薩而不教誨。二者雖解深法而取相分別。是為二法。



(#)義理四,行門三,戒、戒定慧、綜合三
華嚴經說:
佛子,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
爾時,如來以無障礙清凈智眼,普觀法界一切眾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即教彼眾生修習聖道,令離妄想;離妄想已,證得如來無量智慧,利益安樂一切眾生。

這是開悟義理和行門的最關鍵的要點之一。眾生本具佛性,皆因妄想顛倒執著貪嗔痴而迷惑不見,所以信佛修行人不要把義理、行門想得過於複雜、玄秘,學習佛經后,嚴守戒律,離諸妄想、雜念,令意根一念不生,然後於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逐一嘗試修行,不斷進行修行實踐、嘗試,於六根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最快最簡易行門,學會幾種最主要的行門,就能領悟智慧。


(#)義理五,行門四
信佛修行者如果於六根中任何一根十八界中任何一處取相,乃至於六塵中一念取相執著,都會導致迷惑顛倒,不能修行得好。關鍵是六根行門,其他六塵、六識與對應六根相近、相似。信佛修行者要明白六根何為取相,何為離相
,六根行門特點是怎樣的,何處產生較多或最多妄想、雜念,何處較易染情,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方便。
意根、眼根是最多妄想、雜念產生之處。眼根、意根亦是較易染情之處。眼根是易修行門,意根是難修行門。一念塵心執,十八障門開。或言:一念法塵執,六根障門開。

楞嚴經說: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複次,阿難,云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阿難,即彼目睛瞪發勞者,兼目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明、暗二種妄塵,發見居中,吸此塵象,名為見性。此見離彼明暗二塵,畢竟無體。

阿難,譬如有人,以兩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勞故,頭中作聲。兼耳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動、靜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聽聞性。此聞離彼動靜二塵,畢竟無體。

阿難,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勞,則於鼻中聞有冷觸,因觸分別通塞虛實,如是乃至諸香臭氣。兼鼻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通、塞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嗅聞性。此聞離彼通塞二塵,畢竟無體。

阿難,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勞。其人若病,則有苦味;無病之人,微有甜觸。由甜與苦,顯此舌根;不動之時,淡性常在。兼舌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甜苦、淡二種妄塵,發知居中,吸此塵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離彼甜苦及淡二塵,畢竟無體。

阿難,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觸於熱手,若冷勢多,熱者從冷;若熱功勝,冷者成熱。如是以此合覺之觸,顯於離知;涉勢若成,因於勞觸。兼身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離、合二種妄塵,發覺居中,吸此塵象,名知覺性。此知覺體,離彼離合違順二塵,畢竟無體。

阿難,譬如有人,勞倦則眠,睡熟便寤;覽塵斯憶,失憶為忘。是其顛倒生住異滅,吸習中歸,不相踰越,稱意知根。兼意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生、滅二種妄塵,集知居中,吸撮內塵,見聞逆流,流不及地,名覺知性。此覺知性,離彼寤寐生滅二塵,畢竟無體

「由明暗等二種相形,於妙圓中粘湛發見,見精映色,結色成根,根元目為清凈四大,因名眼體,如蒲萄朵,浮根四塵流逸奔色。
  「由動靜等二種相擊,於妙圓中粘湛發聽,聽精映聲,卷聲成根,根元目為清凈四大,因名耳體,如新卷葉,浮根四塵流逸奔聲。
  「由通塞等二種相發,於妙圓中粘湛發嗅,嗅精映香,納香成根,根元目為清凈四大,因名鼻體,如雙垂爪,浮根四塵流逸奔香。
  「由恬變等二種相參,於妙圓中粘湛發嘗,嘗精映味,絞味成根,根元目為清凈四大,因名舌體,如初偃月,浮根四塵流逸奔味。
  「由離合等二種相摩,於妙圓中粘湛發覺,覺精映觸,搏觸成根,根元目為清凈四大,因名身體,如腰鼓顙,浮根四塵流逸奔觸。
  「由生滅等二種相續,於妙圓中粘湛發知,知精映法,攬法成根,根元目為清凈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見,浮根四塵流逸奔法。
  「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粘妄發光。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無通無塞,嗅性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出;不離不合,覺觸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脫粘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粘,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

阿難。汝復於中,克定優劣。如眼觀見,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後方全暗。左右旁觀三分之二。統論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無德。當知眼唯八百功德。如耳周聽,十方無遺。動若邇遙。靜無邊際。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如鼻嗅聞,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闕中交。驗於鼻根,三分闕一。當知鼻唯八百功德。如舌宣揚,盡諸世間出世間智。言有方分,理無窮盡。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如身覺觸,識於違順。合時能覺。離中不知。離一合雙。驗於身根,三分闕一。當知身唯八百功德。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唯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義理六,行門五

因為意根可以包含一切佛法、世間知識、妄想,如果取相、取生滅相,就會變成法執、妄想顛倒迷惑自性。所以說,意根是六根中最複雜,最多妄想產生之處。信佛修行者選擇、決定最快、最簡易行門時,必先令意根一念不生,然後於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逐一嘗試修行,不斷進行修行實踐、嘗試,於六根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最快最簡易行門,學會幾種最主要的行門,就能領悟智慧。關鍵是六根行門,其他六塵、六識與對應六根相近、相似。不用強制制止意根沒有念頭產生,只需要在修行前有一次、兩次盡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想法即可(輕輕想一下,不執著這念頭,然後放開這個念頭,不取法塵生滅相,像是心理暗示),然後不執著這個想法,六根中選擇一根進行修行,修行時念頭就會自然減少。或修行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次、兩次盡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想法(輕輕想一下,不執著這念頭,然後放開這個念頭,不取法塵生滅相,像是心理暗示)。修行方法,例如:盡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同時用眼根修行,不取明暗二相。盡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同時用耳根修行,不取動靜二相。不用強制制止意根沒有念頭產生,當意根有念頭產生時,不取法塵生滅相,即得清凈。盡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意思,不但取相、取生滅相的雜念、妄
念要盡量減少,就連不取相、不取生滅相的清凈念也要盡量減少。也就是說,修行方法,例如:盡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同時用眼根修行,不取明暗二相,不用強制制止意根沒有念頭產生,當意根有少念頭產生時,不用強制制止,不取相,不取生滅相即可,不執著這些少念頭即可,修行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次、兩次盡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想法(輕輕想一下,不執著這念頭,然後放開這個念頭,不取法塵生滅相,像是心理暗示)。又例如盡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同時用眼根修行,不取動靜二相。盡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同時用身根修行,不取離合二相。

  為什麼要用這種方法,修行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次、兩次盡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想法(輕輕想一下,不執著這念頭,然後放開這個念頭,不取法塵生滅相,像是心理暗示),前文不是說禪定者,無入無出,不動不轉,不生不滅,非善非惡嗎?因為意根是很複雜的,義理用在眼根、耳根上,可直接運用,但一念法塵執,十八障門開,如果用眼根或耳根修行時,意根起了妄想執著、妄念,眼根或耳根也難以修行得好,自性即時會被迷惑遮障,這是用眼根、耳根或其他行門不能修行好的重要原因。偏偏意根是很複雜的,可以包含一切佛法、一切世間知識、一切妄想、雜念、幻想、非法之想。而且色聲香味觸五塵也會映射在意根上(就好像空地上有一豎立的木棍,陽光斜照木棍形成黑影那樣,眼耳鼻舌身五根了知的五塵會映射在意根上),如果但是知意根不取法塵生滅相,沒有用任何方法減少念頭(不管妄念、不取生滅相之凈念),意根會不知不覺產生很多妄念,並被妄念所轉,所以盡量使意根一念不生或盡量減少意根念頭就像變成修行口訣一樣,修行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提示一下(除非很少念頭產生,不取法塵生滅相,修行效果好,則暫時不用提示)(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提示一下,隔多長時間,因不同情況而異,可能很長,也可能很短),就像一個堆滿一億不同名稱、形狀、擺放混亂的物品大房子一樣,但知裡面有一億不同名稱、形狀、擺放混亂的物品,要找到某一個物品是很難的。意根也是這樣的,什麼也不管,什麼也不理,放任自在,但知不取法塵生滅相,沒有用任何方法減少念頭(不管妄念、不取生滅相之凈念,都要減少)(就像但知裡面有一億不同名稱、形狀、擺放混亂的物品,要找到某一個物品一樣),忽然有多處起了妄念,不知不覺中被妄念所轉,自性被迷惑遮障,所以盡量使意根一念不生或盡量減少意根念頭就像變成修行口訣一樣,念頭多時提示一下,或每隔一段時間,提示一次、兩次(輕輕想一下,不執著這念頭,然後放開這個念頭,不取法塵生滅相,像是心理暗示)。就像上面說的大房子,如果物品擺放整齊、分類擺放,會較易找到所需物品。或者把一億個物品貼上名稱標貼,分類擺放在一萬個容器內,並記錄下來。當然,意根很少念頭產生,不取法塵生滅相,修行效果好,則暫時不用提示。除此方法外,我也暫時找不到更好方法調伏意根。其他信佛修行者或者可以找其他辦法調伏意根。
  一念不生有二義:
  (1.1)意根念念清凈,意根雖然有很多念頭,但不取生滅相。譬如念佛法門,念念清凈,意根雖然有很多念頭,
,但不取法塵生滅相,無念而念,念念清凈,凈念相繼,無執無滯,不取法塵生滅相,即是一念不生
  (1.2)盡量減少意根念頭,使意根一念不生,不管妄念、不取生滅相之凈念,也要盡量減少。不取生滅相之凈念,也要盡量使之不要生出。
  在這裡,一念不生是指第二種意思,即(1.2),本文大多數地方,一念不生是指第二種意思。盡量使意根一念不生就是指此處第二種意思。

(#)義理七,行門六,戒、戒定慧、綜合四

有智慧或開悟的信佛修行者於六根任選一根,十八界中任選一處修行,皆可了生死,成佛道,但不同行門難易快慢不同。什麼行門最快最易,要根據不同的人,自己的修行嘗試、實踐,而選擇、決定。同一個人不同的修行時間、不同的修行階段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以下關於行門特點、難易快慢及義理,是我讀經以及修行得到的個人理解。

(行門1.1)修念佛法門的修行人,應學會怎樣用眼根修行,因為一邊念佛的同時一邊用眼根修行,效果是很好,又快又簡易(此處念佛為意根默念,不是出聲念)。但如果出聲念佛的同時用耳根修行,耳根了知念佛聲,效果如何?這種方法效果不好。用耳根修行,專修才能較易得到好的效果。一邊出聲念佛的同時用耳根修行,較難較慢,效果差。一邊念佛的同時一邊用眼根修行可能是修念佛法門中最好的方法。而且出聲念佛,時間長了,易傷氣傷身。
  一邊念佛的同時一邊用眼根修行,在小面積地方來回走動或站立不動,效果會較好。也可以用坐姿
  修行時用坐姿時可以用單盤坐、雙盤坐、或用隨意姿勢坐在平地上或平的木板床上均可。也可坐在椅子上,凳子上。

(行門1.2)意根、意識、法塵三處修行時有兩種較好的方法。
(行門1.2)專念少的法塵,而不取法塵生滅相。信佛修行人較多妄念、雜念時,反覆專念少的法塵而不取法塵生滅相,即調伏下來,例如:反覆專念三寶或專念一佛名號或專念一菩薩名號或專念幾位佛菩薩名號或專念楞嚴咒,或反覆專念一段不是很長的佛經經文。當然,也可以反覆專念世間知識,例如:反覆專念:「一棵樹,兩棵樹,三棵樹」,也可以反覆專念不是很長的關於世間知識的文章。由於念三寶或念佛菩薩名號或念楞嚴咒能得到較大的佛法僧加力護持,能得到較大的佛菩薩加力護持,所以一般不用反覆專念世間知識的方法。
(行門1.3)盡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同時用意根修行。用此方法修行時,其他色聲香味觸五塵很多都顯現出來而不取諸相,不取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諸相(不取六塵諸相)。顯現的五塵中較明顯的是聲塵。

(行門1.4)念佛法門有以下較易或較常見的方法:
(行門1.41)專念一佛名號或專念一菩薩名號,念一等覺菩薩相等於念佛。如華嚴經義理,等覺菩薩神通智慧境界等同於佛。
(行門1.41)專念一佛名號或專念一菩薩名號的同時一邊用眼根修行此即(行門1.1)也
(行門1.42)專念一佛名號或專念一菩薩名號與眼根交替運用修行。也可以長時間交替,也可以短時間交替。例如:
用一段時間反覆專念一佛名號或專念一菩薩名號→然後暫停念佛,用一段時間盡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同時用眼根修行,不取明暗二相。→用一段時間反覆專念一佛名號或專念一菩薩名號→然後暫停念佛,用一段時間盡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同時用眼根修行,不取明暗二相。又例如:
用一段短時間(例如1秒,幾秒或一秒至一分鐘)反覆專念一佛名號或專念一菩薩名號→然後暫停念佛,用一段短時間(例如1秒,幾秒或一秒至一分鐘)盡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同時用眼根修行→用一段短時間(例如1秒,幾秒或一秒至一分鐘)反覆專念一佛名號或專念一菩薩名號→然後暫停念佛,用一段短時間(例如1秒,幾秒或一秒至一分鐘)盡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同時用眼根修行。
(行門1.43)念佛法門和其他眼耳鼻舌身五根中的一根交替運用修行。也可以長時間交替運用修行,也可以短時間交替運用修行。


(行門1.5)盡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同時用耳根修行,不取動靜二相。這種修行方法關鍵是要專修才能得到好的效果,這與眼根不同的。盡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同時用眼根修行或盡量減少意根念頭的同時用眼根修行,在生活、工作、學習很多時候能夠使用,也就是說,很多時候,可以一邊工作、學習、處理生活事的同時一邊用眼根修行,也會得到好的效果,修行既快又簡易。一邊念佛的同時一邊用眼根修行,也會得到好的效果,修行既快又簡易。但一邊學習佛經的同時一邊念佛同時用眼根修行,除非有大神通,否則很難做到或很難有好的修行效果,也是難修的方法修行又慢又難。一邊處理生活事的同時一邊念佛一邊同時用眼根修行,三事同時進行,如果處理的生活事比較簡單,有時也會有好的修行效果,但很多時候難得到好的修行效果。一邊念佛的同時一邊用眼根修行,專門同時修這兩個行門,較易得到好的效果,修行又快又簡易。盡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同時用耳根修行,須專修才能得到好的效果
,一邊學習佛經、工作或處理生活事的同時用耳根修行,難得有好的修行效果,修行又慢又難。出聲念佛的同時用耳根修行,難得有好的效果,修行又慢又難。但耳根修行得好,比其他行門修行得快。

  用耳根修行的關鍵,盡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同時用耳根修行,不取動靜二相,在環境安靜的時候,修行者周圍環境依然有小的聲音,用耳根修行時,應清楚了知這些在環境安靜時依然存在的小的聲音,這些小的聲音在修行者沒有神通時也可清楚了知。生活環境中,是極少有完全沒有聲音的地方,除非在一個體積很大、尺寸很大的沒有任何眾生、沒有任何物質的虛空的中間位置或中間位置附近,才有可能沒有聲音。修行者假如在一個體積很大、尺寸很大的沒有任何眾生、沒有任何物質的虛空的中間位置或中間位置附近修行,修行者不說話,自身也可能會發出微細聲響。修行者假如有神足來到一個體積很大、尺寸很大的沒有任何眾生、沒有任何物質的虛空的中間位置或中間位置附近修行,假如修行者自身不發出任何聲響,周圍也沒有任何聲音,在此環境下用耳根修行,難得有好的效果,修行又難又慢。用耳根修行者必須知道這一點,是用耳根修行的關鍵之處,在環境安靜的時候,修行者周圍環境依然有小聲音,用耳根修行時,應清楚了知這些在環境安靜時依然存在的小的聲音,如果用耳根修行者不能清楚了知這些在環境安靜時依然存在的小的聲音,是因為不夠靈敏,或妄想、雜念較多,被妄想、法塵所轉,這些環境安靜時依然存在的小的聲音在修行者沒有神通時也可清楚了知。用耳根修行的信佛修行者要在念頭很少且不取法塵生滅相時才可清楚了知環境安靜時依然存在的小的聲音,不取動靜二相,修行才有好的效果。在安靜環境下,依然存在的持續不斷小的聲音,如果修行者誤以為完全無聲,易導致迷晦無明產生。假如用耳根修行的修行者在完全沒有聲音的地方修行,易產生迷晦無明在此環境下用耳根修行,難得有好的效果,修行又難又慢。環境安靜時依然存在的小的聲音有時候持續不斷。用耳根修行,須在念頭很少且不取法塵生滅相,才易修行得好。耳根修行得好,比其他行門修行得快。
  用耳根修行時,坐或站立不動,效果會較好。
  修行時用坐姿時可以用單盤坐、雙盤坐、或用隨意姿勢坐在平地上或平的木板床上均可。也可坐在椅子上,凳子上。



(行門1.6)盡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同時用眼根修行,不取明暗二相。或盡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同時在眼根、眼識、色塵修行,不取明暗二相。或盡量使減少意根念頭的同時在眼根、眼識、色塵修行,不取明暗二相。眼識、色塵二行門於眼根行門有些相近,這裡但說眼根。此行門在生活、工作、學習很多時候能夠使用,也就是說,很多時候,可以一邊工作、學習、處理生活事的同時一邊用眼根修行,也會得到好的效果,修行既快又簡易。一邊念佛的同時(此處念佛為意根默念,不是出聲念)一邊用眼根修行,專門同時修這兩個行門,較易得到好的效果,修行又快又簡易。
  六塵中有些塵是較易染情的,六塵中有些塵是不易染情的,有智慧或開悟的信佛修行者於一切處皆不取相、不染情,於一切易染情的、不易染情的塵,均不取相、不染情。例如:一個人走在街上,聽到情歌,這是易染情的聲塵
,看到穿著華麗衣服的又長得英俊或端莊的男子或女子,這是易染情的色塵。一個人走在路上,聽到鳥兒或風吹物品發出的聲音,這是不易染情的聲塵,看到山水樹木,這是不易染情的色塵。很多修行人在接觸的較易染情的塵中,其中較多、比例較大的是色塵。很多修行人在接觸所有的塵中,色塵占的比例也很大。眼根是又快又簡易的行門,雖然修行速度不及耳根,此行門在生活、工作、學習很多時候能夠使用,也就是說,很多時候,可以一邊工作、學習、處理生活事的同時一邊用眼根修行,也會得到好的效果,而耳根只有在要專修才能得到好的效果。

楞嚴經說
  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舍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
 「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凈,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復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佛說樓炭經說:
焰天人男女。以相近成陰陽之事。兜率天人男女。相牽手便成陰陽。無貢高天人男女。相視便成陰陽。他化自轉天人。念淫慾便成陰陽。從是以上離於欲。

起世經說:
夜摩諸天。執手成欲。兜率陀天。憶念成欲。化樂諸天。熟視成欲。他化自在天。共語成欲。魔身諸天。相看成欲。並得暢適。成其欲事。

所以用眼根修行,易契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所以,信佛修行人須學會盡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同時用眼根修行或盡量減少意根念頭的同時用眼根修,才能較易做到遠離情慾或少欲。只有遠離情慾的信佛修行人才易得出離心,才易得大成就。不能遠離情慾的信佛修行人,難以修行升到初禪以上的天,未遠離情慾前,更不可能了生死,因為初禪或初禪以上天人都是遠離情慾、分段飲食的,已了生死的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都是永斷情慾的。而且會用眼根修行,遠離情慾或少欲的信佛修行人,學習佛經、讀經(學習紙制佛經或電子文件佛經)的速度較快的,又能一邊讀佛經的同時一邊用眼根(或在眼識、色塵)修行,盡量減少意根念頭的同時用眼根修行,增加自己的智慧和多聞。

  一邊念佛的同時一邊用眼根修行,在小面積地方來回走動或站立不動或坐姿,效果會較好。
  修行時用坐姿時可以用單盤坐、雙盤坐、或用隨意姿勢坐在平地上或平的木板床上均可。也可坐在椅子上,凳子上。


(行門1.7)
(行門1.71)盡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同時用身根修行,不取離合二相。
(行門1.72)盡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同時用鼻根修行,不取通塞二相。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
諸比丘前受教已,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安般。所謂安般者,若息長時,亦當觀知我今息長;若復息短,亦當觀知我今息短;若息極冷,亦當觀知我今息冷;若復息熱,亦當觀知我今息熱。具觀身體,從頭至足皆當觀知。若復息有長短,亦當觀息有長有短,用心持身,知息長短,皆悉知之,尋息出入,分別曉了。若心持身知息長短,亦復知之,數息長短,分別曉了。如是,諸比丘,名曰念安般,便得具足,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安般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二卷
聽說安般守意。何等為安。何等為般。安名為入息。般名為出息。念息不離是名為安般。守意者欲得止意。

意者息意亦為道也。安為生。般為滅。意為因緣。守者為道也。安為數。般為相隨。守意為止也。安為念道。般為解結。守意為不墮罪也。安為避罪。般為不入罪。

(行門1.73)盡量使意根一念不生的同時用舌根修行,不取恬變二相。



(#)義理八,行門七,戒、戒定慧、綜合五

何為順境、逆境?何為不好的事情、徵兆、預兆,何為好的徵兆、預兆?
信佛修行者的初衷應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尋求人生的真諦,嚴守戒律,得清凈之樂,如果華嚴經、佛經所言真實,則應修行求出生死,修行求成佛果,普度眾生,不取於相。

但對於修行未有大成就的信佛修行人如果受到較多的逆境、挫折,可能會使信心受影響、大影響甚至大的打擊。世間很多人,即使不信佛或不是誠心信佛的人,都有這樣的人生經驗:有時候,人生有重大事情(有的是好事、有的是壞事)發生之前,都有些預兆、徵兆,或者心裡有些感覺、預感會好的或壞的,例如好夢、惡夢、身心感到不適、恐懼,身心感到平靜喜悅。不好的事情,即反常地出現小事幾件或多件不順利,甚至離奇古怪;甚至有時出現大的兇險,幸好避過,如不能避過將對人身或財產造成大損傷、損害;甚至有時出現大的兇險,沒有避過,對人身或財產造成大損傷、損害。即使不信佛或不是誠心信佛的人中,有的相信占卜風水,有的人去占卜問卦,得到的對當年的運程吉凶、一生的運程吉凶很準的。
信佛修行人不能輕信占卜,即使不去占卜,徵兆、預兆很多時候會出現,無論徵兆、預兆好壞,都不應因此失去對
信佛修行、行道為善的信心,而去作惡業。

如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說:
有人事佛,不值善師,不見經教。受戒而已,示有戒名,憒塞不信,違犯戒律,乍信乍不信,心意猶豫。亦無經像恭恪之心。既不燒香、燃燈、禮拜,恆懷狐疑。嗔恚罵詈,惡口嫉賢。又不六齋,殺生趣手。不敬佛經,持著弊篋,衣服不凈之中;或著妻子床上不凈之處;或持掛壁,無有座席恭敬之心,與世間凡書無異。若疾病者,狐疑不信,使呼巫師,卜問解奏,祠祀邪神。天神離遠,不得善護;妖魁日進,惡鬼屯門,令之衰耗,所向不諧。或從宿行惡道中來,現世罪人也,非佛弟子!死當入泥犁中被拷掠治。由其罪故,現自衰耗,后復受殃,死趣惡道,展轉受痛,酷不可言,皆由積惡,其行不善。

所以,信佛修行人遇到不好的事情、徵兆、預兆,都不應因此失去對信佛修行、行道為善的信心,而去作惡業,只要不因此失去對信佛修行、行道為善的信心,而去作惡業,對於遇到不好的事情、徵兆、預兆(有時候幾件小的不好的事連續發生,離奇古怪,雖然無暫時無大的損失,但可能會預示將有大的不好的事發生),不論是否將有不好的事發生,都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應要多念三寶或多念佛菩薩名號或多念楞嚴咒,求佛法僧加力加智慧、加力護持,求佛菩薩加力加智慧、加力護持,求護法善神其他信佛修行眾生加力護持,直至逆境、不好的事情、徵兆、預兆消失或大幅改善。

為什麼即使不信佛或不是誠心信佛的人中,有的相信占卜風水,有的人去占卜問卦,得到的對當年的運程吉凶、一生的運程吉凶很準的?問什麼這些人中,有的人有時候,人生有重大事情發生之前,都有些預兆、徵兆?依我讀經及修行得到的理解,可能原因是:

佛說長阿含經說:
佛告比丘:「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無有空者。一切街巷四衢道中,屠兒市肆及丘冢間,皆有鬼神,無有空者。凡諸鬼神皆隨所依,即以為名。依人名人,依村名村,依城名城,依國名國,依土名土,依山名山,依河名河。」
  佛告比丘:「一切樹木極小如車軸者,皆有鬼神依止,無有空者。一切男子、女人初始生時,皆有鬼神隨逐擁護;若其死時,彼守護鬼攝其精氣,其人則死。」
  佛告比丘:「設有外道梵志問言:『諸賢,若一切男女初始生時,皆有鬼神隨逐守護;其欲死時,彼守護鬼神攝其精氣,其人則死者。今人何故有為鬼神所觸嬈者?有不為鬼神所觸嬈者?』設有此問,汝等應答彼言:『世人為非法行,邪見顛倒,作十惡業,如是人輩,若百若千乃有一神護耳!譬如群牛、群羊,若百若千一人守牧;彼亦如是,為非法行,邪見顛倒,作十惡業,如是人輩,若百若千乃有一神護耳!若有人修行善法,見正信行,具十善業,如是一人有百千神護。譬如國王、國王大臣有百千人衛護一人;彼亦如是,修行善法,具十善業,如是一人有百千神護。以是緣故,世人有為鬼神所觸嬈者,有不為鬼神所觸嬈者。』

鬼神都有神通或五種神通,有的人有時候,人生有重大事情發生之前,可能鬼神會預先知道,並告知這個人,這個人雖然無神通,知道鬼神所說,但也會有所感應或預感。占卜風水應驗者,可能與鬼神、其他有神通的眾生,甚至佛菩薩有關。如經中所說,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無有空者。一切街巷四衢道中,屠兒市肆及丘冢間,皆有鬼神,無有空者。因鬼神有的依附在山水上,有的可能依附在物品,不小心冒犯其他有神通的眾生,就可能有倒霉事發生。算命有的直接根據前人經驗寫成的書就能算出,當然有算準,有算不準的。占卜問卦可能是取簽的人憑鬼神、其他有神通的眾生的告知而得到感覺、感應而取到不同的簽(取簽的人雖然無神通,知道鬼神所說,但也會有所感應或預感,所以取到的簽,有算準,有算不準的)。當然這是我的個人理解,並不是我有神通,能證實這些事情,所以上述講法並不一定是準確的。我暫時沒有神通。

如佛經所說,亦如《大藏經名。佛教網站。佛經名及註解。佛經經文部分請錄。》一文中請錄引用經文所說,信佛修行人會有魔及其眷屬來擾亂,信佛修行人若得到較少佛法僧加力扶持,受到魔及其眷屬擾亂,或宿怨來尋,或其他原因導致其他有神通眾生擾亂,都有可能導致遇事不順,有不好的事情、徵兆、預兆發生。如《大藏經名。佛教網站。佛經名及註解。佛經經文部分請錄。》一文中請錄引用經文所說的餓鬼,有的也有大神通,對人有大影響。如果一個人有鬼神隨逐守護,餓鬼與這個人過去生沒有什麼仇怨,餓鬼也不會損害這個人或可能難以損壞這個人。

信佛修行人,如果出現周圍的人,例如,一切親友、鄰居、同事、陌生人,忽然對你說奇怪的話或不吉利的話,或者出現幾件物品反常地連續壞掉,或動物異常,都有可能是不好的徵兆、預兆,當然,也有可能沒什麼事發生。

如阿難七夢經中說,阿難尊者發了惡夢也去問佛問為什麼發惡夢。


信佛修行人多念三寶或多念佛菩薩名號或多念楞嚴咒有很多好處:
(1.1)佛菩薩能變現化身為修行人說佛法,這個人雖然無神通,不知道佛菩薩所說,但也會有所感應、有所領悟,遷移默化。所以信佛修行人讀經出現不明白時,除了讀大德高僧的經注求解外,如多念三寶或多念佛菩薩名號或多念楞嚴咒,能較易領悟智慧而明白義理。
(1.2)佛菩薩能幫信佛修行人化解宿怨,消除罪業,儘快明白大智慧或開悟。宿怨得到佛菩薩加力護持,得到大利益、補償或好結果,就不會來追究這個信佛修行人。
(1.3)大幅減少或避免魔及其眷屬擾亂。
(1.4)多念三寶或多念佛菩薩名號或多念楞嚴咒是得到佛法僧加力護持,佛菩薩加力護持,護法善神其他信佛修行眾生加力護持的直接有效的方法。
(1.5)就像一個人,年輕時學的世間知識,放下不去看、不複習,過十幾年,甚至到老,依然對年輕時學的世間知識部分有較深印象或記憶的印象,反覆多念三寶或多念佛菩薩名號或多念楞嚴咒也是這樣的,信佛修行人希望今生有大成就,如今生未有大成就,希望將來生儘快記憶起佛法僧以及儘快繼續修行、了生死、成佛道。多念三寶或多念佛菩薩名號或多念楞嚴咒能加深與佛教緣分和對佛法僧的記憶、印象。

四十二章經
佛告沙門。慎無信汝意。意終不可信。慎無與色會。與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道。乃可信汝意耳。

所以,信佛修行人未證得了生死的菩薩、辟支佛、阿羅漢果前,不能輕信任何靈異事件、徵兆、預兆,當然也不能輕慢、輕易否定。因為如楞嚴經說魔也能變現種種神通或表面吉祥的徵兆,能帶給其他人禍與福,能引誘信佛修行人顛倒說法、說大妄語、作諸罪業,信佛修行人如沒有多聞智慧或定力,受魔擾亂、迷惑,會作深重罪業而因此墮入三惡道或地獄。佛菩薩、護法善神也能為信佛修行人示現神通、靈異、徵兆,若輕易輕慢否定,會造成對佛菩薩、護法善神的輕慢、不敬。



(#)義理九,戒、戒定慧、綜合六

信佛修行人若已開悟,即使不說自己已經開悟,也會得到開悟的大利益,但如果未開悟,就說自己已開悟,是嚴重的妄語。開悟須得其他佛菩薩或已開悟的人印證。已經開悟的人說自己未開悟也是嚴重的妄語。信佛修行人如未證得初果阿羅漢、二果阿羅漢、三果阿羅漢、四果阿羅漢、辟支佛、佛菩薩果位就說自己證得初果阿羅漢、二果阿羅漢、三果阿羅漢、四果阿羅漢、辟支佛、佛菩薩果位是大妄語,是深重罪業,如楞嚴經中所說。證得初果阿羅漢的
信佛修行人,即使不說自己已經證得初果阿羅漢,也能得到證初果阿羅漢的功德利益。但如果信佛修行人產生誤判,未證得初果阿羅漢,就說自己證得初果阿羅漢,是大妄語,是深重罪業,如楞嚴經中所說。

佛說處處經說:
佛言。有比丘行道得一禪。自言我得道跡第一禪福。上生第七天上壽一劫。得二禪自計得斯陀含。第三禪福。上生十五天壽八劫。得四禪自計我得阿羅漢。今我何故不得生第十九天上壽十六劫。作是言已。便言。佛為兩舌耳。即時從天墮地獄中。不覺失天上壽便受地獄罪。

很多六道輪迴的眾生有大神通。
華嚴經說:

   世間所有眾苦本,一切聖人皆厭患,五欲功德滅壞性,汝應愛樂真實法。
   三十三天聞此音,悉共來升善法堂,帝釋為說微妙法,咸令順寂除貪愛。
   彼音無形不可見,猶能利益諸天眾,況隨心樂現色身,而不濟度諸群生!
   天阿修羅共斗時,諸天福德殊勝力,天鼓出音告其眾:汝等宜應勿憂怖!
   諸天聞此所告音,悉除憂畏增益力。時阿修羅心震懼,所將兵眾咸退走。
   甘露妙定如天鼓,恆出降魔寂靜音,大悲哀愍救一切,普使眾生滅煩惱。
   帝釋普應諸天女,九十有二那由他,令彼各各心自謂:天王獨與我娛樂。
   如天女中身普應,善法堂內亦如是,能於一念現神通,悉至其前為說法。
   帝釋具有貪恚痴,能令眷屬悉歡喜,況大方便神通力,而不能令一切悅!

華嚴經說:
佛子,我不見一法為大過失,如諸菩薩於他菩薩起瞋心者。何以故?佛子,若諸菩薩於余菩薩起瞋恚心,即成就百萬障門故。

有一公案:百丈禪師講經時;常有一個白鬍子的老翁來聽經。有一天,其他的人都走了,單留下那位老人。百丈禪師便問他:老伯,你貴 姓?」那老翁道:「我姓狐,是山後一頭狐狸。從前也是個出家人,有一次有人問我:「大修行人,落因果否?」那時我答說:「大修行人,不落因果。」因為說錯一句話,便失去人身,五百世受狐報,現請大師指我迷津。」
野狐遂問:「大修行人,落因果否?」
師曰:「不昧因果」。
言下老人恍然大悟,隨即作禮道別:「我今既明白,便可以往生去。明日請法師到山後,處理亡僧事。」
次日,百丈禪師領眾至山後,果然在石崖下,發現一頭死狐狸,遂用亡僧儀式把它火葬了。


所以信佛修行人要善護口業,不說妄語。

(#)義理十,戒、戒定慧、綜合七

修行的重要標準。

長阿含經說:
  云何九難解法。謂九梵行。若比丘有信而不持戒。則梵行不具。比丘有信.有戒.則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而不多聞。則梵行不具。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則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不能說法。則梵行不具。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則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不能養眾。則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能養眾。則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能養眾.不能於大眾中廣演法言。則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能養眾.能於大眾廣演法言。則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能養眾.能在大眾廣演法言。而不得四禪。則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能養眾.能於大眾廣演法言。又得四禪。則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多聞。能說法.能養眾.在大眾中廣演法言。又得四禪。不於八解脫逆順遊行。則梵行不具。有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能養眾.於大眾中廣演法言。具足四禪。於八解脫逆順遊行。則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能養眾.在大眾中廣演法言。得四禪。於八解脫逆順遊行。然不能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於現法中自身作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有。則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能養眾.能在大眾廣演法言。成就四禪。於八解脫逆順遊行。舍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於現法中自身作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有。則梵行具足。

這是修行的重要標準之一。

佛說處處經說:
彌勒時人眼見四千里者。本行十因緣得。一者不掩人眼明。二者不舍人眼。三者不覆蔽人眼。四者不藏人善。五者不視殺。六者不視盜。七者不視淫。八者不視陰私及人短。九者諸惡事不視。十者然燈於佛寺。是為十事。

佛說長阿含經說:
「婆悉吒,今當為汝說四姓本緣。天地始終,劫盡壞時,眾生命終皆生光音天,自然化生,以念為食,光明自照,神足飛空。其後此地盡變為水,無不周遍。當於爾時,無復日月星辰,亦無晝夜年月歲數,唯有大冥。其後此水變成大地,光音諸天福盡命終,來生此間。雖來生此,猶以念食,神足飛空,身光自照,於此住久,各自稱言:『眾生!眾生!』其後此地甘泉湧出,狀如酥蜜。彼初來天性輕躁者,見此泉已,默自念言:『此為何物?可試嘗之。』即內指泉中,而試嘗之。如是再三,轉覺其美,便以手抄自恣食之。如是樂著,遂無厭足。其餘眾生復效食之,如是再三,復覺其美,食之不已,其身轉粗,肌肉堅硬,失天妙色,無復神足,履地而行,身光轉滅,天地大冥。

黑氏梵志經說:
時香山有梵志名曰迦羅。得備四禪。具足五通。徹視洞聽。身能飛行。自察心念知人來生。講說經義。感動釋梵及四天王諸鬼神龍並閻羅王。悉往聽之。


(#)義理十一,戒、戒定慧、綜合八。

大方廣佛華嚴經說: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云何知於如來、應、正等覺見聞親近所種善根?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於如來所見聞親近所種善根皆悉不虛,出生無盡覺慧故,離於一切障難故,決定至於究竟故,無有虛誑故,一切願滿故,不盡有為行故,隨順無為智故,生諸佛智故,盡未來際故,成一切種勝行故,到無功用智地故。佛子,譬如丈夫,食少金剛,終竟不消,要穿其身,出在於外。何以故?金剛不與肉身雜穢而同止故。於如來所種少善根亦復如是,要穿一切有為諸行煩惱身過,到於無為究竟智處。何以故?此少善根不與有為諸行煩惱而共住故。佛子,假使乾草積同須彌,投火於中如芥子許,必皆燒盡。何以故?火能燒故。於如來所種少善根亦復如是,必能燒盡一切煩惱,究竟得於無餘涅槃。何以故?此少善根性究竟故。

大方廣佛華嚴經說:
「佛子,此集一切種、一切智功德菩薩行法門品,若諸眾生不種善根不可得聞。」
  解脫月菩薩言:「聞此法門,得幾所福?」
  金剛藏菩薩言:「如一切智所集福德,聞此法門福德如是。何以故?非不聞此功德法門而能信解、受持、讀誦,何況精進、如說修行!是故當知,要得聞此集一切智功德法門,乃能信解、受持、修習,然後至於一切智地。」


學佛者的初衷應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尋求人生的真諦,嚴守戒律,得清凈之樂,如果華嚴經、佛經所言真實,則應修行求出生死,修行求成佛果,普度眾生,不取於相。佛說出家功德經說,鞞羅羨那比丘,舍欲出家,一日一夜,持凈戒故,後生天人,滿二十劫,不墮地獄飢鬼畜生,最後人中,成辟支佛。名毗流帝。賢愚因緣經中說,名難陀的女人,於佛前,自立誓願,我今貧窮,用是小燈,供養於佛,以此功德,令我來世得智慧照。滅除一切眾生垢闇,世尊,授其記,於來世二阿僧祇百劫之中,當得作佛,名曰燈光,十號具足。所以信佛修行應發菩提心,努力修行,多做善業功德,希望今生或將來生修行早日了生死,早日成佛果,普度眾生,不取於相。



禪定入門略說(一)修改 (2017-11-27 09:44:01)[編輯][刪除]轉載▼
標籤: 佛學 分類: 佛經。佛經註解。經論
                                                            禪定入門略說(一)修改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
以下為禪定入門略說(一)要修改地方:
修改:「凈念易遣易證入」改為「凈念亦遣易證入」  
修改:「佛菩薩加加力護持」修改為「佛菩薩加力護持」

修改:「儘快明白大智慧或開悟。宿怨得到佛菩薩加力扶持」修改為「儘快明白大智慧或開悟。宿怨得到佛菩薩加力護持」
修改:「希望將來聲儘快儘快記憶起佛法僧」修改為「希望將來生儘快記憶起佛法僧」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09:5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