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戰爭持續影響著中國大陸的外交關係。2025年7月24日,歐盟兩駕馬車、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聯袂訪問北京,討論貿易和安全問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包括北京不懈支持俄羅斯的烏克蘭戰爭在內的問題讓中歐關係來到「拐點」。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António Costa)則敦促大陸領導人利用其對俄羅斯的影響力,「促使俄羅斯尊重《聯合國憲章》,並結束其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下圖 facebook)

北京的確有做出一些努力,試圖促成一項長期和平協議,但似乎對推動衝突的解決助益不彰。儘管許多中國大陸官員希望戰爭結束,但北京不太可能在解決衝突和實現該地區持久和平方面發揮主導作用。原因很簡單,如果宣稱要在24小時內結束俄烏戰爭的川普總統都做不到,那就更不能期待國力與影響力遠低於美國的中國大陸了。而且,中國大陸無論是學者還是普通民眾,對於如何理解以及如何應對這場戰爭,都尚未達成共識。中俄間的密切關係及其戰略文化,也使得北京難以迫使莫斯科做出任何可能有利於烏克蘭的讓步。然而,北京也明白,戰爭拖得越久,它就越會成為中歐之間緊張關係的一個重要因素。
北京的尷尬立場
烏克蘭戰爭爆發三年多后的2025年夏天,包括外交政策和安全官員、研究人員和專家在內的中國大陸戰略界人士,對於誰引發了戰爭以及北京領導人應如何應對,仍然存在分歧。中國大陸社交媒體平台上的親俄派和親烏派之間的爭論激烈。對一些政策制定者和民眾而言,這場戰爭是兩個主權國家之間的衝突,俄羅斯侵犯了烏克蘭的領土完整。鑒於中國自身遭受外國侵略的歷史在其集體記憶中留下的不可磨滅的印記,許多北京領導人和民眾對烏克蘭的處境感同身受。中國大陸的外交辭令強調其對國家主權和獨立的承諾,以及反對國家間使用武力解決領土爭端。無疑,這些原則既符合《聯合國憲章》,也反映了烏克蘭的立場。因此,俄羅斯的行動違反了北京一貫表示其遵守的國際法。此外,自蘇聯解體以來,中國大陸與烏克蘭建立了積極的關係。烏克蘭與大陸在尤其是噴氣發動機的航空技術領域進行合作,對中國的軍事和工業發展是積極正面意義(下圖 rferl/SCMP)。

但是,另一些中國大陸戰略界人士則認為這場戰爭是冷戰結束后該地區持續重組的延續。儘管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如今已獨立,但它們之間的紐帶卻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以前,白俄羅斯、俄羅斯和烏克蘭的關係尤為密切。沿著新劃定的民族國家邊界重建這些相互聯繫的社會,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而且充滿艱辛、痛苦,甚至常常血腥。對於這些大陸戰略界人士來說,烏克蘭戰爭也是一場持續數十年的衝突的一部分,西方國家在這場衝突中忽視了俄羅斯內心的不滿和正當利益訴求。冷戰後北約的持續東擴侵佔俄羅斯傳統的地緣政治空間,加劇了俄羅斯對被包圍的擔憂。一旦前蘇聯地區實現相對穩定后,俄羅斯必然會反擊咄咄逼人的西方。

俄羅斯反制北約的雛型便是1999年科索沃戰爭期間,俄羅斯軍隊對科索沃普里什蒂納機場的短暫佔領。該佔領事件預示了俄羅斯在面對北約的步步緊逼時,會正面硬剛,而不會束手待斃。2014年普京大帝治下的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一事,進一步證明了戰鬥民族的血氣方剛。隨後的明斯克協議暫時平息了烏克蘭東部的戰火,但卻未能解決俄烏兩國爭端的根源,更遑論俄羅斯與西方之間的長期對抗。
此外,許多中國大陸民眾也對俄羅斯的行動感同身受,因為他們也認為中國大陸是西方/美國包圍和遏制的目標。過去幾十年,尤其是近十年,西方,特別是美國在政治和經濟上對北京持續增多的壓力。大多數中國大陸人認為,美國不希望看到一個強大的中國崛起,並在政治、經濟、科技和軍事領域採取種種措施步步緊逼中國。大陸民眾不滿意北京在應對西方/美國的外交政策所表現出來的剋制和謹慎,而俄羅斯對抗西方時展現的果敢甚至魯莽,讓他們頗有迴腸盪氣之感。(下圖 FPC)

過去三年來,中國大陸在烏克蘭戰爭問題上的模凌兩可立場反映了北京內部的意見不統一。大多數政策制定者都承認親俄和親烏兩種觀點中的某些合理性,故不願完全接受一種觀點而犧牲另一種。中國外交部於2023年2月發布的關於烏克蘭的十二點立場文件體現了這種立場不鮮明的關係。該文件的第一條原則強調「尊重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支持烏克蘭保衛其領土。北京從未承認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也從未承認其對烏克蘭東部和南部四個地區的主權主張。然而,該文件的第二條原則指出「必須認真對待所有國家的合理安全關切」,這實際上是表示理解甚至支持俄羅斯對西方壓力的擔憂,包括北約不應擴張到莫斯科認為的「後院」。
複雜的夥伴關係
2022年2月衝突爆發之前,中國大陸與俄羅斯和烏克蘭一直保持著友好關係。在整個戰爭期間,北京一直與這兩個國家保持貿易往來:既有西方不希望繼續下去的中俄關係,也有西方沒有注意到,或刻意忽視的中烏經濟聯繫。是的,中俄年貿易額增加到近2500億美元,但戰爭干擾並未中斷中烏經濟聯繫,中國大陸仍然是烏克蘭最大的貿易夥伴。2024年,中烏雙邊貿易額達到近80億美元。同時必須承認,俄羅斯在中國大陸整體外交政策戰略中佔據著更為重要的地位。因為俄羅斯是一個擁有1億多人口的核大國,與中國擁有超過2600英里(約4100公里)的陸地邊界。美歐在戰爭中對北京不那麼友善的言行敘事也對拉近中俄關係不無幫助。西方領導人經常將中俄歸為同一陣營,稱其為「軸心」,例如「獨裁軸心」,這進一步刺激了中國大陸,損害了北京對西方國家及其政府的認知。(下圖 Atlantic Council)

但中國大陸至少對中俄關係的敘事也值得商榷,即中俄「上不封頂的夥伴關係」。無論它是否為一種修辭手法,西方國家寧願按其字面意思去理解它,並據此制定相應的對華政策。其實,包括中俄雙邊關係在內任何外交關係都存在分歧、差異和潛在沖。實事求是的說,中國大陸整體上是傾向於俄羅斯的,但它並不能證明北京與莫斯科關係中沒有挑戰和矛盾。如莫斯科肯定不滿意中國大陸遵守西方金融制裁。這使中俄雙邊貿易2024年陷入停滯,並在2025年上半年下降了近10%。俄羅斯肯定不樂見中國製造的無人機廣泛部署於烏克蘭國土,中國製造的零部件幫助烏克蘭製造自己的無人機。
北京在俄烏和談中的作用
理論上,中國大陸完全有能力在各國的和平談判中發揮作用。北京在調解國際衝突方面發揮著越來越積極的作用,如促成了伊朗與沙烏地阿拉伯恢復關係的協議談判(下圖 FP),並積極呼籲俄羅斯與烏克蘭舉行停戰談判。如果北京斡旋俄烏成功的話,它將消除改善中國大陸與歐洲關係中的一大障礙。如果中國成功結束戰爭,它將提升其作為負責任世界大國的國際形象,並有助於引導國際秩序走向多極化。

但客觀現實是,中國不太可能在解決衝突中發揮核心作用。首先是地緣政治因數:作為美國的最大競爭對手的中國大陸主要從其與美國更廣泛的地緣戰略競爭的角度來看待俄烏衝突。顯然,這場戰爭正分散削弱西方(尤其是美國)的資源,使華盛頓難以全力以赴地對付中國。此外,即使中國願意主導和平談判,烏克蘭和西方國家也可能不願看到,因為這將大大提高北京的國際威望和全球影響力。而且,北京主導的俄烏和談,可能會推動達成有利於俄羅斯的解決方案。其次是北京對俄羅斯的影響力有限:儘管中國大陸對俄羅斯有影響力,但其能否在戰爭背景下顯著改變俄羅斯的行動或迫使俄羅斯做出重大讓步仍值得懷疑。莫斯科或許願意聽取北京的某些意見,但不會在達成在烏克蘭的主要目標上面妥協。而中俄友好關係及地緣政治的現實,也不願意和不充許中國大陸向俄羅斯施壓迫使其做出重大讓步。與此同時,大陸官方的中立立場,也最多讓北京能夠發揮次要的,僅限於參與的作用,如果多邊和平進程得以形成的話。畢竟,俄羅斯和烏克蘭是這場戰爭的直接參与者,而美國和歐洲則通過軍事援助間接參與其中。如果兩個主要交戰國俄羅斯和烏克蘭不願停止戰鬥,並且雙方都對戰後停火安全保障保持警惕,中國作為未向任何交戰方出錢出物的第三方調解人,無法與交戰國背後金主的影響力相比。
北京的選擇
歐盟領袖訪華時的言論表明,烏克蘭戰爭至今仍是中歐關係中最主要的摩擦因素之一。戰爭爆發時,中國戰略界未能充分理解這場衝突對歐洲的影響,也沒有預見到這場戰爭最終會給中國與歐洲的關係帶來多麼深重的壓力。自2019年歐盟將中國大陸視為系統性對手、競爭者和合作夥伴以後,中歐間的競爭和對抗在增加,而夥伴關係卻進展不大。非但如此,北京與西方似漸行漸遠,美國和歐洲表現出越來越多的對中國大陸不友好言行。因此,北京決策者沒有興趣為緩解與歐洲的緊張關係而犧牲與俄羅斯的關係,轉而支持西方的俄烏戰爭立場。(下圖 The Hill/SCMP)歐盟在與川普2.0政府的貿易過招中表現出來的無力,讓北京相信歐洲應該接受中國大陸在這場戰爭中的中立角色,北京無需改變其戰略。

展望俄烏戰爭,如果最終以俄羅斯實力減弱結束,東歐和高加索地區的一些國家可能會進一步轉向歐盟和土耳其,而中亞國家則可能推行更為平衡的外交政策。相反,如果戰爭以有利於俄羅斯的方式結束,莫斯科對這些地區的控制可能會加強。這兩種未來可能出現的情況都有可能在該地區引發新的緊張局勢,甚至暴力衝突,從而使各國間的關係複雜化,並給周邊地區帶來更多麻煩。對中國大陸來說,最好的選擇就是儘可能的「不偏不倚」,最大的奢望就是享有一個一個穩定、開放、可預測地區環境。這樣,就有可能在擴大貿易和經濟利益的同時與所有國家維持友好關係。

北京試圖在這場出人意料且並不支持的戰爭中保持中立,甚至被動。有觀點認為北京從這場戰爭中獲益匪淺,成功地分散了美國的注意力。但也有人認為美國人成功地加大了中國大陸和歐盟之間的分歧。無可否認的是,這場戰爭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大陸、俄羅斯、美國和歐洲之間的大國博弈。
* 本文主要參考了達巍(Da Wei)的《What does China want in Ukraine?》一文。該文發表在7月29日一期的《外交事務》上。作者達巍(Da Wei)為清華大學國際安全與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國際關係系教授。
參考資料
弗林. (2025). 歐盟官員談中歐峰會:中方確信治住美國,並有信心治我們治得更好. rfi. 鏈接 https://www.rfi.fr/cn/%E7%BB%8F%E8%B4%B8/20250729-%E6%AC%A7%E7%9B%9F%E5%AE%98%E5%91%98%E8%B0%88%E4%B8%AD%E6%AC%A7%E5%B3%B0%E4%BC%9A-%E4%B8%AD%E6%96%B9%E7%A1%AE%E4%BF%A1%E6%B2%BB%E4%BD%8F%E7%BE%8E%E5%9B%BD%EF%BC%8C%E5%B9%B6%E6%9C%89%E4%BF%A1%E5%BF%83%E6%B2%BB%E6%88%91%E4%BB%AC%E6%B2%BB%E5%BE%97%E6%9B%B4%E5%A5%BD
Antonov, D. (2025). Putin, facing Trump deadline, signals no change in Russia』s stance on Ukraine. Reuters. 鏈接 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putin-facing-trump-deadline-signals-no-change-russias-stance-ukraine-2025-08-01/
Cole, B. (2025). Russia drones equipped with Chinese technology raise eyebrows. Newsweek. 鏈接 https://www.newsweek.com/china-russia-drones-sanctions-2102373
Franke, U. (2025). Drones in Ukraine: Four lessons for the West. 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鏈接 https://ecfr.eu/article/drones-in-ukraine-four-lessons-for-the-west/
Nakashima, E. Long, Z., Klimkin, P. and Ciaramella, E. (2025). Is China willing to influence Russia on the Ukraine war?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鏈接 https://carnegieendowment.org/posts/2025/03/is-china-willing-to-influence-russia-on-the-ukraine-war?lang=en
Wei, D. (2025). What does China want in Ukraine? FOREIGN AFFAIRS. 鏈接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china/what-does-china-want-ukra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