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由著名美女健身模特的自殺引起的思考

作者:簡翎  於 2022-1-24 19:3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熱點雜談|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16評論

關鍵詞:模特, 自殺, 美女

                                  /簡翎

昨天,一條消息刷爆了網路:健身界大咖朱湉默因抑鬱症於近日離開人世,年僅35歲。朱湉默是知名健身模特、運動員和私人教練,她曾三度獲得全國健身比賽冠軍,兩度獲得健身亞錦賽亞軍。朱湉默出生於19861221日,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大學,是一位知識與美貌並存的健身名模。

她與抑鬱症抗爭了多年,期間,還曾告知網友,她已經從抑鬱症中康復,並且鼓勵其他有同類病症的人不要放棄,堅持服藥,笑對人生。誰知話音剛落,她就絕塵而去了。

近年,抑鬱症這種特殊病症似乎已經席捲了全世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抑鬱症患者,卻越來越多了。更糟糕的是,還時不時從世界各地傳來抑鬱症患者輕生的壞消息。

抑鬱症到底是什麼疾病?為什麼患了這種病症的人往往陷入自殺的絕境?

要我說,抑鬱症就是一種心理疾病,而且屬於不治之症,病因迄今不明。但通過分析大致知道抑鬱症是怎麼成型的,其不外乎與遺傳因子、社會家庭環境與個人性格特徵這些因素有關。

有的人天生帶有抑鬱基因,即使周圍環境良好,他們也快樂不起來。如果這類人再碰到一些挫折,病情會逐漸加重,直至達到對生恐懼,對死嚮往的程度。

抑鬱症分急性抑鬱症和慢性抑鬱症兩種類型。一般來說,生活中突遇重大挫折,比如親人驟然離世,自己身患絕症,失婚失戀,遭受重大冤屈,從人上人摔成階下囚,殺人後害怕受懲罰等等,碰到這類事兒的人會選擇激情自殺,他們屬於急性抑鬱症患者。

而大部分慢性抑鬱症患者一開始並沒有自殺的念頭,反而選擇與抑鬱症共存,他們積極地配合醫生治療,按時服藥,自我開導,渴望康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結果往往事與願違,他們的病症沒能很快消失,且總是反反覆復,時好時壞。雖說生活質量不斷下降,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打不起精神,但他們還是頑強地扛著,不會或者不會很快走上絕路。比如央視著名的媒體人崔永元,他一直在跟抑鬱症頑強地抗爭,從不言敗。

不過,很多慢性抑鬱症患者就沒有小崔這麼幸運了。遠的比如先主席的夫人江青同志,在監獄里煎熬多年後,因為政治上的落魄與身體健康的惡化,上吊自殺了。最近幾年,自殺的各類官員比比皆是,都屬於這種情況。

前些年還有一個案件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大家還記得從小學到研究生一直優秀得令周圍的人羨慕不已的中科院的博士生孟懿嗎?

孟懿博士患了慢性抑鬱症,一天,他從中科院的七樓義無反顧地跳了下去,還留下了兩封讀起來讓人們心裡很不是滋味的遺書,其中有幾段話至今我還記憶猶新。

他在自殺前,竟然還有心思去揣摩猜測別人在他死後表現出來的態度:

心裡好像沒有什麼不安,彷彿什麼事也沒有。倒是有種興奮,在人生最後的舞台上,能把握其他人的情感,可以預見有人會悲痛欲絕,有人會遺憾,之後就是忘卻,彷佛什麼事也沒有發生,甚至會有一種竊喜的感覺。又進而,一段時間后,在偶爾談論到我時,會故作姿態地感慨一番,然後若無其事地開著玩笑。人生百態,不一而足。

字裡行間,沒有一絲遺憾與悲哀,倒表現出一種對世俗的嘲弄與玩世不恭的態度,還隱隱地有一種莫名的興奮。這太不可思議了。

孟懿在遺書中用近乎總結報告一樣的格式寫道:自殺原因:厭世、想偷懶、精神抑鬱。而在另一份孟懿自殺前兩天寫的名為《給我的父母及親友》的遺書中對此作了詳細的解釋。

寫在最後的話:首先,我想解釋一下,我選擇這條道路的原因與任何人無關,也不是感情上出了問題……我由於對自己的極端失望而作出了選擇。在精神層面上,我早已崩潰許久了,已經對自己不抱有信心,剩下的除了所背負的責任與義務,沒有太多可以留戀的。

走到今天是我的宿命,我的性格使得我很難逃脫。過於內向且偏執,再加上常常的怯懦與隨波逐流,都使得我太依靠自己的內心。不再相信自己,精神支柱的倒塌只有伴隨肉體的毀滅……可以想見,我的選擇會有一大堆麻煩事情出現,我只能說對不起,不管你們說什麼或做什麼,我都選擇了逃避……只是希望你們明白,這是我自己最好的選擇。

其實,孟懿自殺前,其遺書被室友提前發現,室友告知了導師,導師與孟懿做了長談,孟懿表示請導師放心,他不會自殺了。導師走後,孟懿在遺書上補充了一句:看起來,上天要挽留我,可是,對不起了,箭在弦上,不能不發了。而後,使勁兒甩掉室友拉著他的手,在同學凄厲的呼喚聲中,決絕地從高樓一躍而下,一個年僅26歲的生命就這樣結束了。

儘管孟懿的自殺給他的親人帶來了巨大的創傷,但卻留下了兩封有價值的遺書,這些遺書可以作為慢性抑鬱症的心理診斷書。每一個因慢性抑鬱症而自殺的人的心理都是類似的:精神已經崩潰,靈魂已經飄離,渴望肉體消失。

說了這麼多,是不是對慢性抑鬱症患者就沒有辦法施救,只能袖手旁觀了嗎?

怎麼說呢,真相與現實往往是殘酷的。不能不承認,慢性抑鬱症像癌症一樣是不治之症,不治之症並不意味著不去救治。治療癌症的方法是很多的,有些癌症病人帶癌可以存活很多年。慢性抑鬱症也差不多,也有各種治療方法,比如服用抗抑鬱藥物,看心理健康醫生,親朋好友的開導等等。經過治療,有些人也會帶著抑鬱症生活很多年。

當然,對這種病症也應該持開放的態度,不宜過度治療。就像晚期癌症病人備受病痛的折磨,要求醫生給他們實施安樂死一樣,如果一個抑鬱症患者到了晚期,精神極度痛苦,活下去太受罪了,那為何還強拉硬拽地讓他們過這種生不如死的生活呢?

   談笑風生的朱湉默

    中科院博士孟懿


高興

感動
1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4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5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6 個評論)

回復 qizhong8 2022-1-25 03:25
妹子很性感,太可惜了.......
回復 簡翎 2022-1-25 05:33
qizhong8: 妹子很性感,太可惜了.......
確實相當可惜。
回復 金寶 2022-1-25 09:20
人生兩大悲劇:
1、夢想沒實現;
2、夢想實現了;
抑鬱想不開的基本都是每次都得「滿分」的夢幻優等生。
跳樓的原因就是經常性得100分,但偶爾得了一次95分就想不開了。
而學渣則多是天生樂觀,生命力強悍的物種。
經常性在乙等甚至不及格水平的人,絕不會去跳樓。
回復 七把叉Archie 2022-1-25 12:55
謝謝簡博分享。對死亡的恐懼,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任何人都無法消除。這個病很奇怪,讓人生無可戀,視死如歸。我家鄉發生人道災難,許多人死於非命,死狀悲慘,異常恐怖。許多單位派志願者前去撫慰亡者家人。我老媽單位一年輕教師參加了,回來后自己不行了,想方設法的要弄死自己,於是派人守著他,擋不住他義無反顧,最終也沒能救了他。
回復 longislander 2022-1-25 18:49
抑鬱症和輕度精神病是兩種最容易被忽視的疾病,很多時候人們甚至不覺得這是病。抑鬱症主要傷害自己,精神病更多傷害他人。似乎越是原本智商很高的人越容易被這兩種病證困擾。這的確是值得社會關注的問題!謝謝博主的分享。
回復 longislander 2022-1-25 18:52
金寶: 人生兩大悲劇:
1、夢想沒實現;
2、夢想實現了;
抑鬱想不開的基本都是每次都得「滿分」的夢幻優等生。
跳樓的原因就是經常性得100分,但偶爾得了一次95分就想
有道理!正所謂「沒心沒肺,活著不累」
回復 簡翎 2022-1-25 19:27
金寶: 人生兩大悲劇:
1、夢想沒實現;
2、夢想實現了;
抑鬱想不開的基本都是每次都得「滿分」的夢幻優等生。
跳樓的原因就是經常性得100分,但偶爾得了一次95分就想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抑鬱症患者大都是完美主義者。
回復 簡翎 2022-1-25 19:29
七把叉Archie: 謝謝簡博分享。對死亡的恐懼,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任何人都無法消除。這個病很奇怪,讓人生無可戀,視死如歸。我家鄉發生人道災難,許多人死於非命,死狀悲慘,
謝謝分享故事。看來,這位年輕的教師本來就有抑鬱症,再一刺激,就受不了了,走上了那條路。
回復 簡翎 2022-1-25 19:32
longislander: 抑鬱症和輕度精神病是兩種最容易被忽視的疾病,很多時候人們甚至不覺得這是病。抑鬱症主要傷害自己,精神病更多傷害他人。似乎越是原本智商很高的人越容易被這兩
分析得很有道理。其實周圍有的人就是輕度抑鬱症患者,只是他們看起來與一般人差不多,如果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能控制在一定程度,而不會繼續惡化。
回復 簡翎 2022-1-25 19:33
longislander: 有道理!正所謂「沒心沒肺,活著不累」
同意。人就是要大大咧咧地啥都不在乎地活著。活著,就是王法。
回復 海外思華 2022-1-26 01:51
可惜了!
回復 nina2016 2022-1-26 02:05
真的可惜,精神壓力大崩潰了,剛走的那個尋親少年,那麼的善良。好像這類人都很善良,就是不能善待自己,看來從小教會孩子善待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其他都次之。
回復 nina2016 2022-1-26 02:14
生無可戀是病因之一,所以要教會孩子生有可戀,就是愛,愛自己愛家庭,愛可以讓他們無法割捨,愛會讓他們留戀,其實愛就會讓人們少得這種病。在愛的環境中長大的人,可能得這種病的要少得多吧?好多愛看起來是愛,其實不是,摻雜了太多的附加條件就不是愛,而是無形的負擔了,愛是無條件的,才不會給人負擔。愛不應該以成功為前提,做父母的真該反思孩子為什麼會走到這一步。
回復 簡翎 2022-1-26 04:27
海外思華: 可惜了!
確實令人扼腕嘆息啊。
回復 簡翎 2022-1-26 04:28
nina2016: 真的可惜,精神壓力大崩潰了,剛走的那個尋親少年,那麼的善良。好像這類人都很善良,就是不能善待自己,看來從小教會孩子善待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其他都次之。
是啊,那個孩子也是抑鬱症,太可憐了。
回復 簡翎 2022-1-26 04:28
nina2016: 生無可戀是病因之一,所以要教會孩子生有可戀,就是愛,愛自己愛家庭,愛可以讓他們無法割捨,愛會讓他們留戀,其實愛就會讓人們少得這種病。在愛的環境中長大的
說得太好了,感同身受。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19:5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