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怎麼回到瞬間、活在當下?

作者:呷呷  於 2021-4-24 03:1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網文分享|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8評論

楊定一 I 怎麼回到瞬間、活在當下?

「臣服」和「參」,自然把我們的注意帶回當下。
 當下,本身就是「心」,是「在」。最多,要把心、一體、瞬間找回來,也只是把全部的「有」挪開,讓下面的「在」或「心」自然浮出來。不是這麼做的話,透過「有」是永遠不可能追求到「在」或「心」。
我要再強調一次,因為兩者在不同的軌道。但是,每一個「有」內,都含著「心」,含著一體,含著「在」。若不是這樣子,一體也浮不出來。所以,在這個因-果或制約的世界,隨時含著無條件的一體。我才會不斷強調,要找回一體,沒有一個經過或過程好談。因為經過本身還是透過「動」或「做」,還是受條件的制約和影響。
這些話,跟我們接下來要談的「定」,有密切的關係。我過去所看到的作品,都還是從有限、二元對立的世界的角度來追求定。自然把它當成一個功夫、「動」、「做」來探討。坦白說,這種「定」還是頭腦的產物,本身沒有離開過時-空或因-果,還受條件的影響,還是制約。
我在這本書(《定》)則從兩個層面來談,首先從「有」的範圍來談定;接下來,從一體的角度來談同一個題目。我很有把握,可以把全部的矛盾打開。所以才說,這工程完全是反覆的。
「全部生命系列」的作品,走到最後,是透過一體來看人間。所以,這裡所談的,不是靠時間、努力、費力或練習所追求到的。甚至,用練習,反而追求不到。
因此,這本書所要談的定,跟幾乎所有人想的都不一樣。透過練習或努力,也是追求不到的。可以追求的定,是人間的定,短暫的定,我在這本書會稱之為「小定」。然而,我在這裡想帶出來的,是永恆、無限大、大喜樂當中的定,或說「大定」。
其實一般所談的「定」的功夫,都離不開時-空,更離不開感官。「定」或「專註」的功夫,是透過感官才可以運作。再說清楚一點,一般所談的「定」或專註,是透過感官的運作或「動」來捕捉信息,而進入一個「不動」、寧靜或合一,才有「定」好談。
懂了這些,我們自然可以把感官當作一個專註的門戶。如果我們懂得從多重感官著手,例如同時耳朵聽,加上眼睛觀想、鼻子聞、口腔的體會、皮膚的觸覺,反而更容易達到專一。
重點是,不要同時產生念頭。所以,一般專註的練習,會透過重複的動作(例如朗讀、呼吸)讓念頭不容易起伏。也因為如此,多年來,我常常與朋友分享如何教小孩子讀經。不光是因為讀經可以讓孩子接觸大聖人的觀念,而讓這些大智慧落到腦海。此外,由於讀經同時運用多重感官來集中注意力,對腦部發展的活化,有不可思議的作用。
透過朗誦,其實是教孩子學會掌握耳根的聽、嘴巴的發聲、眼睛閱讀的觀、集體共振的觸覺,把注意力守住。透過重複的朗誦,不容易產生念頭。所以,我過去不斷地提醒家長和教師,不需要為孩子解釋經典的意義。因為任何解釋,是落在一個念頭的範圍。
最多只要透過朗誦,讓古人的話落到心裡。最不可思議的是,讀經的孩子,不光是學習能力提升,靈感也被強化。我親眼見到許多小孩子自然在藝術、文學、科學、數學領域有特殊的表現。
有意思的是,就是古人留下來的這麼簡單的方法,透過千萬個小孩子,可以驗證這裡所談的原理。相信你讀了前兩章,已經體會到,我這本書所談的,倒不是這方面的專註,更不是強調要怎麼以各種方法透過多重感官去切入。剛好相反,這裡所要談的是──希望你我用這方面的知識和練習作為基礎,也就是透過一般的靜坐,而可以跳一大步,帶來意識徹底的轉變。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8 個評論)

回復 呷呷 2021-4-24 08:13
「臣服」和「參」,自然把我們的注意帶回當下。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21-4-24 14:01
看過他幾個視頻,後來不看了。
回復 呷呷 2021-4-25 21:16
鬍子太長了: 看過他幾個視頻,後來不看了。
怎麼不看了呀?我覺得楊博士的理念蠻深的,一旦明白了,再去看其它的經書,就很好理解。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21-4-25 23:52
呷呷: 怎麼不看了呀?我覺得楊博士的理念蠻深的,一旦明白了,再去看其它的經書,就很好理解。
其離經自創一套理論,甚至術詞,歷來祖師大德沒有做過。我自知慧淺障深,不敢忘判,不敢稍隨。
回復 呷呷 2021-4-26 03:34
鬍子太長了: 其離經自創一套理論,甚至術詞,歷來祖師大德沒有做過。我自知慧淺障深,不敢忘判,不敢稍隨。
見仁見智。我認為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在修行方面也是。
回復 呷呷 2021-4-26 03:35
鬍子太長了: 其離經自創一套理論,甚至術詞,歷來祖師大德沒有做過。我自知慧淺障深,不敢忘判,不敢稍隨。
您好謙虛,謝謝您。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21-4-26 05:11
呷呷: 見仁見智。我認為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在修行方面也是。
如果談修行,必須以佛經為依靠,即佛遺教經所說,依法不以人,這是不得有任何疑問和折扣的得原則。
您說的見仁見智是世間法,不是修道之法。

當然這要看個人要選的路了。我看到到他談一般的事理,沒什麼疑問,但到真修實行的關鍵點,都是在自創一套系統,以我的淺薄,看不出其所說與經典和歷代祖師大德的共同處。所以不敢再看。
這是我的愚見而已。
問題的關鍵是,我們如果有時間看一些不確定的非法脈傳承的在家人的說教,為什麼不把時間用在確信無疑的經典上呢,人生時間太有限了。
回復 呷呷 2021-4-26 06:04
鬍子太長了: 如果談修行,必須以佛經為依靠,即佛遺教經所說,依法不以人,這是不得有任何疑問和折扣的得原則。
您說的見仁見智是世間法,不是修道之法。

當然這要看個人要
謝謝您。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9 00:2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