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誰是中國第一個漢奸?

作者:趙大夫話室  於 2025-11-15 03:3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歷史名人|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關鍵詞:中國, 第一個漢奸

誰是中國第一個漢奸,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很難。首先中國的歷史太悠久,在中國這個大舞台上出現的大大小小的角色太多,很難確定誰是第一個;再者,漢奸的定義不一,不同的標準,肯定會把這第一把交椅送給不同的人物。

 

1.漢奸的定義

 

顯然,有兩個含義:漢族和漢朝。漢朝雖然是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的長壽王朝,但也不過400年,但漢族可是一直延續至今的。顯然專指「漢朝是遠遠不夠的。

 

漢奸的最初含義: 最初的漢奸一詞指的是出賣漢族利益的敗類

 

漢奸的現代含義: 隨著歷史的發展,漢奸的含義逐漸擴大,引申為背叛中國、出賣國家和民族利益的人。 

 

漢奸泛指背叛中華民族,投靠侵略者,充當其走狗,出賣中國的國家和民族利益的敗類,也即通敵或叛國的中國人。

 

《辭海》的解釋是:原指漢族的敗類(清末民間時期,因為政見不合,所以漢人之間相互攻訐),現泛指中華民族中投靠外國侵略者,甘心受其驅使,或引誘外國入侵中國,出賣祖國利益的人

 

可見古代漢奸的含義跟現代的漢奸的含義是大相徑庭。

 

現代漢奸的最重要來源就是抗戰時期。

 

在抗日戰爭期間,移居馬來西亞的商人陳嘉庚向重慶國民政府提議:敵未退出我國土即言和當以漢奸國賊論

 

這個提議由國民參政會第二次大會通過,被鄒韜奮稱為古今中外最偉大的一個提案

民國政府訂有《懲治漢奸條例》(1938年)、《處理漢奸條例》(1945年)。

 

本朝建國以後,政府也曾經發布《關於沒收戰犯、漢奸、官僚資本家及反革命份子財產的指示》(1951年)。

 

2.「漢奸一詞的起源

 

漢奸一詞的起源尚不明確,但最普遍的說法是它首先出現在宋朝,用於指代出賣漢族利益的人。也有觀點認為,這一詞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但在清代,漢奸才作為明確的辭彙固定下來,並演變成指代出賣國家和民族利益的漢族敗類。 

 

1)漢代起源說:

 

 有觀點認為,這個詞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與漢朝和匈奴的軍事對抗有關,例如當時中行說出賣漢朝投降匈奴,被視為漢奸的鼻祖。

 

也有觀點認為,最初的漢奸是罵曹操的。《三國志·吳書·周瑜傳》:這是最早明確記載曹操被稱為漢賊的文獻。周瑜在赤壁之戰前對孫權說: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這直接指出了曹操名為漢相,卻有篡漢的野心,為漢朝的奸臣。

 

2)宋代起源說: 

 

根據《漢語大辭典》的記載,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宋代王明清的《玉照新志》卷三之中:檜既陷此,無以自存,乃日侍於漢奸戚悟室之門。但是,有人查遍《玉照新志》的七種版本,並未發現有漢奸一詞。

 

3)元代起源說

 

有人認為,漢奸一詞的最早記載出現在元朝胡震編纂的《周易衍義》。中有李固欲去漢奸而反遭羣小之毒吝也,然志在去奸,於義何咎。諸葛亮欲殄漢賊而反遭街亭之毒吝也,然志在殄賊,於義何咎,(《周易衍義》卷六)。李固是東漢中期名臣,這裡的漢奸與漢賊為對稱,這裡應指梁冀。

 

4)明代起源說

 


根據吳密《漢奸考辯》,漢奸一詞最遲在明末平定西南土司叛亂時已經存在。

 

據說在貴州起義之後,明朝為了改圖分流,成立流動官員取代雲貴土司自治管理的制度,這一制度觸怒了當地少數民族和漢族。改土歸流,就是廢除土司世襲制,派中央任命的流官接管地方。這項政策的本質是廢掉地方自治、強化中央集權。對朝廷來說,這是打壓叛亂源頭的好辦法,但對土司來說卻是喪權辱祖。而普通苗民本就依附於土司,土地少得可憐,改革之後還得向朝廷交稅,負擔更重,生活更難。最尷尬的是那些從明代就開始在貴州屯墾的漢族人,朝廷的改土歸流一來,他們既得不到土司的保護,又成了朝廷的外來人。所以一部分漢人自然站到了少數民族一邊,成了漢奸

 

很多人會疑惑,漢人為什麼要幫少數民族反抗朝廷?這就得從貴州的特殊地理和歷史說起。貴州地形險峻、物產貧瘠,自古被視為化外之地,中原王朝不重視,中原移民也不願遷入。這裡八山一水一分田,無成塊平原,民眾貧困,俗語三日無晴,三尺無平,三分無銀,形象地描繪了這種艱難的生活環境。貴州雖然名義上歸順朝廷,實際上一直由本地土司自治,世代相傳,像地方上的土皇帝,既朝貢又征戰,享有實權。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朝廷對土司的壓榨不斷升級,導致多次反叛。比如明萬曆年間遵義的苗族土司楊應龍起兵造反,明廷動用二十萬兵力才鎮壓下去,但也因此元氣大傷,無力應對遼東女真,間接促成了努爾哈赤的崛起。

 

楊嗣昌《酌采水西善後疏》:前件看得遐荒萬里,未沾聖化,易動難靜,自其恆態,而又有漢奸撥之,則鹿駭豕突,便為難端。

 

朱燮元《水西夷漢各目投誠措置事宜疏》:夷地深險,步步羊腸。犬羊之性,一日數變。漢奸撥之,其狡百出,勢不得不需兵力。

 

這裡說的就是楊應龍土司叛亂,這裡的漢奸是指稱漢人中的不法之人。

 

5)清代起源說: 

 

清代統治者對漢人的敵對意識使逐漸成為一個民族集團的概念,漢奸一詞因此出現並固定下來,用以指代背叛民族利益的人。 

 

我們今天熟悉的漢奸實際出自清康熙年間的貴州。那時候貴州的統治結構仍以土司為主,地方由少數民族割據,與前朝一樣,朝廷的壓榨引發反抗不斷。康熙年間,貴州巡撫田雯在奏章中寫道:苗盜之患,起於漢奸,意指漢人暗中勾結少數民族,是反叛的幫凶,這才是漢奸一詞現代意義的起點。貴州提督張文煥《奏陳遍歷黔疆目擊要地情形折》中兩次使用了漢奸一詞:附近古州,八萬苗地,其各寨之中又有漢奸指使生事,況通省苗彝所有器具,不過弩弓標槍之類,鳥槍間或有之。

 

曾靜(1679—1736131號)清湖南永興縣(今永興縣)人,號蒲潭先生。縣學生員,授徒為業,性迂闊,喜談道學,有反清思想。雍正帝即位后,曾靜鼓動川陝總督岳鍾琪反清,岳鍾琪即具折上奏,雍正帝派人拘訊曾靜,曾靜供認不諱,所以雍正稱呼他為苗疆內多年漢奸,歷史上第一個由皇帝親自蓋棺定論的漢奸,基本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正牌「漢奸

 

3.近現代的漢奸

 

漢奸一詞在中國的歷史上經歷了早期的零星記載,到清代初期的正式源起,再到康熙、雍正年間的初步流行,再到晚清和民國時期的擴展與變化,最終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漢奸概念。

 

其含義也從最初的漢朝奸臣、對抗清廷的漢人,后擴展到漢族之外,最終延申到勾結外敵、出賣國家利益的叛國者。

 


漢奸一詞用於最多的是抗日戰爭時期,使用也達到了頂峰。在這一時期,大量中國人為了私利或受到日本侵略者的操控,出賣國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尊嚴,成為了所謂的漢奸。他們的行為包括但不限於為日本人提供情報、協助日軍作戰、破壞中國的抗日力量等,對國家和民族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這一時期的漢奸行為不僅嚴重損害了國家的安全和民族的利益,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譴責,當然抗戰勝利后也遭到了嚴懲。

 

當今的中國,國力和軍力非往日可比,但與美日等軍事強權仍在持續,雖說不至於發生抗日戰爭那樣的強力對抗與衝突,但也不可掉以輕心。目前來看,中國並無必勝的把握,「漢奸」現象,不可能絕跡,短期內泛濫的可能仍還存在。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其它[熱點雜談]博文更多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15 04:0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