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是建軍節,也就是八一南昌起義98年紀念日。98年前的昨日,被視為中共軍隊的起點。比較詭異的是,起點時的起義總指揮是賀龍,朱德當時是起義領導層中不起眼的角色,雖後來出任第九軍副軍長,也是虛銜,沒有自己的班底和部隊。後來為什麼朱老總取而代之,地位始終無法撼動呢?



個人認為,朱老總在軍中的地位與其他老帥不是一個層級,應與毛同在大元帥級別。過去說起紅軍叫「朱毛紅軍」,朱在毛之前,這是事實吧。而且20-30年代,在北方流傳的說法是「殺朱拔毛抓賀龍」,那時就是全國級影響的「匪首」。
朱老總是實打實的領袖,不是什麼吉祥物。建國以前,中國實際上有兩位核心領袖地位超然,就是毛和朱。特別是黨的七大以前,朱總司令的領袖地位無可撼動。
我們都知道宣傳中老總的經典形象就是革命意志堅如鋼,一根扁擔美名傳,又是長者倍可親。這是正確的。但宣傳中還沒有明確表現出的就是老總傑出的領導才能。
我們就說一個小的方面。金一南教授曾經在講座中簡單地說過朱老總在南昌起義之後的神操作。金教授在講座中提到了老總在南昌起義失敗三河壩分兵並完成阻擊任務后,到十月中下旬只剩下了八百革命火種。但是從27年十月底到28年四月帶隊伍上井岡山朱毛會師,還有半年時間呢?這半年老總帶領部隊都幹了些什麼呢?
1.與陳毅在贛南天心圩、大庾、上堡對部隊進行三次思想和組織紀律整頓;
2.開展群眾工作,支持農民運動,建立統戰關係;
3.把一部分黨團員分配到連隊,加強基層政治工作;
4.27年12月,率部投奔駐守韶關的滇軍故舊范石生,以王楷的身份為掩護,秘密發展武力;
5.28年1月,朱德與陳毅在湘粵贛邊境發動「湘南起義」,佔領宜章縣城,組建工農革命軍第1師,朱德任師長;
6.月底在坪石戰鬥中,運用游擊戰和運動戰相結合的戰術,接連打垮國民革命軍許克祥部6個團;
7.2月起又率部攻克多座縣城,建立蘇維埃政府,並將各縣農軍組編為3個師和兩個獨立團;
8.4月,國民革命軍發起進攻,朱德同陳毅率起義軍轉移到井岡山,和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組成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任軍長。
井岡山上的紅四軍成立時有萬餘人,朱德有什麼威望可以做這個軍長呢?很簡單,憑能力和貢獻。毛部秋收起義部隊千餘人,井岡山袁文才、王佐幾百人,剩下的都是老總和陳毅他們帶來的。老總帶上山的不只有南昌起義葉賀殘部,還有新編的湘南起義的農軍,這些是四軍的絕對主力。老總當初率領的八百南昌起義殘部這時都已經成了幹部。我們的101首長就是這段時間開始展露頭角被老總擢升由連長到營長。僅僅半年間,老總就搞出了一套靠譜的建軍方略。一些原則性的問題像政治治軍,發動農民,對敵靈活,重視游擊都已經開始了實踐。
從此開始,軍隊在成長壯大的過程中一直信賴這位永遠且唯一的總司令。毋庸諱言,只要是一個組織,不論古今內外,必然存在內部人員圍繞革命路線和領導地位的鬥爭。而一個健康的組織必須能夠形成合力服務於組織的奮鬥目標。老總在組織內部首要的作用是中流砥柱。在黨內風雲變幻的時候,朱老總能夠基本保證槍杆子不變不亂。只要槍杆子不變不亂,組織就有本錢。博、周、張、張、王、毛,哪個不需要朱老總這個定海神針。當然隨著整風運動主席地位的確立,特別是七大以後,朱老總的定海神針的作用就逐漸減弱了。因為主席自己已逐漸成為這個定海神針了。他不但是軍事工作的定海神針,而且是各項工作的定海神針。朱老總二是帶領人民軍隊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特別是從人民軍隊成立到1946年朱老總六十大壽,到解放戰爭,朱老總對軍隊建設有卓越貢獻。再往後就慢慢由別人唱主角了。第三才是意志堅定,而且識大體,顧大局,不與黨內話事人爭高低。第三點反而成了現在宣傳著墨最多的地方了。
朱老總對中國現政權的貢獻,不是一戰一役、一城一地得失級別的,而是對整個軍隊體系和方針級別的,與那些曾經的部下和學生放在一起,顯然是委屈了。
對比朱老總,賀總就是典型的高開低走。如南昌起義像十月革命一樣一舉成功,賀總就是當然的共軍總司令,但是南昌起義失敗了。在之後的軍事鬥爭中,賀總雖總是站在第一線,二方面軍也是紅軍三大主力之一,但是比較其它兩股大軍,畢竟實力最差,打仗也比較拉跨,所以賀總屈居十大元帥的第五位,也不算太委屈。
但賀龍總的江湖氣及個人魅力,在眾多開國將帥中還是很突出的。
整個紅軍隊伍里,能有這麼強的個人魅力,讓紅軍戰士和他共生死,除了毛、朱和周以外,接下來就是賀龍了。而單就其在紅二方面軍的影響力,直追紅一方面軍的毛了。
對於很多紅軍戰士來說,參加紅軍隊伍,其實就是追隨賀龍。從這個角度看,「洪湖赤衛隊」那句歌詞沒有錯。
而且和其他根據地的紅軍相比,賀龍部隊的戰績不算耀眼,地盤也不是最大,但是生命力最強,他和他的隊伍屢敗屢戰,屢撲屢起。

文革中的朱、鄧、林、陳珍貴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