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秘魯Chifa,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一個鐵證

作者:趙大夫話室  於 2024-1-3 01:1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海外生活|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關鍵詞:秘魯Chifa, 中華文化

在秘魯,不管是在首都利馬,還是在鄉村小鎮,隨處可見掛著"Chifa"招牌的餐館。"Chifa"這個詞的發音,既像普通話的"吃飯",也像廣東話的"食飯"。在這個國家,"Chifa"是中餐館的意思。


實際上,這個國家有南美洲最高的華人後裔比例;在這個3000萬人的國家,有接近100萬華人後裔。

秘魯與中國的淵源,遠早於近年來大舉進軍海外的中資和中國產品。19世紀,大批華工被葡萄牙人用烙鐵打上印記,當做豬仔,漂洋過海,賣到秘魯。

秘魯於1854年廢除了奴隸制。作為契約勞工的華工,是對當地勞動力的一種有效補充。

他們修路、挖礦、掏糞,做奴隸都不願意做的工作。名義上不是奴隸,待遇上卻和奴隸沒什麼兩樣。

華工在秘魯的惡劣境遇,多少引起了朝廷的注意,1874年後,清政府不再往秘魯輸送勞力;而根據條約,有權回國的華人勞工,由於種種原因,只有十幾個人選擇了回國。

留在秘魯的華工,由於男女比例嚴重失衡,大多數都和原住民的女子結合,在世界的另一邊開花結果。他們的後代,連同面孔一起,融入了秘魯社會。秘魯建國一百周年時,旅秘華僑特意捐贈了一座噴泉,矗立在利馬的博覽會公園裡。

秘魯的亞裔,以華裔和日裔為主。在秘魯共和國接近200年的歷史上,出過兩位華裔總理、一位日裔總統。

由於中國人到秘魯的時間較早,分不清亞洲面孔的當地人,乾脆把所有從東方遠道而來的移民,通通稱為"Chino(中國人)"

哪怕是日裔前總統阿爾韋托·藤森的女兒,秘魯人民力量黨主席藤森惠子,都被她的支持者取了這麼一個外號:中國姑娘。

說到中餐,利馬是整個拉美中餐水平最高的地方,沒有之一。華人在秘魯160多年的歷史,不光拉動了19世紀末開始秘魯經濟的發展,更深深地影響力秘魯人的生活習慣。比如飲食,除了Chifa外,他們把炒飯叫Chaufa,管姜叫kiong(粵語),白切雞、燒賣、蝦餃、雲吞更是清一色地道的粵語辭彙,秘魯人引以為豪的國菜炒牛柳(lomo saltado)就是黑椒牛柳的變體,本地人愛吃炒飯、愛吃醬油,華人文化對秘魯的影響多深,無須多言。在很多國家,老外看見中國人都會叫chino,但是在秘魯,他們會管你叫paisano(老鄉),打心眼裡,秘魯老百姓看中國人就像老鄉。在秘魯工作、生活、旅行,當地人的友善很容易察覺。

這些菜式早已走出了Chifa,和華人一道,成為了秘魯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在利馬的唐人街,人潮湧動、車水馬龍;國父題字的牌樓、中文招牌、裝飾,與世界其它地方的唐人街並無二樣。然而走進任何一家中餐館,與美加等國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沒有一家中餐館的服務員懂中文,長得像中國人。在一中式三明治店內,高掛著創始人及其家人的照片,典型的華人面容,但服務員依舊是當地人長相,無華人蹤跡。

 


在秘魯,當地人非常友善,中國印記無處不在,但除了中餐館外,又無處可尋。那一百萬華裔何在?他們可曾記得他們的祖先和祖國?

我家孩子有位朋友在利馬的一所大學學醫,是華裔,他知道自己的高祖父來自中國,也有回國尋根的想法。

在回機場的路上,一位司機長相與當地人無異,當聽說我們是中國人後,非常熱情、健談,由於是西、英混雜,沒有全懂。但得知,他的曾祖父來自中國廣東,聲稱一旦有機會,也想回國尋祖、祭祖。他還介紹了不少當地的風土人情及華人故事。

與開封的猶太人後裔類似,秘魯的華人已與當地人融合,但他們知道自己是華裔,自己的祖先在遙遠的中國。衣食住行是人類的基本需求,秘魯華裔以Chifa這一獨特辭彙以及廣泛影響,宣示了他們的存在和對祖國及祖先的惦念,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勢。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2 11:5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