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所名校,近日兩則新聞衝上熱搜,這所名校就是西安交通大學。兩則新聞,一則是保安訓斥學生,禁用留學生專用的大型垃圾桶;另一則是該校發布公告,取消學位與英語四六級的掛靠。

1.垃圾桶事件
2023年9月18日,多家媒體報道,西安交通大學一名學生因為將垃圾扔到了留學生公寓樓下的垃圾桶內,被學校保安呵斥「不懂規矩」。聲稱那些垃圾桶是留學生專用的,中國學生不能用。
被訓斥的學生表示,當時手裡拿著一個蛋糕盒子要扔掉,盒子比較大,其他垃圾桶已經滿了裝不下,所以扔了到留學生公寓樓下的垃圾桶里。
剛把蛋糕盒子扔進垃圾桶,附近的一名保安就看到了,立馬走過來讓把垃圾拿走,並說:「這個垃圾桶是國際學院的學生倒垃圾專用的,一點規矩都不懂。」
從保安說的話中可以得知,這個垃圾桶是留學生專用的,並且在欄桿內,欄桿外的中國學生不得使用。
外國留學生有高額獎學金、舒適的住宿環境,連垃圾桶也是專用的,中國學生十年寒窗苦讀,不如留學生的外國國籍。
西安交通大學因這個垃圾桶事件,處於了輿論的熱點中,西安交通大學至今沒有對給外國留學生配備專用的垃圾桶,中國學生不能用進行回應。
2.取消英語與學位掛靠
網傳西安交通大學教務處發布通知:經學校2023年第五次本科生院院務會研究決定,學校不再將大學英語的四六級考試、校內英語水平考試和校外其他各類英語考試是否參加及其考試成績作為本科生畢業及學士學位授予條件。隨後,西安交通大學教務處工作人員表示,消息屬實,這是通過商議決定的,其他學校也有,並不是一個奇怪的決定。
這個《通知》的落款時間是2023年9月20日,實施的時間是2023年9月1日,先實施再通知,正常情況下很多的通知,都是先通知再施行,西安交大的這個通知也算是開了先河了。
在此時,西安交通大學發布一則學校9月1日已經實施的政策的通知,是想通過這個通知蓋掉垃圾桶事件的熱度嗎?轉移社會的注意力嗎?
3.兩個事件的解讀
關於外國留學生超國民待遇的問題,早已引起公憤,也就不多言了。
而同一所名校取消英語成績與學位的掛靠則引起廣泛爭議。一方認為,西安交大打響了取消英語的第一槍;另一方認為,這不值得大驚小怪,因為這一政策早已在其它院校施行。
A.
憂心者的理由
此類事件以前之所以沒掀起那麼大的浪花,可能是因為那時候的狹隘民族主義情緒也沒現在這麼洶湧。
如今,視英語為鬼話,認為學英語考英語就是在培養牧洋犬,覺得全世界都應該開始學習中國話,號召高考降低英語分值、甚至直接取消英語,成為一股洶湧的民意。
反對者擔憂的是,在狹隘民族主義肆虐的當下,取消掛鉤是不是大環境的產物,反過來是不是又會加劇這種趨勢?
有兩點不得不說:
全球大部分知識類信息,是用英語記錄的。
英語不僅僅是一個工具,它還是與世界溝通的橋樑。
沒必要每個人都要精通英語,但英語是鏈接世界的介面,這個觀念應該成為一種不言自明、無需辯護的常識。
國內的英語教育和學習,固然有很多的問題,但英語學習的本身,不應該被妖魔化,更不應該被有罪化。
中國之所以有現在的成果,有些人之所以有底氣說「該輪到外國人學習漢語了」,是因為我們曾經向西方學習,獨立建國;是因為改革開放,擁抱世界,而不是相反。
如果這100多年的歷史有什麼教訓的話,那就是開放比封閉好,擁抱世界比閉關鎖國好,學習英語的時代比不學習英語的時代好。
B.贊成者的理由
取消四六級與學位證掛鉤的情況並不罕見。四川大學、四川師範大學、西華大學、四川農業大學、西南財大等四川省內多所高校也宣布了類似政策。自2018年起,教育部就提出了取消四六級考試與學位授予脫鉤的建議,並逐步推進這一改革。在此背景下,西安交通大學的這項舉措是對教育部的回應和落實。
對於學校來說,取消英語考試可以緩解教學壓力,而對於學生來說,則可以更加專註於自己的專業領域。
在國際上,印度莫迪要改印度的國家名稱,「India」改為「Bharat」,是梵語辭彙,字面意思是「承載/攜帶」,實際意為「尋找光明/知識的人」,此舉試圖和殖民歷史切割。
同樣的去殖民地化運動的類似案例很多,沒有那個國家的人會以被殖民地為榮的:
「Burma」這一詞是緬甸的英文舊稱,1989年,緬甸將英國殖民時期的英文國名「Burma」,改為 「Myanmar」,仰光的英語譯名從「Rangoon」改為「Yangon」。緬甸更改國名的原因是為了顯示與殖民統治歷史的決裂。
新加坡脫離英國殖民統治后,政府即多管齊下「去殖化」,首先是整頓公務員隊伍,將所有重要職位轉到經過嚴格挑選的本地人才手中,並對高級公務員進行政治培訓,以消除殖民心態,其次是從教育入手,逐漸推行國民教育,所有學校每天都要舉行升旗禮、唱國歌,培養學生的國家意識和歸屬感。
學英語不用跪著念,也不用供奉著念,新加坡人,印度人的英語就是自己的英語,一口咖喱味、閩粵土味口音英語照樣人人自信。
不自尊,何能自強?自己學習的意義何在?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關於國人與英語的爭論還將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