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新上山下鄉運動來了?規模、結局將如何?

作者:趙大夫話室  於 2023-8-28 00:1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時事熱點|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7評論

關鍵詞:上山下鄉

常駐北美的人都知道,在這裡要想從外貌、氣質上判定誰是城裡人、誰是農民?是很困難的事。這一點與國內截然不同。

 

主要原因是北美地多人少,除了春播與秋收外,很少見到有人在田間勞作。春秋的勞作,由於高度機械化,很快就完成了。

 

所以北美的農民在吃、住、行上與城裡無本質區別,甚至還好些。所以他們的農民生活,與國內相比很讓人羨慕。

 

即便如此,也很少聽說這裡有什麼上山下鄉運動,估計太難了。

 

1.第一次上山下鄉運動

 

上山下鄉運動(簡稱上山下鄉),又稱知青下鄉、下放插隊、下鄉插隊、插隊落戶、插隊勞動、知青下工、插隊等,是國內的一場政治運動。

 

上山下鄉一詞最早見於19561025中共中央政治局關於《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修正草案)》的文件中。

 

早在1955年,幾名北京青年就向共青團北京市委提出到邊疆區墾荒,他們的這次行動引起了一小股到農村和邊疆墾荒的熱潮,


後來隨著上山下鄉概念的提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離開城市,走上了支援農村和邊疆的道路。

 

上山下鄉運動運動,發生於1950年代至1978年、在文革時期達到高潮。在此期間各級政府組織2000多萬的城市知識青年(簡稱知青)到農村去定居和勞動、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

 

關於上山下鄉運動,學術界對此次運動的評價較為否定,但各界評價也存在一定爭議。八十年代的梁曉聲、葉辛等作家,寫了大量的知青戲,如蹉跎歲月孽債等;前幾年熱播的血色浪漫,鍾躍民等在陝北要飯的鏡頭印象極為深刻。

 

除了邊疆的兵團農場外,廣大農村,因為知青的到來改變了什麼?估計很難,無論幾年,他們也是過客,不會給當地帶來實質性地變化。對於個人,除了一些政治家,體壇的聶棋聖、說相聲的姜大師、及後來考上大學的以外,絕大多數後來回城的那些人,始終是城裡生活最不如意的一個群體。

 

2.新上山下鄉運動來了嗎?

 

今年年初,廣東省政府發布《廣東青年下鄉返鄉興鄉助力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三年行動》方案發布。方案提到,到2025年底將累計組織10萬名青年下鄉幫扶、聯繫服務10萬名青年返鄉實踐、培訓服務10萬名青年提升興鄉技能,力爭實現帶動1萬名青年入縣下鄉就業、培育支持1萬名青年縣域創業。

 


這個消息當時就引起廣泛關注。

 

近日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退役軍人事務部、全國工商聯等九部委發布我的家鄉我建設活動實施方案》的通知。通知的要點如下:

 


1)目的:為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和各方人士建設家鄉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人才下鄉、資金下鄉、技術下鄉,匯聚各方力量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有關部署和《農民參與鄉村建設指南(試行)》有關要求,制定本方案。

 

2)指導思想:以家鄉建設我添彩,共富共美共未來為主題,以鄉情鄉愁為紐帶,以在村農民和在外老鄉為主體,營造共同規劃家鄉、建設家鄉、服務家鄉的濃厚氛圍,促進人才、資金、技術下鄉,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

 

3)意義:鄉村振興關鍵靠人才、靠資源。鄉情牌鄉愁牌打好了,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渠道疏通了,對鄉村振興將會產生很大作用。

 

4)工作原則:充分發揮縣級黨委一線指揮部和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 堅持村為單元,情為紐帶,引導各方人士自覺自愿建設家鄉。通過投工投勞、志願服務、投資興業、捐贈認建等多種方式參與建設。打通回鄉堵點,引導好、服務好、保護好人才、資金、技術下鄉的積極性。

 

5)活動目標:逐步使我的家鄉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

 

6)活動內容:組織農民在鄉建設;倡導大學生到鄉建設;動員能人回鄉建設。引導專業人才、經濟能手、文化名人、社會名流等能人,回鄉參與建設;鼓勵引導退休幹部、退休教師、退休醫生、退休技術人員、退役軍人等回鄉定居;聘任一批有威望、講公道的回鄉能人作為鄰里矛盾調解員;支持設計下鄉服務,引導設計師及團隊下鄉,為鄉村建設提供技術服務;鼓勵城市在職科教文衛體等工作人員定期服務家鄉;鼓勵在鄉在外能人以資助、捐贈、引資等形式,支持家鄉公益事業,開展尊老敬老、關愛兒童、助學助殘、幫扶濟困等社會公益活動。

 

7)保障措施:強化縣級主體責任、鄉級深化落實、村級具體實施的責任體系,為活動實施提供組織保障;堅持規劃引領;加大政策支持,建立健全政府投入為主導、社會投入為補充的鄉村建設投入機制,推行鄉村建設籌資獎補機制和財政資金+社會資金共投機制,變傳統的政府單投多方眾籌;對符合條件的設計師、大學生、退役軍人、返鄉農民工、企業家等,對其子女、配偶、父母等近親屬在入托入學、就業就醫、養老入院等方面提供綠色通道。推動職稱評定、工資待遇等向鄉村教師、鄉村醫生、駐村鎮設計師傾斜,允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探索人才加入機制。

 

3.第一次上山下鄉運動的原因

 

第一次上山下鄉運動,放在歷史的背景下,其本意是為了緩解城市就業壓力。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面臨的其實是一個內部經濟基礎急需完善,外部沒有支持反而圍困的局面。


在當時,中國雖然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局面,但是大量的勞動力進入城市、工廠城市無法很好的消解這部分勞動力,再加上當時計劃生育還沒有實施,存在孩子頂班父親的情況,城市的就業壓力逐漸增大。

 

在當時的情況下,過渡城市化帶來的弊端逐漸顯現,如果不採取措施進行補救,後續的發展都會受到影響。這個時候上山下鄉就成為了解決剩餘人口就業問題的一個重要舉措。


歷史上的上山下鄉是帶著解決三大差別問題的任務去到農村和邊疆的,三大差別即是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體力與腦力勞動差別。

 

按照知名農業專家溫鐵軍的說法:上山下鄉本質上就是城市危機在農村的軟著陸,農村解決了中國勝利道路上了一次重大危機。


這次上山下鄉的實踐,雖然有著很多的缺陷,但是確實是當時時代背景壓迫下一次比較及時的應對措施。只可惜規模太過於龐大,以至於沒有完全地將其中蘊含的知識分子的力量落到實處,這也就是仍有人對這次運動抱有懷疑態度的原因。

 

4.本次上山下鄉運動可能的主要原因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4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2%,比上月下降0.1個百分點。本地戶籍勞動力調查失業率為5.1%;外來戶籍勞動力調查失業率為5.4%,其中外來農業戶籍勞動力調查失業率為5.1%16-24歲、25-59歲勞動力調查失業率分別為20.4%4.2%25-59歲勞動力中,初中及以下學歷、高中學歷、大專學歷、本科及以上學歷勞動力調查失業率分別為4.5%4.6%4.0%3.1%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5%

 

其中16-24歲勞動力調查失業率分別為20.4%,這一數據最令人矚目。另外,2023屆全國高校畢業生預計達到1158萬人,同比增加82萬人,加上海外留學回來的100多萬,1300萬左右畢業生需要在今年完成就業;2023年考研錄取率創下歷年新低僅為16%。據報道:今年全國864所碩士研究生招生單位的招生名額,不算保送生,共計76萬人,今年報考人數是474萬人,近400萬考生註定落榜。

 

姑且不論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是否準確,數千萬的年輕人沒工作,放在任何國家,都是天大的事。如何化解,上山下鄉可能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4.本次上山下鄉運動的前景

 

首先是否能有上次的規模,就很難說。體制上畢竟與幾十年前不同,政府強制年輕人下鄉的籌碼是什麼?戶口、工作、口糧?沒有這些,照樣活;在農村,土地也承包給了個人,不再是大集體,誰家願意來幾個知青在這裡吃住?再就是,城鄉生活水準的巨大差異,除了少數志向高遠的有志者外,對大多數芸芸眾生來講,恐怕沒有吸引力,除非強迫,自願者恐怕寥寥無幾。

 

前景如何,看看吧!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7 個評論)

回復 SAGFS 2023-8-28 02:29
===這與上山下鄉無關顛倒概念啦...記得自中央搞" 蘇州吳縣化 "以來好幾十年間, 除了蘇州市委書記市長是外地農民之外,從部門負責人甚至到蘇州工廠車間副主任都是吳縣或吳江農民,至於廠長書記就不用說了. 還有大量本來種田農民只要到部隊里去轉上一圈混上幹部,再想法討個心儀城市女人,轉業複員就到了該城市某個領導部門混日子當老爺啦...城市農村化搞得蘇州一蹋糊塗, 要不是近40年三資企業文化進入有所改觀 ... ...
回復 浮平 2023-8-28 03:25
相對第一次上山下鄉而言,那時的政宣動員理想教育產生了較高的自願效果,強制措施遇到的社會懸殊(當時國民的經濟狀況物質條件差別不大)和不平等不公正而產生的阻力小一些。

現在不同了。。。雖然在管理方法上有一些變化和吸引力,但可能需要更多的,實質性的初期經濟物質資助,比如發展農業的貸款。 因為民眾不相信政府沒錢(口號強軍,大量撒幣等),更相信統治階層超級富裕(屬於讓部分人先富起來的主要受益群體),只是預算計劃上的 priority issue。加上第一次的 ptsd 談虎色變效應,年輕人的父母輩都在,知道是咋回事,理想浪漫,現實骨感。

強制性措施的難度主要在於標準和規則的理由以及相對公正平等性,簡單的說就是為什麼他可以不下鄉要我下,他為什麼可以去那裡我為什麼不行。即使高考名額改變上有爭議都會造成大規模的維權活動。

incentives,mandatory order,punishment in the policy consideration。
回復 七把叉Archie 2023-8-28 08:34
大夫好文。大夫所言極是,第一次上山下鄉已經時過境遷,中國產生了巨變,難以複製。第一次下鄉,說是動員,其實是強迫。個人的戶口已經強制遷出,當時戶口和個人口糧是掛鉤的,沒有了戶口,也就沒有人口糧,你只能乖乖的跟著糧食走。否則人人的口糧都是定量的,勉強夠吃,多一個大活人,誰家都養不起。你不下去,等著餓死嗎?而今,糧食自由買賣,農村土地劃歸個人,城裡人下去,生計都是問題。除非習主席恢復人民公社,國家恢復糧食統購統銷,按人頭分配口糧。或許這才是他想要的,天知道。
回復 皇太極 2023-8-28 23:38
城鄉生活水準的巨大差異?單就物資生活而言,現在城鄉生活水準的差距並不大了,甚至鄉村的物資生活在某些方面還好過城市 -- 他們吃的,不少是自家養殖或種植的有機食品。
回復 successful 2023-8-29 20:10
七把叉Archie: 大夫好文。大夫所言極是,第一次上山下鄉已經時過境遷,中國產生了巨變,難以複製。第一次下鄉,說是動員,其實是強迫。個人的戶口已經強制遷出,當時戶口和個人
變相恢復人民公社並非不可能.公社的制度對管理人來說是一個有效辦法. 凡事用過的行之有效的東西. 都會重新使用.

知識青年不能改變農村的什麼. 所謂知青只不過是十幾歲的能寫字看書的小孩子. 人生能有知識的時間是在35歲以後. 我是有這個切身的感受.
回復 successful 2023-8-29 20:20
浮平: 相對第一次上山下鄉而言,那時的政宣動員理想教育產生了較高的自願效果,強制措施遇到的社會懸殊(當時國民的經濟狀況物質條件差別不大)和不平等不公正而產生的
中國人絕大多數是要認命.  權力才是決定 一切的,有幾個反抗者能夠如願?  我見到過太多的命運不幸者 他們只是一群心比天高.身為下賤者而已..
回復 浮平 2023-8-30 00:14
successful: 中國人絕大多數是要認命.  權力才是決定 一切的,有幾個反抗者能夠如願?  我見到過太多的命運不幸者 他們只是一群心比天高.身為下賤者而已..
您是黑白極端思維模式:

對不贊同的觀念和方法若反感(以內心和情緒表達為主),反對(以批評理辨為主),反抗(以行動為主)而未達到改變的目的,未如願就屬於犯賤?還不如您聰明機靈早點順從下跪逃跑?崇強歧弱的思想?好像您會逃跑會吃瓜會嘲笑會抱怨會自私,缺乏獨立的是非觀或者自相矛盾的善惡觀,反倒比別人都高尚?總站在強權強勢的立場上去敲鑼打鼓參加啦啦隊就行了唄,這還不容易做到?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23:0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