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是去年開始被授予新含義的網路辭彙。綜合各路媒體平台的解釋,原來「潤」的漢語拼音「rùn」與英文單詞「run」一樣,即跑的意思。 在網民的用法中,多有跑路、開溜之意,多指移民海外。 此外,由於「潤」在漢語中含「使有光澤」(潤色)、「利益」(利潤)等意,「過得滋潤」在一些地方口語中也有「過得舒適」之意,因此「潤」就有「跑去更好的地方」這一深層含義。

國內現在流行一個著名的梗,叫做「12年當太監,49年入國軍」,意思是指某人在關鍵時期對局勢的判斷嚴重出錯,做某事的時機極差,因而必定遭受打擊和失敗。或形容想要佔便宜卻反應慢半拍的人,站錯了隊伍或者選錯了時機。
昨天看到國內自媒體上發表的牧之野的文章,稱「現在潤出去的人,就像49年入國軍」。
1.牧之野文章的主要觀點如下:
了解身邊有一些中產及以上的,這兩年潤出去或正在潤的路上。
感覺日子難過,覺得這就都是國家的錯,逃離就是解脫,幻想著美好的潤之生活,這就是中國某些「精英群體」的認知水平。
似乎越是利益既得群體,這種感受就越強烈,怨氣遮蔽了眼睛,這個圈子裡,除了抱怨,聊的就都是移民的事。
你要跟他們說,這是整個世界的趨勢,並不是只有中國不好受,哪裡都不好受,他們是不會信的。
我並不否認中國發展中的各種問題,各種現實的困境,但實事求是的說,你如果想過個平平安安的生活,在中國還是能很舒服的。
辛辛苦苦一輩子,攢的那些家底,好不容易都挪到國外,好像這就能保護財產,相信「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這樣的鬼話。
2月28日,美國眾議院在一天內就通過8(?)項涉台法案,其中包括「台灣衝突遏阻法」、「不歧視台灣法」、「保護台灣法」、「台灣保證落實法」、「中國不是發展中國家法」、「海底電纜管控法」「中國貨幣問責法案」、「中國匯率透明法案」、「減輕中國金融威脅法案」等法案。
《台灣衝突遏阻法》等,明確了不許大陸收台,否則不保證中國(人)財產安全。根據涉俄前例,改變國籍的中國富人也在沒收之列,比如,英國切爾西足球俱樂部老闆羅曼·阿布拉莫維奇雖然擁有以色列國籍,但由於是俄羅斯人,他的全部財產被迫轉移給英國當局選擇的慈善機構。未來統一戰爭如果打響,可以預見,華人老闆即使改變了國籍,他在美英歐的財產被沒收也在被期待範圍內。
2.牧文值得商榷之處
這篇文章是另類精英的傾心之作,文中充斥著得意和自滿之情,但又不甚嚴謹,主要問題如下:
A. 中美關係遠沒到49年國共開戰的激烈程度
1948年冬,解放軍發動戰略決戰。歷經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大戰役后,國民黨軍隊實力快速縮減,節節敗退。
到了1949年元旦,老蔣宣布下野,李代總統上台,試圖求和。1949年4月初,國共雙方在北平和談,中共要求「國民黨政府逮捕」包括蔣介石和李宗仁在內的四十三名戰犯,遭到李宗仁政府拒絕。1949年4月,解放軍展開渡江戰役,突破長江防線並向長江以南進軍。
而中美兩國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及核大國,雙方的戰爭行為,哪怕插槍走火都得到嚴格管控,雙方輕易不會開戰,即使打,最可能的也是代理人戰爭。這與國共內戰是截然不同的。
B.中美爭鬥是長期行為,短期內很難分出勝負
渡江戰役后,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對中國大陸的統治宣告終結。1949年9月,新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開幕。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月24日解放軍發動金門戰役,因種種原因失敗,被俘三千人,渡海登陸部隊在三日之內全軍覆沒。國民黨政權經廣州、重慶、成都直至於12月7日遷往台北。
中方實力正在上升,美國實力相對正在衰減,這是不爭的事實。但中國實力畢竟還不及美方。而近幾年美國的所作所為,可以理解為「防患於未然」。中美決戰何時發生,很難預料,也可能永遠不會發生。
所以把現在潤出去的人,就像49年入國軍。這種說法是不嚴謹的。
C.49年入國軍結局也未必差
熟悉這段歷史的都知道,新中國成立后,因周邊形勢發生劇烈變化,事實上共軍沒有再和國軍發生大規模交戰。結合後來的歷史進程來看,49年入國軍到台灣島的那批人整體結局比49年加入解放軍的不差。其實最慘的是47 - 48年入國軍的,無論頑抗到底、投降回家還是接受改編加入解放軍,整體結局都很慘。據稱,後來韓戰結束后,選擇到台灣的那部分志願軍戰俘,絕大多數也是原國軍將士,那部分人的結局似乎也不比選擇回大陸的人差。
其實國內國外,各有千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何選擇,純屬個人私事,犯不著別人說三道四。您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