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前面對西人介紹的《中國年節習俗考》「元旦賀年」
餘生也晚,記事以來在各種公開和私人場合未見有跪拜禮,即使是「比爹娘還親」的毛主席去世,大家也僅是在他老人家的遺像前行三鞠躬禮。不過曾聽韓國朋友說他們過農曆新年的儀式有父母行跪拜禮?!連漢字都消滅了,居然這春節跪拜的習俗還殘留,有趣。
筆者並不贊成跪拜禮,鞠躬、作揖等行禮方式是與時俱進的,值得鼓勵。只是絕大部分的國人連這點講究也被高科技手段取而代之--雖然很多人讚美羨慕西方先進國家的人民有宗教信仰,過節有儀式感!
二十年前,春節期間大家都以手機簡訊來拜年,典型的格式如下:
「大年初一,毛小平帶全家給您拜年了,祝......」。
有些做生意的朋友則充分利用這個機會宣傳自家品牌,方式大致如下:
「開工第一天,王達標率夏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體員工給各位合作夥伴拜年,祝您......牛年生意興隆、萬事如意......」。
「今天正月十二,開工大吉!劉麗麗率全體員工給您拜年,祝您和家人......萬達足療中心,訂房電話......」。
待微信等即時通訊軟體面世后,拜年的手段則更加炫目,更多是圖片和視頻,很多人將文字編輯的功夫也省略了,光禿禿拋給你一個賀年圖片或是封面標題黨意味十足的視頻。「贈送」湯圓、水餃、鮮花和美女/壯漢的;給您鞠躬、磕頭、作揖和放電的。應有盡有。
所有這些方式,無論簡訊還是圖片與視頻,都有個特點:按其通訊錄中的分組而群發的。
不知諸君如何處理這類賀年信息?筆者收到「賀年」自是感激,雖說群發,但至少說明對方仍將自己保存在他們的通信錄上。對賀年的內容,卻是既不看,視頻更不會點開--擔心病毒,也不會回復的--長輩、過去的長官和幫助過自己的貴人除外--事實上筆者春節期間都會主動給這些人電話或語音留言,或者約個時間視頻通話。一年了,關山阻隔,江夏難涉,此時充分利用網路科技彼此一睹容顏,何其幸也。怎可拋個網上流行的賀年圖片和視頻給親友師長來敷衍呢?
有幾類群發賀年,筆者會回復。比如群發文稿中,賀者將「您」改成了鄙人姓名,憑這點用心,也該回復,寒暄一番。再,曾經的同事、合作夥伴和教過的學生中,賀年文字中有「明顯的升遷」者--如他/她率領某知名公司或「世界五百強」的某個事業部,明顯是要告訴受賀者其近況。此時回個信,恭維一聲,以遂其盼,君子成人之美嘛。
至於其他網路圖片和視頻的賀年,恕不點擊與回復了。但我得知大家的日子過得都不錯,予心甚慰,望善自珍攝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