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紀念祖母朱雲珍孺人

作者:澳洲雪梨子  於 2020-10-9 05:4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親友師長|通用分類:家庭新聞|已有1評論


紀念祖母朱雲珍孺人

 

雪梨子

 

 

自蟄居澳洲后,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常常會回憶一些往日的人與事,祖母的身影有時竟也會在眼前時隱時現。

 

在我們兄弟姊妹中,祖母照顧我最多,為她老人家寫幾個紀念文字,我最責無旁貸。只是祖母離世久遠近四十年所留的紀念物幾無;過去的婦女地位低下,查家譜上的記錄,也多是有姓無名的。去年回國期間,堂兄將他珍藏了多年的祖母照片與我,並和我一起回憶、核對祖母的姓名、生辰及逝世日期,我這才有如拿到穿珠的繩線,將記憶中祖母的珍貴往事一一串起,綴成佛珠鏈奉獻在她老人家的靈前。

 

祖母遺照約拍攝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祖母姓朱,諱雲珍,生於光緒癸巳年冬月初五,即公元一八九三年十二月十二日。小時候偷聽大人閑聊:她朗的命好,跟毛老頭同年同月生」祖母似乎也很以為然。那個時候我們生活在T城,與祖母的接觸並不多。祖母特別喜歡我,她有時從G鎮來探訪我們時都會帶我一個人出去玩,每次買個鍋盔或者藕煮包子與我吃。在那個每人月均24斤左右的大米、半斤肉、半斤豆腐的年代,這是一個極大的福利,我卻不大情願,原因是當她看到街上「憶苦思甜」宣傳演出時,有時易觸景生情獨自坐在街邊痛哭,引來眾人圍觀,聽她講舊社會拖兒帶女躲兵災飢荒的事兒。我那個時候已經五六歲,看著一大堆人圍在祖母的身邊嘆息、唏噓,如同看邪子般,我覺得很丟人的……

 

轉眼到了上小學的季節,父母帶我前去報名卻遭拒,因我差一個多月才滿足入學的年齡規定而父母又沒有教育系統的「關係」,眼看其他適齡或有關係的幼兒園小夥伴們都興高采烈上小學,我很著急。父母靈機一動,與祖母商量我先到G鎮(我們在G鎮的「關係」多一些)上小學一年級,然後在二年級時再轉學回到T城。這樣,我得以有機會和祖母朝夕相處一年多的時間。

 

G鎮算得上是荊楚名鎮,明代弘治年間的會試第一魯祭酒魯鐸即出自G鎮東崗,其後這裡人才輩出,如明末重臣周天官周嘉謨、陳司徒陳所學,清代嘉慶十六年狀元蔣立鏞清代首黑龍江巡撫、民國平政院院長周樹模等均出自此,數百年不衰。我和祖母居住在鎮衛生院附近,街面是巨大的青石板路,古香古色的。我穿越過這條正街,再過一條官路就可到我的第一所小學「皇殿小學」。據說這是清末廢除科舉大興新學后,鎮上的富紳大戶們投資興建的學堂。因時間太久我待的時間也短對當年的老師同學都無印象了只有一事記某日在某同學家,聽到鎮上一位幹部模樣的人指著堂屋懸挂毛主席與林副主席的畫像,意味深長地告訴那位同學家長:這幅畫像過幾天就要摘下來了」果然沒幾天,我們就聽到了林彪陰謀迫害毛主席、叛逃出國最後摔死在蒙古溫都爾汗」的廣播與大會傳達。這件事給童年的我一個強烈感受:有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更早得到來自黨中央的聲音。後來讀研究生時嘗譯英人喬治·奧威爾的《動物農莊》,書中一句口號:「一切動物平等!但有些動物比另外一些更平等 All animals are equal, but some animals are more equal than others」我就回想起小學一年級時這事兒,不禁莞爾。 

 

G鎮上小學時,祖母已七十多歲了,但對我每日的衣食卻照顧得井井有條,早餐和午餐吃什麼我已經記不清,但放學后在廚房找到「煨」在棉襖套中的一大搪瓷缸菜拌飯卻至今印象清晰。G鎮雖歷朝歷代被譽為江漢平原的「魚米之鄉」,那個時候好多人卻也是吃不上白米飯的,總需用菜葉或菜根等拌在一起才可以填飽肚子。我那年總是心裡埋怨祖母「怎麼又是菜拌飯」?現在回想,當年能吃到填飽肚子的「菜拌飯」已是讓祖母歷盡辛苦了。我現在想來為自己幼年的懵懂無知而懊悔......

 

祖母嫁給同鄉從軍的祖父,曾隨軍輾轉吳楚間,並生有七個子女,但只活下三位:大姑、伯父與父親,而祖父的早逝則讓祖母吃盡苦頭,但她還是獨自將三個子女撫養成人,自己也頑強地活過了她的「同年」偉人。祖母於一九七八年一月十六日(農曆一九七七年的臘八日)仙逝在G鎮老家,姑母帶著小表哥、伯父全家和父母帶著我前去奔喪。依據她的「同年」偉人教導:「村上的人死了,開個追悼會。用這樣的方法,寄託我們的哀思,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沒有組織、沒有單位的祖母也幸運地享受到「追悼會」的哀榮,且由伯父所在的T城商業局工會主席L悼詞L主席是我同學的爸爸,眼見他手持半片A4大小的紙卻講了大半個鐘,很是佩服大意是珍老人曾經在舊社會飽受磨難,在新社會才過上幸福生活」,「珍老人的一生是平凡而偉大的一生」,「我們今天悼念朱珍老人,就是希望通過紀念逝者,鼓勵來者。大家共同努力,緊跟華主席黨中央的部署,深入揭批四人幫,為四個現代化而努力奮鬥!

 

悼詞完后緊接著出殯,卻現驚人一幕:當鞭炮嗩吶齊鳴、幾名同里壯漢正抬棺出發時,年過花甲的姑媽一個箭步攔住靈柩,跪倒在前撫棺痛哭。那時「破四舊」運動已多年大家對於「跪拜」禮儀不僅陌生,更是嗤之以鼻。雖太祖已崩,黨中央正鼓勵全國人民「解放思想」,但彼時還是乍暖還寒。眾親友對姑媽的舉動感到愕然,伯父與父親很是尷尬,尤其是伯父的單位領導在場,他不可能跟隨姑媽搞「封建迷信」這一套,父親也不敢跟隨姑媽……幸虧有同族的幾位長者前去勸慰並拖開姑母,出殯儀式才得以繼續……

 

事後姑媽私下對我憤然道:你爸爸和你伯父那兩個抽筋的一點也不動,姆媽白養老他們!!」姑媽的意思是她領頭跪下,伯父全家和我們全家等兒孫們跟著齊齊整整跪下攔住靈柩,由同鄉同族者再三勸慰,方被拖,這樣的離別儀式才是對祖母的最大孝敬,我那時完全醒事,對姑媽的想法不置可否,只覺得姑媽葬禮「突如其來」的動作已成眾生閑談的「笑柄」;再過幾年讀魯迅著作,看到迅翁諷刺康有為的「不跪拜,留此膝何用?」的經典句子時,還暗笑姑媽曾經的迂腐呢!

 

只是許多年後,讀多了些書,行多了些路,經歷多了些事,我再回想起姑媽當年那奮勇、孤單的攔棺一跪,心中卻充滿了理解、同情、感慨與感激……藉此也緬懷在西方凈土的姑媽

 

祖母的一生,也許真如悼詞所言,是平凡而偉大的一生」。只是我新社會給她老人家帶來的幸福體會不深他們那一輩人都如梁任公所稱的中國人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本朝結束戰火紛飛、兵匪橫行的時代,帶來相對的安定,祖母那輩人是感激涕零的;但記憶中的童年日子,如我這樣的「嬌寶」每天都吃不飽飯,那麼將一切都儘可能挪給子孫的祖母又能過什麼樣的好日子呢?所幸祖母天性豁達,既可以乘坐江輪包間下揚州,也可以邁著小腳從漢口步行二百多里到G鎮,真的是享得起福、也受得了苦。這種堅韌、達觀的性格支撐著她老人家頑強地活到八十五歲的高齡。

 

當偶爾回憶起祖母時我就痴痴地想:如果老天爺能夠再慷慨一些,讓她多活兩年,她老人家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孫子在恢復高考後上大學;我再大膽設想,如果老天爺再再仁慈些,給她七、八年的光陰(和姑媽同壽的話)因為1984年中國的糧食產量歷史性突破8000億斤,達到年人均800斤!這年我國政府鄭重向世界糧農組織宣布,中國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那麼祖母她就不用心疼兒孫輩們、挪用自己的糧票補貼我們,可以氣定神閑地和全家人一起吃幾頓飽飯了……

 

這一切都是幻想,古來萬事東流水如今祖母的墓地早已是地產開發區或是桑田魚塘,無處憑弔,只能在互聯網上發些感嘆,以感激祖母的撫養之恩,嘆息祖母的坎坷人生罷了。

 

 

註釋:

① 老頭指毛澤東主席,他出生於1893年12月26日,光緒癸巳年(一八九三年)冬月十九日。祖母早毛主席兩周出生,這是那個時候長輩們的悄悄話。

② 鍋盔是吾鄉小吃,類似北方的燒餅;藕煮包子:類似煎包,先煮熟,再以一面油煎,唯其餡以故鄉蓮藕輔以少量肉製成,故稱「藕煮包子」

③ 邪子,鄉語,即瘋痴者

④ 關係」:想告訴今天的後生,並非是改革開放后才有「靠關係、開後門」的,文革時期的「特權」、「關係」一點也不亞於當下,且眾人不知(資訊不暢),不敢議論(害怕)或者認為幹部的特權應該(這樣他們可以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⑤ 祖父曾入伍湖北新軍,後為國民革命軍手槍連連長,後退役返鄉任T城保安大隊長,與縣長不合而辭閑居G鎮,不仕,抗戰勝利前去世。

⑥ 抽筋的」乃鄉語罵人話

⑦ 嬌寶:指全家人都悉心呵護、甚至嬌慣寵愛的小孩子。

 

2017.1.7於澳洲悉尼

 

 

此文曾於2017年祖母忌日刊於牆內自媒體

 

 

相關鏈接:

父親死故鄉就沒了

「傳說」中的祖父

姑媽

2020.10.09牆外存檔

 

(本文家事,謝絕轉發)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澳洲雪梨子 2024-1-16 18:41
今天是西元2024年一月十六日,日曆提醒是先祖母的忌日。她與太祖同庚,上個月也算是冥壽一百三十歲了。時光流逝,幽思不滅,特此留言,以銘感恩!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12-1 04:5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