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說楚地方言「恨心」

作者:澳洲雪梨子  於 2020-6-24 12:2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咬文嚼字|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說楚地方言「恨心」

 

雪梨子

 

鄉間俚語,雖登不得大雅之殿堂,卻也有傳大德之雅音者。吾鄉楚地的「恨心」一說即如此。

 

大凡在我這個年齡段或更長的楚人都該知曉「恨心」這個說道,比如父母教訓孩子做人就要有『恨心』」,或街坊大人們評判左鄰右舍的小孩們:伢,一點『恨心』得,前幾天被人家輕視地不得了,現在一個煙盒子一呼,又跑起去了」等。

 

看官見上面的例子,估計應猜得著這個「恨心」的意思了。與孟子說的羞恥之心大抵相似。不過,荊楚地處南蠻,比不得齊魯文質彬彬。這「恨心」中除了知恥外,還有另一層意思,即知恥而後勇,勇於改正、改善,但還要報復、報仇!因此,有個「恨」字。

 

楚地現處華中,中華之中呀!但在商朝時期則是地地道道的蠻夷,《詩經》中有維女荊楚,居國南鄉即是。到了周朝,因楚人先祖協助周文王周武王伐紂成功,得以封國躋身諸侯,只是地位較低,為子爵(分封為公、侯、伯、子、男五等),還是擺脫不了被輕視的地位。於是,楚人的先祖們篳路襤褸、開啟山林,通過數代人的努力,逐步發展成為有實力問鼎中原的大國,鼎盛時的楚國覆蓋湖廣、安徽和河南、江蘇、江西、陝西、山東、巴蜀等的部分地域據說這是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國家

 

這漫長艱辛的過程中形成了楚人勇於開拓、積極進取、至死不屈的精神,湖北話中至今殘留的一句俚語老子就是不服周」,指的就是不屈服於周王朝的欺壓。這種精神至今3000多年,其間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到元末明初大量的江西移民到湖廣,但楚文化中不服周的精髓在荊楚大地仍薪火相承,俗語『恨心』「不服周」精神的另一表達。

 

這種精神在現實生活中就顯得不那麼「大度」,而是「睚眥必報。兒時的小人書里有伍子胥為報父兄之仇,借吳兵伐楚攻破郢都、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下的故事,感受到的就是伍子胥這個人有『恨心』其實,孔子有「以直報怨」的說法,但橫向比較,我覺得楚人的這種『恨心』文化似乎更接近舊約中猶太人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精神。

 

但楚人也好,猶太人也罷,記恨並不意味著不感恩,記仇與報恩並不矛盾,相反,我們發現往往愛記仇的人也善於感恩,至少古今的猶太人如此猶太人將納粹分子追至南美幾十年緝拿歸案、報仇雪恨,而對於上海人當年接納猶太難民的義舉則湧泉相報,至今不忘,古代的楚人也如此,比如韓信封王后回到淮陰對待漂母與頑劣「少年」的態度。我的觀察:無原則地不記仇、不記恨的人,往往也不願感恩,所謂『畏威而不懷德』魯迅先生曾教人警惕那些主張寬恕的人」,我理解指的就是某不釐清歷史恩仇,將過去的事搗漿糊的人被這些人主導的族群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進步。

 

『恨心』的人,才可能贏得對手的敬畏與尊重,『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如此。中華文化中有楚文化的基因,何幸之有? 中華民族有魯迅先生這樣的脊樑,又是何幸之有?!

 

最後講個小故事:我一位高中同學的母親,過去因成份不好,一家人歷盡苦難,靠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拂煦才得以過上正常人家的日子,同學讀大學后在外事業有成,請母親到北京玩,遍覽京都名勝,一日游經那京畿最繁華且最敏感處,同學望見那偉人陵寢周圍裡外三層的排隊人群,詢問母親是否也去「看看」,其母愀然:「你們以前吃他的苦還沒有吃夠吧?現在還要老子去看他?」同學宛然,攜母游皇宮去也。這就是典型的楚狂之古風呀!

 

在過去的半年間,身居域外的我每天關注著楚地瘟疫蔓延,看著本可能控制的天災一步步釀成世界性的人禍,看著故鄉人民每日的受難,看著那些年輕的自願者們頑強自救!看著那些公民記者報道、被捕,加之老父離世......每天的心情波瀾起伏,難以言狀。我時不時想起這個鄉語『恨心』,我希望老鄉們能記起、告訴自己的子孫後代,不要讓這種倔強的、綿延了三千年的楚先賢精神在我們這代消失。

 

至少,這根接力棒在一百一十年前還在傳承著:我們的祖父輩曾在武昌首義!

 

2020.06.24於悉尼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3 12:4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