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6月1日《中國婦女》創刊號,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刊名
1939年6月1日,《中國婦女》雜誌誕生於抗戰烽火中的延安窯洞,毛澤東親筆題寫刊名並賦詩祝賀,此後,他的文章、題詞多次出現在《中國婦女》雜誌上,激勵廣大婦女投身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成為《中國婦女》雜誌與生俱來、不可磨滅的紅色基因。
毛澤東對《中國婦女》雜誌和中國婦女解放事業的深情關懷,永遠激勵著我們書寫時代發展嶄新巾幗篇章。
題寫刊名並賦詩祝賀
《中國婦女》成為女界抗日宣傳陣地
《中國婦女》雜誌由中共中央婦女運動委員會創辦,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本全國性女性刊物,也是抗日根據地影響最大的女性刊物,得到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以及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

毛澤東主席為《中國婦女》雜誌創刊號賦詩《四言詩·題〈中國婦女〉之出版》
當年,46歲的毛澤東親自揮毫題寫刊名,並為創刊號賦詩《四言詩·題〈中國婦女〉之出版》祝賀。
「婦女解放,突起異軍。兩萬萬眾,奮發為雄。男女並駕,如日方東。以此制敵,何敵不傾?到之之法,艱苦鬥爭。世無難事,有志竟成。有婦人焉,如旱望雲。此編之作,佇看風行。」這是毛澤東留下的為數不多的抗戰詩詞之一,彌足珍貴,後來被收錄於《毛澤東詩詞集》《毛澤東題詞墨跡》中。
這首詩熱情洋溢,每句都寓意深刻,通篇一氣呵成,豪情萬丈。他稱讚中國婦女,提出「男女並駕,如日方東」,並將婦女盼望《中國婦女》出版比作「如旱望雲」,足見毛澤東對雜誌和婦女工作的重視與厚望。這也是他對中國婦女的讚揚和鼓勵,他希望中國婦女既投身自我解放運動,也為抗日救國事業貢獻力量。
抗戰時期,每到戰爭爆發紀念日或節日,《中國婦女》雜誌都會發出自己的聲音,也登載領袖們縱論時局、動員抗戰的文章。
為紀念抗戰兩周年,《中國婦女》雜誌第一卷第二期首發毛澤東的《當前時局的最大危機》,論述了中華民族當時所面臨的頭等重要問題:「戰則存,不戰則亡」,這是《中國婦女》雜誌第一次刊發毛澤東的署名代論,文章後來編入《毛澤東選集》,題目改為《反對投降活動》。
為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十九周年和抗戰三周年,《中國婦女》雜誌第二卷第二期發表了毛澤東的《團結到底》,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到底的決心和中華民族必然奪取抗戰最後勝利的信念。
1940年2月,毛澤東在給中央婦委會的指示信上說,「婦女的偉大作用第一在經濟方面,沒有她們,生產就不能進行」。那時的《中國婦女》雜誌還有一張特別的插圖,是毛澤東給婦女們的寄語:「開展邊區婦女工作應當從生產著手」,也代表著黨中央對廣大邊區婦女的囑託。
「婦女的力量是偉大的,我們現在打日本,要婦女參加,生產要婦女參加,世界上什麼事情,沒有婦女參加就不成功。」——1940年,毛澤東在延安「三八」國際婦女節紀念大會上又一次讚揚中國婦女。
迫於戰爭形勢等原因,1941年3月,《中國婦女》雜誌停刊。從1941年9 月起,《中國婦女》以《解放日報》副刊「中國婦女」專版出現,每兩周一期。
1942年3月8日,毛澤東應中共中央婦委會的請求,專為《解放日報》副刊「中國婦女」專版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特刊題寫了——「深入群眾,不尚空談」八個大字,希望黨的幹部要深入群眾之中,為團結、發動群眾投身抗戰多做實事。
在毛澤東主席的關懷和領導下,抗戰時期的《中國婦女》就像一面旗幟,引領推動全國各界婦女追求自身解放、投身抗戰救國的時代洪流,書寫了壯麗「半邊天」發展進步的恢宏史詩。
念茲在茲深切關懷
改善婦女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
1949年春,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婦女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黨領導下的全國婦女組織——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成立。7月20日,作為全國婦聯機關刊,《中國婦女》雜誌復刊,為了鮮明地區別於新中國成立前的舊中國,改名為《新中國婦女》(1956年1月,刊名又改回《中國婦女》)。

毛澤東主席為《新中國婦女》雜誌創刊號題詞(1949年7月21日)
這一次,創刊號扉頁上,刊發了毛澤東和朱德的題詞。其中,毛主席題詞號召全國婦女「團結起來,參加生產和政治生活,改善婦女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領袖的題詞,鼓舞了當時全體辦刊人員,也成為《中國婦女》雜誌新的辦刊宗旨。
新中國的成立為中國婦女運動開闢了新紀元。廣大婦女獲得了歷史性的解放,她們走出家門,參加生產,與男性並駕齊驅,在各行各業勇創佳績、建功立業,撐起社會主義建設的「半邊天」。
20世紀50年代,《中國婦女》雜誌「新中國的偉大建設」欄目熱火朝天地報道了《戰鬥在成渝鐵路上的婦女們》等,還刊載了《林幼華——長江上第一個女駕駛員》《第一個農民出身的女研究員張秋香》等一批人物通訊,從
不同側面宣傳了各條戰線的先進女性典型。
許許多多創造了新中國第一的女性登上雜誌封面。《中國婦女》雜誌記錄了她們奮鬥的足跡——田桂英,第一位女火車司機;孔慶芬,第一位海船女駕駛員,還有第一批女瓦工、第一位高爐女電焊工……她們意氣風發走向社會大舞台,生動詮釋了「婦女能頂半邊天」。
1952年「三八」國際婦女節,經毛澤東批准,北京西郊機場為新中國第一批女飛行員舉行盛大的起飛典禮。當女飛行員們駕駛著6架運輸機飛過天安門廣場上空時,毛澤東從中南海的辦公室走出來抬頭觀看,高興地說:「我國第一批女飛行員駕駛的飛機正從我們頭頂上飛過。」
以此為主題,當年的《中國婦女》雜誌四月號刊發了一組重頭報道,包括朱德和鄧穎超在起飛典禮上的講話,何香凝的署名文章《新中國第一批女航空人員的成就證明婦女能掌握近代化的技術》,以及本刊記者撰寫的文章《艱苦的學習,卓越的成就——記新中國第一批女航空人員的成長》《她們以生動的實踐為婦女開闢了新的一頁——記全國民主婦聯邀請女航空人員、女拖拉機手、女電車司機座談會》等,整個專題佔了10頁篇幅。

1951年10月,國慶節慶祝活動,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廣場上的群眾揮手示意
毛澤東一直關懷婦女工作和《中國婦女》雜誌。1951年10月《中國婦女》雜誌在頭版刊登了毛澤東的署名文章《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這一時期,憲法、婚姻法、土地改革法、選舉法、勞動保險條例等法律法規相繼頒布,保障了婦女與男子平等的權利。《中國婦女》雜誌廣泛宣傳男女平等的法律法規,宣傳婦女解放的思想,支持和鼓勵婦女同男子一道參加社會生產勞動和政治活動。
經典名句永流傳
婦女能頂半邊天

毛澤東主席與全國著名勞動模範、全國三八紅旗手龍冬花親切交談
20世紀50年代中期,毛澤東夜以繼日地親自為《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改稿件、撰寫按語。毛主席的巨大工作熱情極大地鼓舞著他身邊的工作人員。
此間,在中國婦女雜誌社工作的董邊同志,給主席送去了五份關於婦女參加合作化工作的材料。毛主席仔細翻閱了《中國婦女》雜誌呈送的材料,並欣然提筆寫下按語,闡述發動婦女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意義。
其中,毛澤東為一篇《建德縣千鶴農業生產合作社發動婦女投入生產,解決了勞動力不足的困難》的報告寫下了512字的按語:「中國的婦女是一種偉大的人力資源。必須發掘這種資源,為了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鬥……」他還將文章標題改為《發動婦女投入生產,解決了勞動力不足的困難》,肯定建德縣千鶴農業生產合作社發動婦女投入農業生產的做法,這一重要論述後來被選入《毛澤東選集》第五卷。

毛澤東主席曾16次登上《中國婦女》雜誌封面
1953年,為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千鶴婦女打破傳統舊俗,走上田間地頭,實現男女同工同酬,喊出了「劈山攔河溪改田」的口號。兩年後,毛澤東這一批示,把婦女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全新高度,也使建德千鶴村成為「婦女能頂半邊天」思想的重要發源地,提振了千千萬萬中國婦女的自信,也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國婦女建功立業、實現人生理想。
還有,毛澤東為《婦女走上了勞動戰線》一文所作的按語同樣被收錄於《毛澤東選集》,按語寫道:「為了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社會,發動廣大的婦女群眾參加生產活動,具有極大的意義。在生產中,必須實現男女同工同酬。真正的男女平等,只有在整個社會的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才能實現。」
1955年《中國婦女》雜誌第十號在頭版用7頁篇幅刊登了毛澤東的署名文章《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該文「總結了我國多年的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經驗,著重地批判了目前黨內在發展農業合作化問題上的主要錯誤思想即右傾思想,而就農業合作化的必要和可能、合作化的具體道路和步驟、領導合作化的工作方法等一系列的問題,作了綱領性的指示」。
半年後,1956年《中國婦女》雜誌第二號頭版刊登了毛澤東的署名文章《〈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序言》。次月,《中國婦女》第三號頭版發出了《毛主席關於發動廣大婦女群眾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指示》,並配發編者按:「毛主席在《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這本書里,做了有關婦女工作的四段批示。這些批示,分別批在《婦女走上了勞動戰線》《發動婦女投入生產,解決了勞動力不足的困難》《邢台縣民主婦女聯合會關於發展農業合作化運動中婦女工作的規劃》《在合作社內實行男女同工同酬》等四篇文章前面。毛主席這些批示指出了婦女徹底解放的根本道路,是婦女工作的指南;由於毛主席的這些偉大的指示,使婦女們更加積極地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希望一切婦女工作者和全體姐妹們認真學習和堅決貫徹毛主席的指示。」
1958年《中國婦女》雜誌5月號還刊登了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供稿的《毛主席和女社員們》,並配發了照片《毛主席在林賽華家裡》。文章節選描繪了1958年3月毛澤東視察四川省郫縣合興鄉紅光農業合作社的情景,體現了毛澤東對婦女解放和婦女地位提高的關懷之情。
毛澤東關於婦女解放的思想,自20世紀50年代對千鶴婦女參加生產勞動的肯定,到60年代對天津、貴州等地婦女工作的表揚,逐漸演變成「婦女能頂半邊天」這一偉大思想,並成為家喻戶曉、響徹中國的口號。
經典名句永流傳
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
1960年3月,正逢「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五十周年,全國婦聯第一次表彰了萬名全國三八紅旗手和全國三八紅旗集體。《中國婦女》雜誌對此作了全面報道。其中,專題報道《永遠做紅、勤、巧、儉的紅旗手永遠聽黨和毛主席的話》,字字句句都傾訴著先進婦女對毛主席的愛戴心聲。
比如,來自安徽的陳淑貞說,「三八社,好地方,前後對比不一樣,往年光種不保收,如今遍地稻花香,多虧黨的好領導,毛主席恩情比天長。」來自浙江的祝瑞香說,「我今年五十六歲,人老心不老,有信心,有決心,一定要把豬養好,再上北京見毛主席。」
從1960年第17期起,《中國婦女》雜誌開闢了《學習邢燕子,發憤圖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欄。1960年第21期,邢燕子登上《中國婦女》雜誌封面。當期,還刊登了邢燕子寫的文章《在黨的教導下讓我們並肩前進》,這是一封給「親愛的鵝鴨坡改鹼隊青年隊全體女隊員們 / 親愛的趙玉珍同志」的回信。

1964年12月26日,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令邢燕子終身難忘的時刻
邢燕子,「上山下鄉」的女知青,被稱為毛澤東時代的好姑娘。作為河北唐山「燕子突擊隊」的隊長,為改變農村窮貌作出了突出貢獻。她曾先後五次受到毛澤東接見,《中國婦女》雜誌曾刊登過毛澤東接見邢燕子的一組照片。
1964年12月26日,毛澤東71歲生日,當時剛好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京召開,毛澤東便以家宴宴請幾位勞模,邢燕子和錢學森、王進喜等一起受邀赴宴。
「今天不是生日會,也不是做壽宴,而是要踐行『三同』,我用自己的稿費請大家吃頓飯。我的孩子沒讓來,他們不夠資格。這裡有工人、農民、解放軍,在一起,不光吃飯,還要談談話嘛!」席間,毛澤東還將自己的一碗飯撥給邢燕子和董加耕,說:「年輕人要多吃啊,要吃飽!」這是不愛公開慶生的毛澤東最後一次公開的「生日宴」。
1965年,毛澤東和劉少奇在十三陵水庫游泳,其中有位女青年游得很棒,毛澤東感慨:「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男同志能做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做到。」後來,這句話被作為領導人語錄頻繁引用,全國各地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女性典型。《中國婦女》雜誌記錄下她們的故事,把這些閃亮的名字鑲嵌進婦女運動發展的歷史長河之中。
經典名句永流傳
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
1964年第2期,《中國婦女》雜誌在頭版刊登了毛澤東的《詩詞十首》,長達6頁篇幅,包括《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七律·到韶山》《七律·登廬山》《七律·為女民兵題照》《七律·答友人》《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卜運算元·詠梅》《七律·冬雲》《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並附上1頁《毛主席詩詞十首簡注》。
其中,《七律·為女民兵題照》一首廣為流傳——「颯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演兵場。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
當時,毛澤東十分重視民兵建設。1959年國慶節,民兵方隊接受檢閱后,作為受閱的3000位民兵之一,女機要員李原慧持槍而立,全副武裝地照了相,並將照片視若珍寶地藏在身邊。一天,李原慧去給毛澤東送文件,離開前,毛澤東問她參加民兵訓練了嗎,她答參加了,還從隨身帶的筆記本里拿出這張照片給毛澤東看。
毛澤東看了很高興,沉思片刻,讓李原慧拿支筆來。沒想到,毛澤東接過鉛筆后,拿起手邊一本看過的地理常識書,翻到空白頁,龍飛鳳舞地寫下了這首詩,並對她說:「你們年輕人要有志氣,不要學林黛玉,要學花木蘭、穆桂英噢!」1961年春,在菊香書屋,毛澤東在宣紙上再次書寫了這首詩,正式送給了李原慧。

蔣兆和、蕭瓊合作作品:畫毛澤東主席《為女民兵題照》詩意
1964年第3期《中國婦女》雜誌封面刊登了「畫毛澤東主席《為女民兵題照》詩意」,封底為「毛澤東主席《詠梅》詞意」,封面和封底均為蔣兆和、蕭瓊合作作品。清新質樸,雅緻雋永,中國現代水墨人物畫一代宗師蔣兆和的畫搭配其妻的書法,為毛澤東的詩更添意趣,也是一件難得又經典的傳世傑作。
1993年《中國婦女》雜誌第12期刊登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社論《毛澤東與〈中國婦女〉的五次交往》,其中提到,20世紀60年代,「《中國婦女》的美術編輯在為一稿件進行再創作時遇到了難題——他不知主席常穿什麼顏色的服裝,難以著色。為此,當時的總編輯董邊同志只得求助於毛主席身邊的工作人員。在毛主席的住所,葉子龍同志接待了董邊。他從衣服掛鉤上摘下一頂舊帽子告訴她:『這是主席的帽子,主席的衣服就是這樣的灰色。』為了讓《中國婦女》雜誌的美編為主席像著色更貼切些,葉子龍將這頂帽子暫借董邊。於是《中國婦女》雜誌美術編輯藉助於毛主席的這頂帽子,完成了一次藝術的再創作。」
激勵與勉勵,
二題《中國婦女》刊名

《人民日報》曾在頭版頭條刊發了「毛澤東主席給《中國婦女》雜誌題字」的套紅消息和社論
《中國婦女》雜誌沿用至今的刊名手跡,是毛澤東在1966年8月20日題寫的,時隔27年,毛澤東再次為《中國婦女》雜誌題寫刊名,實屬難得。
對此,《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刊發了套紅消息和社論,中央和全國各地黨報都進行了全文轉發。
在1966年《中國婦女》雜誌第9期上,《熱烈歡呼毛主席為〈中國婦女〉題字》一文記敘了毛澤東二題《中國婦女》刊名的情景。
1966年8月18日,在天安門城樓上,時任全國婦聯主席蔡暢向毛澤東彙報工作后,請毛澤東為《中國婦女》雜誌題字,「只過了兩天,在八月二十日,毛主席就揮起他那寫過大量光輝著作,飽蘸著無產階級革命豪情的大筆,在百忙中,為《中國婦女》題字了!」《紅色書寫:毛澤東題寫報刊名軼事》一書中,《毛澤東二題〈中國婦女〉》這一章節也講述了相關軼事。
毛澤東為《中國婦女》雜誌留下的這些金玉珠貝,彰顯了黨對婦女宣傳事業和婦女運動發展的深切關懷,成為《中國婦女》雜誌為中國婦女記錄和珍藏的寶貴精神財富,值得永遠銘記和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