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文革證明了接班人是自願形成的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5-4-24 21:4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文革證明了接班人是自願形成的






《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經毛澤東的理論和實踐證明了《共產主義接班人!》是自願自覺形成的。

馬克思主義沒有被選定誰是接班人。列寧是自願自覺繼承了馬克思主義。馬列主義也沒有被選定誰是接班人。毛澤東也是自願自覺繼承了馬列主義。

無產階級接班人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是人民的公僕。吃苦在前,享樂在後。大公無私,鬥私批修。誰要自願自覺做到這些,就能成為無產階級接班人即《共產主義接班人!》

資產階級接班人除了家庭式的接班人外,就是中國走資派的特色指定式的接班人。讓你《先富起來》,讓誰去接班,阿Q也能接班。走資派鄧小平指定了胡趙當牽線木偶后,又指定了江胡習,都成了先富之人,何樂而不為。習后恐指定不下去了。在資本主義社會裡的選舉產生的只能是輪流執政。談不上誰接誰的班。拜登接了川普的班?還是川普接了拜登的班?

《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經毛澤東的文革證明了接班人是自願形成的。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后試圖交班給劉少奇,林彪,但都不成后,意識到接班人是自願形成的。因此,不惜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真理在人間。這真理就是無產階級革命成功后,建立了無產階級的新政權之後,要《繼續革命》!要《繼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是人民的公僕。吃苦在前,享樂在後。大公無私,鬥私批修。讓後人們明白,讓千千萬萬個後人們懂得這個真理。

毛澤東的文革是成功的。文革在毛澤東逝世前放收自如,完整完美地結束。文革分三個階段:《斗》《批》《改》。《改》是個長期艱巨的工程。因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毛澤東也不例外。毛澤東逝世后,四人幫沒有能穩固政權,這隻怪四人幫無能。華也是過渡之人,玩不過走資派鄧小平,只能怪華無能。

而毛澤東的《文革》影響深遠。恐怕一萬年之後,還會有人會淡論《文革》。

「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愛祖國,愛人民,鮮艷的紅領巾飄揚在前胸……」一首被傳唱了幾十年的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還有人在唱。

鴉片戰爭后,中國陷入內憂外患的苦難境地,先知先覺的知識分子為挽救民族危亡而上下求索。至新文化運動,李大釗將當時衰落的中國比作「白首中華」,未來美好的中國比作「青春中華」,提出「白首中華」能否再現青春之關鍵「系乎青年之自覺如何耳」,進而致力於青年啟蒙,指引青年朝著正確方向前進。包括毛澤東在內的一批進步青年就在李大釗等的影響和帶動下,從民主主義走向共產主義,成為共產黨早期組織的骨幹,直接參与了中國共產黨創建及之後的革命活動。可以說,早在黨成立之前,中國最早覺悟的共產主義者就已經將中國革命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努力培養革命事業的領導者、主力軍和生力軍,這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培養接班人思想的最初萌芽。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黨的「第一個決議」提出,在一切產業部門均應成立「工人學校」,「工人學校應逐漸變成工人政黨的中心機構」,「學校的基本方針是提高工人的覺悟」。1922年5月,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要求「社會主義的青年應宣傳社會主義於大多數青年無產階級……以啟發並養成青年無產階級的政治覺悟及批評力」。同年7月,黨的二大通過的《關於少年運動問題的決議案》提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應當約束他與中國共產黨協定之下」,中國少年運動的先鋒「要認目前民主革命的奮鬥是訓練無產階級革命的絕好機會」。可見,儘管當時黨還處在幼年時期,但已經開始在工人和青少年中宣傳普及馬克思主義,為他們將來投身工農運動進行必要的思想準備和組織準備,這可以說是中國共產黨培養接班人的早期實踐。

正是越來越多的工人和青年知識分子加入黨組織並在蓬勃興起的工農運動中成長為合格的無產階級先鋒戰士,才使得中國共產黨迅速從中國各政黨和團體中脫穎而出,為以後發動和領導中國革命走向高潮提供了有力保證。大革命時期,黨通過在黃埔軍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致力於培養具有革命精神的「新軍人」;土地革命時期,黨強調「使文化教育為革命戰爭與階級鬥爭服務」「使教育與勞動聯繫起來」。由此,黨在改造社會的同時也改造了一批批人。這些人積極投身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面對敵人的瘋狂屠殺,「沒有被嚇倒,被征服,被殺絕」,而是「從地下爬起來,揩乾凈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屍首……又繼續戰鬥了」。儘管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近半數黨員慘遭殺害,土地革命後期紅軍和根據地損失90%,但黨還是能從挫折中奮起,革命還能在曲折中前進,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黨在打仗的同時,沒有忘記從群眾中發現並培養新生力量和後備幹部,由此確保在生死攸關的歷史時刻黨的事業總能後繼有人。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開闢了穩固的抗日民主根據地。適應全民族抗戰和爭取革命徹底勝利的需要,成批量培養各類幹部和青年具備了過去不曾具備的條件。1937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召開的黨的全國代表會議上提出:「我們黨的組織要向全國發展,要自覺地造就成萬數的幹部,要有幾百個最好的群眾領袖。這些幹部和領袖懂得馬克思列寧主義,有政治遠見,有工作能力,富於犧牲精神,能獨立解決問題,在困難中不動搖,忠心耿耿地為民族、為階級、為黨而工作。」1938年10月,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再次論及幹部政策:「中國共產黨是在一個幾萬萬人的大民族中領導偉大革命鬥爭的黨,沒有多數才德兼備的領導幹部,是不能完成其歷史任務的。……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因此,有計劃地培養大批的新幹部,就是我們的戰鬥任務。」毛澤東在這裡提出對「幹部和領袖」的要求,其實就是對革命事業的後繼者——接班人的要求;部署的「培養大批的新幹部」的「戰鬥任務」,其實就是要培養革命事業的接班人。

當時中國共產黨已經意識到,革命事業最關鍵的接班人是幹部,而幹部又主要出自青年。全民族抗戰開始后,大批知識青年突破國民黨的封鎖線奔赴延安。黨及時作出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的決定,先後創辦了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陝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等一批幹部學校和專門學校,招收來自全國各地的進步青年。創辦這些學校的目的,正如1937年1月毛澤東為陝北公學的題詞所示,「要造就一大批人,這些人是革命的先鋒隊。這些人具有政治遠見。這些人充滿著鬥爭精神和犧牲精神。這些人是胸懷坦白的,忠誠的,積極的,與正直的。這些人不謀私利,惟一的為著民族與社會的解放。這些人不怕困難,在困難面前總是堅定的,勇敢向前的。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風頭主義者,而是腳踏實地富於實際精神的人們。中國要有一大群這樣的先鋒分子,中國革命的任務就能順利的解決」。這裡,毛澤東對「先鋒分子」的要求,其實就是對從青年中培養的接班人的要求。1939年5月,五四運動20周年之際,毛澤東再次肯定青年在中國革命中發揮的「先鋒隊的作用」,並提出「看一個青年是不是革命的……只有一個標準,就是看他願意不願意、並且實行不實行和廣大的工農群眾結合在一塊」,這就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黨的接班人思想。

總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儘管黨還沒有明確提出「接班人」概念,但提出「培養大批的新幹部」、造就青年這一「革命的先鋒隊」,已經內在包含了培養接班人的意蘊。這不僅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培養了一批批骨幹力量,也為新中國成立后黨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正式提出接班人思想奠定了基本的理論前提和實踐基礎。

對於中國共產黨來說,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後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還需要一代代革命者為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接續奮鬥。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領導人中第一個公開提出「接班人」概念的是宋慶齡。20世紀50年代中期連續幾年慶祝兒童節時,宋慶齡都把少年兒童稱作「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我們偉大事業的接班人」,「接班人」一詞由此正式進入黨和國家的話語體系。而完整提出「培養無產階級的革命接班人」並在理論上明確其重要性、必要性、條件要求、培養方式,在實踐中進行大量探索的是毛澤東。

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國內外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國際上,蘇共二十大后,赫魯曉夫展開了對斯大林的全面批判,同時極力緩和同美國的關係,對兄弟黨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大搞老子黨和大國主義,中蘇兩黨之間發生嚴重的意識形態分歧,兩國關係隨之惡化。由此,毛澤東認為,蘇聯赫魯曉夫集團背離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形成了一套修正主義的思想體系和行動綱領,正在為復辟資本主義開闢道路。在此形勢下,美國也企圖利用社會主義陣營內部的思想混亂,促進蘇聯、東歐和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的「自由化」,斷言「共產主義將從內部瓦解」,把「和平演變」的希望寄托在共產黨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在國內,一方面,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后,黨面臨更加艱巨的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任務,選拔和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大批幹部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另一方面,黨在全國範圍內執政后,幹部隊伍中確有極少數意志薄弱者在「糖衣炮彈」的進攻下吃了「敗仗」,甚至發生以權謀私、貪污受賄等腐敗現象,毛澤東對此高度警覺,多次提出「不要滋長官僚主義作風,不要形成一個脫離人民的貴族階層」的問題,防止中國出現修正主義。

早在1956年9月,毛澤東就不無憂慮地指出:「中國也可能犯錯誤,也可能腐化,由現在的較好的階段發展到不好的階段。」1964年1月,他更加憂慮地指出:「如果我們和我們的後代不能時刻提高警惕,不能逐步提高人民群眾的覺悟,社會主義教育工作做得不深不透,各級領導權不是掌握在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手裡,而是被修正主義者所篡奪,則我國還可能要走一段資本主義復辟的道路。」同年6月,出於對「蘇聯出了修正主義,我們也有可能出修正主義」的高度戒備,毛澤東在中央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培養無產階級的革命接班人」問題,並明確了接班人應具備的五項條件:要搞馬列主義,不搞修正主義;要為大多數人民謀利益,不是為少數人、為剝削階級;要能夠團結大多數人,包括從前反對自己反對錯了的人;要搞民主作風,不能搞家長作風;自己有了錯誤,要作自我批評。同年7月14日,《人民日報》發表經毛澤東審閱、修改過的《關於赫魯曉夫的假共產主義及其在世界歷史上的教訓——九評蘇共中央的公開信》,其中寫道:「為了保證我們的黨和國家不改變顏色,我們不僅需要正確的路線和政策,而且需要培養和造就千百萬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培養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的問題,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所開創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事業是不是後繼有人的問題,就是將來我們黨和國家的領導權能不能繼續掌握在無產階級革命家手中的問題,就是我們的子孫後代能不能沿著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正確道路繼續前進的問題,也就是我們能不能勝利地防止赫魯曉夫修正主義在中國重演的問題。總之,這是關係我們黨和國家命運的生死存亡的極其重大的問題。這是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百年大計,千年大計,萬年大計。」

很顯然,這裡的「接班人」不是指一兩個人,而是指千百萬人,不僅包括擔任黨和國家各級領導職務的幹部,也包括作為幹部後備軍的青年學生。怎樣培養接班人?根據黨的長期經驗,毛澤東強調了兩點:一是思想教育,二是實踐鍛煉。對於幹部來說,毛澤東認為:「馬克思主義修養不足,這是普遍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只有好好地學。」為此,除進行常規化、群眾性的思想教育外,毛澤東還經常倡導大家讀一些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1958年11月,他就「向同志們建議讀兩本書。一本,斯大林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本,《馬恩列斯論共產主義社會》。每人每本用心讀三遍,隨讀隨想,加以分析」。此外,毛澤東還特彆強調:「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是在群眾鬥爭中產生的,是在革命大風大浪的鍛煉中成長的。應當在長期的群眾鬥爭中,考察和識別幹部,挑選和培養接班人。」與這一思想相一致,此前的1957年5月,中共中央就發出了《關於各級領導人員參加體力勞動的指示》,把幹部參加勞動確立為一項制度,讓幹部回到生產中去,避免脫離群眾、脫離實際,克服不願和群眾同甘共苦的「危險傾向」,保證各級幹部特別是領袖集團不出修正主義。對於學生來說,黨在20世紀50年代確定的教育方針已經明確提出了通過教育來培養接班人的根本目的和具體路徑。其中,「教育為無產階級的政治服務」,就是要培養德智體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即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就是要解決教育脫離實際的問題。1965年12月毛澤東在一次談話中指出:「現在這個大學教育,我很懷疑。從小學到大學,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看不見稻、粱、菽、麥、黍、稷,看不見工人怎樣做工,看不見農民怎樣種田,看不見怎樣做買賣,身體也搞壞了,真是害死人。」他想了各種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但總不能如願,最後回想起「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於是毅然作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的指示,1600多萬知識青年的上山下鄉運動由此展開。作出這樣的決策,「雖有對解決城市人口就業這一十分重要的問題的考量,但毛澤東從培養千百萬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出發的戰略設想可能是更為重要的因素」。

回望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關於「培養無產階級的革命接班人」的思想和實踐,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指導思想之下,毛澤東在晚年發動了《文革》,毛澤東系統提出並試圖解決這個問題,顯示了毛澤東作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的宏闊視野和深邃洞察。特別是聯繫後來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發生的劇變,使人愈加感受到毛澤東的遠見卓識。直到今天,毛澤東在培養接班人問題上真知灼見依然是人類社會主義思想寶庫中一座無法逾越的巨峰。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其它[熱點雜談]博文更多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17:4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