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都是大學生還能賣個好價錢
任何一種社會現象的背後,必有其本質,現象層面的東西不過是圍繞著本質兜兜轉轉而已。當很多畢業以後進入社會的大學生在自嘲自己是「現代版孔乙己」的時候,他們到底是在自嘲什麼?
是一個除了讀書沒有其他本事的人嗎?是一個「好喝懶做」,還「總是偷」的墮落青年嗎? 是一個「站著喝酒」,放不下架子的清高知識分子嗎?不好意思,這些都不是「現代版孔乙己」的本質,「現代版孔乙己」的本質是什麼?是一個我們每天都能接觸,隨處可見而且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的東西——商品。
大家想一想,現在的大學生畢業以後,除了家裡有礦可以回去繼承家業的,以及「走到宇宙盡頭」考編上岸的極少數人以外,留給其中絕大多數人的選擇是什麼?就是走進勞動力市場,把自己的勞動力作為一種商品拿到市場上進行交換,如果達成了交換協議,那麼企業支付給你的工資,實質上對應的就是你勞動力的市場價值。
除此之外,他們還有其他的什麼本質嗎?沒有了。所有的現象,都從他們的勞動力僅僅是作為一種商品在市場上進行交換這一本質發生和發展出來。為什麼「孔乙己熱」會同時伴隨著「讀書無用論」的觀點交雜在一起?大家想一想,商品的本質是什麼?商品的本質——是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統一。
你讀了書,學習了東西,學校和家庭花費如此巨大的心血培養你,培養的是什麼?是你的使用價值。不讀書當然也可以有使用價值,你可以直接到工地搬磚,不需要學歷。但是作為讀了書的勞動力,那就不一樣了,它的使用價值範圍更廣,技術水平更高,學習東西更快,認識規律更容易,這一切都表現為讀了書是有用的,而且很有用。
但是,大家不要忘記了,商品不僅僅只是使用價值,它還有一個屬性,那就是價值。任何一種商品的價值必須要在交換中才能表達出來。作為勞動力的你,你雖然具備了使用價值,但是你的價值要能夠得以施展出來,就必須在勞動力市場上進行交換,達成交易,也就是得到了工作機會,進入到工作崗位上進行勞動,這個時候你的價值才能表現出來。
這就好像生產出來的牛奶,它一定是有使用價值的,那就是可以喝。但是如果它賣不出去,那麼它雖然有使用價值,但是它的價值得不到表達,於是最後就只能倒掉,這樣自然就有了「牛奶無用論」。
所以這個時候大家就會發現,讀書有用論是對的,但是讀書無用論也是對的。這兩個看似完全矛盾的觀點,其實並不矛盾。
因為讀書有用,指的是你的使用價值,而讀書無用指的是你的價值無法通過勞動表現的時候,那麼就會出現讀書無用的現象。
而這兩個矛盾的現象,都是由商品是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統一這一本質屬性決定的。
所以,我們鼓勵大家通過讀書來培養和塑造我們的使用價值是對的,而且當你不作為勞動力商品出現的時候,讀書還能擴寬你的視野、增強你眼界、豐富你的知識,這些都是受益無窮的。
但是,如果我們就此否定了「讀書無用論」這一現象背後的實質,只是單純片面的否定「讀書無用論」的觀點,不僅毫無意義,而且多少有些掩耳盜鈴了。
既然作為「現代孔乙己」的本質,是勞動力商品,那麼一旦他們走進勞動力市場,一切的現象就自然會通過他們的本質表現出來。
上面所說的「讀書無用論」的傳播只是其中一項,而另外一個典型的現象就是有的人指責的「讀書人脫不下的長衫,放不下的架子」。為什麼放不下?這還是從勞動力作為一種商品的本質發生和發展出來的。
我們衡量商品的價值尺度是什麼?是市場稀缺性嗎?是商品的使用價值嗎?是商品的用途和範圍嗎?都不是。真正的價值尺度,是馬克思說的:「商品的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抽象勞動」。
什麼是抽象勞動,就是「人類勞動力耗費的單純凝結」,這話還是有些抽象,簡單說,就是學校和父母培養你所付出的心血。
也就是說,大學生身上所穿著的那件「長衫」,不是一塊單純的布料,同時還凝結著父母心血,脫下了這身長衫,意味著同時否定了這身心血。
所以就像網友說的:「明明十八歲就可以進廠打螺絲,可是父母花了那麼多錢供你讀大學,現在一下子有人要你虧本大甩賣,擱你身上你願意啊」?
還不僅如此,心血的背後一定同時伴隨著深切的期望。大家還記得我們上學的時候,一旦貪玩或是不努力學習的時侯,不管是父母還是老師,他們是怎麼教育我們的?
「你要好好學習,將來才有出息。」
「你要考個好大學,將來才不用像父母一樣干體力活。」
「你要好好讀書,有了本事才能賺錢,才能過上好日子。」
我們絕大多數的大學生,都來自農村家庭,當父母在說這些話的時候,無一不包含著這樣一層意思:你要讀書才能改變命運,才能不像父母這樣只能當農民和打工人。
而且父母在說這些話的時候,是歧視自己的工作和身份是農民和打工人嗎?不是,他們說這些話的最淳樸原始的動機僅僅是:他們覺得自己作為農民和打工人實在太苦了,所以他們不想這種苦難再重複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不管是學校還是家庭,都在不斷地告訴學生們,學好了才可以不用搬磚和打螺絲,所以他們發奮讀書,奮戰高考,好不容易讀了個大學,然後一出來,社會又告訴他,你讀了個架子,趕緊拋掉,別裝清高,好好去車間和工地發光發熱。這時候他們怎麼可能不懷疑?
當然這個社會又告訴他們,不管是打螺絲還是搬磚,還是坐辦公室,只有職業不同,沒有貴賤之分。可是呢,社會同時給予這些不同職業、工種的人的待遇、福利、尊重、物資、醫療和教育保障等等卻又往往天壤之別。
你告訴他們,到底什麼是真的,什麼是真的?
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這個本質是社會賦予他的,不是他個人可以決定和改變的。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里,打工人的本質就是一種勞動力商品,而大學生,不過是一種受過高等教育,耗費心血更多,培養方向更傾向於腦力勞動的一種商品,但是不管賦予它多少特殊意義,他的本質還是商品。
既然是商品,那就必然得遵守商品運動的客觀規律,這就叫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他固然可以通過努力提升自我能力,也就是使用價值,使自己在內卷的大潮中佔據更有利的地位。但是,他改變不了商品運動的規律里,隨著生產與消費的矛盾危機來臨時,商品必然出現相對過剩的客觀規律。
一旦這種過剩危機來臨,勞動力作為一種商品,必然也同樣遵守著商品生產的客觀規律,出現相對過剩的現象。如同商品的相對過剩規律一樣,一邊是消費者需求並沒有滿足,但是另一邊卻是他們無力再消費,從而導致生產陷入延緩和停滯的局面。勞動力商品同樣如此,一邊是企業大量需要廉價和優質的勞動力,而另一邊又是大量的勞動力失業。
勞動力的失業,其中就會表現為大學生作為勞動力商品的價值無法表達出來,這時候可不就讀書無用了嘛。
如果是在個體農業時代,那倒沒啥,大不了回家種地。
可是在大工業時代就不同,一切物質產品的生產皆以社會化大生產為核心,如馬克思所說的:
「他個人的勞動力不賣給資本,就得不到利用。它只有在一種聯繫中才能發揮作用,這種聯繫只有在它出賣以後,在資本家的工場中才存在。……工人按其自然的性質沒有能力做一件獨立的工作,他只能作為資本家工場的附屬物展開生產活動。——《資本論,第一卷》」
還有人會說了,你管整個全局幹嘛,既然是大學生,讀了那麼多書,那就向下兼容嘛,去跟工人、農民競爭。向上卷那麼難,那你就向下卷,先把自己的飯碗保住不是挺好嗎?你管其他工人失不失業?
好吧,姑且什麼培養的心血、什麼殷切的期望、什麼清高的架子,統統不要了,先來一波清倉大促銷。
可是當這些大學生真的卷到了工人和農民群體裡面以後,他們就會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在同樣的體力勞動里,他們根本不會比工人和農民佔據任何優勢,相反很多場景競爭不過工人和農民。這同樣是由商品生產的客觀規律決定的。
在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裡面,人類的勞動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一種能創造出遠高於自己價值本身價值的商品,在機器大工業里,被嚴格的分成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並且逐步地加深著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對立。
企業往往會把一個工序分解成若干個局部、單一的工序,打螺絲的只需要打螺絲,上鉚釘的只需要上鉚釘。除了是適應大機器的生產形式,以追求標準化和高效化之外,同時也是降低熟練工人的反抗,因為你的工序拆分得越簡單,可替代性就越強。
在這種工序的固定中,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逐漸被分離出來,打螺絲的只需要打螺絲,而管理打螺絲的,也只需要管理打螺絲,並不需要自己親自打螺絲。
於是我們的教育為了適應生產,在培養勞動力商品的時候,也會逐漸把這兩種勞動力的培養區別開來。本科學歷以上的,大多數以腦力勞動的培養為主,職業技校的則以技術工種為主,而大多高中和初中以下的,到了勞動力市場上以後,則幾乎完全以出賣體力為主。
這種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離,使得我們的教育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很難適應那種純粹的體力勞動,這就如很多體力勞動者,同樣難以適應多數的腦力勞動一樣。這也是不以他們的個人意志為轉移的。
而這意味著這樣一個扎心的事實:
「你穿起長衫是孔乙己,脫下長衫,很可能還卷不過駱駝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