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紅軍三灣改編時《伙食尾子賬》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5-1-7 01:5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紅軍三灣改編時《伙食尾子賬》









毛澤東與賬本的淵源已久。1936年9月,毛澤東在保安窯洞接受美國記者斯諾採訪時說:「我剛識了幾個字,父親就讓我開始給家裡記賬。」還說到他父親脾氣暴躁,常常打他和兩個弟弟。「他的嚴厲態度大概對我也有好處。這使我幹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細記賬,免得他有把柄來批評我。」從9歲到17歲,毛澤東一直給家裡記賬。

1910年秋毛澤東留下一首「孩兒立志出鄉關」的詩,夾在父親每天都看的賬簿里,離開韶山從此走上了求學、革命的道路。

1920年毛澤東參與創辦長沙文化書社時,嘗試將「年度結賬」會計制度改為「半年算」,還率先向社會披露會計信息。

1926年12月下旬他入戶佃農張連初家進行試點調查,又用算賬的方式寫出《中國佃農生活舉例》,用數據揭示中國佃農的貧苦生活,尋找中國革命的動力之源。之後,他在不同歷史時期又留下了重要的「伙食賬」。

三灣改編時的「伙食尾子賬」。

「伙食尾子」指伙食費用的節餘,是人民軍隊最早的津貼形式,最早出現在1928年11月25日毛澤東代表中共紅四軍前委給中央寫的報告(報告編入《毛澤東選集》時題為《井岡山的鬥爭》)中:「士兵管理伙食,仍能從每日五分的油鹽柴菜錢中節餘一點作零用,名曰『伙食尾子』。每人每日約得六七十文。這些辦法,士兵很滿意。」從報告中可以看出,此時「伙食尾子」津貼制度已替代了軍餉制度,且這種分配製度是有效的。

「伙食尾子」平均分配的基礎是規範的賬簿,這本伙食賬是毛澤東在三灣改編時親自創建的。

秋收起義的部隊受挫后,悲觀情緒瀰漫其中。毛澤東曾對斯諾說,部隊撤退到三灣后,「當時部隊的紀律差,政治訓練水平低,指戰員中有許多動搖分子。開小差的很多。」如何收拾這個局面,毛澤東想到的方法之一是:縮編人員,先淘汰「當兵吃糧」的動搖分子,既純潔革命隊伍,又減輕經濟壓力。

三灣改編的其中一項是建立士兵委員會制度。毛澤東當時給士兵委員會設計了兩條職責,第一條職責是「參與軍隊的經濟管理,派人到伙房監廚,與司務長結算伙食」。

從伙食和經濟平等入手改革是受一件事的直接觸動:9月29日晚上,何長工給毛澤東彙報工作,言及三團有個連隊的「司務長帶著兩個伙夫半路上開小差跑了,鍋子也丟進山溝里,五六十號人只得東一夥、西一夥地到處找飯吃,被蘇團長一頓好罵。那些人也回罵說:當兵的也是革命,連飯都吃不上,你們做官的偏要吃幾菜一湯,這是哪裡來的道理。蘇團長不曉得有多氣,要用皮帶揍這說話的人,被大夥勸住了」。有過半年當兵經歷,對舊軍隊中的官兵不平等和伙食差異深有體會的毛澤東,決定先從伙食入手,廢除軍官「四菜一湯」待遇,在部隊中推廣官兵平等的民主制度。

士兵委員會參與連隊經濟管理,也是由當時連隊的主要經濟支出是伙食支出所決定的。監管伙食必須在伙食單位—連隊建立符合管理要求的伙食賬。這既是士兵委員會監管伙食必須配套的核算工具,也是讓制度落地的方法。毛澤東創造性地在舊軍隊賬簿「記賬、算賬」的後面加上一個分配功能,創建出具有「記賬、算賬、分賬」核算功能齊全的「伙食尾子賬」:伙食費按人頭撥到連隊,伙食支出全部入賬,結餘的伙食費(伙食尾子)平均分配給官兵,替代軍餉,滿足官兵們的日常生活需求。這就為解決當時面臨的軍費短缺、吃飯、津貼發放以及官兵平等、經濟民主等系列問題,提供了公平、準確的賬簿核算數據。

1927年10月1日,「從這天的晚餐起,工農革命軍實行了一項重大的管理制度變革—廢除軍官小灶,官兵同吃伙食。從前委書記、團長到士兵,無人例外。」

三灣改編時做出的決定,很多「是在部隊離開三灣后才逐步貫徹執行的,團的首屆士兵委員會也是在離開三灣以後才選舉產生的」。但賬簿記錄必須依據「日清月結」的規則及時記賬,不然就不能保證記賬的準確性。1號開始記賬,也便於結清舊賬,設立新賬。由此推斷,「伙食尾子賬」應在10月1號當天開始記錄收支。

「伙食尾子賬」是一本相對簡單的收支賬。方強在《我在連隊當政治委員》一文中回憶:「那時,紅軍的伙食錢都是按十天或一個月發下來,銀圓用米袋裝著,由連長背。」這背回來的銀圓就記在「伙食尾子賬」收入方。核定的伙食費數額也跟打土豪的成效有關—打的土豪多,伙食費就高些;經濟困難,伙食費就核定得低些,甚至是每天三五分錢。士兵委員會的監管重點是伙食支出、月底結賬和節餘分配。

工農革命軍走上井岡山後,「伙食尾子賬」很快推廣到袁文才、王佐的隊伍。朱德的部隊上井岡山後,也開記「伙食尾子賬」。彭儒在《從湘南到井岡山》一文中證實:「毛黨代表規定無論官兵每人每天只有五分錢的菜金······工農紅軍里根本無餉可發的,只是每個月,每人可以分上三五分或毛把錢的『伙食尾子』作為零用錢。」

1929年1月12日,滕代遠給湖南省委的報告中介紹:「紅軍官兵待遇一律平等:自平江暴動以後無論官兵每月發給光洋12元,繼續發都是一樣,穿衣吃飯亦都是一樣。······現在的生活力求勞動化,每月的伙食決定一元五角,廢除餉銀制度,變為發零用錢。」證實彭德懷的部隊在1928年12月10日上井岡山後,也立即推行了「伙食尾子賬」核算制度,官兵伙食費每天核定為五分錢,用節餘發零用錢。

黃連秋在《憶畢占雲起義》一文中還證實,從國民黨部隊起義的畢占雲也「取消了幹部小廚房」,執行「伙食尾子」津貼制度,建立「伙食尾子賬」。

方誌敏的《在獄致全體同志書》記述:「每天要站八小時的崗,一個月連伙食尾子只得兩元,每站一小時的崗,只得兩個半銅圓······」證明「伙食尾子賬」已推廣到了紅軍各個部隊。

這本簡單的收支賬,除了分配「伙食尾子」,配合政治工作,在當時還起到了試金石的作用。方強到七團十一連當政治委員時,了解到「連長結了小團體,和他的幾個親信天天到菜館里去吃喝」。就通過算「伙食尾子賬」,搞清了連長貪污,讓連長退賠后,「把『伙食尾子』分給大家做零用錢」。方強說:「連隊在算伙食賬后,又加上整個紅軍的政治影響,連隊情況起了根本的變化。戰士們覺得政治工作不是講空話,心裡有底了。」

士兵委員會取消后,紅軍隊伍依然保留著「伙食尾子賬」。據曾志在《回憶在井岡山的戰鬥生活》一文中記述:「後來明確了士兵委員會只管紅軍戰士生活。以後又取消了士兵委員會,只成立伙食委員會,專門監督管理紅軍伙食,算伙食賬,分伙食尾子等,這已是後來的事了。」由此可見,「伙食尾子」津貼制度是經過實踐檢驗后保留的有效制度。

上井岡山後,在「伙食尾子賬」的基礎上,紅軍部隊也逐步建立了越來越規範的會計制度。據范樹德回憶:「湘南部隊上山後,我們部隊擴大了,就規定過會計制度,有『銀錢換算簿』,主要是因為貨幣不統一。」他還詳細記述了他的管賬工作:「當時有少數現款是由我們供給機關掌握的。我們供給機關便根據現存的款子和部隊人數算出維持一天要多少錢,休整一個禮拜總需要多少錢。確實算出我們的存款可維持一個禮拜,再將真實數字報告給毛澤東同志。他是很關心這個問題的,不能光注意敵情,而不注意吃飯問題。」

「伙食尾子賬」作為毛澤東的創新,為廢除雇傭性質的薪餉制,改革舊軍隊後勤供應制度,創建具有軍事共產主義性質的供給制度,奠定了重要的會計核算基礎。

在延安時期的「菜金賬」。

毛澤東創造的「伙食尾子」津貼制度一直延續到長征途中。成仿吾在《長征回憶錄》一書中記述:「每個伙食單位都按人數領取伙食費,由於自己動手生產,每月伙食費常有結餘,這種結餘分給每人自用,叫作『伙食尾子』,從幾角到幾元不等。突圍以來,又由於沒收豪紳的糧食、家畜等,『伙食尾子』更多。很多人長期以來積累了不少紙幣,紅軍佔領遵義后,全市商店顧客盈門。」「伙食尾子」津貼制度經過長征后,得到了延續,逐步對接了後來延安的供給制。很多回憶錄把延安時期發放的伙食費之外的生活津貼,還稱為「伙食尾子」,足見這個平均分配的津貼制度深入人心。

限於延安的自然條件和反動派的經濟封鎖,毛澤東初到保安的伙食水平可從邵華《毛澤東之路》的一段文字中大致得知:「父親平時的伙食十分簡單,加上陝北本來就缺少蔬菜,所以他的菜常是一盤辣椒,一盤青菜,偶有警衛員費盡心機弄來一點兒肉,主食是小米、饅頭,有時前方會捎來一點兒繳獲的火腿、罐頭等。來了斯諾這個客人,他們的飯菜也只是加了一份子珍媽媽用野果自製的甜食。有一次,斯諾吃飯時,看到餐碟里有西紅柿炒辣椒,『感到很奇怪』,由此可想見他們平日飯桌上的內容。」

也是在這個艱難的時期,「伙食尾子」平均津貼制度逐步過渡到略有差別的供給制。1939年中央頒布《各機關津貼標準》,規定各機關部隊的供給制標準為:糧食標準分兩種:每人每日1.5斤,1.4斤;菜金標準,按人員類別分四種:每人每日4分、5分、7分、1角。毛澤東的級別應該享受每天「1角」的標準,即每月3元菜金。

對於這3元菜金的管理,從1936年4月就開始擔任毛澤東警衛員的賀清華在《回憶毛主席在延安》一文中記述:「主席的伙食標準和我們的伙食標準是一樣的,都按供給部的規定,每月3塊錢。標準低,稍不注意,就容易超支。」賀清華說的伙食標準,就是菜金標準。

可當時毛澤東的客人太多了。前線回延安的部隊首長,都想見見毛主席,毛澤東也需要跟他們了解前線的情況;各部門的幹部也經常來家跟他彙報工作;各界人士甚或普通民眾,也常到主席家串門。為了詳細地了解情況,毛澤東一談起來就廢寢忘食。只要趕上吃飯時間,毛澤東都熱情地留他們吃飯。「每月3元的伙食費本來就少,最怕的是招待客人,往往到了月底,主席就沒錢買菜吃,有時只好燒點辣椒,蘸鹽面當菜吃。」

為了管理3元菜金,嚴防超支,毛澤東讓炊事員老周學著記賬,精打細算,計劃開支。毛澤東交代:「老周,你不要每個月才結算一次,這樣一超支,就沒辦法了,以後你每十天一小結,每月一大結,如果前十天超支了,以後十天還可以想辦法節省出來,最後十天超支了,也超不多,下月還可以節約出來。」

這本「菜金賬」開記之後,賬面也總是入不敷出。王濤的《在延安的艱苦歲月中》一文記述:「主席還經常過問自己的伙食標準。如果有一個月吃超了,就要問為什麼?如果我們說不上理由,主席就批評我們,並且一定要從下個月的伙食費扣回來補上。」

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寫出了大量指導中國革命的著作,經常熬夜寫作,身邊工作人員總想為毛澤東改善伙食,但毛澤東不同意:「伙食標準是供給部門統一規定的,大家都一樣,我怎麼能特殊呢?現在雖然邊區的情況好了些,可是河南還鬧災荒,蔣管區的人民生活更苦啊!我們每月3元錢的伙食費也就不算少了,井岡山時期,每天才5分錢呢!」他始終遵循3元菜金標準的規定,並「不斷檢查老周記的賬目」。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其它[網路文摘]博文更多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5 01:5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