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就是以德服人以理服人
中國古代社會只注重《以德服人》,作為幾千年中國封建主義私有化社會的統治者主流思想的儒家對此更是喋喋不休。統治階級上層社會的權貴們的言談舉止、人際交往,一絲一毫都離不開《德》的參與和示範,而較少談及《理》,以《以德服人》的傳統文化,在上層社會中維持了幾千年。而民間一些人士也效仿《以德服人》,是個良好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但這樣的封建主義私有化社會裡的全民來講就存在其固有的不可教化的問題,《德》更注重身體力行,衡量的標準也五花八門。《德》強調全體人的公德,又需要只有私德的個人來執行,在社會實踐中註定會走樣,不能成為現實的團結力量。更是上樑《缺德》,下樑歪了。
在幾千年的中國古代歷史上,《以德服人》行不通時,它們的反面是以《武力(暴力)使人服》。而儒家的《德》本身又存在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的區別,即隱含著一種封建秩序、人分等級在裡頭,對《人》只能起到指引、帶動作用。而各階級等級之間又存在著不公和不平等。所以,應該將《以德服人》和《以理服人》結合起來。這就更接近社會本質規律的《理》,再則吸收了《德》裡面最合理、最可靠的部分,是《人》在徹底掌握《道理》后形成每一個《人》的自覺自愿自己的行為準則。
早先的歐洲啟蒙運動就把《理》帶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個《理》是道理、理論的意思。
馬克思說:「理論一經群眾掌握,也會變成物質力量」。
當年,中國的先進分子在尋找救國之《理》的過程中,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共產黨成為最講《理》的政黨。尤其是在《文革》期間事事處處都是《以德服人》和《以理服人》結合起來。《老中青三結合》,《知識分子和工農兵結合》《幹部參加勞動同勞動人民結合》《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工人參加工廠管理幹部下車間參加勞動》《教師既當老師又當學生》《縮小工農差別》《縮小城鄉差別》《抓革命促生產》《鬥私批修》《取消科技私有化》等等。
毛主席作為中國共產黨的締造者,在宣傳理論、發動群眾等工作中,結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重新解讀「以理服人」並靈活運用於革命與建設實際,在《理》的指導下發揮出人的力量,最終實現了民族的浴火重生。
1929年的古田會議前後,毛主席堅決廢除舊式軍閥軍隊強制壓服、隨意打罵士兵的風氣,採用《說服教育、以理服人》的方式,用先進的革命理論讓士兵接受再教育,從而樹立起了全人類獨一無二的《新式的民主的官兵關係》,讓紅軍隊伍越來越壯大。
這關鍵一步,就是讓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理論深入到士兵的血肉,馬克思說:「徹底的理論可以說服人,也就可以抓住群眾。」
因為「恐嚇「只能一時,而靠真理吃飯、靠實事求是吃飯、靠科學吃飯,則可以長久。
抗戰期間,毛主席堅持做實宣傳工作,既封住亡國論者之口,讓不明白者明白、讓不堅定者堅定,又團結說服落後者,讓他們參與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來。他把一切工作的基礎都落到實事求是、以理服人上,而方法就是不斷地改造,這個《理》就像一根線,始終保證宣傳工作方向不偏離既定目標。
毛主席要解決的是《人》的思想問題。《人》總是生活在習慣中,舊的東西要一下子去掉很不容易,新的東西要一下子接受也很不容易,因此通過《整風運動》,《文革》對錯誤思想進行肅清就變得必要。
但整風不能魯莽,要治病救人、好好說理。
毛主席說:「思想改造的工作是長期的、耐心的、細緻的工作,不能企圖上幾次課,開幾次會,就把人家在幾十年生活中間形成的思想意識改變過來。」
通過整風過後,黨內、軍內迅速統一了思想,成為團結的力量。
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毛主席主張對人民內部矛盾採用說服教育的方法。
毛主席熟練運用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民主方法,即《團結-批評-團結》,處理好了黨群、干群、官兵等各種內部關係,讓改造得以順利進行。
毛主席對待農民、手工業者、工商業人士、「左派」、知識分子等,都運用《以理服人》的方法去改造,收到了了團結多數、減少工作阻力的效果。
對內如此,對外也是如此。
對於知識分子改造,毛主席強調只能說服,不能壓服,粗暴的辦法、壓制的辦法有害無益。
毛主席認為,即使是對待錯誤的思想,也應該充分有理的、有分析的、有說服力的,而不是粗暴的、官僚主義的或者是形容上學的、教條主義的進行批評。
毛主席在《以理服人》上成功的關鍵是:自己「講理」,也要讓人講話;批評別人,也批評自己。更要《以德服人》,只有這樣的《以理服人》收效極大,於內,解開了人的思想疙瘩;於外,達到了團結同志、解決問題的目的。